菊科三种药用植物化学成分研究

菊科三种药用植物化学成分研究

一、三种菊科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杨盈盈[1](2021)在《千里香杜鹃防治三种中药材害虫的活性物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中药材的品质与安全也被广泛关注。中药材在种植、运输和储藏过程中易受虫害威胁。药材受害虫侵害后不仅会使商品价值下降,而且会影响质量及药效,最终导致严重的经济损失和安全隐患。中药材病虫害问题已成为目前中药材管理的难点与重点,加强中药材病虫害防治迫在眉睫。目前,化学合成杀虫剂仍是中药材害虫防治中最常使用的方法,但过度使用会增加害虫抗药性,并引起环境污染、危害人类健康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寻求绿色、环保的植物源杀虫剂,是改善当前中药材病虫害防治现状的重要任务。我国杜鹃属植物资源丰富,具有广泛的药理作用及生物活性,并在中药材害虫的防治方面有相关研究报道。为了开发利用杜鹃属植物资源,寻找植物源杀虫活性物质,本课题选择杜鹃属植物千里香杜鹃(Rhododendron thymifolium)作为研究对象,以赤拟谷盗(Tribolium castsneum)、烟草甲(Lasioderma serricorne)和马铃薯茎线虫(Ditylenchus destructor)为靶标试虫,通过现代分析技术,对测试植物的活性特征部位进行筛选,并进行化学成分的分离纯化及化合物的结构鉴定;对测试植物的挥发性化合物和分离得到的非挥发性化合物进行生物活性评价;旨在从千里香杜鹃中筛选、分离出植物源抗虫活性物质。本课题具体研究内容及主要成果如下:1.植物样本的初步分析与筛选:用不同极性溶剂分别对千里香杜鹃枝、叶部位的成分进行提取并制备。通过活性评价,筛选出千里香杜鹃叶95%乙醇提取物表现出最强的活性。分别用石油醚、氯仿、乙酸乙酯、正丁醇,对千里香杜鹃叶95%乙醇提取物进行萃取,再对得到的四种萃取物进行触杀和拒食活性的评价,筛选出氯仿部位和乙酸乙酯部位具有显着的活性。2.化合物的分离鉴定:从千里香杜鹃叶95%乙醇提取物的氯仿萃取部位和乙酸乙酯萃取部位中共分离鉴定出了13种化合物。其中包括1个二萜类化合物(1)、1个烷烃类化合物(2)、1个脂肪酸类化合物(3)、1个硫醇类化合物(4)、2个脂肪醇类化合物正十二烷醇(5和7)、2个芳香酮类化合物(8和13)、2个香豆素类化合物(6和10)、1个芳香醛类化合物(化合物9)和2个黄酮类化合物(11和12)。对映-贝壳杉-16β-醇(1)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3.挥发性化合物的抗虫活性评价:对千里香杜鹃挥发油及主要成分——吉马酮的抗虫活性测试结果显示,在触杀活性测试中,千里香杜鹃挥发油和吉马酮对赤拟谷盗幼虫均表现出较强的触杀活性,LD50分别为19.65μg/Larvae、20.93μg/Larvae;而吉马酮(成虫:LD50=17.18μg/Adult,幼虫:LD50=20.94μg/Larvae)对烟草甲成虫及幼虫的触杀活性均强于千里香杜鹃挥发油(成虫:LD50=29.15μg/Adult,幼虫:LD50=42.73μg/Larvae),且吉马酮对马铃薯茎线虫的杀灭活性也更显着,其LC50为0.28 mg/m L。在熏蒸活性测试中,千里香杜鹃挥发油对烟草甲成虫的熏蒸活性最强,LC50为38.45 mg/m L,而吉马酮对两种仓储害虫均无熏蒸活性。在驱避活性测试中,千里香杜鹃挥发油和吉马酮在高测试浓度(>3.15 n L/cm2时)对赤拟谷盗成虫和幼虫作用30 h和60 h后,平均驱避率均接近100%,并且药效能持续到120 h。综合以上活性测试结果,吉马酮在触杀活性中表现显着,但无熏蒸活性;千里香杜鹃挥发油对不同虫态的仓储害虫的熏蒸活性存在较大差异;挥发油和吉马酮均有显着的驱避活性。4.非挥发性化合物的抗虫活性评价:在分离得到的13个化合物中,香草乙酮(8,LD50=6.46μg/Adult)和4-甲氧基-7-羟基香豆素(6,LD50=6.78μg/Adult)对赤拟谷盗成虫的触杀活性最显着,且香草乙酮(8,LD50=23.56μg/Larvae)对赤拟谷盗幼虫也表现出最强的触杀活性;东莨菪内酯(10,LD50=13.14μg/Adult)、3-甲氧基-4-甲基苯甲醛(9,LD50=14.56μg/Adult)和苯乙酮(13,LD50=8.72μg/Adult)对烟草甲表现出较强的触杀活性,其中苯乙酮的对烟草甲触杀活性最强;另外,苯乙酮(13,LC50为0.08 mg/m L)和香草乙酮(8,LC50为0.09 mg/m L)对马铃薯茎线虫的杀灭活性最强;金丝桃苷、槲皮素(11和12)在各个测试浓度下对赤拟谷盗具有较强的拒食活性,其拒食率在65%以上。综合以上多种活性测试结果,苯乙酮和香草乙酮对仓储害虫及马铃薯茎线虫均表现出显着的毒杀作用,可作为开发植物源杀虫剂的活性物质来源。本文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千里香杜鹃防治中药材种植和仓储害虫的活性成分,为杜鹃属植物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基础数据,也为植物源杀虫剂在中药材仓储和种植害虫的绿色防治方面提供参考。

吴秀蓉[2](2021)在《羊角天麻抗疟活性成分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对硕士期间的研究工作进行了整理汇总,共分为三个章节:第一章进行羊角天麻中化学成分的分离和鉴定;第二章对从羊角天麻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抗疟活性研究;第三章综述了抗疟倍半萜类天然产物研究进展。目的:通过研究羊角天麻(Dobinea delavayi)根的化学成分,寻找具有一定体内抗疟活性的先导化合物。方法:采用多种柱层析手段(如硅胶、Sephadex LH-20凝胶、反相MCI)分离纯化化合物,并结合理化性质及现代波谱学方法(NMR、LC-MS)鉴定化合物的化学结构,然后运用鼠疟模型(四天抑制实验法)测定部分单体化合物的体内抗疟活性,另外,还通过β-羟高铁血红素形成抑制实验测定了部分单体化合物的活性。结果:本研究从羊角天麻(D.delavayi)根80%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及正丁醇萃取物中共分离鉴定21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羊角天麻素P(1)、羊角天麻素Q(2)、羊角天麻素R(3)、羊角天麻素C(4)、羊角天麻素S(5)、羊角天麻素T(6)、羊角天麻素U(7)、羊角天麻苷A(8)、羊角天麻苷B(9)、2,6,3’,4’-四羟基-4-甲氧基二苯甲酮(10)、九子母苷A(11)、九子母苷B(12)、九子母苷C(13)、4-O-β-D-吡喃葡萄糖基-2,6,4’-三羟基二苯甲酮(14)、1,6,7-三羟基-3-甲氧基酮(15)、芒果苷(16)、圣草酚(17)、九子母苷D(18)、商陆苷(19)、紫铆花素(20)、2-羟基-3-(3,4-二羟基苯基)-丙烯酸(21)。鼠疟模型抗疟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化合物2、3、8具有弱的抗疟活性,在25 mg/kg/day的剂量下,疟原虫抑制率分别为7.8%、13.9%、6.4%。另外,β-羟高铁血红素形成抑制活性实验发现化合物21表现出较好的活性,在55.6μg/m L浓度下,抑制率为73.3%。结论:经Sci Finder检索确定了从羊角天麻中分离得到的化合物1~3、5~9、11~13和18为新化合物,另外,化合物21为首次由天然产物中分离得到,并从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化合物14、17、19。查阅相关文献报道发现倍半萜类化合物为该植物的主要化学成分类型。体内抗疟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2、3和8可能是该植物抗疟活性成分的组成部分。β-羟高铁血红素形成抑制活性实验结果显示化合物21可能也是该植物的活性成分的组成部分。

聂丽萍[3](2021)在《六种鬼针草属药用植物细胞器基因组解析及其鉴定研究》文中指出鬼针草属(Bidens L.)植物为菊科(Asteraceae)一年或多年生草本,属内有5种为药用植物,其中,金盏银盘Bidens biternata为三九感冒灵的原料药材之一。鬼针草属药材在广东和广西等地方中药材标准均有收载,然而,地方标准中对其基原植物的规定存在差异,且存在学名和中文名不对应、与《中国植物志》记载不一致等问题,严重阻碍了鬼针草属药材的规范使用。鬼针草属植物性状特征相似、化学成分相近,传统鉴定方法较为困难,因此,亟需开发一个准确有效的方法来鉴定鬼针草属药用植物。叶绿体作为植物特有的细胞器,其结构高度保守,携带许多具有重要遗传价值的基因信息,可用于特异性条形码筛选、超级条形码鉴定和系统进化等研究。高等植物的线粒体基因组结构虽然复杂,但其基因组成较为保守,可以用于物种的遗传进化等研究。本研究分析了通用条形码鉴定鬼针草属药用植物的可行性,利用Illumina高通量测序技术对6种鬼针草属药用植物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测序、注释及比较分析,以探讨同属近缘物种的叶绿体和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变化;基于叶绿体基因组筛选了高变区作为特异性条形码对6种鬼针草属药用植物进行鉴定;利用细胞器基因组构建系统进化树,以期为鬼针草属药用植物的物种鉴定、用药安全、规范使用以及种质资源保护奠定基础。本研究的主要结果如下:1.鬼针草属药用植物叶绿体基因组解析及其鉴定(1)利用通用条形码ITS/ITS2和psbA-trnH序列对6种鬼针草属药用植物(金盏银盘 B.biternata、婆婆针B.bipinnata、鬼针草 B.pilosavar.pilosa、白花鬼针草 B.pilosa var.radiata、小花鬼针草B.parviflora和狼杷草B.triparlita)共21份样本进行扩增测序,K2P遗传距离结果显示ITS/ITS2和psbA-trnH序列在鬼针草属药用植物内不满足种间遗传距离远大于种内遗传距离的条件,NJ树结果显示鬼针草属药用植物存在多个物种聚为一支的情况,因此,ITS/ITS2和psbA-trnH序列不能用于这6种鬼针草属药用植物的鉴定研究。(2)通过高通量测序获得的这6种鬼针草属药用植物共12个样本的叶绿体基因组均为典型的四分体结构,包括一个大单拷贝(LSC)区、一个小单拷贝(SSC)区和两个反向重复区(IR)区,序列长度为150,489~151,635 bp,总GC含量均为37.5%。均含有130个基因,包括85个蛋白编码基因、37个tRNA基因和8个rRNA基因,有17个基因在IR区重复。鉴定到60~71个简单重复序列(SSRs),同一物种不同样本鉴定到的SSRs不完全相同,且SSRs具有A/T碱基偏好性。密码子使用分析显示大多数氨基酸密码子都具有偏好性。(3)叶绿体全基因组比对分析表明,6种鬼针草属药用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相对保守,且非编码区的序列变异程度高于编码区。同源性分析显示金盏银盘和婆婆针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的同源性很高,鬼针草和白花鬼针草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的同源性很高。(4)利用mVISTA和DnaSP分析结果筛选出7个叶绿体基因组高变区作为特异性条形码,用6种鬼针草属药用植物共31份样品对7个高变区的鉴定能力进行验证,成功扩增出其中4个特异性条形码(ndhA,accD,clpP和ccsA-ndhD)。3个(ndhA,accD和ccsA-ndhD)特异性条形码仅能鉴定出狼杷草和小花鬼针草,1个(clpP)特异性条形码建树聚类结果不清晰。因此,基于叶绿体基因组筛选的特异性条形码不适用于这6种鬼针草属药用植物的鉴定研究。基于叶绿体基因组共有蛋白编码基因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结果示鬼针草属物种聚为一支,但婆婆针Y18102样本未与其它3个样本聚在一起。基于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构建的ML系统进化树显示,6种鬼针草属药用植物聚为一大分支,其中金盏银盘3份样本聚为一支,婆婆针4份样本聚为一支,且金盏银盘和婆婆针互为姐妹分支;鬼针草和其变种白花鬼针草聚为一支,此聚类结果支持《Flora of China》将鬼针草和白花鬼针草合并为同一个种;小花鬼针草和狼杷草各自单独聚为一支。系统发育树的聚类结果证明,叶绿体全基因组序列可以作为超级条形码鉴定6种鬼针草属药用植物。2.鬼针草属药用植物的线粒体基因组解析本研究首次解析了6种鬼针草属药用植物的线粒体基因组,其大小在183 kb(鬼针草)和216 kb(狼杷草)之间,6个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GC含量均为45%左右,注释的CDS数目相近。除金盏银盘和婆婆针2个物种的线粒体基因组SSR和长重复序列完全一致外,其余4个物种SSR和长重复的数目与类型均不同。利用菊科已公布的植物线粒体基因组和本研究获得的线粒体基因组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显示金盏银盘和婆婆针聚为一支,鬼针草和白花鬼针草聚为一支,6种鬼针草属药用植物并未聚为一大支,说明利用线粒体全基因组序列鉴定鬼针草属药用植物不可行。基于线粒体基因组19个共有蛋白编码基因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6种鬼针草属药用植物聚为一支,说明共有蛋白编码基因序列具有系统进化分析的潜力,但仍需要更多数据支持和验证。高等植物线粒体基因组数据匮乏,本研究丰富了高等植物线粒体基因组数据库,为菊科药用植物的线粒体基因组分析提供数据支持。本研究通过以上分析发现通用条形码、基于叶绿体基因组的特异性条形码、线粒体基因组均不能鉴定6种鬼针草属药用植物,叶绿体全基因组可以作为超级条形码鉴定6种鬼针草属药用植物,为鬼针草属药用植物的分子鉴定、用药安全和规范使用以及种质资源保护提供数据支持。

刘筱,杨平飞,杨丽丽,张金霞,孔娇,吴明开[4](2021)在《贵阳市云岩区菊科药用植物资源》文中提出探明贵阳市云岩区菊科药用植物资源状况,为其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参考,采用野外踏查与访问相结合的方式,根据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技术方案要求,调查贵阳市云岩区菊科药用植物资源本底。结果表明:云岩区菊科药用植物共有10属10种,其中包括贵州中药资源重点品种一枝黄花、千里光和艾纳香。当地菊科药用植物生活型多样,草本类居多,有8种,占该区调查总种数的80%;其次是灌木类,有2种,占20%。按入药部位不同可分为全株、叶、花、果和根等5类,其中,以全草入药居多,共有7种,占当地调查总种数的70%;以根入药其次,有3种,占30%。

惠西珂[5](2021)在《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原料药资源评估研究》文中认为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由蒲公英、苦地丁、板蓝根、黄芩4味中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利咽、抗菌的作用,临床对治疗手足口病、支气管炎、咽炎、腮腺炎、扁桃腺炎等疾病具有显着疗效,是2020年版《中国药典》收录的成方制剂。因为组成该制剂的单味药材产地众多,存在质量差异大、良莠不齐的现象,原药材质量的好坏对该方制剂的疗效影响很大,而许多研究人员对蒲地蓝消炎口服液的药理药效以及制剂中的某些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研究较多,但综合多种指标评价一味药材质量的优劣相对较少,对中药资源进行评估的研究更是少之又少,所以对该制剂的原料药进行资源评估,从而制订一套稳定、可行、全面的质量标准体系,为企业筛选出质优、供应稳定的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原料药种植基地,建立原药材的质量标准,制订各药材《企业质控标准》至关重要。本文以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原料药蒲公英、苦地丁、板蓝根、黄芩4味中药材为研究对象,以现行药典为基础增加多种质控指标对各药材进行质量分析与评价,并建立各药材企业质控标准体系,对各药材进行全面评估,从而保证药材质量的均一性、优质性与稳定性。此外,针对苦地丁基原植物混杂及采收标准不一的状况,本研究分别建立ITS2序列的DNA分子鉴定方法和HPLC指纹图谱方法用于鉴别地丁草及其同属植物,并研究了苦地丁不同部位生物碱类成分在不同采收期的差异性。课题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一、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原料药资源评估研究通过对蒲公英、苦地丁、板蓝根和黄芩四味药进行系统的本草考证并结合现代研究筛选出的道地产区以及合作企业的种植基地进行走访调研,完成了包括原料药的预计消耗量、预计可获得量、潜在风险、质量分析与评价、可持续利用和稳定质量措施六个方面的药材评估。质量分析与评价部分主要是以2020版《中国药典》为基准,对收集的不同产地不同批次的药材进行质量评价并根据实测数据建立各药材企业质控标准。综合考虑各药材质量与产量关系,评估结论如下:1、蒲公英:将陕西省渭南市的3个蒲公英种植基地作为优质基地为企业提供蒲公英原料药,考虑到不可控因素,将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县的蒲公英种植基地作为储备基地以备不时之需。2、苦地丁:将河北安国的苦地丁种植基地作为优质基地为企业提供苦地丁原料药,将江苏新北的苦地丁种植基地作为储备基地。3、板蓝根:将甘肃张掖市民乐县的板蓝根种植基地作为优质基地为企业提供板蓝根原料药,将黑龙江省大庆市大同区的板蓝根种植基地作为储备基地。4、黄芩:将内蒙古赤峰市牛家营子镇的黄芩种植基地作为优质基地为企业提供黄芩原料药,将河北省承德市围场满族蒙古族自治县的黄芩种植基地作为储备基地。四味药材的可持续利用措施能够有效防范潜在风险,预计消耗量接近预计可获得量,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对中药资源可持续利用带来的风险较低。二、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原料药质量评价与分析通过对各产地采集的样品进行质量分析与评价,筛选出质优、稳定性好的种植基地,并建立各药材企业质控标准。蒲公英:薄层鉴别研究中,在2020版《中国药典》基础上增加了咖啡酸指标,建立了供试品色谱中,与对照品咖啡酸、菊苣酸以及对照药材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斑点的薄层鉴别方法。增加了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水溶性浸出物以及醇溶性浸出物的检测项目并在所得数据基础上建立企业质控标准。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了蒲公英指纹图谱,以菊苣酸为参照峰,确定了 14个共有峰,并建立了同时测定绿原酸、咖啡酸、菊苣酸和异绿原酸A的含量测定方法以及总黄酮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其建立企业质控标准。苦地丁:在2020版《中国药典》基础上增加了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检测项目并制定企业质控标准,并将药典浸出物含量标准提升20%。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了苦地丁指纹图谱,以紫堇灵为参照峰,确定了 15个共有峰,并建立了同时测定紫堇灵、乙酰紫堇灵和二氢血根碱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其建立企业质控标准。板蓝根:在2020版《中国药典》基础上,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了板蓝根指纹图谱,以(R,S)-告依春为参照峰,确定了 10个共有峰,并建立了同时测定尿苷、鸟苷、(R,S)-告依春和腺苷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其建立企业质控标准。黄芩:在2020版《中国药典》基础上,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建立了黄芩指纹图谱,以黄芩苷为参照峰,确定了 14个共有峰,并建立了同时测定黄芩苷、千层纸素A苷、汉黄芩苷、黄芩素和汉黄芩素的含量测定方法并对其建立企业质控标准。三、苦地丁基原植物地丁草的鉴别研究基于ITS2序列的地丁草及其同属植物DNA分子鉴定:通过对苦地丁基原植物地丁草和其同属植物的ITS2序列鉴定与分析,总DNA提取、PCR扩增、测序成功率为100%,说明ITS2对于地丁草与其同属植物的鉴别完成率好,适用性强。基于对地丁草及其同属植物ITS2序列的序列长度、GC含量、K2P遗传距离以及种间变异位点分析,可有效地鉴别出地丁草及其同属植物。基于HPLC指纹图谱的地丁草及其同属植物化学成分差异性研究:通过对地丁草及其同属植物进行特征图谱的建立,夏天无、黄堇、珠果黄堇和巴东黄堇与地丁草的相似度较高,共有峰较多,化学成分较相似。泾源紫堇中紫堇灵和乙酰紫堇灵的含量远远高于地丁草。四、苦地丁不同部位生物碱类成分在不同采收期的差异性研究在对苦地丁不同部位生物碱在不同采收期的差异性研究中可以得出,紫堇灵成分在任一产地的地上部位含量均明显高于地下部位的含量;乙酰紫堇灵在苦地丁地上、地下部位差异性没有紫堇灵大,但地上部位普遍比地下部位含量高;二氢血根碱在苦地丁中的含量相对于紫堇灵、乙酰紫堇灵低,但在地下部位的含量远远高出地上部位,邳州产地的二氢血根碱在地下部位的含量最高,甚至高于其含有的紫堇灵含量。苦地丁中的3种生物碱类成分无论在地上部位还是地下部位,在5月中下旬达到峰值,考虑到量-效比的关系,认为苦地丁的最佳采收期为5月中下旬。

索南邓登[6](2020)在《青藏高原濒危藏药资源致危因素及可持续利用路径研究 ——以掌裂兰为例》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藏医药学及其产业强劲发展,有限的藏药材资源以惊人的速度被消耗,越来越多的藏药材面临濒临灭绝的严峻现状。开展野生藏药药用植物资源的濒危状况研究并进行系统管理,是藏医药可持续利用的重要前提。论文以野生濒危藏药材掌裂兰植物为典型案例,沿着―致危因素识别-濒危资源评价-可持续利用‖的研究路径,采用文献梳理、理论研究、实地调研、调查问卷、统计分析等方法,探讨了掌裂兰植物致危因素的内在逻辑关系,构建了濒危藏药生态适宜平衡模型,以此为基础,构建濒危藏药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及影响濒危藏药药用植物可持续利用路径模型。论文主要工作包括:第一,针对藏药资源的自然致危因素和适宜性问题,对青藏高原区域内掌裂兰分布点和样地进行生境特征、植物区系、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和种间关系等调查。研究发现,掌裂兰具有种群规模小、个体数量少、地理分布狭窄,喜潮湿环境,抗寒旱能力弱等特征。提取掌裂兰分布区生态因子进行空间叠加分析,研究发现青海省内掌裂兰适宜区总面积达30 700km2,其中河南县、泽库县、久治县和班玛县为主要适宜地,面积约为12 454 km2。构建了生态适宜面积平衡模型,为中藏药产业发展和规划种植奠定了基础,对藏药资源调查和管理的新方法和新手段进行了实证检验。第二,针对掌裂兰致危性的人为因素问题,通过实地调研、深度访谈,全面分析青海、西藏、甘肃等地主要医疗机构资源的需求状况,提出保护意识淡薄、过度采挖、过度放牧、草地鼠害和旅游等活动为主要的致危因素。第三,依据药用植物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从濒危性、遗传多样性、植物价值、管理利用等方面,构建了濒危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准则层指标、18个评价指标层和14个评价因素层。最后,基于致危自然及人为因素识别、评价体系、系统管理的过程对可持续利用能力提升的研究假设,通过353份调查问卷,使用回归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检验关键因素和作用路径,提出应建立专项濒危藏药植物园,开展就地保护与种质资源库,加强濒危藏药药用植物资源生境调查,开展适宜种植区和规范化人工种植,建立濒危藏药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提高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强濒危藏药资源的实时动态监测与市场监管。以政府为治理主体,对致危因素进行综合治理,是解决濒危藏药资源危机的路径。本文针对构建濒危藏药资源综合治理体系,提升濒危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治理能力提出了政策建议。

陈新连[7](2019)在《橐吾属和麻黄属药用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结构和鉴定研究》文中指出有毒植物一般指对人和家畜等产生有害作用的植物,其富含的生物碱、苷类等有毒成分,对神经系统、呼吸系统等有很大伤害。实际上,许多有毒植物也是药用植物,具有重要的药用和经济价值。本研究的橐吾属和麻黄属植物均具有悠久的药用历史,但某些橐吾属植物含吡咯里西啶类生物碱,具有肝毒性,含麻黄碱的麻黄属植物过量使用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兴奋,从而导致中毒。因此,对其进行准确鉴定不仅能够保障安全用药,还能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本研究通过总基因组DNA提取、Illumina高通量测序、序列拼接和组装,得到叶绿体全基因组,然后进行序列注释与提交、结构分析和系统发育分析,分别对橐吾属和麻黄属的植物进行鉴定研究,以期为这两个属的物种鉴定和安全用药提供理论基础。1.橐吾属植物为菊科多年生草本,该属约有140个种,一些物种的根常以“紫菀”或“山紫菀”之名入药,国内有30余种长期作为民族药用于治疗疾病。该属种间杂交普遍存在、形态变化复杂,使用通用DNA条形码也没有得到理想的鉴定效果。本文基于叶绿体基因组对六种橐吾属植物,即狭苞橐吾Ligularia intermedia Nakai、复序槖吾Ligulariajaluensis Kom.、全缘橐吾 Ligularia mongolica(Turcz.)DC.、鹿蹄橐吾Ligularia hodgsonii Hook.、离舌橐吾Ligularia veitchiana(Hemsl.)Greenm.和蹄叶橐吾Ligularia fiascheri(Ledeb.)Turcz.进行鉴定研究。(1)六种橐吾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均呈环状四分体结构,包括一个大单拷贝区(largesingle-copy,LSC)、一个小单拷贝区(smallsingle-copy,SSC)和两个反向重复区(invertedrepeats,分别为IRa和IRb),叶绿体基因组大小为151,118-151,253 bp,SSC、LSC和IR区长度分别约为18.2kb、83 kb和24.8kb,GC含量均为37.5%。(2)六种橐吾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均编码134个基因,包括87个蛋白编码基因,37个tRNA基因,8个rRNA基因和2个假基因(ycf1和rps19)。(3)六种橐吾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含不同类型和数量的长重复序列,且均含4种类型的简单重复序列(simplesequencerepeats,SSRs),其中,单核昔酸数量占所有SSRs的56.6-60.7%,二核苷酸占11.5-13.2%,三核苷酸占9.3-9.8%,四核苷酸占18.0-21.6%,SSRs主要分布在单拷贝区的非编码区。(4)六种橐吾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序列的结构和组成高度相似。如大多数菊科物种,这六个叶绿体基因组在LSC区的23 kb的大倒置区(inversion)中有一个3.4 kb的小倒置区。叶绿体基因组全局比对未筛选到高变区用于这六个物种的鉴定,同时,六种橐吾属叶绿体全基因组比对发现,叶绿体全基因组有望作为超级条形码用于橐吾属物种的鉴定。基于叶绿体全基因组构建ML(maximum likelihood,最大似然法)系统发育树,发现六个橐吾属物种组成一个单系,支持率为100%。2.麻黄属植物为麻黄科灌木,该属约有40种植物,分布在亚洲、欧洲东南部、北非和美洲的干旱、荒漠地区。该属植物在形态上较难区分,通用DNA条形码也未能将《中国药典》收载的草麻黄Ephetdra sinica Stapf、中麻黄Ephedraa intermedia Schrenk ex Mey.和木贼麻黄Ephedra equisetina Bge.鉴别开。本研究对这三种麻黄属植物的叶绿体基因组进行解析、比较,并进行鉴定研究。(1)三种麻黄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均为环状四分体结构,叶绿体基因组大小为109,550-109,667bp,LSC、SSC和IR区长度分别约为59.9kb、8kb和20.7kb,GC含量约为37%,LSC和IR区GC含量分别为34.2%和42%,SSC区GC含量为27.3-27.8%。(2)三种麻黄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均编码118个基因,包括73个蛋白编码基因,37个tRNA基因和8个rRNA基因,与烟草属Nicotiana L.相比,其叶绿体基因组缺失 NADH(Nicotinamide adenine dinucleotide,还原型辅酶 Ⅰ)脱氢酶基因、rps16、rpl23、rpl32、ycf1和 accD 基因,但含 chl基因(chlB,chlL 和 chlN 和光系统 Ⅱ相关基因psbL、psbM、psbN、psbT、psbZ。(3)三种麻黄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中SSRs数量分别为55,62和59个。中麻黄LSC、IRa、IRb、SSC区分别有37、4、4、10个SSRs,草麻黄分别有39、5、5、13个SSRs,木贼麻黄分别有41、4、4、10个SSRs。三种麻黄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含不同类型和数量的长重复序列。(4)三种麻黄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全局比对筛选出11个变化较大的区域,包括 2 个基因(ycf3和rpl2)和 9 个基因间隔区(psbZ-trnG,petN-rpoB,trnR-trnM,psbJ-rpl20,clpP-psbB,rrn16-trnI,rps15-ccsA,ycf1-ccsA,和trnV-rps12),可作为鉴定麻黄属物种的潜在DNA条形码。基于53个共有蛋白编码基因构建的ML和MP(maximumparsimony,最大简约法)系统发育树表明,叶绿体基因组有望用于鉴定麻黄属植物,本研究为麻黄属的安全用药和裸子植物系统发育关系分析提供了理论基础。

曹婷婷[8](2019)在《红花药材质量评价及其生产规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红花是菊科植物红花Carthamus tinctorius L.的干燥花,主要分布于我国新疆、河南、甘肃、云南等地。红花用药历史悠久,除具有活血通经、散瘀止痛的传统功效外,近年来发现其具有抗炎镇痛、抗肿瘤、抗菌、抗疲劳等多种生理活性。红花中主要含有黄酮类,生物碱类,·聚乙炔类等化学成分,目前对于红花药材的质量控制主要集中在羟基红花黄色素A和山奈素的含量测定上,很难真正体现红花药材的整体质量和协同功效。红花分布范围广,且种质繁多,不同产地气候环境不同,种植加工习惯各异,种植技术缺乏规范性,各地红花药材的质量参差不齐,因此,对红花药材的质量评价及其生产规范的研究十分必要。本论文包括以下4个部分:1.通过对本草典籍中红花药材记载的整理,梳理了红花药材基原和产区沿革。我国古代红花药材的基原包括菊科红花属的毛红花(Carthamus lanarus L.)、红花(Carthamus.tinctorius L.)以及早期云南地方习用品虎耳草科岩白菜(Bergenia purpurascens)。红花为汉代从西域引种而来,其后形成中原(陕西南部至河南)和西域(现我国新疆至中亚地区)两个主要产区。清晚期至民国,产区逐渐扩展至四川、湖南、云南等地。建国后,新疆恢复红花种植,成为我国主要产区。2.依据《中国药典》(2015版)规定的检测指标,测定了不同产地红花药材的总灰分、酸不溶性灰分、浸出物、羟基红花黄色素A、山奈素、重金属、有机氯农药残留量等指标,发现4份云南红花药材样品、1份成都荷花池药材市场红花药材样品和1份安国药材市场红花药材样品总灰分和酸不溶性灰分含量超过药典标准,1份吉木萨尔县红花药材样品重金属含量超标,其他指标以及产区的红花药材样品均符合药典标准。对来自不同产地的50份红花药材样品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山奈酚-3-O-β-槐糖苷、山奈酚-3-O-β-芸香糖苷、脱水红花黄色素B四种化学成分进行含量测定,方差结果表明,不同产地红花药材样品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山奈酚-3-O-β-槐糖苷、山奈酚-3-O-β-芸香糖苷、脱水红花黄色素B的含量有显着性差异(P<0.05)。同时,四种黄酮苷类成分在不同颜色红花药材样品中分布也具有显着性差异。白色花的新红花七号中,基本不含有羟基红花黄色素A、山奈酚-3-0-β-槐糖苷和脱水红花黄色素B这三种黄酮苷类成分,而山奈酚-3-0-β-芸香糖苷的含量明显高于其他两种花色的红花药材样品;黄色花2009-6和红色花云红2号均含有四种黄酮苷类成分,其中红色花云红2号中羟基红花黄色素A的含量明显高于黄色花2009-6,而黄色花2009-6中其他三种黄酮苷类成分均明显高于红色花云红2号。不同产地红花药材样品的UPLC指纹图谱分析结果表示,不同产地红花药材样品化学质量一致性较差,相似度均小于0.90,各产地内个别批次的红花药材样品也具有特异性,化学成分上存在一定的差异性。3.基于UPLC-QTOF/MS的代谢组学技术对不同颜色和不同产地的红花药材进行快速、准确、可靠的鉴别。代谢组学分析结果表明,不同颜色红花药材样品化学成分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其中白色花的新红花7号与红色花云红2号差异较大,黄色花的2009-6与红色花云红2号差异较小。不同颜色红花药材样品差异代谢物共鉴定出18个化合物。不同产地红花药材样品具有一定的差异性,河南红花药材样品和其他产地红花药材样品化学成分差异显着;新疆三大主产区塔城,昌吉,伊犁红花药材样品差异较小,质量稳定;甘肃红花药材和云南红花药材有一定的交叉性,不同产地红花药材样品共鉴定出32个差异代谢物。通过对不同产地红花药材中32个差异化合物与气候因子做灰关联度分析,结果表明红花药材中的化合物和气候因子具有不同程度的相关性。年均日照时数,年均相对湿度,七月最高温和七月平均温和更多的红花药材中的化合物含量有较高关联度,证明红花药材中的化合物合成和积累受这四个气候因子的影响较大。4.建立了从栽培及产地加工技术规范到药材商品规格等级标准的红花药材全链条质量标准体系。同时,以山西华卫药业有限公司新疆裕民红花基地为依托,针对红花药材栽培种植、采收、初加工、仓储、运输等多个环节,建立了基于现代二维码等技术的红花药材质量可追溯体系,做到红花药材的来源可查,去向可知,责任可究,实现红花药材的质量可追溯。

杨水萌[9](2018)在《十三种药用植物挥发性成分的SHS/GC-MS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挥发性成分是植物的次生代谢产物,由于其复杂的成分和多种生物活性,已成为研究点。本研究选取陕西所产的白芨、接骨木、金叶女贞、铺地柏、轮叶沙参、小根蒜、酸枣、紫穗槐、大花金鸡菊、大蓟、中国一枝黄花、夏枯草和益母草,这13种药用植物的花、叶或地上部分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了其所含挥发性成分。通过分段式静态顶空(Static Headspace,SHS)技术直接提取药用植物中的挥发性成分,并结合气相色谱-质谱(Gas Chromatography-Mass Spectrometry,GC-MS)技术进行定性定量分析。通过SHS/GC-MS分析药用植物花、叶及地上部分的挥发性成分,结果显示:(1)不同部位药用植物中挥发性成分分析。叶类植物中三温度段挥发性成分含量均在10%以上的包括:接骨木叶((E)-2-己烯醛、2-甲基丁醛),金叶女贞叶(2-乙基呋喃、(Z)-3-己烯-1-醇、(E)-2-己烯醛和己醛)。花类植物主要有:金叶女贞花((Z)-3-己烯-1-醇、己醛、(E)-2-己烯醛、2-乙基呋喃),接骨木花(苯甲醛、己醛和2-甲基丁醛)。(2)不同植物释放的挥发性成分种类组成和含量存在一定差异。其中,醇类、醛类以及萜烯类是小根蒜地上部分的主要成分类型,低、中、高各温度段的含量分别为(67.186%,15.596%,4.917%)、(32.245%,38.240%,12.959%)和(17.232%,36.920%,17.540%),主要成分有D-柠檬烯、3-甲基丁醛和2-甲基丁醛;叶类植物以释放酯类、醛类、萜烯类和醇类成分为主;花类植物以释放萜烯类、醇类、醛类和烷烃类成分为主。(3)3种菊科和2种唇形科各科药用植物挥发性成分分析比较。结果显示,3种菊科植物以中国一枝黄花叶和花的含量最高,分别为(99.647%,99.667%,98.986%)和(97.936%,99.416%,99.743%),叶中主要成分有(-)-β-杜松烯(47.168%)、α-可巴烯(44.572%)和异喇叭烯(46.617%),花中的主要成分有(1R)-(+)-α-蒎烯(56.087%);唇形科中以夏枯草含量较高,为(97.026%,98.964%,99.599%),主要成分有对-伞花烯(32.261%)D-柠檬烯(18.612%)和对-伞花烯(31.110%)。数据表明,植物挥发性成分的含量和种类存在差异,具有明显的科属和种的特异性。

张晶[10](2018)在《三种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抗肿瘤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文中提出我国药用植物资源丰富,传承几千年的中医药对天然药物的研发更是具有启发性作用。因此选取民间具有良好用药基础同时药理学初筛具有抗肿瘤活性的药用植物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活性成分研究,是发现新型抗肿瘤药物的有效途径。本文选取萜类成分丰富、药理学初筛具有抗肿瘤活性的三种药用植物蔷薇科萎陵菜属翻白草(Potentilla discolor Bunge)、菊科橐吾属藏橐吾(Ligularia rumicifolia)、大戟科巴豆属鸡骨香(Croton crassifolius Geisel)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冷浸、加热回流及超临界CO2流体萃取等方式对这三种植物的化学成分进行提取,随后经过分析、分离、纯化和结构鉴定,从中共获取结构类型丰富多样的化合物76个,发现新的萜类化合物6个,并有33个化合物为首次从这三种植物中发现。从翻白草全草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30个化合物,可归类为三萜类、甾体类、黄酮类、鞣质类以及酚酸类。得到的3个新化合物(F-1、F-2、F-3)全部为C-14位连有羧基的羽扇豆烷型三萜,在天然产物中比较少见,还有6个化合物为首次从翻白草中分离得到。出于对翻白草药用植物活性物质作用基础全面了解的需要,本文利用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技术从翻白草地下部分提取获得植物精油,并从中鉴定出29种化合物,占全部精油的90.27%。从藏橐吾全草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包括萜类、甾体、黄酮、苷类以及酚酸等类型在内的24个单体化合物。Z-1和Z-2为新的单萜类化合物,其余化合物在该物种中全部为首次发现。从鸡骨香根的超临界CO2流体(甲醇为夹带剂)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2个化合物,化合物类型包括萜类、甾体、吡喃酮类。J-1为新的克罗烷型二萜,首次从该植物中发现的化合物有5个。本文对6个新化合物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结果表明从翻白草中分离得到的新化合物F-1表现出较强的抗肿瘤活性,对人肝癌细胞HepG-2的半抑制浓度为17.84μM,可有效诱导HepG-2凋亡且凋亡通路为内源性线粒体途径。本研究对翻白草精油的体外抗肿瘤活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其对人膀胱癌细胞T-24表现出显着的抗肿瘤活性,其半抑制浓度仅为19.02μg/mL,该精油可通过抑制DNA复制而将细胞周期阻断在DNA合成期(S期),并可特异性诱导T-24细胞凋亡,且凋亡通路同样为内源性线粒体途径。同时,本文首次对1972年以来C-14位连有α-COOH的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的生物来源、化合物结构、药理活性及构效关系进行了归纳总结。

二、三种菊科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种菊科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千里香杜鹃防治三种中药材害虫的活性物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中药材仓储害虫及马铃薯茎线虫的危害及防治研究
        1.1.1 中药材仓储害虫及马铃薯茎线虫的危害
        1.1.2 中药材仓储害虫及马铃薯茎线虫的防治研究
        1.1.3 植物源杀虫剂研究进展
    1.2 杜鹃花属植物资源概述
        1.2.1 杜鹃花属植物资源分布与利用
        1.2.2 杜鹃花属植物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3 杜鹃属植物抗虫活性研究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千里香杜鹃初步分析与筛选
    2.1 实验部分
        2.1.1 样本采集
        2.1.2 实验仪器、材料与试剂
        2.1.3 提取物的制备
        2.1.4 萃取物的制备
        2.1.5 靶标试虫饲养
        2.1.6 活性筛选测试实验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千里香杜鹃不同溶剂提取物得率
        2.2.2 提取物的活性测试结果
        2.2.3 萃取物的活性测试结果
    2.3 小结
3 千里香杜鹃化学成分的分离与鉴定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仪器、材料与试剂
        3.1.2 供试样品
        3.1.3 萃取物化学成分的分离
    3.2 结果与讨论
        3.2.1 分离所得化合物的名称及样品编号
        3.2.2 化合物结构解析
    3.3 小结
4 千里香杜鹃化合物的活性测试
    4.1 材料与方法
        4.1.1 实验仪器、材料和试剂
        4.1.2 靶标试虫饲养
        4.1.3 供试样品
        4.1.4 活性测试实验方法
    4.2 结果与讨论
        4.2.1 千里香杜鹃挥发油及其挥发性化合物活性测试结果
        4.2.2 非挥发性化合物活性测试结果
    4.3 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图
个人简历、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2)羊角天麻抗疟活性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羊角天麻根中鉴定的化合物
第一章 羊角天麻的化学成分研究
    前言
    1 实验部分
        1.1 实验仪器及材料
        1.2 提取与分离
    2 实验结果
        2.1 新化合物结构解析
        2.2 化合物的理化常数与波谱数据
    3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章 羊角天麻的抗疟活性研究
    前言
    1 羊角天麻体内抗疟活性研究
        1.1 实验仪器及试剂
        1.2 实验方法
        1.3 实验数据分析
        1.4 实验结果
        1.5 结论与讨论
    2 羊角天麻β-羟高铁血红素形成抑制活性研究
        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2.2 实验方法
        2.3 实验结果
        2.4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抗疟倍半萜类天然产物研究进展
    前言
    1 单倍半萜
        1.1 链型
        1.2 吉玛烷型
        1.3 没药烷型
        1.4 单环金合欢烷型
        1.5 蛇麻烷型
        1.6 榄香烷型
        1.7 桉烷型
        1.8 乌药烷型
        1.9 血苋烷型
        1.10 杜松烷型
        1.11 萍瑚烷型
        1.12 孤木烷型
        1.13 愈创木烷型
        1.14 胡萝卜烷型
        1.15 石竹烷型
        1.16 单端孢菌素型
        1.17 illudalane型(与illudine型的区别)
        1.18 马榄烷型
        1.19 毛韧皮菌素型
        1.20 其他型
    2 倍半萜二聚体
        2.1 桉烷型
        2.2 乌药烷型
        2.3 愈创木烷型
        2.4 马兜铃烷型
        2.5 其他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3)六种鬼针草属药用植物细胞器基因组解析及其鉴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鬼针草属药用植物研究进展
        1.1 鬼针草属药用植物传统分类学研究及现状
        1.2 鬼针草属药用植物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研究
        1.3 鬼针草属药用植物的鉴定研究
        1.3.1 药用植物的鉴定方法
        1.3.2 鬼针草属药用植物的鉴定
    2. 叶绿体基因组的研究进展
        2.1 叶绿体基因组的组成和结构
        2.2 叶绿体基因组的测序方法
        2.3 叶绿体基因组的应用
    3. 线粒体基因组研究进展
        3.1 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特征
        3.2 线粒体基因组的应用
    4. 基于比较基因组学的药用植物基因组研究
    5.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基于DNA条形码和叶绿体基因组的鬼针草属药用植物鉴定研究
    1. 基于ITS/ITS2和psbA-trnH序列的鬼针草属药用植物鉴定
        1.1 材料与方法
        1.1.1 材料、试剂与设备
        1.1.2 方法
        1.2 结果与讨论
        1.2.1 基于ITS/ITS2序列的鬼针草属药用植物鉴定分析
        1.2.2 基于psbA-trnH序列的鬼针草属药用植物鉴定分析
        1.3 小结
    2. 6种鬼针草属药用植物叶绿体基因组解析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材料、试剂与设备
        2.1.2 方法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叶绿体基因组的结构和组成
        2.2.2 叶绿体基因组IR边界分析
        2.2.3 叶绿体基因组的重复序列
        2.2.4 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
        2.2.5 叶绿体基因组变异和比较基因组学分析
        2.2.6 鬼针草属药用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共线性和同源性分析
        2.2.7 鬼针草属药用植物的高变区验证和系统发育分析
        2.3 小结
第三章 鬼针草属药用植物线粒体基因组解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试剂与设备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线粒体基因组的结构和组成
        2.2 线粒体基因组的重复序列
        2.2.1 线粒体基因组的简单重复序列
        2.2.2 线粒体基因组的长重复序列
        2.3 线粒体基因组共线性和同源性分析
        2.4 基于线粒体基因组的鬼针草属药用植物系统进化分析
    3. 小结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4)贵阳市云岩区菊科药用植物资源(论文提纲范文)

1 调查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野生菊科药用植物资源的组成
    2.2 生活型
    2.3 药用多样性
3 结论与讨论

(5)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原料药资源评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蒲公英资源研究进展
        1 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2 质量控制研究
        3 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第二节 苦地丁资源研究进展
        1 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2 质量控制研究
        3 苦地丁的鉴别研究
        4 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第三节 板蓝根资源研究进展
        1 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2 质量控制研究
        3 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第四节 黄芩资源研究进展
        1 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
        2 质量控制研究
        3 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第五节 中药资源评估研究进展
        1 思路与方法
        2 中药资源评估现状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蒲公英资源评估研究
    第一节 蒲公英药材质量分析与评价
        1 理化鉴别
        2 水分、灰分及浸出物含量测定
        3 总黄酮的含量测定
        4 指纹图谱、多组分定量与化学计量学相结合的蒲公英质量评价
        5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蒲公英资源评估报告
        1 本草考证
        2 资源调查
        3 质量评价
        4 评估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蒲公英药材企业质控标准(草案)
第三章 苦地丁资源评估研究
    第一节 苦地丁药材质量分析与评价
        1 理化鉴别
        2 杂质、水分、灰分及浸出物含量测定
        3 指纹图谱、多组分定量与化学计量学相结合的苦地丁药材质量评价
        4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苦地丁基原植物地丁草的鉴别研究
        1 基于ITS2序列的地丁草及其同属植物DNA分子鉴定
        2 基于HPLC指纹图谱的地丁草及其同属植物化学成分差异性研究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节 苦地丁不同部位生物碱类成分在不同采收期的差异性研究
        1 仪器、试剂与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结果分析
        4 讨论
    第四节 苦地丁资源评估报告
        1 本草考证
        2 资源调查
        3 质量评价
        4 评估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苦地丁药材企业质控标准(草案)
第四章 板蓝根资源评估研究
    第一节 板蓝根药材质量分析与评价
        1 理化鉴别
        2 水分、灰分及浸出物含量测定
        3 指纹图谱、多组分定量与化学计量学相结合的板蓝根药材质量评价
        4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板蓝根资源评估报告
        1 本草考证
        2 资源调查
        3 质量评价
        4 评估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板蓝根药材企业质控标准(草案)
第五章 黄芩资源评估研究
    第一节 黄芩药材质量分析与评价
        1 理化鉴别
        2 水分、总灰分及浸出物含量测定
        3 指纹图谱、多组分定量与化学计量学相结合的黄芩药材质量评价
        4 小结与讨论
    第二节 黄芩资源评估报告
        1 本草考证
        2 资源调查
        3 质量评价
        4 评估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黄芩药材企业质控标准(草案)
结语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青藏高原濒危藏药资源致危因素及可持续利用路径研究 ——以掌裂兰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图
    1.4 研究创新与不足
        1.4.1 主要创新点
        1.4.2 研究不足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与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可持续发展概念及理论
        2.1.2 公共自然资源理论
        2.1.3 中药资源生态学理论
        2.1.4 风险管理过程研究
        2.1.5 计划行为概念及相关理论
        2.1.6 藏药资源可持续利用系统分析
    2.2 研究综述
        2.2.1 中藏药资源可持续发展研究现状
        2.2.2 濒危藏药资源灭绝风险等级
        2.2.3 濒危藏药资源管理现状
        2.2.4 濒危藏药资源立法与保护现状
第3章 濒危藏药掌裂兰自然致危因素识别与分析
    3.1 濒危藏药掌裂兰生物学特性及濒危现状
        3.1.1 濒危藏药掌裂兰生物学特性
        3.1.2 濒危藏药掌裂兰研究现状
    3.2 濒危藏药掌裂兰植物区系分析
        3.2.1 濒危藏药植物区系分析
        3.2.2 濒危藏药兰科植物区系分析
        3.2.3 濒危藏药掌裂兰植物区系分析
    3.3 濒危藏药掌裂兰生态适宜性区划分析
        3.3.1 濒危藏药掌裂兰适宜区
        3.3.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3.3 结果与分析
        3.3.4 小结
    3.4 掌裂兰植物群落结构及优势种群特征分析
        3.4.1 濒危藏药掌裂兰分布区
        3.4.2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4.3 结果与分析
        3.4.4 小结
    3.5 生境对掌裂兰致危因子分析
        3.5.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3.5.2 结果与分析
        3.5.3 小结
    3.6 气候、土壤与对掌裂兰适宜性分析
        3.6.1 气候、土壤与适宜面积平衡论
        3.6.2 构建气候、土壤与适宜面积平衡模型
        3.6.3 气候、土壤与适宜面积模型问题分析
        3.6.4 结果与分析
        3.6.5 小结
第4章 濒危藏药掌裂兰人为致危因素识别与分析
    4.1 开发利用对掌裂兰的致危因素分析
        4.1.1 濒危藏药掌裂兰利用状况
        4.1.2 收录国家、省部级法规标准情况
        4.1.3 收录藏医药典籍情况
        4.1.4 濒危藏药掌裂兰的市场流通情况
    4.2 濒危藏药资源危机产生的人为因素分析
        4.2.1 濒危藏药资源保护行为认知分析
        4.2.2 长期过度采挖造成药用植物生境破坏
        4.2.3 长期过度放牧造成药用植物资源生境退化
        4.2.4 草地鼠害对濒危藏药适生生境的破坏
        4.2.5 旅游活动造成药用植物资源环境污染
    4.3 小结
第5章 濒危藏药掌裂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5.1 构建评估指标体系
        5.1.1 指标体系
        5.1.2 评估指标体系的方法
        5.1.3 野生药用植物濒危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
        5.1.4 野生药用植物遗传价值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
        5.1.5 野生药用植物价值评价指标
        5.1.6 管理利用因素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
        5.1.7 评测说明
    5.2 权重分配及计算
        5.2.1 权重分配
        5.2.2 权重确定及计算
    5.3 综合评价结果
        5.3.1 野生药用植物濒危系数评价结果
        5.3.2 野生药用植物遗传系数评价结果
        5.3.3 野生药用植物价值系数评价结果
        5.3.4 野生濒危藏药管理利用系数评价结果
        5.3.5 各项准则层得分比较
    5.4 小结
第6章 濒危藏药可持续利用路径分析
    6.1 路径假设和概念模型
        6.1.1 路径假设
        6.1.2 概念模型
    6.2 问卷设计和样本初测
        6.2.1 问卷设计
        6.2.2 样本数据预测
    6.3 正式问卷数据分析
        6.3.1 描述性统计分析
        6.3.2 信效度检验
        6.3.3 实证分析
        6.3.4 结构方程模型检验
    6.4 濒危藏药可持续利用优化路径
        6.4.1 利用动态监测系统,彻查濒危藏药资源量
        6.4.2 开展濒危藏药资源替代品研究
        6.4.3 建立专项濒危藏药植物园
        6.4.4 开展就地保护与种质资源库
        6.4.5 公众参与濒危藏药资源保护
        6.4.6 加强立法,更新开发利用观念
        6.4.7 建立濒危藏药生态采集模式
    6.5 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结论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橐吾属和麻黄属药用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结构和鉴定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 中药鉴定方法概述
    2 基于叶绿体基因组的植物鉴定和系统发育研究概述
    3 橐吾属植物研究概述
    4 麻黄属植物研究概述
    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与意义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叶绿体全基因组的六种橐吾属药用植物鉴定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和总DNA提取
        1.2 DNA测序和基因组组装
        1.3 验证,注释和序列提交
        1.4 基因结构分析
        1.5 叶绿体基因组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六种橐吾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结构
        2.2 六种橐吾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和RNA编辑位点
        2.3 六种橐吾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中的长重复序列和SSRs
        2.4 橐吾属植物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
    3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基于叶绿体全基因组的三种麻黄属药用植物鉴定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和总DNA提取
        1.2 DNA测序和基因组组装
        1.3 验证,注释和序列提交
        1.4 基因结构分析
        1.5 叶绿体基因组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
    2 结果与讨论
        2.1 三种麻黄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结构
        2.2 三种麻黄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密码子使用和RNA编辑位点
        2.3 三种麻黄属植物叶绿体基因组中的长重复序列和SSRs
        2.4 麻黄属物种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
    3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总结与展望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8)红花药材质量评价及其生产规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综述
    第一节 代谢组学在中药材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1 代谢组学概述
        2 代谢组学技术在中药材质量评价中的应用
        3 结论
    第二节 红花药材的化学成分和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1 红花药材的化学成分
        2 红花药材的药理活性
        3 结论
第二章 红花药材的基原与产区历史考证
    1 名称考证
    2 基原考证
    3 产地考证
    4 结论
第三章 红花药材的质量评价
    第一节 基于《中国药典》(2015版)的红花药材质量检测
        1 材料
        2 方法与结果
        3 结论
    第二节 红花药材中四种黄酮苷类成分的含量测定及化学指纹图谱分析
        1 材料、仪器及试剂
        2 方法与结果
        3 结论
第四章 红花药材的代谢组学研究
    第一节 不同颜色红花药材的代谢组学研究
        1 材料、仪器及试剂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结论
    第二节 不同产地红花药材的代谢组学研究
        1 材料、仪器及试剂
        2 实验方法
        3 实验结果
        4 结论
    第三节 红花药材化学成分与气候因子相关性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结论
第五章 红花药材的生产规范及标准研究
    第一节 红花药材的生产技术规范研究
        1 选地和整地
        2 播种
        3 田间管理
        4 采收
        5 产地加工
        6 包装
        7 贮存
        8 运输
    第二节 红花药材的商品规格等级标准
        1 产地调查说明
        2 产地调查结果
        3 三个产地结果综合分析
        4 市场流通情况调查
        5 红花药材的商品规格等级标准制定
        6 红花药材的质量分级
    第三节 红花药材质量溯源体系的建立
        1 红花药材溯源系统功能分析
        2 红花药材溯源系统设计
        3 结论
第六章 结果及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十三种药用植物挥发性成分的SHS/GC-MS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药用植物挥发性成分的研究进展
        1.1.1 挥发性成分的定义及研究概况
    1.2 挥发性成分分析方法的研究
        1.2.1 挥发性成分的收集方法
        1.2.2 挥发性成分的检测方法
        1.2.3 静态顶空-气质联用技术的应用
    1.3 药用植物挥发性成分的应用研究
        1.3.1 挥发性成分的生态价值
        1.3.2 挥发性成分的医药应用价值
        1.3.3 挥发性成分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价值
        1.3.4 挥发性成分在日化中的应用价值
    1.4 研究目的、意义、创新点及主要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4.3 研究目的
        1.4.4 主要创新点
        1.4.5 主要内容
第二章 药用植物挥发性成分的研究方法
    2.1 实验材料及装置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仪器
        2.1.3 样品材料的采集与前处理
    2.2 实验方法
        2.2.1 实验材料处理
        2.2.2 挥发性成分提取方法
        2.2.3 SHS/GC-MS联用分析挥发性成分的条件
    2.3 挥发性成分的定性定量分析
第三章 药用植物挥发性成分的研究结果
    3.1 兰科植物白芨叶挥发性成分分析
        3.1.1 白芨的药用及成分研究概况
        3.1.2 白芨叶的SHS/GC-MS实验结果分析
    3.2 忍冬科接骨木花和叶挥发性成分比较分析
        3.2.1 接骨木的药用及成分研究概况
        3.2.2 接骨木花和叶的SHS/GC-MS实验结果分析
    3.3 木犀科金叶女贞花和叶挥发性成分比较分析
        3.3.1 金叶女贞的药用及成分研究概况
        3.3.2 金叶女贞花、嫩叶和老叶的SHS/GC-MS实验结果分析
    3.4 柏科铺地柏叶挥发性成分分析
        3.4.1 铺地柏的药用及成分研究概况
        3.4.2 铺地柏叶SHS/GC-MS实验结果分析
    3.5 桔梗科轮叶沙参花挥发性成分分析
        3.5.1 轮叶沙参的药用及成分研究概况
        3.5.2 轮叶沙参花的SHS/GC-MS实验结果分析
    3.6 百合科小根蒜花和地上部分挥发性成分分析
        3.6.1 小根蒜的药用及成分研究概况
        3.6.2 小根蒜的SHS/GC-MS实验结果分析
    3.7 酸枣叶挥发性成分分析
        3.7.1 酸枣的药用及成分研究概况
        3.7.2 酸枣叶的 SHS/GC-MS 实验结果分析
    3.8 紫穗槐花挥发性成分分析
        3.8.1 紫穗槐药用及成分研究概况
        3.8.2 紫穗槐花的SHS/GC-MS实验结果分析
    3.9 三种菊科药用植物挥发性成分的SHS/GC-MS分析
        3.9.1 不同产地大花金鸡菊花的挥发性成分分析
        3.9.2 大蓟花的挥发性成分分析
        3.9.3 中国一枝黄花花和叶的挥发性成分分析
    3.10 两种唇形科药用植物挥发性成分分析
        3.10.1 夏枯草花的挥发性成分分析
        3.10.2 益母草叶挥发性成分分析
结论与展望
    结论
    讨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10)三种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抗肿瘤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一览
鉴别反应一览
第一章 绪论
第二章 C-14 位连有α-COOH的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研究进展
    2.1 前言
        2.1.1 齐墩果烷型
        2.1.2 乌苏烷型
        2.1.3 羽扇豆烷型
        2.1.4 何伯烷型
        2.1.5 木栓烷型
    2.2 C-14 位连有α-COOH的五环三萜类化合物结构
    2.3 药理活性
        2.3.1 抗肿瘤活性
        2.3.2 抗菌活性
        2.3.3 其他活性
    2.4 展望
    2.5 参考文献
第三章 翻白草的化学成分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3.1 前言
    3.2 翻白草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及抗肿瘤活性研究结果
        3.2.1 化合物名称
        3.2.2 化合物结构
        3.2.3 新化合物结构鉴定
        3.2.4 已知化合物结构鉴定
        3.2.5 新化合物抗肿瘤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3.2.5.1 抗肿瘤活性评价
        3.2.5.2 化合物F-1 诱导HepG-2 细胞凋亡及其作用机制
    3.3 翻白草精油的化学成分及抗肿瘤活性研究结果
        3.3.1 精油化学成分分析
        3.3.2 精油抗肿瘤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3.3.2.1 抗肿瘤活性评价
        3.3.2.2 精油对T-24 细胞周期的影响
        3.3.2.3 精油诱导T-24 细胞凋亡及其作用机制
    3.4 实验部分
        3.4.1 仪器及材料
        3.4.1.1 实验仪器
        3.4.1.2 化学试剂
        3.4.2 药材
        3.4.3 乙醇提取部分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
        3.4.4 精油的提取与成分鉴定
        3.4.5 药理部分
        3.4.5.1 CCK-8 法和MTT法测定抗肿瘤活性
        3.4.5.2 细胞周期分析
        3.4.5.3 FITC Annexin V/PI双染流式细胞术定量分析细胞凋亡
        3.4.5.4 吖啶橙/溴化乙锭(AO/EB)荧光染色
        3.4.5.5 Hoechst33258 染色
        3.4.5.6 细胞内ROS检测
        3.4.5.7 线粒体跨膜电位ΔΨm检测
        3.4.5.8 Western blot蛋白印迹分析
    3.5 化合物的物理常数及光谱数据
    3.6 总结及讨论
    3.7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藏橐吾的化学成分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4.1 前言
    4.2 藏橐吾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及抗肿瘤活性研究结果
        4.2.1 化合物名称
        4.2.2 化合物结构
        4.2.3 新化合物结构鉴定
        4.2.4 已知化合物结构鉴定
        4.2.5 新化合物抗肿瘤活性
    4.3 实验部分
        4.3.1 仪器及材料
        4.3.1.1 实验仪器
        4.3.1.2 化学试剂
        4.3.2 药材
        4.3.3 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
        4.3.4 MTT法测定抗肿瘤活性
    4.4 化合物的物理常数及光谱数据
    4.5 总结及讨论
    4.6 参考文献
第五章 鸡骨香的化学成分及抗肿瘤活性研究
    5.1 前言
    5.2 鸡骨香提取物的化学成分及抗肿瘤活性研究结果
        5.2.1 化合物名称
        5.2.2 化合物结构
        5.2.3 新化合物结构鉴定
        5.2.4 已知化合物结构鉴定
        5.2.5 部分萜类化合物抗肿瘤活性
    5.3 实验部分
        5.3.1 仪器及材料
        5.3.1.1 实验仪器
        5.3.1.2 化学试剂
        5.3.2 药材
        5.3.3 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
        5.3.4 MTT法测定抗肿瘤活性
    5.4 化合物的物理常数及光谱数据
    5.5 总结及讨论
    5.6 参考文献
第六章 结论
作者简介
主要成果
致谢
附录 部分化合物图谱

四、三种菊科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千里香杜鹃防治三种中药材害虫的活性物质研究[D]. 杨盈盈. 西北师范大学, 2021(12)
  • [2]羊角天麻抗疟活性成分研究[D]. 吴秀蓉. 大理大学, 2021(09)
  • [3]六种鬼针草属药用植物细胞器基因组解析及其鉴定研究[D]. 聂丽萍.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
  • [4]贵阳市云岩区菊科药用植物资源[J]. 刘筱,杨平飞,杨丽丽,张金霞,孔娇,吴明开. 农技服务, 2021(03)
  • [5]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原料药资源评估研究[D]. 惠西珂.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6]青藏高原濒危藏药资源致危因素及可持续利用路径研究 ——以掌裂兰为例[D]. 索南邓登. 天津大学, 2020(01)
  • [7]橐吾属和麻黄属药用植物叶绿体基因组结构和鉴定研究[D]. 陈新连.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8]红花药材质量评价及其生产规范研究[D]. 曹婷婷.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9(02)
  • [9]十三种药用植物挥发性成分的SHS/GC-MS研究[D]. 杨水萌. 西北大学, 2018(01)
  • [10]三种药用植物的化学成分、抗肿瘤活性及其作用机制研究[D]. 张晶. 东南大学, 2018(01)

标签:;  ;  ;  ;  ;  

菊科三种药用植物化学成分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