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学生对海洋资源的认识论文_谢志琛

如何提高学生对海洋资源的认识论文_谢志琛

(海南省临高县西南大学临高实验中学,海南 临高 571800)

摘要:海洋资源以广阔无垠的海洋为储藏地,具有丰富性、多样性、经济性等特点,在人类社会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随着现代科技的不断发展,人类开采海洋资源的能力得到了极大地提升,提升学生对海洋资源的认识,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从此出发,首先分析介绍了海洋资源及其教育意义,指出了其在学生学习以及海洋强国建设中的作用,继而深入探讨了提高学生海洋资源认识的策略,包括在教材分析中提升、在情境创建中提升、在小组讨论中提升、在实践活动中提升等。

关键词:海洋资源;海洋意识;高中教育

引言:

海洋作为地球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占据着地表面积的70.8%,更是生命的起源,在人类社会的持续发展以及地球生态环境的维护中发挥着无可取代的作用。当前,我国正处于海洋强国建设的关键时期,培育和发展中小学生的海洋意识是深入推进海洋强国战略的重要举措,而提高学生对海洋资源的认知则是海洋意识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一、海洋资源及其教育意义

海洋资源指海洋中蕴藏的生产资料以及生活资料的天然来源,包括矿物资源、化学资源、生物资源以及动力资源四大类,根据不同的划分标准,海洋资源有着不同的类别,最为典型的便是食物资源,比如各种海产品。而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海水能源成为海洋开发的重点,比如通过海水淡化技术获得淡水资源,又如提炼海水中的铀和重水作为燃料,破解石油紧张问题。海洋占地球表面积7成以上,资源极为丰富,不少资源储量是陆地的数十倍乃至成百上千倍,比如海水中的铀资源储量高达45亿吨,是陆地的4500倍。且海洋资源具有多样性,各种不同类型的资源能够很好的满足人类的开发使用,蕴藏着巨大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与生态价值。海洋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经济性等特点,使得海洋资源教育成为学生海洋意识培育的重要手段。在高中阶段开展海洋资源教育,提高学生对海洋资源的认知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首先,它是学生科学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海洋资源教育具有跨学科教育的特点,涵盖地理、历史、生物等多门课程的内容,兼容文理,对学生的课程知识学习与综合素养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其次,它是建设海洋强国的重要环节。在当前的国际竞争格局中,海洋是各国角力的主要场所,而海洋资源的争夺则是国际竞争的重点。开展海洋资源教育能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海洋资源的巨大价值,提升学生开发、利用、保护海洋资源的意识,为海洋强国建设提供储备力量。

二、提高学生对海洋资源认识的策略

1.在教材分析中提升

教材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凭借,是开展海洋资源教育,提升学生海洋意识的重要载体,在学生海洋资源认知中发挥着基础性的作用,因此,吃透教材,并利用好教材,就成为课程教学中的重点。现阶段高中教育中海洋意识教育的教材主要是由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我们的海洋》,该教材具有系统性强、层次分明的特点,教师要善于利用教材资源,根据海洋意识教育的需要以及课程教学的目标,做好教材分析工作,在主要知识点的分析讲解中提升学生的海洋资源认知。就以《能源新秀可燃冰》的教学为例,作为一种新型的能源,海洋是可燃冰的主要储藏地,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教师需要从以下三点整合教材资源,第一,可燃冰的基本情况介绍。可燃冰是通俗称谓,学名“天然汽水合物”,由甲烷为主的有机分子被水包裹而成,因外形看起来像冰块,因此,被称作可燃冰。可燃冰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温度条件与压力条件,同时要具备甲烷气源,而海洋中古生物遗骸沉积物经细菌分解后会产生甲烷,这是可燃冰形成的主要原因;第二,可燃冰的优势介绍。可燃冰储量极为丰富,所含有机碳资源量远远超过传统能源,如煤、石油、天然气,且可燃冰污染极低,燃烧后仅产生水和二氧化碳,属于清洁能源的范畴,可以有效地减少大气污染;第三,可燃冰开采情况介绍。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向学生介绍我国可燃冰的储存分布以及开采现状,结合最新的开采资料,比如2017年我国首次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可燃冰)试采成功,让学生了解可燃冰的开采现状。

2.在情境创建中提升

学以趣为先,对高中生海洋意识教育而言,激发其学习兴趣是教育活动的首要目标。对此,情境创设有着重要的作用。高中生抽象思维虽然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但在学习活动中,仍然偏向于直观化的思维,借助情境创建,不仅可以将海洋资源的类型清楚地呈现出来,对学生直观地了解海洋资源的开采方式与具体用途也有着很好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教学情境的创建,根据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创设相应的情境。比如,在海洋资源整体介绍中,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海洋资源的丰富性,加上可以用PPT的形式展现不同类型的海洋资源,比如矿产资源、食物资源、海洋食物链、海水能源、海洋药物、海上交通、海滨旅游等。

3.在小组讨论中提升

对高中生海洋资源教育而言,小组讨论是非常重要的教育形式,小组讨论以学生为主题,以讨论话题为中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且借助小组讨论,能够有效地活跃课堂教学氛围,对学生海洋资源认识中重点、难点的突破有着较好的作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可以组织小组讨论,根据教学内容的具体表现以及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设置相应的小组讨论话题,让学生在小组讨论中获得发展与提升。就以《开发国际海底资源》的教学为例,海底资源储量丰富,特别是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以多金属结核、多金属硫化物和富钴铁锰结核为主。而海底资源在开采中却面临着不少的问题,比如海底资源为全人类共有,如何共同享有海底资源的利益,又如,海底资源开采需要较高的技术条件,怎样来实现此类技术条件。对此,教师可以将学生分为不同的小组,每组学生都设置相应的讨论话题,比如“海底资源开采的国际法制定”、“海底资源开采技术”、“海底资源开采与环境保护”、“海底资源的可持续开采”等。

4.在实践活动中提升

实践活动是高中教育的重要形式,也是深化学生理论知识记忆,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有效手段。因此,在高中海洋意识教育中,要重视实践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借助自主实践探究活动来更好地认识海洋资源。仍以《海洋空间资源的利用》教学为例,空间资源是海洋资源的主要类型,传统海洋空间资源利用以海洋港口与海洋运输为主,随着人类科技能力的发展,海洋空间资源的利用形式日益多样化,比如海洋桥梁。我国在海洋桥梁建设中有着丰富的经验,世界性的跨海大桥为数众多,比如胶州湾跨海大学、杭州湾跨海大桥以及最近通车的港珠澳跨海大桥等。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以跨海大桥作为实践活动的主题,让学生利用期刊报纸以及网络中的资料,对我国现有的跨海大桥进行总结,排列出长度前五的跨海大桥,并尝试着分析总结跨海大桥的建设特点、通车意义,比如港珠澳大桥,让学生实践探究中深化海洋空间资源的利用价值认知。

结语:

提高学生对海洋资源的认识是高中海洋意识教育的重要目标。对此,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将海洋资源教育作为重点,从教材分析、情境创设、小组讨论、实践活动等角度出发,采取有效的对策提高学生对海洋资源的认识。

参考文献

[1]国家海洋局宣传教育中心.中小学海洋意识教育系列教材:我们的海洋(高中版)[M].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4

[2]吴中平、郑彩儿.发展海洋教育和海洋科技 推进浙江海洋经济建设[J].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05)31-33

[3]林超.高中海洋类选修课程开发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4]陆芹.高中海洋地理课程资源“本土化”开发利用研究[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0(11):33-35

论文作者:谢志琛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9年2月中

论文发表时间:2018/12/11

标签:;  ;  ;  ;  ;  ;  ;  ;  

如何提高学生对海洋资源的认识论文_谢志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