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高考语文考略_高考语文作文论文

2001年高考语文考略_高考语文作文论文

2001年高考语文大家谈,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求实务新 返璞归真

许纪友

2001年的《考试说明》中有几处大的变动,在这套语文试卷中都有所体现。例如,增加汉语拼音试题,不考文言句式,科技文向社科文转变,话题作文要加限制因素都确确实实地得到了落实。试卷六大题的命意与设题,给人一种求实务新的印象。没有刁钻古怪的偏题,文题流畅,在求实当中有创新,而且难易适中,难度控制在0.4-~0.7之间的题量占大多数。具体来说,第一大题比较平稳,只有第5小题病句,第6小题连贯,第8小题唐诗鉴赏,设题难度较大些。连贯题出得很有新意,很能检测考生的语感判断能力。第二大题文言文阅读,选自《史记》,行文典范,而且故事性较强,没有过多的语言理解障碍,学生得分率较高,检测效果较好。第三大题社科文阅读,这是今年考题中创新的“亮点”,尽管选文人文色彩强了些,引文多了些,但设题明确,题干与选项的文字表述信息较短,考生还是能准确把握的。第四大题散文阅读,有一定的难度,选文的行文跳跃性较大,象征义比较含蓄,答案散布在文章中的各处,给考生答题造成较大的困难,但第23小题语句含义的理解,设题较新,很能检测考生的语言生成转换能力。第五大题汉语表达,题型熟悉,操作简便。第六大题话题作文求实求真,抒写真情,对中学作文教学起到很好的导向作用。

一套优秀的高考语文试卷,其反馈效果应是积极的。今年的高考语文试卷无论是从教学反馈的意见还是从学生考测出来的结果来看,其影响都是积极的,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果。试题命制的返璞归真直接引导中学语文教学的返璞归真。语文就是应该这样教、这样学、这样考,这既有利于中学语文教学实施素质教育、创新教育,更有利于高校选拔优秀的人才。我们第一线的中学语文教师普遍认为这套试卷比较实在,知识扎实,能力立意明确。参加高考的考生认为,题目做得很顺畅,感觉良好,而实际检测出来的效果确实是与反馈的情况一致的,检测信度可靠。

但客观地分析,今年高考语文试题也有一些瑕疵。有些题目表述的界定不很明确,误导了考生正确答题。例如:第一大题第5小题A项句子的规范性值得推敲,造成许多考生认为该句是病句。第8小题唐诗鉴赏中“通过对船帆、鸟羽、天际、大树的描绘来烘托蒙蒙细雨”的表述是否符合诗词鉴赏的艺术规律值得讨论。第四大题散文阅读第21小题“开门”和“关门”含义的义项过多,造成答案难以明确界定。第五大题汉语表达第25小题题干的表述歧义,造成半数考生认为是缩写该句而得零分。第六大题作文,题目要求写话题作文,而其实就是命题作文,失去了话题作文的本来宗旨。提出这些问题,希望通过商榷,以期高考语文试卷日臻完美。

难度降低 趋于平实

张祥云

今年的高考语文试题总体上难度比去年有所降低,如基础知识部分的语音题和字形题,基本上都是常见用字,许多字词,诸如“蹊跷”“凝固”“省悟”“宝藏”“穷形尽相”“戮穿”“融会贯通”“气概”“凋敝”“辍学”等前几年都曾考过,没有什么难度;实词的同义辨析也比较容易把握,四个成语在语意的理解上没有大的障碍且都耳熟能详;文学常识中涉及的“左传·史记”“归有光”“桐城派”“茅盾、巴金、老舍、叶圣陶”以及“马克·吐温”“欧·亨利”更是与中学课本联系密切,稍加留意即可分辨;文学鉴赏的难度也略低于往年的烦琐;至于文言文,今年的选文平实、简易,与中学文言文的联系比较广泛,实词与虚词的考查都是大家较为熟悉的,而且设题注重考生的能力检测,注重课内与课外知识的结合,因此理解把握起来比较顺利;科技文的阅读虽然选文稍有难度,但设题还是比较精当的,阅读后判别信息的正确与否从整体上看还是比较适合大家的阅读习惯;语病的类型典型且容易分辨,衔接题也在语境的设置上更加讲究技巧和简明。现代文阅读的选文是散文,比较符合中学生的阅读习惯,题型的设计在体现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原则性与灵活性上都较为充分,认真阅读原文后,考生一般都能在文中找到相关或相近的语言信息并作出准确的解答,整体难度有所下降。表达题中的仿写题与压缩语段题是老题型,考生平时多见,只要稍加注意,完成起来并不困难;长句变短句的内容虽前几年未考过,但备考中老师在“变换句式”中一般都会提及,完成的难度也不是太大。至于作文题,表面上看是话题作文,实际上就是命题作文,或者可以说是“打着话题作文的旗号,干着命题作文的行当”;“诚信”的内容本身并不难理解,因为近年来关于“诚信”讨论的文章较为常见,百姓关心,社会关注,考生比较容易把握,切入点也比较多,写作起来应该不是太难,阅卷中所发现的情况也与此类似。

总之,试卷难度降低了,试题更平实了,有利于中学语文教学,有利于引导今后的语文学习,当然也有利于高校选拔语文能力强、素质好的考生。

稳中有变 喜中隐忧

肖家芸

2001年高考作文呈现出开放性与限制性相结合的新气象。“开放”是求稳,“限制”是求变。稳中有变,喜中隐忧。

拟题在内容上继续坚持贴近生活,关注社会,倡导多元思维、抒写真情实感、激发创新能力的积极导向。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有可喜的收获(如:经济腾飞,国力强盛,生活富裕等),也有可惜的丢失,以“诚信”为代表的传统美德(立身兴业的基本准则)就是其中之一。显然,“诚信”的“老调”重弹,旧题新作,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必要性;以“诚信”为话题,体现了命题者将传统和现实结合起来思考的敏锐性和深刻性;以“诚信”为话题引导考生思考作文,无疑是具有积极而深远意义的。

作文在形式上沿用了近两年来普遍认可的话题模式,同时也信守将“开放性与限制性统一”的诺言(见国家考试命题中心张伟民《高考语文改革方向探索》一文,刊于《语文学习》2001年增刊)。做到这两点,本身就是“诚信”之举,保持了国卷的相对稳定性、可信性和严肃性,有利于高考的正常化,有利于高中语文教学。

今年高考作文命题在开放的前提下加大了内容上的限制性,即规定考生从所给材料中专门抽出“诚信”为话题作文,这样就使话题“开”而有“度”,让考生“张”而不“逸”,避免了去年完全开放作文的一些弊端,如:因意向不确定而导致的阅卷困难和评分误差等。

在作文要求方面,今年首次提出了“立意自定”。“立意自定”实际上是引导考生摆脱单一意向的局宥,进行多元化思维,多形式表达,写自己的真情实感。换句话说,“自定”给考生的审题立意开辟了宽松、自主的空间。“立意自定”还隐含着一个作文观念的转变导向。既是“立意自定”,可以是正向的,可以是反向的,可以说是,可以说不是,可以循规蹈矩,可以标新立异。只要切题而发,言之有理,持之有据,表述恰当,“短长肥瘦各有态,玉环飞燕谁敢憎”。过去我们衡量考生作文的立意有失偏颇和公允。其一是把文章的立意狭隘分为两类,即正面的积极的高雅的和反面的消极的低俗的,并以此作为衡量文章优劣和分数高低的重要尺度,有时甚至是唯一尺度。敢于说“不”,有棱有角的所谓负面立意文章,通常被作为“另类”打入四类卷的深渊。这样导向的结果是,考生不敢说真话,不敢扬个性,只会说正确的大话、空话,或是深刻而言不由衷的假话、废话。长此以往,僵化的思想性压抑取代了鲜活的个性,使得最具创造性的高考作文难出创造精品。其二,将文章的立意与考生的做人(思想、品德、情操等)简单挂钩,一发现学生的文章立意说了“不是”,离了“正统”,便上纲上线,大力矫正。这同样是片面的。学生的负面立意我们以为通常有三个原因。其一,对社会生活中的某一面某一点印象特深,一触即发,不可收拾。其二,生性单纯稚嫩,用近乎率真的目光看世态人情,想别人不用想的,写他人不愿写的。其三,本意是否定之否定,从批判走向建设,但写着写着,忘了内容上的观照,或因技法欠缺,打理不到位。属于第一种,最见实感;属于第二种,最见纯真;属于第三种,最有思想。如确实在话题内,以上三种作文易见个性,易出创意。只是稚嫩之中显出思想认识和表达技巧上的不成熟,但稚嫩之中不失几分可爱,偏激之中不失反思价值。即使有偏差,也无险恶用心,与他们做人没有必然联系。对这类作文应持爱护、理解、宽容、求实的态度,给予应有的评定,不可简单贬弃。从这个意义上说,“立意自定”为写作的多元化、个性化和创造性提供了更宽松自由的环境,标志着对传统作文立意观的反思与进步,这是很可喜的。

今年作文的要求将过去的“文体不限”改为“文体自选”,这个修改导引更明确更具有积极性。“文体不限”容易产生一种误解,即想怎么写就怎么写,由此导致不遵守文体规律,不讲究文体特色的不伦不类的“杂色”作文大量出现。杂色作文不是写作的进步,而是异化、退化,长此下去“文将不文”了。“文体自选”意味着文体样式可以任选,但文体规律及其基本形式不得随心所欲。因而,“文体自选”隐含的既有适度的开放自由,又必须遵循文体规律的两重含义,这对开放性作文及其要求来说,是一个完善,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主开放意识与适度严谨的作风,有利于教师正确指导作文,这同样是可喜的。

由于今年高考作文既贴近传统,更贴近现实,人人有话可说,偏离题意的很少,绝大部分作文成绩在40~48分之间,确保了整体语文成绩在稳定(与前两年比)基础上略有提升。这种效果,对广大语文教师来说,是肯定,是欣慰,是鼓舞;对社会上流传的作文难、语文不好学等错误认识,起到了纠偏作用。这有利于培养青少年学语文的信心,有利于语文教学。

客观地看,今年的高考作文喜之所在,也不无堪忧之处。

其一,“诚信”本身是相对的,也就是说“诚信”也有其特定的适用区间。在传统的道德范畴里,信守诚信是美德,是修身立业的根本,但也须因时因地因人因事而异。既如此,今年的话题背景暗示的实际上只有一个适应空间,给考生的是唯一选择的导向(诚信不可丢)。命题者虽然有“立意自定”的要求,但因过去极左的影响,阅卷者的认识和操作难以到位。这就有悖“开放”“多元”的初衷了。

其二,话题作文的优势就在于给考生提供一个宽松、自由,可以充分张扬个性,发挥创意的空间。现在将其定为一隅,与命题作文又无两样了。何况“诚信”本是一个很传统的话题,其所含之理,典型之例,典范之文,考生从小到大,耳闻目睹,熟而熟之。虽说传统题材也可以出新,但传统的制约毕竟太大。所以,今年高考作文离题的极少,出色的甚微,级差小,区分度低,可信度不佳,这对国家选拔人才,对中学作文教学,都有不利影响。适当限定的初衷是减少押题、套题、宿构等弊端,但限定在一个过于直白熟悉的话题上,同样为套作等投机行为以便利之机。对此,阅卷教师深感困惑。试想,如果放手让学生自己紧扣“诚信”去想象创设,生发出材料所供的诸如美丽等取舍对比,那么创造性火花会更多地璀璨起来。由此可见,背景材料,提供的对比参照,对于编故事来说是必要的,但对于引导审题来说,弄巧成拙(少了自创的空间,多了编靠的依托)。

总之,开放与限制相结合,这是话题作文改革完善的方向。但如何选择“开”题,以什么方式“限”,“限”到什么程度,任重道远,有待于全方位协力同心。

高考作文:破立中不断发展

唐俊

纵观恢复高考之后的24年高考作文命题,大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1978-1979这两年分别为根据材料缩写、改写,并非严格意义上的作文。高考作文如此命题多少有点出于无奈(与“十年文革”使文化教育事业遭受极大破坏有关),可称之为“无奈”期。

1980-1989年为探索期。这十年,或命题作文,或材料作文;或一小一大,或大小作文在赋分上均等……总之是在不停地探索。命题作文不限文体(如1988年的《习惯》和材料作文一材多作,是这十年的两大探索成果。

1990年以后高考作文进入较为稳定的多元化时期,体现为“四个结合”:形象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考查相结合,单一能力与综合运用表达方式能力考查相结合,片断与整篇作文相结合,命题与材料作文相结合,并在总体上形成了小作文以考形象思维和单一表达方式运用能力为旨归,大作文以考逻辑思维和综合能力为主的模式。

世纪之交(1999-2001年)这三年的高考作文命题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虽然现在还不是下结论的时候,但有几点还是比较突出且值得注意。第一,只写一篇大作文。以往小作文的一些考查功能改放在第五大题中(如今年26题考查形象思维能力,27题考查提取信息并表述能力)。第二,更加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利于考生展其所长(这从今年作文“注意”中的“立意自定”“文体自选”等可知)。第三,更加凸显作文命题的时代性和现实性。试拿这三年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答案是丰富多彩的”“诚信能否抛弃”和九十年代前中期的“近墨者墨”“鸟的评论”“新旧树皮”等话题相比,无疑命题更具“人间烟火气”和前瞻眼光,这一趋向值得肯定。毕竟写作教学不能引导学生钻进象牙之塔。以上三点,笔者认为均值得肯定。

总之,24年之高考作文命题是在不断破立中向前发展的。破除旧的模式就会形成新的模式。明年这种单一文字材料型话题作文模式能否再现?难说。

标签:;  ;  ;  ;  

2001年高考语文考略_高考语文作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