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与评价_质量管理论文

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与评价_质量管理论文

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与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质量控制论文,体系论文,评价论文,项目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伴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审计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社会各界对审计项目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在此背景下,审计署于2004年颁布了《审计机关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办法(试行)》,以期进一步提高审计项目的质量水平。如何加强审计质量控制,进一步提高审计项目的质量水平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从已有的研究文献看,目前学术界对审计项目质量控制基本上集中在控制方法的应用上,研究重点偏重于具体操作层面,理论研究稍显不足。而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本质上讲是一个管理学问题,将全面质量管理等管理学理论和方法,应用到构建质量控制体系的研究之中,在兼顾具体操作层面探讨的同时,使长期偏重操作和实务的审计业务,成为在现代管理学理论指导下的工作,有助于提高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科学性、全面性和有效性。

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管理学理论基础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是随着质量管理思想的演进,而成为当前普遍采用的质量管理理论。按照质量管理所依据的手段和方式,可以将质量管理发展历史大致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传统质量管理阶段,这一阶段产品质量主要依靠工人的实际操作经验,工人既是操作者又是质量检验和质量管理者,且经验就是“标准”;第二阶段是质量检验管理阶段,通过严格检验来控制和保证出厂或转入下道工序的产品质量;第三阶段是统计治理管理阶段,通过数理统计方法标准在质量管理过程中的实施,使“事后检验”转变为“事前预防”;第四阶段是质量管理与系统工程结合,迈进了现代质量管理阶段。

在现代质量管理的基础上,1951年,朱兰博士将当时质量管理的一些重要思想和论文汇编成《质量控制手册》。最早提出全面质量管理概念(Total Quality Manage-ment)的是美国通用电器公司质量管理部的部长菲根堡姆(A.V.Feigenbaum)博士,他认为“全面质量管理是为了能够在最经济的水平和考虑到充分满足顾客要求的条件下进行市场研究、设计、生产和服务,将企业内部各部门研制质量、维持质量和提高质量的活动整合为一体的有效体系”,其核心思想是在一个企业内各部门中做出质量发展、质量保持和质量改进计划。20世纪60年代以后,菲根堡姆的全面质量管理概念逐步被世界各国所接受。质量管理思想的演进路径表明,人们在解决质量问题时所运用的方法、手段,是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的。

按照朱兰的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体系要着重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是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的改进。重点是找出和掌握设计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的关键因素;第二是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检查与提高;第三是要关注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中的“80-20原则”。按照朱兰的质量责任权重观点,在所发生的质量问题中,只有20%来自操作人员,80%的质量问题是由于领导责任所引起的。

系统论与流程控制理论。系统论的基本内涵是:其一,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其二,结构决定系统的特性。结构的不同可以使同一类系统具有不同的功能。按照系统论创始人贝塔郎菲的观点,“功能表现结构”、“结构决定功能”,功能是结构和本质的外部表现。鉴于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越来越呈现出系统化的特征,也就必须进一步审视质量控制体系的制定、执行、评价的全过程。

对业务流程的控制研究始于1887年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该研究将企业内部划分为各个职能部门,将工作流程分为许多细小和可重复的步骤,对各步骤制定详细的规程和标准,要求工作人员按既定规程操作。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企业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日益加大,推动了企业流程再造理论的发展,其中,业务流程的自我控制被作为首要的控制方法。业务流程的自我控制是指完成某项任务时,相关业务流程的建立和变化不再完全依赖于上级的直接指示,而由执行员工自行决定,它是企业实现快速有效反应所必须具备的条件之一,也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借鉴这种业务流程理论,可以将合理有效的激励控制纳入审计项目质量控制过程中的信息沟通。

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

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是审计质量管理的核心,它是管理学的理论、方法在审计质量控制中的具体应用。

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构建的原则

按照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流程控制理论的基本要求,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必须坚持以下原则:

1、系统性原则。由于审计质量控制是对审计工作各个方面、各个要素和审计工作全过程的控制,因而具有较强的系统性。从横向来看,表现在审计工作的各个方面,从纵向来看,表现在审计质量贯穿审计作业过程的始终。

2、多样性原则。这主要是强调不同审计项目之间由于审计质量要求的标准不同,因此不同类别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方法、手段也应具有多样性。

3、有效性原则。审计质量控制体系的有效性既要通过有效运作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又要促进审计发挥更大的监督作用。

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的构成

1、组织控制体系。主要是成立审计项目的质量管理机构,其职责是确定审计项目的质量控制目标,制定审计项目的质量标准和内容构成,通过一定程序对各业务部门的审计项目提出要求,并统一组织、协调质量控制体系的活动。

2、制度控制体系。建立审计质量的制度控制体系,主要包括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标准、建立健全审计质量责任、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检查、考评制度等。

3、信息反馈控制体系。建立完善的审计质量反馈系统首先应建立审计质量信息的反馈机制,其次要建立健全审计质量信息反馈制度,并使二者有机结合。

4、审计人员素质控制体系。建立审计人员素质控制体系,主要是控制审计人员素质标准,其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标准和业务标准。

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的评价

确定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的评价标准。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的评价标准必须涵盖质量控制体系中的审计计划、审计准备、审计方案、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以及结论落实等内容,既包括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评价体系总体的评价标准,又包括上述审计计划、审计准备、审计方案、审计实施、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以及结论落实等内容的具体评价标准。

建立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的评价机制。这主要针对上述评价标准之间必须形成相互关联、协调统一的有机整体而言的。

建立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的评价程序。评价程序应按照以下四个步骤进行:第一步,进行质量控制体系的环境评价;第二步,进行质量控制体系的健全度评价;第三步,进行质量控制体系的控制点的发生性和实用性评价;第四步,进行质量控制体系的功能评价。这四个步骤是一个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

建立和完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的评价内容。这主要包括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的组织保障控制评价、业务程序控制评价、信息质量控制评价等方面的内容。

建立、改进和完善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的评价方法。客观公正的评价必须借助一定的方式方法,主要有文字描述法、调查表法、流程图法以及承受机抽查验证法等。

标签:;  ;  ;  ;  ;  ;  ;  ;  

审计项目质量控制体系的构建与评价_质量管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