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两岸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的重学轻技能问题研究_高职高考论文

海峡两岸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的重学轻技能问题研究_高职高考论文

两岸高等技职教育发展中的重学轻术问题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职教论文,两岸论文,重学轻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19.2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8075(2008)01—0005—05

一、引言

中国台湾经过二十世纪中期至今的半个多世纪的奋斗,大陆经过改革开放30年,两岸在经济和社会发展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为全世界所瞩目,这巨大的成功与高等技职(高职)教育分不开。目前台湾高等技职院校数量是初期高等技职院校数量的92倍,达92所。高等技职院校在校生人数是初期1000倍以上,达110万人[1]。大陆目前的高职院校(含专科学校)数量是建国初期的100倍,达1200所,高职院校在校生人数是建国初期的150倍以上,达1200万人以上。这一组统计数据说明海峡两岸的高等技职(高职)教育都经历了迅速发展和扩张期,并带来了社会经济的繁荣,尤其促进了外向型经济的迅速发展。但高等技职(职业)院校数量的巨大增加,必然引起高等技职(高职)院校质量变化,加上社会发展与变化、转型,产业结构改变、调整,产业升级等高等技职(高职)教育办学的外部条件及因素变化,必然要求高等技职(高职)教育加以调整以适应它。由此,高等技职(高职)教育发展过程中存量的问题,就显得日益突出和严重,成为目前海峡两岸高等技职(高职)教育发展的一个瓶颈问题。其面临的问题或难点,很有必要提出来共同检讨,达到寻求发展和繁荣高等技职(高职)教育的愿景的方案或思路。下面就海峡两岸高等技职(高职)教育发展面临的几个共同问题进行研讨。

二、两岸高等技职院校的“升学热”的难点分析

高等技职(高职)院校仍被认为是不入流的大学。这种“大学主义”与“学问至上”、“文凭至上”的观念,已沉淀为一种“以上大学为贵为成功,以上高等技职(高职)院校为贱为失败”的升学文化。这种歧视技能学习,贬低技术价值的升学文化的问题不能得到有效改变,长此以往,技职(高职)教育发展将受到极大限制。这种对高等技职教育发展很不利的观念意识在海峡两岸是普遍性的问题。问题不在于学生想读什么层次的高校,因追求读所谓一流的大学是人之常情,但关键是许多家长及学生认同了:读高等技职(高职)院校是学生的理想失落,是对之前学习失败后的无奈选择,或失败后住进暂时“避难所”。这种追求升读大学,看不起甚至鄙视高等技职(高职)院校之风,在海峡两岸愈刮愈烈,使高等技职(高职)教育的办学根基受到冲击,高等技职(高职)教育的技术价值陷入危机中,高等技职(高职)教育文化无法真正形成并被社会认同,高等技职生无法被社会真正接受,造成高等技职(高职)院校及其在校生的数量“虚胖”。这为海峡两岸高等技职(高职)教育发展所造成的困难越发突出,也为两岸高等技职教育发展投下阴影。

在台湾升普通大学热,职校生源下降,甚至招不到学生,而录取在高等技职院校的学生,不安心高等技职院校学习,一心想着升入普教系统大学,其结果就是他们放弃高等技职院校规定的技能的学习,而进入补习学校去补习历史、哲学等升入普教系统大学的考试科目。近期以来台湾每年都有20万以上的高等技职院校的学生,参加大学插班考试[2]。这些为了升大学的高等技职院校的学生的精力及学习时间毕竟是有限的,他们一方面为了升上普教系统大学“恶补”升学的理论性功课,另一方面没有时间、精力专注于技职院校所规定的技能课程学习与训练,致使本该努力学的没有精力、时间学习,不列为学校课程的内容却拼命去学习、补习,这样造成了教育资源极大的浪费。甚至相当一些高等技职院校为了生存,投其所好,在教学计划中增加一些升大学的文化与理论课程,减少技术与技能课。其结果是高等技职院校的功能日见弱化,高等技职院校陷入升学恶补困境中。高等技职院校的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目标与普教院校的区隔日渐模糊。

大陆的高职院校虽有高等教育院校“半壁江山”之誉,但举办者的目的首先要满足的是考生升高校的热望,实现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目标和体现高等教育大发展的具体数据的这一社会“效能”,高职院校仅是一种“四流”的高教形式。至于为什么办高职院校、发展高职院校的目的是干什么,已经沦为举办者的下下位“概念”,更何况还有一些在经济主义和一切向钱看驱使下追求经济利益,来抢滩高职教育市场,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的企业性的私立高职院校。由此,大陆高职院校普遍被认为是不入流的高校,是在高考战场战败者的一种无奈的临时“逗留所”,或者伤口“包扎所”,是高考失落者的“集中营”。学生在高职院校学习期间,通过各种途径,千方百计想升上大学,拿到本科大学文凭,改变自己高职生的身份,这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因而出现与台湾技职院校十分相似的“升学热”,而且更加惨烈的专科升本科的情况。其后果是导致普通高中热,升学“本一”、“本二”加“本三”热浪越掀越高,有的学校还把升入本科的学生数,当作办学质量高的一个指标。高职院校不为许多高职学生和学生家长认可,使高职教育丧失了定位与功能。虽然高职在校生近1200万之众,但它是高等教育的另类,被边缘化了,被冷漠与歧视日益严重。目前大陆高职院校已是高校“虚胖的弱势群体”。

台湾技职院校学生在学期间的“升学热”,大陆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的“专升本”热和追求“大文凭”热的背后,是社会、学生及学生家长仍把高等教育的场所分为贵与贱两种,而高职院校是贱的,是教“雕虫小技”的场所,不是学习学问的地方,这是传统士大夫文化观念在发酵。关键是一种高等教育办学类型或一种培养模式与培养类型,不被社会、学习者及学习者的家长认同,被误解,甚至被他们歧视,而长期又得不到扭转纠正或改变,这种类型或这种培养模式与培养类型的高等学校能“基业长青”吗?这对技职(高职)永续发展是值得思考的。

三、两岸高等技职教育的“升学热”的思辨

对两岸高等技职教育发展中出现的重学轻术、追求大学名分的问题,是发生在同文同根又不同政治体制的海峡两岸,台湾已相当注意和重视这个问题,加上台湾有比较完整的技职体系,同时高等技职院校在台湾社会与经济发展过程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而且也得到企业认同,此问题发生是其发展高峰已达时,对发展过程存量问题无法调整、化解的一种抗争表现。因而解决它,既有不容易的一面,又有容易的一面。因为一种社会行为或活动与传统文化或观念不吻合并被其抵制、排斥,那么要改变它,就必须有强大的外部动力及其所形成的相似的文化观念。就这一点台湾还需一定时间才能实现。比大陆解决它容易得多的一面是,台湾高等技职教育受欧美教育影响大,台湾的高等技职教育融入较多的美国、德国的高等教育元素,加上台湾社会具有传统中华文化背景的同时,又融进许多欧美的文化教育的理念。台湾发展繁荣的高等技职教育就是欧美的文化教育理念的教育类型及与中国文化合成的成果。而重学轻术、追求大学名份是中华传统观念的顽强“诉求”表现,传统的文化观念的转换还要靠形成新的文化观念来接替,这在台湾已有些基础了。在台湾150多所普通大学和高等技职院校中,台北科技大学连续10年被台湾企业认同为“企业界最爱的毕业生”的院校,同时又是两次排名在台湾高校第二名[3]。这足见,高校平等、职业平等的文化观念已在台湾“发芽”了,解决台湾高等技职院校学生重术轻学、追求大学名份的升学风气的文化基因已开始发育、生成了,况且台湾当局对高等技职教育真正投入“真金白银”去建设和发展它。

中国大陆解决重学轻术、追求大学本科文凭热,轻视高职院校和院校平等的问题,显得困难,又相当重要和紧迫,这是关系到大陆高职教育能否开创永续发展,建设足以傲世的高职教育事业的一个元问题。

大陆高职院校的“出生”,不是像台湾那样由劳力密集生产型产业和知识密集产业发展来催生,而是对国有的高教计划体制的某些原则作某些微调,即“走读、不包分配”,这是大陆高职院校的出生证。其“基因”是普通高校的,仍是普通高校的婴儿,只不过取个“别名”或穿件与普通高校不同的“小衣”、“小裤”,是普通高校分蘖出来的。让它“出生”的目的是为了缓解升学高校的压力,满足考生及考生家长的升学热望。因而大陆高职院校虽走过了20多年的历程,但它基本仍是普通高校的“克隆”并做些小“整容”,是“概念性”的院校强于实质性高等技职院校属性。其教育过程及教育、教学内容及模式更多是普通高校的“克隆”及“压缩”。虽然过程有些“变”,但不是“本质”的变,而是一种理论概念的“变”,或一些高职教育研究的有识之士对大陆高职教育的一种呼吁,甚至是一种情绪的发泄。更多表现为高职在校生迅速增多,对高职院校规定要求,甚至限制的红头文件越来越多,即似乎是高职教育的主管部门在办高职院校,而不是高职院校的主体在办院校的现象越发明显。而让高职繁荣发展,真正把高职教育办成高等教育一种类型的核心或本质性的东西没有,或者有些方面虽然变了,但对高职教育发展的影响却转变为负面。例如对高职教育少得可怜的经费投入一点没变,对高职院校依据《高等教育法》自主办学的独立权被某些上级主管部门剥夺的情况一点没有变,等等。由此,致使大陆许多高职院校还在为“生存糊口”忧虑,还在看上级主管部门的脸色行事。这样的背景因素,高职院校谈何容易发展到让社会,让学生家长等同为“本一”、“本二”的老牌院校,谈何容易发展到与“老大学”平等。更何况上述提到的一些私立高校,以追求利润最大化在办高职院校,把高职院校等同企业。这使原本就脆弱、不被社会认同的高职院校,又多了些不良的“参照物”。说白了,目前大陆高职院校是有文件规定的“地位”,在社会中没有高职院校的“尊严”。因为许多大陆高职学生对其身份是不认同的,社会和企业也不看好他们,他们想摆脱高职身份,追求大学名分,不安于高职院校期间的技能学习,而去恶补“升本”的理论课程,刮起升学风就顺理成章了。

四、改变大陆高职教育重学轻术观念的思考

鉴于两岸高等技职(高职)教育出现的上述同一问题,建议大陆不但要有高职教育政策,更要有高职教育的思想,力求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努力解决它。

1、以立法的形式规定国家及省、市政府对高职教育硬指标性的足够经费投入,保证高职院校办学基本的经费。高职院校的技能、技术性的教学与训练,所需的费用及教育成本比普通高校要高。没有足够的财政投入,高职院校永远难发育、成长为满足社会与经济发展需求的技能、技术教育教学的高级院校,永远摆脱不了“弱势”与不入流院校的困窘处境。

2、要让高职院校自主办学,让他们自治,不能由上级主管部门来遥控办高职院校,否则高职院校会成为行政的附庸,难改变“不入流”的噩运。大陆的高职院校如何办,根本没有统一的“版本”,如何办好它正在摸索中,甚至是试错过程,因而只有让办学者在办学实践加以创造和培育,才有可能产生社会、学生和学生家长认可的高职院校,太多的行政意志“摸捏”和长官意志“折腾”,会使它夭折的。

3、大陆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要回归“以技术为本位”,培养个人的一技之长或综合技术。政府的政策所提倡的、所要宣传的高等教育的观念,应是“家财万贯不如一技在身”,并倡导以“实力”“学力”代替“学历”,以就业、职业能力为导向,代替高校贵贱的偏差观念,改变社会对高职院校的偏见。并使这一政府观念转化为高等教育思想,生成社会与大众的文化。

4、在高职院校取名上,要尊重社会、家长的认可,尊重文化传统。中国人非常重视校名的,以行政命令式刮起对高职院校的统一冠名,令人想起“文革”期间的统一着“绿军装”的革命行为。这对高职院校被社会认可非常不利。学校的取名本身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办学特色与个性的体现,是办学者或者举办者理想的寄托,也是争取社会认同一种文化表现形式。而以行政命令统一对高职院校冠名是一种越权行为,更是对高职院校成长文化的一种“阉割”,不利于增强高职院校被本区域的社会及民众认同感。

5、借鉴台湾高等技职教育经验,改变大陆高职教育终结性教育模式,放宽由高职院校升学本科院校及接受研究生教育的通道。主要是构建起依据高职院校学生所取得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和高职院校毕业生毕业后的工作成效与毕业文凭或升学资格之间建立一种等值互换的标准关系,在社会上树立起多元的文凭价值。例如规定具有多少岗位或技术的职业技能层次等级证书的高职学生,就有“升本”的资格,具有不同层次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加上多少年的技术岗位年限,即可取得相应大学本科文凭,或升入本科院校学习的资格,以及具有达到某一标准的技术成果就可取得相应大学文凭。这样可以满足高职学生获得大学文凭或升学的心理需要,又不会改变高职教育的地位与功能,可以有效扼制高职生升学热,同时能让学生及学生家长对高职教育的认同感,影响社会对高职院校认可的理念。

6、借鉴台湾对私立高等技职院校的管理办法,制定私立高职院校停办及解散的退场机制。大陆私立高职院校的创设虽然仅有近十年。政府允许创设私立高职院校的目的,更多的成分是少财政投入又能让更多的高中考生升学,减轻高校升学压力,而没有更多考虑高职院校办学的本质性规律及标准,使一些冲着办大学挣大钱的经济主义者,又不懂教育者成了高职院校的“校主”,加上大陆的高职院校是紧缺型与垄断性资源。这样原本社会声望低下的高职院校,经过这么一些原本是引车卖浆者的私立高职院校的“校主”们的折腾,高职院校在社会上的名声更加“狼藉”。目前大陆绝大多数的私立高职院校与台湾1974年的私立院校相似,是一种投入严重不足,又具有掠夺性收益,以致教育品质不佳,这是引起社会诟病的对象的一大原因,因而其毕业生就业相当困难。这样的不良“参照物”使原本脆弱的高职院校“雪上加霜”,社会对高职院校的不认同感愈积愈厚。学生与学生家长想摆脱高职院校身份的欲望日益迫切。由此,政府要来个“亡羊补牢”对创设私立高职院校的标准、条件进行严格规范并严格考核、鉴评,尤其对办学者学费开支用在教学上的情况进行严格审计,对私立高职院校的创设进行详细规划。同时对现有的私立高职院校进行评鉴,把低劣的私立高职院校,尤其是掠夺式的高职私校“扫地出门”,建立起完善的“私立高职院校”淘汰的退场机制,还真正高职院校的社会名分。

五、结束语

总之,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努力,大陆高职院校的名分就能逐渐被社会认同,高职学生上演的“升学文凭”热,就会降温。

当然海峡两岸的高等技职(高职)教育发展还面临着双师型问题、产学合作问题,以及师资缺乏、设备不足、技能训练难实现、高等技职(高职)教育结构与产业经济结构不能协调发展等相似问题,因篇幅关系仅撷其一进行研究。要重申的是,海峡两岸在发展中出现的重学轻术问题,以致对高职教育产生误解甚至歧视,但随着时代发展,这个问题慢慢是可以解决的,但对高职教育看法的根本转变,靠观念本身是解决不了的,要靠实践、事实来解决。

收稿日期:2008-02-25

标签:;  ;  ;  ;  

海峡两岸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发展中的重学轻技能问题研究_高职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