家庭复原力对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论文_黄丽

家庭复原力对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论文_黄丽

(江苏金坛区人民医院妇科 江苏金坛 213200)

【摘要】目的:探讨家庭复原力对提高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和主观幸福感的效果。方法:将2015年1月-12月期间216名乳腺癌术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8例。干预组采用家庭复原力护理干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随访。术后第5天、1月、3月和6月采用癌症康复评价简表评估患者生命质量,采用Cantril阶梯量表评估患者的主观幸福感。结果:干预组第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后CARES-SF量表的生理、心理、与医务人员关系评分及生命质量总分明显降低;干预组在干预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后主观幸福感得分明显提高,均较对照组提高明显(P<0.05)。结论:家庭复原力护理干预通过促进乳腺癌患者家庭信念、家庭支持,提高家庭应对疾病能力,提高了患者生命质量和主观幸福感。

【关键词】家庭复原力;乳腺癌;生命质量;主观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R737.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1-0341-03

乳腺癌是女性恶性肿瘤中发病率最高的肿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2]。乳腺癌病人主要采用手术联合化疗、放疗和内分泌等综合治疗,患者的生存率逐渐提高,但治疗期间,患者不仅承受疾病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其家庭也承受着疾病带来的压力,影响患者的康复和心理健康,影响其生存质量[3]。家庭如何应对压力源,发挥家庭的健康调适对疾病的康复具有重要的作用。家庭复原力是当前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以家庭作为一个功能单位,面对家庭逆境、困难或压力时,家庭发挥积极应激作用,提高家庭抗逆能力,维护家庭健康水平的适应过程[4]。家庭复原力相关理论已经用于抑郁症、罕见病患儿和神经母细胞瘤患儿家庭护理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5]。本研究旨在利用家庭复原力理论制定家庭护理干预措施,探索其对乳腺癌患者术后生命质量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为乳腺癌患者手术护理康复提供依据。

1.对象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在我院2015年1月~12月期间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患者216例,按照随机数字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8例。病例入选标准:①20~65岁的成年女性;②常住金坛地区;③初次有病理证实为乳腺癌,疾病分期为I~Ⅲ,并行改良根治术的成年女性;④愿意参加此项研究。病例排除标准:① 乳腺癌为其他恶性肿瘤的转移而非原发性癌;②精神疾病患者;③有理解或者阅读障碍;④晚期乳腺癌患者,预后较差者,预期生存率低于1年;⑤有其他严重疾病者。

1.2 研究方法

两组患者住院期间均采用常规护理方法,出院时进行常规护理指导。出院后,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随访,干预组采用家庭复原力护理干预,分别于出院后第1个月、3个月和6个月进行电话随访或家庭面访。家庭复原力护理干预内容主要有:

1.2.1成立家庭复原力干预小组 根据科室条件和项目研究要求,成立了家庭复原力干预小组,由2名妇科医生和5名护士组成的。干预小组的成员具备以下条件:妇科医生需具备(1)具有副主任医师或以上职称;(2)工作年限在8年以上;(3)具有项目干预的经验。主要参与家庭复原力护理干预方案的制定和指导。护士成员要求:①大专以上护理学专业;②5年以上乳腺外科护理工作经验;③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和表达能力,所选护士均为科室的骨干护士。均参与干预方案的制定,其中1名负责干预的督导,4名主要参与干预的随访,2名随访干预组,2名随访对照组。家庭复原力干预小组负责制定家庭复原力护理干预方案,提供家庭复原力理论及干预的培训,对患者进行随访,及对患者家庭复原力和生命质量的评估。

1.2.2开展家庭复原力的干预内容 出院前对乳腺癌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家庭复原力的讲座, 出院后每2周电话随访或面访对患者了解患者家庭情况,结合家庭具体情况讲解家庭复原力的内容及利用家庭复原力进行家庭应的方式。主要内容有:

(1)家庭心理减压 鼓励家庭家属采用情绪宣泄、放松等心理疗法。护理人员加强对家庭家属的心理咨询,倾听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感受,耐心做好心理疏导。家庭家属有不良情绪时可以向护士沟通,或找一个安静的地方进行宣泄,通过减压改善不良情绪,促使家属与患者之间需建立良好的正性心理情绪。

(2)意义应对 鼓励患者家属树立正确的家庭应对困难的信念和目标,较好的适应家庭的现状。或者采用向下社会比较的方法,与比自己差的家庭比较,降低参照对象,提高家庭成员的自信心,提高家庭的应对能力。

(3)正向思考 鼓励患者及其家庭成员正向思考的思维,对家庭出现乳腺癌患者后,家庭保持积极正向思考,如:“乳腺癌患者通过营养、健康的生活方式、适当锻炼等可以提高生活质量”、“保持好的心情有利于患者的康复”等。

(4)寻求支持 寻求家庭或者社会的支持,增强家庭应对疾病的自信和能力。对家庭中出现的困难,如乳腺癌康复知识,乳腺癌患者的家庭护理等,可以寻求与其他乳腺癌患者或家庭进行交流,或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护人员进行咨询。

(5)建立家庭连接感 采用家庭座谈的形式,家庭成员分别交流各自的想法、压力和担心;记住家庭成员发生的感动的事情,承担自己在家庭中的责任和义务,对出现的问题或困难合理的进行解决,与家庭成员一同分享日常生活工作。

(6)合作性问题解决 家庭出现乳腺癌患者后,鼓励家庭采用合作性问题解决处理家庭困难。面对困难时,家庭每个成员发表意见,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共同商议选择最好的或最实用的解决方案,需要结合家庭的具体情况如时间、技能等。对确定的方案进行实施,在问题解决后或方案实施后进行评估,并提出改进意见,促进家庭应对力的增强。

1.2.4干预评估 分别于术后第5天、术后1月、3月和6月对两组患者采用癌症康复评价简表评估患者生命质量,采用Cantril阶梯量表评估患者的主观幸福感。

1.2.2.1癌症康复评价简表(CARES-SF) 该量表用于评价肿瘤患者健康相关的生命质量,包括生理、心理社会、与医务人员的关系、婚姻关系、性功能5个维度,共34个条目,评定患者在过去1个月内所遇问题的严重程度,等级分别分为无(0分)、轻度(1分)、中度(2分)、较严重(3分)、严重(4分),得分越高,提示患者健康相关的生命质量越差,遭遇到比较严重点的问题。该量表内部一致性Cronbach's?α O.66~0.93,重测信度为0.81[6]。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2.2.2 Cantril阶梯量表 采用Cantril编制的阶梯量表,用于评定患者的主观幸福感,量表采用梯子进行示意,示意图共包括10个阶梯,数字(0~10)在阶梯空档里,从梯子底端到顶端分别代表了患者的主观幸福感,越往顶端表示主观幸福感越好。该量表主要根据患者自身感受进行评定主观幸福感。量表的Cronbach's?α为0.85,重测信度为0.75[7]。

1.3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EPI3.2进行数据录入,采用SPSS19.0进行分析。两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 检验。干预前后观察指标的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方法。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一般情况的比较

干预组平均年龄为(48.89±5.89)岁;其中,初中48例,高中及中专27例,大专及以上15例;103例与配偶和孩子居住在一起;浸润性导管癌80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接受化疗82例,放疗42例。对照组平均年龄为(49.52±6.13)岁;其中,初中46例,高中及中专25例,大专及以上14例。105例与配偶和孩子居住在一起;浸润性导管癌82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接受化疗81例,放疗45例;两组年龄、文化程度、家庭亲密程度、肿瘤类型构成和是否接受化疗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干预效果

2.2.1 两组患者生命质量的比较

干预组在干预后第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后CARES-SF量表的生理、心理、与医务人员关系评分以及生命质量总分明显降低,干预组降低较为明显(均P<0.05)。两组干预前后生命质量总分及各维度的评分的比较见表1。

2.2.2 两组主观幸福感的比较

干预组在干预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后主观幸福感得分明显提高,较对照组提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干预前后主观幸福感评分的比较见表2。

3讨论

3.1家庭复原力有助于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命质量

生命质量受到疾病治疗、主观感受、心理和社会等多个因素的影响[8],是评价患者总体健康状况的综合指标。乳腺癌患者由于手术对形体的破坏、术后患侧上肢功能活动减弱、辅助治疗产生的不良反应等容易造成患者的负性情绪,另外,家庭应对疾病的压力增大,都会影响患者术后的生命质量[9,10]。而家庭复原力护理干预则可以通过家庭成员提高家庭应对能力。本研究显示,干预组第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后CARES-SF量表的生理、心理、与医务人员关系评分以及生命质量总分明显降低,较对照组明显,提示,随着时间趋势,干预组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家庭复原力通过家庭心理减压促进家庭成员的心理健康,产生正性心理情绪,积极应对疾病对家庭的影响。正向思考、意义应对促进家庭建立正确的信念,促进家庭成员冷静、理性的思考面对的疾病困难或问题,关注事情好的一面,寻求合理的应对。逆境中发现意义是个体应对方式之一,可渗透到整个家庭的互动过程中[11],本次研究中通过逆境意义发现使家庭积极评价疾病对家庭的影响。寻求支持和建立家庭连接感调动了家庭的社会支持,获得社会资源,帮助家庭健康、稳定;家庭连接感促进家庭成员求同存异,建立良好的家庭关系。而合作性问题解决通过家庭成员的积极沟通而合理寻求解决问题方案,提高家庭问题解决能力。家庭复原力通过家庭健康心理、积极的家庭信念、问题正向应对和社会支持,协助乳腺癌患者,与患者一同面对疾病,有利于增强患者对疾病恢复的自信心、降低负性情绪,积极治疗和康复锻炼,促进患者生命质量的提高。

3.2 家庭复原力提高了乳腺癌患者的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按照自己的标准对其生命质量进行评价的主观上的心理感受。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较为深入,我国才刚刚起步,主要侧重于研究老年人群、城市居民和大学生等[12]。本次研究中对乳腺癌患者引入主观幸福感评价,作为对患者生命质量评估的重要补充。本次研究显示,干预组在干预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后主观幸福感得分明显提高,较对照组提高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家庭复原力促进了患者家庭幸福感的提高。家庭复原力护理干预从家庭心理减压、意义应对、正向思考、寻求支持、建立家庭连接感和合作性问题解决等方面,建立家庭积极的家庭信念、家庭组织、家庭沟通与问题解决方式。积极的家庭信念有利于促进患者健康心理和健康的生活方式;家庭组织有利于患者产生安全感,形成正性心理情绪和积极应对疾病;家庭沟通与问题解决方式促进了患者理性、正确应对[13]。通过这些方面患者的心理健康得到提高,积极寻求治疗和康复,主动与家庭成员、医务人员沟通,寻求医学支持,对治疗疾病充满信心,对生活充满热情,生命质量得到了提高,增强了患者的主观幸福感受。

3.3 小结

家庭复原力护理干预随着时间趋势,可以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命质量和主观幸福感。但本次研究随访时间较短,只有6个月,生命质量需要长时间的观察,家庭复原力对患者的生命质量和幸福感的长期影响,需在今后的工作中长期观察。本次研究中家庭复原力干预根据家庭复原力理论,参考相关文献,形成的干预内容,体现了家庭复原力的内涵,但干预内容也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进一步完善。应用以家庭为中心的医患网络关系,通过动员网络中的成员,尤其是家庭成员共同为患者提供支持,是患者战胜疾病的重要支持。家庭复原力干预是一种有效的护理干预模式,有利于促进患者的康复和生命质量的提高。

【参考文献】

[1] Ferlay J,Shin HR,Bray F,et a1.Estimates of worldwide burden of cancer in 2008:GLOBOCAN 2008[J].Int J Cancer,2010,27(12):2893-2917.

[2] Jemal A,Bray F,Cemer MM,et a1.Global Cancer statistics[J].CA Cancer J Clin,2011,61(2):69-90.

[3]张岸辉,谌永毅,刘翔宇,等.乳腺癌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及干预方法的研究进展[J].解放军护理杂志,2015,(18):?25-28.

[4]戴艳.中学生家庭复原力的结构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8.

[5]陈慈君.那彩虹桥的韧性—神经母细胞瘤家庭之患病经验与治疗过程[D].台北:国立台湾大学,2009.

[6]胡雁,SillickK.癌症康复评价系统简表中文版的信度和效度[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6,20(2):75.80.

[7]杨娅娟,李惠萍,苏丹,等.癌症患者自我感受负担与社会支持及生命质量的相关性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4,(1):94-97.

[8]?石娟,王维利,宋瑰琦,等.宫颈癌病人生命质量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中旬版,2015(11):?3969-3972.

[9]张静,王金星,吴素梅.乳腺癌患者患侧上肢术后护理干预的研究进展[J].中华现代护理杂志,2012,18(6):731-733.

[10]裘佳佳,胡雁,黄嘉玲,等.综合社会支持对提高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的效果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47-50.

[11]朱眉华.困境与调适:乡城流动家庭的抗逆力研究[D].上海:上海大学,2013.

[12]仝音.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新进展[J].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5):15-19.

[13]赵西西.脑瘫患儿家庭复原力的影响因素及干预模式雏形研究[D].郑州:郑州大学,2016.

论文作者:黄丽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6

标签:;  ;  ;  ;  ;  ;  ;  ;  

家庭复原力对乳腺癌患者生命质量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论文_黄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