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大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评述论文

十九大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评述论文

十九大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评述

陆虹臻

(广西大学,广西壮族自治区 南宁530000)

摘 要: 整理十九大以来相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研究的几点重要内容,对其形成依据、时代内涵、价值意蕴和构建路径等四个方面的研究做了梳理阐述和归纳总结,以此探索近年相关研究的实质与主要趋势,望能为今后的相关问题探索提供新思路、新启示。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形成依据;时代内涵;价值意蕴;构建路径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习近平总书记于2013年3月23日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提到:“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五年来,他多次在国内国际重要会议、论坛和演讲中积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并阐述其重要性。从十八大的意识倡导到十九大的构建推动,标志这一理论从意识层面到建设层面的跃升,这一理论亦日渐丰富与成熟。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总结其研究成果对我们今后研究必将十分有益。

“绿色原则”作为民法基本原则,理应统领《民法典》各编,也应转化为“物权编”的具体原则和普遍遵循。检视《物权法》的既有原则,平等保护(第4条)、物权法定(第5条)和物权公示原则(第6条)均与“绿色原则”相去甚远,可能存在关联的是关于“物权的取得和行使,应当遵守法律,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损害公共利益和他人合法权益”(第7条)的规定,但是,该条更大程度上应理解为是对《民法总则》第8条“公序良俗”原则(而非“绿色原则”)的具体贯彻,直接将违反“绿色原则”中的“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解读为“违反社会公共利益”亦显宽泛和牵强。

1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形成依据

1.1 理论依据

1.1.1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传承李青璇、李艳从公共性价值的角度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承了儒家“天下为公”的世界情怀,承载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强调只有各国携手共进才能达成世界人民“美美与共”的“大同世界”美好愿景;他们还以“天人合一”透析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蕴含的人与万物和谐共生理念,强调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世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天人相处与共的“以诚相惜、以仁相待”原则。[1]郭瑞认为,以“天下”观为代表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和而不同”“民胞物与”等儒家中庸思想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包容和谐的交际理念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资源。[2]祁海军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伦理本位、重教求和思想以及海纳各民族多文化的情怀为底蕴,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平天下”为终极目标。[3]

1.1.2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一脉相承

(1) 本文研究讨论了工程高边坡定量风险评估技术流程及详细计算参数,对漳武高速K1+160—K1+310段边坡开挖后进行定量风险分析,估算了该段边坡的财产损失及人身伤害风险值,验证了该边坡开挖后将面临较高的失稳破坏风险,需进行加固治理。

3.1.2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共同体思想

1.1.3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新中国和平外交战略理念的延续

王岩、殷文贵列举了建国后每代党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外交理念:从独立自主外交、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以及“三个世界”战略构想,到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判断、建立国际新秩序倡议,再到新安全观、世界文明多样性理念,都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形成贡献理论指导,而上届领导人的“和谐世界”理念给“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最直接的理论借鉴;[8]除了延续新中国以来坚定不移的和平外交主张,吴志成、吴宇认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新秩序观和当代全球政治理念也提供了思想借鉴;[9]此外,唐鑫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目标与承诺亦是对社会主义独立自主、反对压迫、追求平等、维护和平价值理念的继承。[10]

1.2 现实依据

三是强化24小时应急值守。有关部门要立即进入应急状态,加强应急值守,相关人员必须保持全天候通信畅通。加强与地震灾区的联系,随时掌握水利工程最新情况和水利抗震救灾需求,做好前方工作组的支撑和保障,并及时向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报告有关信息。

11月30日,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公告,因瓜子二手车广告语“创办一年,成交量遥遥领先”与实际情况不符,向金瓜子科技(瓜子二手车实际运营公司)开出1250万元的罚单。对此,瓜子二手车发表声明称,对该决定的定性存有异议,已根据法律程序申请行政复议,最后会有怎样的定论尚不得而知。去年,人人车就以涉嫌不正当竞争为由将瓜子二手车诉至法院。而此次天价罚单的开出,同样出自人人车的举报,并采信了人人车的数据。

设数据对象In经过n个处理步骤Pr1,Pr2,,Prn,演变为数据对象Out,则Out从In开始的数据世系可表示为

乔玉强从人类社会整体性发展的角度出发,认为只有摒弃西方主导的个体本位构建新的全球治理理念才能应对全球性问题,第四次工业革命带来的伦理危机以及逐渐实现发展中国家在自冷战后越发强烈的改变全球安全治理体系的愿望。[11]陈沫、刘鸿鹤指出,为适应和平与发展的世界主题和变革国际秩序的大环境以及人类共同的经济诉求、相似的价值取向以及对生态环境、国际安全环境的新要求,彰显生民立命情怀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应时而生。[12]郭瑞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在这样背景下产生的: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价值多元化和各国现代化的速度进展使西方深感威胁而抛出的“文明冲突论”并不能解决存在的空前的人文、生态危机,因而世界呼吁一种新的价值观和文化理想来化解矛盾。[2]

1.2.2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适应中国发展的需要

高地认为,承载中国和世界人民梦想的中国梦具有世界情怀,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相得益彰,因此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时,助推中国梦应该积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13]吴志成、吴宇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出场是对跻身负责任强国的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实现“强起来”并再次走进世界舞台中央的更高要求。[14]

2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时代内涵

2.1 全球治理观

熊晓琳、任瑞姣将中西全球治理观作比,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致力于实现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世界各国不论强弱都有平等享有参与全球治理的权利和承担相应责任的义务,不搞霸权主义、不恃强凌弱,推动建设各国共同参与的全新的全球治理格局。[15]乔玉强从共同体思想发展的历史逻辑、全球治理转型的现实逻辑以及“中国方案”的实践逻辑三维度阐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应对当前全球治理失序和“逆全球化”“去全球化”的迫切需要。[16]郑保国站在话语权的角度,认为各国全球治理话语权的行使和全球治理责任的担当是辩证统一的,不能分割,应该随着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而调整。[17]肖唤元、秦龙概括了包容发展、权责共担的全球治理内涵,认为全球治理体制机制是在各国持久地以世界的可持续发展而非本国发展需求为目标并且加强沟通和协调中形成和完善的。[18]

嗅嗅在书中的名字叫作“尼伏雷”,它是一种迷恋所有闪亮物体的动物,会为金银珠宝而疯狂。这个“小财迷”全身覆盖着黑色的绒毛,嘴巴极宽扁,形似鸭嘴。一旦看到那些亮晶晶的宝贝,它便衔起它们,快速塞进自己的口袋里。所以在电影中,出现了纽特抓住嗅嗅,将它倒过来挠痒时,珠宝从嗅嗅的身上掉下来的画面。

2.2 人权主权观

通过与联合国比较,周安平从法治角度分析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反映人类的而非国家的全球正义,彰显了人的主体性地位,个人即是不屈服于国家利益的个体;而且因它是价值共同体,不仅避免了作为实体共同体的联合国存在压制个人权利的倾向,还消弱了国家主权的绝对性。[19]刘明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关于预防和消除非传统安全威胁的内容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基本人权目标一致,在全球人权治理领域被西方中心国家所主导而发展中国家失去自主权的当下,理念的人权内涵主张尊重各民族国家的自决权、发展权、和平权以及平等的国际话语权。[20]廖凡分别详细地剖析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中人权内涵的整体系统、包容平衡和协商共进三种鲜明特色,辩证分析了人权和主权的关系,驳斥“人权高于主权”和“人道主义干涉”的片面论断。[21]

2.3 价值共识观

陈少雷从公共哲学视角提出要站在“人类命运”和“人类发展”的高度,以不损他者利益为前提,寻求利益的最大公约数;生存、发展等核心问题是人类的“最大共识”——人们关于价值问题的“最大公约数”,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解之题,更是衡量“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中理论与实践的价值准绳。[22]熊晓琳、任瑞姣指出,与西方普世价值不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内含的共同价值具有普惠性,它尊重文明多元与并存发展,它既是共同利益升华后的价值观形态,也是全球共享的价值基础。[23]鲁鹏论述了价值共识的“一”和文化的“多”的辩证关系,“一”给“多”创造条件,“多”是“和而不同”的“多”。[24]

3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价值意蕴

3.1 理论价值

4.1.3 搭建国际平台

祁海军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阐述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传统天下观的时代重构,指出平等、合作、责任和包容的伦理道德在国家交往中是首位的,且应以此规范国家行为;而政治意识形态的包容、“一带一路”倡议、中外文化交流活动以及防范全球风险问题等四大实践都是天下观的重建与旨归。[3]陈沫、刘鸿鹤从文化维度论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的兼容并蓄精神,认为人类共同体理论开放且包容,不仅致力形成国家间相互理解与尊重文明的局面,还超越了西方文化中心主义。[12]

1.2.1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源于全球治理转型的需要

徐宁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思想的内在逻辑一致,不仅承认现存共同体所创造的丰厚文明成果,还要运用否定之否定的思维看待、实践、发展自由人联合体。[4]徐艳如和郑召利通过对在现代市民社会和生活世界本身中占据绝对统治地位的资本逻辑带来的全球化危机进行深刻剖析,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马克思真正的共同体理论的现实可能性依据和实践形式,他们强调它是世界各国在和平中求发展的普遍需求。[5]而马克思口中的“联合”如何适应时代变化?如何防止共产主义被资本主义的各种力量所侵蚀?针对这些问题,杜利娜和李包庚强调《共产党宣言》“联合”对“自由人联合体”的形成作用,认为面对当今全球性危机和“三股势力”时,“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是马克思“联合”理论的实践路向,再次证明了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科学性。[6]李丽丽从价值诉求、国际关系和个人发展三层面解读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和马克思现实和解方案的一脉相承性,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致力的五位一体的国家间共同体构建和解了个体和共同体的矛盾、发展了和谐共生的“自由人联合体”以及满足了唇齿相依的全球价值观诉求。[7]

沈湘平认为,理论构建是走向现实的前提,应该秉着实事求是的态度从人类存在角度承认残酷现实的客观存在,反思维系“共在”这样底线的“共同”,并在这个底线和更好“存在”这个目标之间以否定之否定的方法进行循环往复的共识构建。[24]汤云飞指出,除了兼顾世界人民利益,直击时代问题,彻底反映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革命性,使之得到世界人民认同、成为全人类的价值信仰外,更要通过批判西方传统全球治理体系带来的种种危机,以多样方式进行理念传播,使世界人民为其构建而努力奋斗。[34]高地以社会文化心理为基础,认为安全类、社会交往类、地位需求类三个动力机制能够在消解世界各国人民间矛盾隔阂的基础上,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深入人心,有效发挥共同价值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引领和构建作用。[35]

3.2 实践价值

3.2.1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助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

杨章文提出,我们应立足中国优秀文化,深挖文化互通价值,扩大文化互通领域,讲好中国故事,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吸引力;再者,积极参与国际话语对话与竞争,并且揭露西方话语霸权背后的逻辑矛盾。[36]姚巧华认为当前中国制度性话语权仍然较弱,要增强人类命运共同体生命力就必须更加自觉主动地提高持久、合法和有效的制度性话语权,形成全球治理的长效机制。[37]

3.2.2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契合人类解放事业的发展

张华波、宋婧琳阐明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不仅要提升人们在物质、精神、能力提升和人文交往层面的获得感,更要加快“五位一体”共同体进程,为个人解放提供组织保障。[31]张春和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的平等、包容、互利、共赢理念承扬了“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和“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价值诉求。[32]徐建军、杨国辉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具有同一性,其构建是帮助人类摆脱物质世界束缚、追求自由解放的重要阶段;他们还分析了两种社会格局的关系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演进逻辑,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顺应了世界人民走出资本主义市民社会进入“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33]

4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路径

4.1 自身构建

4.1.1 理念先行

孔伟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超越国界、种族和意识形态,其构建是“虚假共同体”走向“真正共同体”的必经之路,是对现存共同体的反思,致力于克服资本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寻求各国自身利益和实现世界共同利益的相协调与人类共存的可持续发展。[25]除此之外,张华波、邓淑华指出,尽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处于面临多方挑战和曲折发展的起步阶段,但它关于建立世界性“自由人联合体”的终极目标不会动摇;它贯彻的“并育而不相害”理念为减少“虚幻共同体”给人类带来的痛苦、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26]王贤卿、董扣艳指出,基于共同体思想创造性提出的涵盖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中华民族共同体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坚定人民立场,遵循唯物史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境界。[27]

4.1.2 提升国际话语权

然后进入任务实施阶段。首先老师在线下针对学生在导学中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然后发布任务操作视频,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以反复查看,不断完善任务。同时,要求学生提交相关任务完稿。为了更好的便于学生自主学习,在此过程中会开放相应的疑难讨论论坛,供学生随时提问讨论。

高惠珠、赵建芬列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三大表现:其一,“生态命运共同体”是题中应有之意;其二,“人类命运共同体”将共同利益拓展到网络空间;其三,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使得“合作共赢”理念是全球治理的唯一正确的时代创新与选择。[28]杨抗抗阐明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四种表现,除了上述的经济方面外,还有利益共同体主义——人类共同利益的实现不以牺牲任何国家、民族和个人的正当利益为代价;作为重要前提的政治共同体——国家间的矛盾、冲突、分歧只有在遵循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才能得到友好解决;价值共同体——朝着人类的共同追求通力协作,人类社会才能成为共生共存的理想共同体。[29]张华波、宋婧琳指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遵循历史发展的普遍规律和各国发展的特殊道路的有机统一,“一带一路”倡议是最能体现“全球多元现代化”的具体形式。[30]

3.1.1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弘扬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屈婷指出,十八大以来中国供给世界的国际金融产品:“一带一路”倡议,积极参与G20和APEC,大力推动自由贸易区建设,发起创立亚投行、金砖国家发展银行、应急储备安排和丝绸之路基金等产品都是硬实力的表达,大国担当的彰显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能力和决心。[38]张华波、宋婧琳从两大主体——个人和社会谈构建问题。前者表现在精神方面的民心相通和物质方面的设施联通;后者以普遍安全的国际社会安全格局建立为前提,推进世界、区域项目的联动发展;通过民间组织、社会智库、新闻媒体、跨国企业等各社会行为体促人文交流。[39]

4.2 共同构建

4.2.1 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和机制

笔者从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学生中选取了代表英语基础好、中、差的护理、药品生产、移动(单))三个专业的学生作为研究对象。选取对象母语均为汉语,外语语种均为英语,且均是从初中开始学习英语,他们处于大一第二学期,能代表全院的中等英语水平。

例2:The instruments used to manage interest rate risk includeinterestrateswapsand otherderivatives.(BEA 2009:210)[6]

李步云从实现人权的角度,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必须依靠国际法治理和国内法保障,二者相辅相成,国际交往中国家间要做到相互尊重发言权、发展权和平等权。[40]秦龙、肖唤元认为实现治理主体间的地位平等是最好治理的前提,同时还要尊重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后发国家的利益,才能有效解决世界性问题。[41]阮建平和林一斋认为解决治理赤字需做到:对所有国家平等地开放现有治理体系,系统整合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涉及的五大领域以及平衡所有国家的权责利使全球治理机制更加民主化。[42]

4.2.2 深化利益融合,谋求共识

屈婷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必须坚持强调互为存在前提的客体之开放包容态度和主体之自觉自由这两大原则,中国将扩大“朋友圈”建构更广泛的利益、责任和命运共同体,在尊重世界文明、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前提下求共识,同时坚决反对任何形式的沙文主义、霸权主义以及封闭的“小集团、小阵营”。[43]赵永帅、秦龙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要求世界各国各民族面对问题拓展思维、融合多样文明智慧、尊重主权国家促和平、共建绿色可持续地球村,以推动全球治理的更好发展。[44]除了政府层面的沟通,阮建平、陆广济强调在认同彼此身份的基础上,世界各国只有在犹如一个生命体系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加强战略对话和政治互信,才能超越利益分歧。[45]

5 评述

总的来说,十九大后学术界在这一议题上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有益探索,取得了丰硕成果。一方面,学者们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思想渊源研究尤为深厚与丰富,横向纵向兼具,挖掘了许多优秀的中西文化思想。虽然研究的角度各异,但其旨归都基本一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坚持传承、创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优秀中国传统文化,还拓宽了人类解放的道路,直指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另一方面,研究内容较之以往不再拘泥于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以及政治学领域,还扩展到了新闻传播学、文学、法学等学科领域,解析出了更多的科学内涵。

与此同时,我们并不能忽视现存研究中的一些不足:首先,研究方法单一。学者们几乎都是采用文献研究法,运用比较研究法、量化研究法以及质性研究法等方法少之又少。其次,外围研究缺乏。国内学者极少分析国外学界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看法与态度,使读者不能较好地了解国外在相关议题上的思想动向。最后,研究成果的应用性不强。理论钻研的最终目的不在于认识世界,而是如何更好地改造世界。笔者认为助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的根本在于国内国际话语体系的构建,而目前相关方面的研究较少,且建议性研究较为笼统,不够具体细致,可操作性不强。虽然该理念在国际上的认同度逐渐提高,但仍存在许多阻碍。要使其被更多的世界人民所理解,必须有针对性地加深研究其话语体系的建设与传播,形成、建立并完善一套有效针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的蕴含中国特色、中国智慧的话语体系和机制。

参考文献:

[1]李青璇,李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价值底蕴[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4):27-32.

[2]郭瑞.从儒家“天下”观到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构想[J].广西社会科学,2018(7):31-37.

[3]祁海军.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探微[J].学习论坛,2018(5):16-21.

[4]徐宁.马克思关于人类命运的思考及其现实意蕴[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8(5):34-40.

[5]徐艳如,郑召利.论马克思“现实的人”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关联[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7(3):42-47.

[6]杜利娜,李包庚.从“自由人联合体”到“人类命运共同体”:重读《共产党宣言》[J].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9(4):21-27.

[7]李丽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史溯源:个体和共同体关系的视角[J].江西社会科学,2018,38(5):202-209.

[8]王岩,殷文贵.“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生成的四重逻辑[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8,39(8):185-191.

[9]吴志成,吴宇.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论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8(3):4-33+155-156.

[10]唐鑫.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纠正的三种错误认识[J].思想理论教育,2018(11):34-38.

[11]乔玉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三重逻辑:基于全球治理转型的视域[J].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5):5-14.

[12]陈沫,刘鸿鹤.从古代家国天下观到新时期世界新秩序:兼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J].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8(5):183-188.

[13]高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形成依据、思想内容及构建路径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8(8):101-106.

[14]吴志成,吴宇.习近平全球治理思想初探[J].国际问题研究,2018(3):21-41+122-123.

[15]熊晓琳.经济全球化面临的挑战及对策选择[J].思想教育研究,2018(6):66-70.

[16]乔玉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对全球治理困境的中国逻辑[J].理论月刊,2018(4):20-26.

[17]郑保国.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辩证统一性[J].国际问题研究,2018(6):1-11.

[18]肖唤元,秦龙.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溯源、价值意蕴、国际影响[J].广西社会科学,2018(7):43-48.

[19]周安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探讨[J].法学评论,2018,36(4):17-29.

[20]刘明.人类命运共同体语境下全球人权治理的南南视角[J].学术界,2018(5):160-168.

[21]廖凡.“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权与主权内涵[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58(6):25-35+203.

[22]陈少雷.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哲学阐释[J].理论探讨,2018(4):11-17.

[23]熊晓琳,任瑞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共享之维[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14):12-14+26.

[24]沈湘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共同价值的几点思考[J].社会科学辑刊,2018(3):5-10.

[25]孔伟.哲学视域中的共同体理论:兼论马克思的共同体思想及其当代意义[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18,32(3):88-97.

[26]张华波,邓淑华.马克思发展共同体思想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启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7(11):29-37.

[27]王贤卿,董扣艳.习近平共同体思想的理论创新与时代价值[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8(7):27-34.

[28]高惠珠,赵建芬.“人类命运共同体”: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当代拓新[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6(6):18-23.

[29]杨抗抗.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渊源及未来指向[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18(2):23-29.

[30]张华波,宋婧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何以可为——基于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思考[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0(3):102-107.

[31]张华波,宋婧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顺序和层级[J].领导科学,2017(33):20-21.

[32]张春和.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根与源探析:兼论其对《共产党宣言》的价值拓新[J].学术论坛,2018,41(2):57-62.

[33]徐建军,杨国辉.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观的三维释读[J].求索,2018(6):28-34.

[34]汤云飞.马克思理论转化为物质力量的当代思考——兼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论及其何以可能[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33):17-18.

[35]高地.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的社会文化心理机制[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34(4):22-26.

[36]杨章文.文化互通: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逻辑[J].理论月刊,2018(11):18-25.

[37]姚巧华.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与重构的中国方案[J].学习论坛,2018(8):5-11.

[38]屈婷.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逻辑演进与实践旨归[J].沈阳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1(3):193-197.

[39]张华波,宋婧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靠什么[J].人民论坛,2017(13):60-61.

[40]李步云.“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内涵和重大意义[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58(4):15-21+203.

[41]秦龙,肖唤元.人类命运共同体话语的多维考量[J].学术论坛,2018,41(2):63-69.

[42]阮建平,林一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逻辑、挑战与建设路径[J].中州学刊,2018(11):35-41.

[43]屈婷.开放发展、全球治理与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A]//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发挥社会科学作用 促进天津改革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十二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上)[C].天津:天津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7:6.

[44]赵永帅,秦龙.习近平关于“共同体”系列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与整体视域[J].探索,2019(2):22-31+193.

[45]阮建平,陆广济.深化中国—东盟合作:从“利益共同体”到“命运共同体”的路径探析[J].南洋问题研究,2018(1):8-19.

Review of the Vision of the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Since the 19thNational Congress of CPC

LU Hong-zhen
(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 530000,China)

Abstract: Compiled several important content in the study of a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 since the 19th Congress,comb and summarize four aspects:basis,content,meaning and build path to show that the depth of the related research the main trend in recent years,and provide new ideas and new enlightenment for the future research related.

Key words: Concept of community of Shared future for mankind;Basis;Content;meaning;Build path

中图分类号: D81;D0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341(2019)05-0044-04

doi: 10.3969/j.issn.1674-6341.2019.05.014

收稿日期: 2019-07-22

作者简介: 陆虹臻(1993—),女,广西宜州人,在读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责任编辑:李增华

标签:;  ;  ;  ;  ;  ;  

十九大以来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评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