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经济功能研究十七年_教育论文

教育经济功能研究十七年_教育论文

教育经济功能研究十七年,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教育经济论文,功能论文,十七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1978年以来,教育经济功能问题一直在教育理论研究者的视野之内,并一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期间所发表的425篇文章(据不完全统计)及诸多的经济学等方面的著作,把教育经济功能的研究逐步推向深入。

一、教育经济功能研究的历程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工作着重点逐渐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适应这一转变,教育如何为经济建设服务?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居何地位,有何作用等问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当时教育界通过对十年“文革”中教育的反思,认识到把教育只看作上层建筑的作法是片面的,有必要全面地认识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尤其是教育的经济作用问题。教育经济功能(职能)的研究逐步展开。

整个研究过程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78至1980年代初,为教育经济功能研究的发端时期。

这一阶段共发表文章87篇,其内容可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讨论教育本质的(经济功能研究蕴含其中),另一类是专论教育经济地位和作用的。两类文章似有一个共同点,即从对阶级斗争工具职能的分析,逐步转向生产斗争工具职能(经济功能)的关系。

第二阶段:1980年代初至80年代末,为教育经济功能研究的兴盛时期。

对阶级斗争工具职能的反动,与对生产斗争工具职能的密切关注,使得众多的论者具体剖析了教育在经济发展中所起的促进作用。1981-83年的三年间,就有97篇文章论教育与经济增长,析教育与劳动力再生产,谈教育与经济效益提高。一些经济学家如于光远、厉以宁、千家驹等加盟讨论阵营,为教育与经济发展的密切关系提供经济学上的佐证。

1982年11月,《文汇报》发表题为“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的评论员文章,把教育的经济作用浓缩为十个字。大概这是最早明确地提出“教育先行”的口号的了。其后,许多论者就此进行阐发,一时间,“重视教育”“教育先行”成了人们关注的热点。进入84年以后的几年(至89年),讨论教育在社会生产、经济建设中的地位、作用的文章仍未有衰微之势,计有81篇文章发表。其间有关教育先行问题已转入了实质性的如何增加教育经费的探讨,并对我国教育经费是多还是少的问题展开了讨论。教育界的部分研究者由教育先行进而言及“教育立国”“教育兴国”。

第三阶段:从1980年代末至今,为教育经济功能研究的反思与深入时期。

经过80年代前后有关教育与经济关系的研究,教育的经济功能已日益为人们所重视,教育是阶级斗争的工具这一“文革”时期形成的教育职能观,已在一定程度上被摒弃了。有论者指出,这在教育功能研究上是一突破性的进展,使教育理论与实践都发生了转变。但是,其间存在的对教育经济功能的过于强调,引发了一些论者的思考,认为教育功能研究中的唯经济功能现象已成了研究的误区之一,实际上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此时,“教育先行”等问题都被提出了疑问。研究者已不在满足于分析教育具有什么样的经济功能上,而是进一步分析教育经济功能的形成、释放等问题。这些研究为教育经济功能从理论走向实践搭起了桥梁。

17年来,教育经济功能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问题:关于教育经济功能历史考察;教育经济作用的分析;教育先行问题探讨;教育人口功能的研究。

二、关于教育经济功能的历史考察

与教育自身一样,教育经济功能的发展也有其演进历程。一些论者对此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两种多少有些差异的认识。

教育经济功能历史演进的第一种认识:经济功能后于政治功能,文化功能而产生。其中又有两种颇为不同的见解,一种认为政治功能发展在前,经济功能发展在后。持是论者提出;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科学技术还不发达,生产力水平很低,教育的主要任务是传授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为统治阶级培养大大小小的官吏。17世纪产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得到了发展,教育和生产斗争的联系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教育作为生产斗争工具的职能突出起来了。另一种认为;政治功能和文化功能并存在前,经济功能发展在后。持是论者认为,古代学校教育的社会功能是以政治功能为主的,但也传播着文化知识,具有文化功能。此时,学校教育本身基本上不具有经济功能。资本主义大工业兴起以后,与传授科学技术、培养劳动力密切相关的教育乃有了经济功能。

教育经济功能历史演进的第二种认识:经济功能和政治功能始终并存,相互促进。与前者不同,持是论者认为,教育的两种职能——生产斗争的工具和阶级斗争的工具,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决定的。不论在任何时期,教育总是有反映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两种社会职能,只不过其表现形式有所不同。

三、教育经济作用的分析

阐发教育经济作用的文章众多,实难一一列举其内容,但从研究的角度看,似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一)从教育在劳动力再生产的作用上分析

这类文章居研讨教育经济功能全部文章之首,所关注的是教育与人的素质的提高问题,多认为人获取科学知识、技能、增进能力,由一个潜在的劳动生产力成为真正的生产力,提高劳动力的质量,有助于经济的发展。论者常引用的马克思的论述是“教育会生产劳动能力”,“要改变一般的人的本性,使它获得一定劳动部门的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和训练,而这就得花费或多或少的商品等价物。劳动力的教育费随着劳动力的性质的复杂程度而不同”。

(二)从教育在提高劳动生产率的作用上分析

前者是从教育过程与物质生产过程上来谈的,是论则是从物质生产、经济发展的结果上分析的。

在一些论者看来,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因素有两类:物质技术和劳动质量,也可分为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其中各种社会因素是主要的,而这些社会因素都与教育有不可分割的联系。教育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有力杠杆。教育者对经济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自己再生产的劳动力在生产领域发挥作用表现出来的。劳动力发挥作用的直接结果,是劳动生产率的大幅度提高。

这些论者常常引用马克思的另一段话:“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的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并认为,影响劳动生产率的这5个因素,在现代无不与具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的劳动力有关。

(三)从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上来分析

科学技术是否直接的生产力,教育界的认识最初并不一致。70年代末有论者对此进行分析,提出科学技术不是生产力诸因素中的一个独立因素,马克思称之为“一般生产力”。它要通过一系列中间过程,才能渗透到物质生产力里面去,借助“别人”的支撑,发挥自己的力量。当时,也有论者反对这种认识,提出科学技术在当代已成为“直接的生产力”。时至今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似已成为公论。

教育与科学技术的关系源远流长,就科学技术的发展来讲,主要依靠教育。教育的科技作用主要表现在:培养科技人才;提高劳动生产者素质;传递科学文化知识;促进科学研究。

有论者着重探讨了教育、科技、生产的关系,认为科学技术是发挥教育经济功能的优势所在,现代教育不但再生产科学技术,创造新的科学技术,而且还创造新的生产力;现代教育是培养现代生产者的手段,是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中间环节,是科技第一生产力由“潜在性”变为“现实性”的前提和条件。三者结合才能构成现代生产力。有论者就此提出了“三维一源说”,“三维”是科学、技术、管理,教育则是决定这三维的基础,是经济发展的动力之源。

(四)从教育在经济增长和经济稳定中的作用上来分析

与教育理论研究者不同,一些经济学家似乎更乐于从这样一个角度来分析教育的经济功能问题。

有论者把教育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归纳为5点:第一,它向社会提供一支能在科学上有发现、发明,在生产技术上有创新、变革的科学研究和设计队伍;第二,它向社会提供一支能掌握和运用先进生产方法和技术队伍;第三,它向社会提供一支适应于工业化水平的生产和技术管理人员队伍;第四,它提高全社会的科学技术水平,为新产品的推广运用,为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普及与提高准备条件,同时也为今后技术力量的成长提供广阔的基础;第五,它使社会积累起来的科学知识和生产经验得以保存和传播。

其后,论者又以我国经济作为考察对象,提出了教育在保持经济持续增长有效地解决经济过程中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各种问题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第一,我国社会存在的“结构性”就业问题(即经济增长过程中失业与职位空缺之间的矛盾),要依靠发展教育和调整教育结构来解决;第二,逐步增加知识密集型经济的产品出口,是改善我国国际收支状况的战略性措施,而对教育的投资则是发展知识密集型经济的前提;第三,提高我国广大职工的收入水平和提高生产效率,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对教育的投资来实现;第四,较大幅度地增加教育经费在现阶段固然与维持财政平衡有矛盾,但从长期看,将有助于增加财政收入。

四、教育先行问题探讨

“教育先行”——教育关于经济和社会其它方面的发展,与教育经济功能的研究是一脉相承的。正是因为教育在经济发展中的重大作用,才导致了教育的先行。

“教育先行”,就其萌芽来讲,恐怕早在教育本质的“生产力说”中就已孕育其中了。当时,有论者指出,教育既然是生产力(就其实质来讲,甚至还是发展生产力的生产力),那么,全社会就需要抛弃那种认为教育事业是消费性的过时观点,对教育予以高度重视和从各方面大力支持,力争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教育搞上去,给“四个现代化”添上翅膀。论者高扬教育的生产功能,要求把教育当作生产部门来看待,实际上已为教育先行埋下了伏笔。此后不久,“教育先行”为国人所注目,“经济要发展,教育要先行”成为各大报刊中的显著题目。

(1)“教育先行”论证

教育为何要先行?汇综有关论述,大体是从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证的:

其一,从国外发展的经验上来看。世界上较发达的国家都十分重视教育,他们把对教育和科学的投资称之为智力投资,我们要实现现代化,教育事业首先要发展。这些论者多喜欢以欧美国家特别是西德和日本战后重新崛起为例来说明教育需先行,认为这些国家经济腾飞的“秘诀”在于教育先行。

其二,从国外的教育经济理论上看。欧美的人力资本理论以及教育经济收效的理论分析等,都说明了教育投资有比物资投资更大的收益,这种收益要大大地超出其消耗。既然教育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着如此举足轻重的作用,教育经费问题就成了一些经济学家关注的对象。他们对我国的教育经费进行了分析,但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有论者认为我国的教育经费已在同等经济发展程度国家平均水平以上;也有论者认为,我国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值不仅不能与国民生产总值同档的发展中国家的教育经费与国民生产总值相比,而且低于下一档次发展中国家的同一比值。我国的教育投资所占比重小,是不容忽视的事实;另外,还有论者指出我国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是世界倒数第二(第一是海地)。为何有如此径庭的看法,有论者提出由于在下列问题上的分歧;什么是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水平?怎样计算我国的教育经费?怎样计算我国的国民生产总值。通过综合分析,认为所有数据都表明我国的教育经费与同等经济发展程度国家的平均水平相比不是高了,而是低了,并且低得比较多。在他们看来,增加教育投资是十分必要的。

其三,从经济发展来看。现代经济增长从本质是以划时代的创造发明为基础的一个过程,而创造和发明需要一定的知识和技术为基础,从而需要教育。

其四,从生产方式的变革上看。人类社会存在着三种生产,即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类自身生产。教育在生产方式的变革中起着杠杆作用,它是社会劳动方式转变的原动力。教育的发展即人类自身的发展必须先于经济,为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变革准备足够、合格的人才。

其五,从人才培养与需求的矛盾上看。当代科技发展和生产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出现了这样一个矛盾:一方面社对人才的质量要求愈来愈高,因此要受教育的周期愈来愈长;另一方面则由于科技发展、生产发展非常迅猛,对人才要求变化大。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解决这个矛盾的最佳方案就是超前发展教育事业,为未来新的生产发展超前培养人才。

其六,从教育自身的性质来看。由于教育发展特有的滞后性质,决定了教育作为社会事业之一,必须适当超前于社会其它行业的发展,才能保证经过一定周期后所培养的人才,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在上述论者看来,“教育先行”“优化发展教育事业”至为亟需,如果我们仍然主张教育事业与生产建设“同步发展”或“教育跟随着经济发展而发展”,仍是在生产发展的基础上逐步增加教育投资,这样一种传统的、保守的、落后的教育观,就与当代世界落伍了。甚至有论者把教育先行上升到规律,称为“教育优先发展规律”。认为这一“规律”是基于教育的生产、生产力功能而发生的教育适当超前于经济社会的、教育发展过程中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内在联系。

对于教育先行、教育经济作用的高度重视,使得一些论者进而提出“教育兴国”“教育立国”乃至“教育救国”的论题,认为教育兴国是“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通俗的大众化的更易被每一人理解的表述;在社会性“突变”过程中,教育不起决定作用,而在社会渐变的过程中,教育对社会发展、特别是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决定作用,因此要优先发展教育,要提倡“教育立国”“科技立国”。还有论者提出,“教育救国”并未过时,它不仅可以和“教育兴国”相提并论,而且还要向全社会大声疾呼,让所有同胞对发展教育有一种紧迫感。其拳拳之心,溢于言表。

(2)“教育先行”批判

风靡一行的教育先行(至今仍有余波),虽然引发了人们关于教育经济功能的深入思考,并在教育实践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但自从这种认识提出后,对它的批评就不绝于耳了。

有论者戏虐地评论道:这场讨论其热情之高涨,其用心之急切,是前所未有的。但人们还不曾对“经济热”背景下出现的“教育发展必然带来经济增长”的理想主义教育观进行深层的反思,就象以前对在“政治喧嚣”的背景下一度居支配地位的工具主义教育风进行反思一样。论者所说的“反思”在此之前实际上就已经出现了,只是发展经济、振兴经济的热潮把这种反思“淹没”了。例如,早在1980年,就有论者提出:“教育与经济的相关已经得到公认,但是借助于严谨的目标比较研究,借助经济与社会的综合分析,尚难确认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可惜,这种提示当时并未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对“教育先行”进行较为系统的分析、批判,是从80年代末开始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

第一,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之间并不存在简单的、单线的因果关系。不能笼统地、绝对地说它们育比起教育对于经济更为重要。第二,“教育先行论”中尚有许多不确定、待研究的问题。这一领域还是一个未探明的领域。第三,教育投资的增长不一定能带来经济增长。第三世界国家和不发达地区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盲目发展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已经造成了浪费和混乱;教育投资效益本身也有可能是零效益或负效益,而不是只表现为高效益。第四,不能仅看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忽视教育与生产关系的关系。只有坚持以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对立统一的观点来分析教育问题,才能正确地说明同属于现代教育的社会主义教育与资本主义的异同点,也才能避免在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上只看到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或只看到教育与生产关系的关系的两种片面性。

对“教育先行”问题的探讨与论辩,难有定论,这在意料之中。但时至今日,从以往的研究中似应在以下几点上取得共识:一是教育经济功能不能涵盖或取代教育的其它功能,如政治功能、文化功能,从经济、生产发展角度奢谈所谓“教育兴国”“教育救国”等不足为凭;二是教育与经济的联系不是单线的、直接的,而是相当复杂的,抛开一定条件、限度谈教育先行,在理论上站不住脚,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

五、教育人口功能的研究

人口功能在教育功能研究中是一个重要课题,许多论者对此进行了分析,不过有的将它作为一个独立的功能门类,而有的将它作为经济功能的一个子门类。就目前的研究来讲,虽然有些论述也涉及人口流动、文化变迁、社会化等问题,但大多是囿于经济范围内,是从经济发展的意义去分析的。鉴于此,这里将教育的人口功能列入经济功能来论述。

阐发教育人口功能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社会的“两种生产观”。论者认为,就人口再生产来讲,它是生活在一定时间、地点下社会总人口繁衍、发展的运动过程。从质上看,它可划分为数量再生产和质量再生产,即人口数量不断变化,人口质量日益提高。教育是人口再生产的必要条件,是决定人口再生产的重要因素;它对人口再生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质与量两方面,既影响人口数量,又影响人口质量。

(一)教育在控制人口增长中的作用

教育在人口生育率的关系,早为不少社会学家、人口学家所关注,近年来,教育界对此进行了一些研究。有论者认为:教育与人口生育率是直接的因果关变——教育是自变量,人口出生率是因变量。这一点可以由两方面的事实来说明,一是我国1982年28个省市自治区千分之一人口生育率的抽样调查材料;二是国际范围内的调查材料。两方面的资料表明,当代教育生育率随国民教育程度的提高而逐步降低,但这一现象是因不同国家的性质、发展水平、民族传统等的差异而改变的。

具体言之,教育在控制人口增长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教育可以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提高人们的科学知识水平,直接影响人们对人口政策的理解和接受程度和科学生育观的建立,从而降低人口出生率;第二,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使人们有可能根据社会发展的宏观要求及时调节人口数量,虽然这种调节是逐渐地从盲目、自发到自觉的过程;第三,提高教育水平,可影响妇女就业状况,推迟青年婚龄,促进人口迁移,降低人口出生率;第四,教育可以促进经济这一影响人口再生产的决定性因素的长期稳定的发展。

教育是如何实现降低生育率的职能的?对此,有论者进行了具体的分析,认为教育降低生育率的机制从根本上讲,是以知识、技术为中介,通过理性价值观对“孩子价值”的影响的。

(二)教育在提高人口质量中的作用

第一,通过广泛进行遗传、优生学的教育可以使父母防止遗传病发生,通过进行生理卫生教育和体育,可以使新生一代健康成长;第二,通过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等,可以使新生一代形成一定社会或一定阶级要求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第三,通过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的知识技术水平。

注意到教育在人口再生产中发挥巨大作用的同时,有论者提出,分析教育对人口的影响和制约,不能离开经济。要充分发挥教育对人口的影响和控制作用,归根结底还是要发展经济。并且对人口教育的效能、作用不能夸大,因为人口问题受复杂的因素制约,与许多社会因素并不一定存在正相关,例如,人的文化水平未必直接与对人口问题的认识相关。

教育经济功能的研究至今已逾17年,无论是在理论阐释还是在教育实际中,都已取得了长足的长进。但是,研究中尚有许多问题有待探明,我们对教育经济功能发挥作用的范围、程度、中介机制或者说转化环节,教育经济功能发挥中的正负效应及反功能问题,教育经济功能与政治、文化和育人功能的相互关系等等不甚明了。借鉴经济学的有关理论,立足于我国实际,对上述问题进行定性、定量的分析,似为以后研究所必需。

*该课题属华东师范大学增长率系瞿荷奎教授主持的“教育基本理论学科现状和发展趋势”学科调查的一部分。此次“教育学学科现状与发展趋势调查”由全国教育科学规划办公室组织承办。

标签:;  ;  ;  ;  ;  ;  

教育经济功能研究十七年_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