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药并施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论文_李玉军

[摘要]目的:观察针药并施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10月~2016年5月我院门诊或住院收治的70例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采用针灸治疗,治疗组则采用针灸配合中药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1.4%,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1%,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治疗1个月后portmann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药并施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效果显著,其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针灸治疗,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周围性面瘫;针灸;中药;疗效。

周围性面瘫主要指由不明原因引起的急性发病的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现象[1],临床常称为贝尔麻痹或周围性面神经炎,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该病可在任何年龄发生,多伴有不同程度的口眼歪斜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身体健康和生活质量。近年来我们采用针药并施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收到了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2014年10月~2016年5月我院门诊或住院收治的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患者70例,全部符合《内科疾病诊断标准》[2]中的周围性面瘫的诊断标准和《现代中医临床诊断学》[3]中“口僻”的诊断标准。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5例中男22例,女13例,年龄19~65岁,平均(36.5±5.5)岁,病程最短1d,最长7d,平均(5.4±0.2);对照组35例中男25例,女10例,年龄20~64岁,平均(35.8±5.2)岁,病程最短1d,最长7d,平均(5.2±0.3);病变部位:在左侧39例,右侧31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采用针灸治疗,观察组则采用针灸辅以中药汤剂内服治疗。①针灸取穴:患侧阳白、四白、攒竹、地仓、颧髎、 承浆、牵正、颊车、合谷、凤池为主穴,下关、迎香、听会为配穴,让患者仰卧,用酒精对皮肤消毒后,选用0.3mm×50mm的毫针以指切法进针,相继针刺各穴位,得气后,以每间隔10min平补平泻的手法行针1次,留针30min,1次/d。②中药汤剂:用白附子10g,桂枝10g,川芎6g,防风10g,羌活10g,白芷10g,当归10g,僵蚕6g,蝉脱10g,蜈蚣2条,全蝎3g,皂角10g,钩藤10g,丹参10g,甘草6g,1剂/d,水煎300ml,分两次口服,早晚各口服1次。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1个月。

1.3 观察指标

统计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portmann评分变化。

1.4 疗效判定标准

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4]:痊愈:面瘫症状完全消失,颜面部表情功能恢复正常;显效:面瘫症状基本消失,面部表情肌功能基本恢复正常;有效:症状与体征有所改善,谈笑时口角轻微歪斜,额纹和鼻唇沟未恢复;无效:症状和体征均无明显改善,总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例数×100%。面神经功能评分采用portmann简易评分法[5],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月进行评分。

1.5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数据以均数±标准差( ±s)表示,计量资料对比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对比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观察指标比较:治疗组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1.4%,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n(%)]

注:与对照组比较,△x2=5.632,P<0.05。

2.2两组患者神经功能portmann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前portmann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portmann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面瘫在临床上多称为面神经麻痹,包括周围性和中枢性两种,其致病原因多数是由于茎乳孔内的面神经发生急性病毒感染、寒冷刺激及自主神经不稳定等因素所致,最终引起局部水肿,甚至缺血等神经性的病变[6]。临床上以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且无明显季节性,多数急性发病。而在面瘫的种类中,周围性面瘫是一类较为常见的面瘫类型,该类患者在临床上往往会出现较为严重的面瘫症状,同时患者的面部神经也会出现受压的情况[7]。主要表现为病灶同侧全部面肌瘫痪,因面神经麻痹可引起十分怪异的面容,被称为“毁容病”[8]。中医对周围性面瘫早有文献记载,属中医“口眼歪斜、中经络、口僻”范畴,最早见于《内经》、《灵枢》、《灵枢•经脉》和《灵枢•经筋》等专著中。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机体正气不足,络脉空虚,卫外不固,风邪夹寒夹热乘虚而入,客于颜面走窜阳明经脉,气血痹阻,肌肉弛缓不收而致;或由于平素喜饮,偏嗜辛辣厚味,日久损伤脾胃,痰湿内生,亦可因外感病邪,内袭络脉,气血受阻,津液外渗,停而为痰,加之歪风升起,风痰互结,流窜经络,上扰面部;或由于气虚血行无力,血液淤滞于经脉,导致面部肌肉失于气血濡养而枯槁萎缩所致[9]。也有认为,病邪阻滞面部经络,如手太阳三焦经或足阳明胃经功能失调导致[10]。

西医对该病的治疗主要采用药物和手术,药物多采用抗病毒、营养神经、糖皮质激素及维生素等治疗,没有特异性的有效方法。多数学者提出,发病初期治疗应以消除组织水肿,缓解面神经的压迫为主,病情稳定后治疗以改善神经组织营养状况、恢复神经肌肉功能为主[11]。而中医则认为急性期机体与病邪正处于抗争阶段,治疗上亦以控制炎症消除水肿,减轻神经压迫为主,静止期和恢复期则以促进神经传导功能恢复为主 [12] 。其治疗方法较多,包括药物、针灸、推拿及牵引等,而针灸、推拿是现阶段临床上治疗周围性面瘫的常用方法,近年来诸多研究显示,采用针灸或针灸+推拿、针灸+药物等综合治疗该病能有效提高患者的康复几率,黄勇[13]对37例周围神经性面瘫患者的急性期、静止期、恢复期均采用针灸治疗,主要取阳白、四白、鱼腰、地仓、翳风、合谷、颊车、攒竹、迎香等穴位,总有效率达91.89%,与中医内服患者的72.22%比较,具有更加明显疗效,同时针灸治疗组的portmann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表明了针灸治疗效果的优势。顾莲花等[14]采用针药结合治疗周围性面瘫患者46例,总有效率达97.8%,疗效明显优于单纯针灸治疗对照组。其他的研究也表明,对周围性面瘫采用针灸结合药物治疗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及体征[15~18]。本组对70例急性期周围神经面瘫患者分别予以针灸或针灸辅以中药内服治疗,结果是针药结合治疗组总有效率达91.4%,明显优于单纯针灸治疗组的77.1%,同时显示治疗组portmann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与上述文献报道相一致。

针灸是中医治疗疾病的一种重要手段,针灸内病外治,通过对经络和腧穴的传导以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现代医学认为针灸治疗有助于促使患者肌纤维重新得到神经支配,从而可有效地促进患者受障碍神经功能恢复,有助于改善患者的局部新陈代谢,从而达到加速面部肌肉神经功能恢复的目的[19]。笔者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对急性期周围神经面瘫患者宜早期应用针灸治疗,运用平补平泻手法,局部取穴以患侧腧穴为主,辅以中药内服,其效果优于单纯针灸治疗。中药方中白附子辛散,祛风化痰,长于治头面之风;僵蚕、全蝎均能祛风、止痉,前者并有化痰作用,后者则有通络作用;防风、桂枝以祛风散寒,温阳利水,与白附子合用能发挥祛风解痉之功效;川芎当归行气活血、祛风通络,并兼具活血补血之效;有助于人体新陈代谢及血液循环,促进患者局部肌肉收缩能力的恢复和改善;白芷祛风散寒、消肿止痛;羌活祛风除湿、散寒止痛;僵蚕、蝉脱、蜈蚣、全蝎兼具祛风通络,促进经络气血运行,祛除经络中之风邪;皂角消除排脓,钩藤熄风止痉,配以丹参活血化瘀,三药合用可促进组织代谢,减轻面瘫患者局部炎症和水肿,促进血液循环。甘草缓急止痛,兼为使药。诸药相合,共奏祛风活络,化痰解痉,温经活血,化瘀止痛之功效。提示针药结合,可达到虚实兼顾,内外同治之目的,起到相互益彰的效果。

总之,针药并施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效果显著,有利于缩短治疗周期,值得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宋修芳,姜文平.点刺拔罐加针灸治疗周围性面瘫169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4 ,22(2):24

[2]贝政平.内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813

[3]朱文峰,何清湖.现代中医临床诊断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99

论文作者:李玉军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5/15

标签:;  ;  ;  ;  ;  ;  ;  ;  

针药并施治疗急性期周围性面瘫的疗效观察论文_李玉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