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梁启超对现职的贡献_梁启超论文

论梁启超对现职的贡献_梁启超论文

略论梁启超对《时务报》的贡献,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时务论文,贡献论文,梁启超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时务报》是维新运动时期影响最大的报刊之一。它的成功,无疑有黄遵宪、汪康年等人的功劳,但更得力于梁启超的努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没有梁启超就没有《时务报》。以往的研究对梁启超在《时务报》中所起的作用论述不够全面或语焉不详,本文拟从参与创办、主持笔政、及其时务文章的影响等方面,较为全面地论述梁启超对《时务报》的贡献。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

参与创办 功不可没

《时务报》创办时期的核心人物有三:梁启超、黄遵宪、汪康年。《时务报》创办前,梁启超随同其师康有为从事维新活动,如参与发起“公车上书”运动,主办《中外纪闻》,创设强学会等。强学会解散以后,仍留居北京。 黄遵宪曾担任过外交官, 熟悉日本、 欧美政治。 1895年加入上海强学会,以救亡图存为己任。汪康年系张之洞幕僚,具有维新思想,甲午战后,愤励变法图强,亦列名上海强学会,欲开报馆。由于顽固分子的反对破坏,1896年初,北京、上海两地的强学会被迫相继解散。黄遵宪迎难而上,“愤学会之停散,谋再振之,以报馆为倡始”〔1〕。这时,汪康年应康有为邀请,由湖北来沪接办强学会事, 适遇强学会解散,便代收了该会的余款,并准备借此办报。这样,黄、汪二人在上海相遇,“谈及创办报社事,意见相同”〔2〕, 并开始筹划。其间,吴德潇与邹凌瀚也多次参与商量。当时办报盛行主笔制,筹划中的报馆必须有人担任主笔才能开办。黄遵宪从康有为处探知公车上书及《中外纪闻》中文字多出其徒梁启超之手,许其文字富于感情,有煽动力,适合当报馆主笔,遂与汪康年合计,函商远在京师的梁启超一同办报〔3〕。

黄、汪等人在沪筹划办报之际,梁启超与汪康年函札往返,也透露出创办报刊之意。他认为创办报刊乃“中国命脉所系”,“报馆之议论既浸渍于人心,则风气之成不远矣”,并准备在京师“设一新闻馆”,对汪康年在上海创办报馆的设想表示赞同〔4〕。当黄、 汪函邀他至沪共同办报时,梁启超欣然离京赴沪。

梁启超于1896年4月间抵沪。此前,黄、汪等虽已决定创办报馆, 但筹备工作远未就绪。梁启超抵沪后,与黄、汪二人“日夜谋议此事”。起初,黄遵宪在报馆全面负责,梁启超“自以不谙会计,惮管杂务,因与穰卿(汪康年)有约,彼理事务兼外间应酬,而启超主报中文字”〔5〕,各因天才,自执一职。三人在分工问题上很快取得一致意见。 但在报名、办报宗旨、报纸类型及筹集资金等问题上却有分歧。汪康年当初与黄遵宪商议时,主张“广译东西方各报”,准备完全办成“译报”〔6〕,而且报名也拟为《译报》。黄大致赞同汪的意见。 梁启超莅沪后,认为自己既然是主笔,就应抒发议论,才能名副其实,进而认为《译报》之名“不足倾动人”〔7〕,建议改为《时务报》。 黄遵宪考虑到以前强学会“太过恢张”而遭封禁,居间调和汪、梁二人的意见,结果,汪康年的建议被修正,报名改为《时务报》,以译文为主,但增加论说。此间发出的告白指出,该报的宗旨是“发明政学要理”与“翻译各国报章”〔8〕,前者即反映了梁启超的意见。关于报纸类型, 汪康年力主办日报,黄遵宪和梁启超则主张办旬报,最后确定为旬报。鉴于强学会轻而易举被守旧分子搞垮的教训,汪康年又提出“依榜洋人、洋股”〔9〕,以抵制来自反对派的压力,但黄、梁反对; 后又商定以报馆名义向各地同志募捐,黄遵宪本人还首捐千金为创办费。《时务报》创刊前后,接到大量捐款,但没有吸收洋股,汪康年的这条建议实际上被否定。不过梁启超提出《时务报》以孔子纪年的建议,也被黄、汪所拒绝〔10〕。由上述可知,在筹划《时务报》的过程中,梁启超的建议大部分被采纳。

梁启超既然主撰述,《时务报》创办时期的文字工作也理所当然由他承担,如草拟章程、公启、告白等。正当《时务报》紧锣密鼓筹备之时,汪康年却几度离开报馆到湖北为张之洞祝寿,梁启超不得不兼顾馆内其它事务,如向各地发送《同志公启》:与《博闻报》商议为《时务报》刊登告白;还就云南等边远地区报纸的邮寄、聘请日本翻译、黄遵宪在外募捐及联系销报情况,购买机器、免费送报等有关问题,频频致书汪康年,与之通报、商议〔11〕。此外,汪康年对《时务报》能否办成功缺乏信心,办报意志不坚定,1896年5月间还与梁鼎芬联系, 欲在张之洞处兼职。张之洞的态度是“开报馆,则无馆;不开报馆,则有馆”〔12〕。住沪住鄂,汪不能自决,屡与梁启超商议。梁启超对汪康年进行劝说,报纸能销四千份即可支持,“因固留之”。这样,汪康年最终决定留下办报,使筹备中的《时务报》免于流产。

另据考证,梁启超还与黄、汪商议, 由梁启超为其妻兄李端棻代拟《请推广学校折》进呈〔13〕,其中提到广开报馆,为《时务报》的创刊提供了根据。

1896年8月9日(农历7月1日),《时务报》正式创刊。

主持笔政 出力最多

梁启超在报馆内所承担的工作首先是为该报撰写论说。《时务报》创刊初期,报首论说文章每期一至两篇,约三四千字,大多出自梁启超手笔。1896年下半年,梁启超回广东探亲,以及1897年11月应聘湖南时务学堂后,仍然有文章寄回报馆发表,直到1897年底、1898年初与汪康年的矛盾公开后,撰文才大大减少。自《时务报》创办至1898年3 月梁启超离沪赴京,他共为该报撰文61篇。《时务报》所载梁文以不标点计算,约有12.3万字,共120多个印张,足以单独编成4本《时务报》。该报总计发表论说文章96篇,梁文占60%以上,如从1898年3 月梁与汪摊牌,辞去主笔之职计算,比例更大。

梁文不仅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就文章内容而言,也居于核心地位。梁文鼓吹变法维新,倡导民权,主张废科举,兴教育,发展民族资本主义,抨击帝国主义的侵略,涉及甚广,其中尤以《变法通议》最有系统性,也最受读者重视。有人建议:“《变法通议》宜早全刻之,减价出售,使守旧者之心早化。如短刻资,出之于我”〔14〕。汪康年在《时务报》上发表过10来篇文章,但他的主要职责是总理报务及应酬。章太炎、麦孟华、徐勤、欧榘甲曾先后应聘到报馆佐理撰述,但撰文不多。而且他们的文章除个别地方外,基本上没有超出梁文范围,有些文章就是详尽补充、发挥梁文中的某些观点,或以梁文为中心展开议论。梁文《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指出:“变法之本,在育人才;人才之兴,在开学校;学校之立,在变科举;而一切要其大成,在变官制。”〔15〕麦孟华随后即本此意撰《论中国变法必自变官制始》一文(连载《时务报》第22、24册);高凤谦《释彝》一文则是详尽阐发梁文《春秋中国夷狄辨》中“中国夷狄、本无定名”的观点。有些论题,梁启超撰文论述于后,但影响更大,如梁文《知耻学会序》对封建官僚、军阀、买办作了入木三分的揭露与谴责,比汪康年先此发表的《论今日中国当以知惧知耻为本》一文影响大得多,以致引起张之洞的干涉。由此可见,梁文在《时务报》论说中居于核心地位,基本上代表了《时务报》的舆论倾向。

上述事实表明,梁启超作为《时务报》的主笔是合格的,称职的。

通过检阅《时务报》可知,梁启超还常以报馆名义为《时务报》中的一些重要译文附加按语,对西方报刊中讥讽侮辱中国人的内容予以揭示,借以激发读者的民族自尊心;同时劝导读者沉着冷静,从中获取有益的成份,为我所用;有的则借题发挥,批驳顽固分子的论调。如《梧州通商》一文中有“法兵亦断不至越华境一步”一句,梁指出:“此似讥语”〔16〕。在《苏杭交涉之棘手》一文后评论道:“惟自近年以来,各报每以诋谩中国为最时式之语,故不论理之是非,事之曲直,惟以谩骂为得计。然彼之所言正可为我研究之资本,本馆于此等处不敢译印,尤不忍不译印。”〔17〕《英人论机器不宜中国》的按语则提出诘问:“西人之妒我兴机器以夺彼利,其言如此。而中国人犹有以机器为不当兴者,岂欲保护西商之利权耶?”〔18〕这些按语往往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时务报》馆草创之际,人手缺乏。除主撰论说外,梁启超还承担了编辑等职,梁启超自述当时情形云:“当时总办之勤劳固云至矣,然即如启超者,忝任报中文字,每期报中论说四千余字,归其撰述;东西各报二万余言,归其润色;一切公牍、告白等项,归其编排;全本报章,归其复校。十日一册,每册三万字,启超自撰及删改者几万字,其余亦字字经目经心。六月酷暑,洋烛皆变流质,独居一楼上,挥汗执笔,日不遑食,夜不遑息,记当时一人所任之事,自去年以来,分七八人始乃任之。”〔19〕梁启超当时还只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他以非凡的才华,旺盛的精力有力支撑着《时务报》,为该报的编印发行立下了汗马功劳。

时务文章 独具魔力

如前所述,除梁启超以外,为《时务报》撰写论说的尚有汪康年、麦孟华等人,他们的文章也受到读者欢迎,但读者对他们评价不尽相同。汪康年的密友邹代钧称“报论卓如主笔极佳,甚明通又不为外人所诋”,并直言不讳地指出汪康年文章“亦逊卓如”,劝他以后不要出笔〔20〕。张元济则指出徐勤“文字欠佳”,建议多用麦孟华文〔21〕。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除极少数人如唐受桐、严复较为冷静客观地指出了梁文中的纰漏与不足之处外,其他人对梁文几乎是清一色的颂扬、溢美。郑孝胥评论说:“梁君下笔,排山倒海,尤有举大事、动大众之概”〔22〕;罗振玉认为梁文“辞理并优,三长兼擅”,“沉痛深挚,语语中肯”〔23〕。对梁启超颇为反感的胡思敬也承认,梁文“张目大骂,如人人意所欲云;江淮河汉之间,爱其文字奇诡,争传诵之”,“士大夫爱其语言笔札之妙,争礼下之。”〔24〕梁文的影响有时还使读者产生错觉,如有人看到《时务日报》(梁启超未参与)初出时,“文笔殊胜各日报”,随即加以揣测,认为“大约亦出卓如手笔”〔25〕。上述材料说明,梁文是《时务报》中最爱欢迎的文章,在读者中影响最大。实际上,就文章影响而言,梁启超不仅超过了《时务报》馆内的同事,也超过了《时务报》外的同仁。如北方负有盛名的《国闻报》主笔严复,也是写政论文的高手,其人思想水平丝毫不亚于梁氏,但由于受桐城派影响,严文过务渊雅,文字深奥,不及梁文通俗易懂,影响广泛。《时务报》正是凭借梁文,才能在众多报刊中脱颖而出,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报刊。

1897年11月,梁启超受聘湖南时务学堂后,为《时务报》撰文减少,《时务报》随即受到影响,“论说及翻译西报与附录,咸简率不足观。”〔26〕1898年梁启超辞去主笔以后,有人认为《时务报》“文劣事懈、书丑纸粗、大不餍海内之望”〔27〕,《时务报》的销量也明显减少,影响减弱,失去了昔日的辉煌。这些史实从反面证明了梁文在《时务报》中的核心地位。

梁文独具魅力,究其奥妙,首先在于梁文代表了正在形成之中的政论文体,当时称之为“报章文体”或“时务文体”。梁启超自己总结说:“启超素不喜桐城派古文,幼年为文、学晚汉魏晋,颇尚矜炼。至是自解放,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号为新文体。老辈则痛恨,诋为野狐。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感情,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28〕梁启超的弟子吴其昌曾撰文比较梁启超与当时各名家的不同文风,其文云:

“当时一般青年文豪,各家推行着各自的文体改革运动,如寒风凛冽中,红梅、腊梅、苍松、翠竹、山茶、水仙,虽各有各的芬芳冷艳,但在我们今天立于客观地位平心而论,谭嗣同之文,学龚定庵,壮丽顽艳,而难通俗;夏曾佑之文,更杂以庄子及佛语,更难问世;章炳麟之文,学王充《论衡》,高古淹雅,亦难通俗;严复之文,学汉魏诸子,精深邃密,而无巨大气魄;林纾之文,宗诸柳州,而恬逸条畅,但只适小品;陈三立、马其昶之文,祧祢桐城,而格局不宏;章士钊之文,后起活泼,忽固执桐城,作茧自缚。至于雷鸣怒吼,恣睢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时或哀感曼鸣,长歌代哭,湘兰汉月,血沸神销,以饱带感情之笔,写流利畅达之文,洋洋万言,雅俗共赏,读时则摄魄忘疲,读竟或怒发冲冠,或热泪湿纸,此非阿谀,唯有梁启超之文如此耳。”〔29〕吴氏评价乃师不免溢美,而对各家文风的总结比较还是很准确的。

检阅梁文,再结合上述评论,我们不难看出,梁文具有如下几个明显的特点:1、针对现实,指陈时弊,倡言变法,观点鲜明;2、辞藻华丽,文笔酣畅,感情充沛,感染力强;3、浅显易懂,条理明晰, 贴近读者,面向社会;4、旁征博引、论出纵横,自由恣肆、气势恢宏。 其中,尤以平易畅达,笔带感情为主要特点。这些特点使得梁文成为时务文体中最为典型的代表,获得读者宠爱也就不奇怪了。

综上所述,自1896年4月离京抵沪后, 梁启超积极参与了《时务报》的创办,是该报创办阶段中的核心人物之一。《时务报》创刊后,又主持笔政,不仅撰写了三分之二的论说文章,同时还兼任编辑、校对等职,一身数任,出力独多。他的论说文章议论广博而又相对系统,基本上代表了《时务报》的舆论倾向,是该报的核心与精华。其饱含感情,流利畅达的文笔,又使《时务报》独领风骚,风行海内外。梁氏本人也因此获得了“舆论之骄子,天纵之文豪”的美誉。梁启超辞去主笔之职后,《时务报》影响随即减弱,显而易见,《时务报》的兴衰已与梁启超的名字紧紧联系在一起。事实证明,梁启超是《时务报》馆不可或缺的人物,是该报的灵魂。

注释:

〔1〕〔5〕〔19〕梁启超:《创办〈时务报〉源委记》,《申报》1898年8月29日。

〔2〕〔6〕汪饴年:《汪穰卿先生传记》,见《近代稗海》第12辑,第207页。

〔3〕黄天任:《清黄公度先生遵宪年谱》, 台湾商务印书馆印行,1985年版,第100页。

〔4〕〔11〕上海图书馆编:《汪康年师友书札·梁启超函》, 第1832—1833、1835—1840页。

〔7〕《书札·汪大燮函》第743页。

〔8〕《时务报》馆告白,见《申报》1896年6月22至24日。

〔9〕〔20〕《书札·邹代钧函》,第2648、2683页。

〔10〕叶德辉辑注《觉迷要录》,台联国风出版社1970年影印本,第4卷第22页。

〔12〕转见《书札·梁鼎芬函》,第1895页。

〔13〕闾小波:《李端棻〈请推广学校折〉为梁启超代拟》,载《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6期。

〔14〕《书札·卢靖函》第2986页。

〔15〕〔16〕〔17〕〔18〕《时务报》第3册第2页、第33册第15页、第18册第16页、第8册第15页。

〔21〕《书札·张元济函》第1718页。

〔22〕《书札·郑孝胥函》第2971页。

〔23〕《书札·罗振玉函》第3152页。

〔24〕胡思敬:《戊戍展霜录》,见《戊戍变法》(四)第47页、(一)第373页。

〔25〕〔26〕周星诒:《窳横日记》,近代中国史料丛刊305辑, 第49页。

〔27〕王栻主编:《严复集》第494页。

〔28〕梁启超:《清代学术概论》,朱维铮校注《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复旦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第70页。

〔29〕吴其昌:《梁启超》,胜利出版社1944年版,第28—29页。

标签:;  ;  ;  ;  ;  ;  

论梁启超对现职的贡献_梁启超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