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论文_李廷香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论文_李廷香

江苏省宿迁市沭阳仁慈医院 江苏宿迁 223600

摘要:本文通过探讨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的注意事项,并回顾分析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10年间国内数省市数十家大中型医院药剂科的用药状况,总结其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和给药间隔,促进临床合理用药。结果发现根据各抗菌药物PK/PD、PAE的不同,评估出最佳的给药时间与给药间隔。最后得出结论:针对不同类型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与给药间隔,制定出合理的用药方案,对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毒性和赖药性,减少患者医疗费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及现实意义。

关键词:常用抗菌药物;给药时间;临床合理用药;注意事项

前言:

药物治疗过程中,选择适宜的用药时间和给药间隔确保用药效果是保证。抗菌药物由于具有较强的杀灭或抑制活性在临床上被广泛应用。根据抗菌药物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PK/PD)参数、抗菌后效应(PAE)的不同,将抗菌药物分为以下3类,即浓度依赖性抗菌药、时间依赖性抗菌药、时间依赖性及半衰期较长或抗菌活性长抗菌药。本文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13年12月十年间国内数省市数十家大中型医院药剂科的用药状况,总结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诺酮类、大环内酯类、抗真菌类等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和给药间隔,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一、常用抗菌药物PK/PD、PAE机制

PK/PD参数在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是评价抗菌药物杀菌作用与血药浓度关系不可或缺的一项指标。PK用于反映抗菌药物的分布、代谢、吸收及排泄过程,PD用于反映抗菌药物的具体治疗效果;PAE则反映的是抗菌药物杀菌作用的时间长短。

二、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

2.1 β-内酰胺类药物

β-内酰胺类药物属时间依赖性药物,其用药时间将血药浓度维持在致病菌最低抑菌浓(MIC)以上,是清除病菌的关键。药物浓度MIC的时间是该类抗菌药物发挥抗菌作用的有效时间。高于研究表明,用药后24h内,血药浓度维持在MIC以上的时间约40%~60%时,β-内酰胺类药物的抗菌活性最佳。t1/2在2h以下(包括2h)的该类药物,常规需3~4次/天;t1/2>2h或PAE较长的该类药物,可酌情减少给药次数。如青霉素类、多数头孢类抗生素半衰期相对较短,需要每日多次用药;头孢曲松半衰期相对较长,可降低给药频率,每日给药1次。

2.2 氨基糖苷类药物

氨基糖苷类药物属浓度依赖性药物。研究表明,单次给予氨基糖苷类药物可获得日剂量多次给药的峰浓度(Cmax),从而维持较高的Cmax/MIC比值。此外,氨基糖苷类药物采用单次给药可避免首过效应,缩短药物与致病菌的接触时间,降低药物耐药性。同时,氨基糖苷类药物具有耳毒性,每日多次给药,或者持续静脉滴注时,容易造成蓄积中毒。故该类药物的最佳给药时间是每日1次。

2.3 诺酮类药物

诺酮类药物亦属浓度依赖型药物,杀菌速度和血药浓度呈正比,作用迅速,较少产生耐药性。大部分该类药物的PAE较长,且PAE与浓度值正相关,因此不主张大剂量使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比如依诺沙星、环丙沙星等药物临床给药时间一般为每日1~2次,主要用于治疗肠胃炎及呼吸道感染疾病;氧氟沙星、司帕沙星等药物临床给药时间一般为每日1~2次,主要用于治疗成人结核。

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属于浓度依赖型,抗菌效果与血药浓度成正比,血药浓度越高,抗菌效果越强,此类药物大多PAE长,且能抑制耐药菌种产生。但该类药物大剂量使用时,对机体产生的毒副作用也随之增加,因此不能大剂量使用。临床用药应依药物PAE、半衰期及MIC严格控制给药间隔时间,如依诺沙星、诺氟沙星等,治疗单纯性肠胃炎为1次/d,而由敏感菌导致的肺部及呼吸道感染多为2次/d,氧氟沙星、司帕沙星治疗结核病为1次/d。

2.4 大环内酯类药物

大环内酯类药物在体内的代谢情况差异较大,主要属时间依赖性药物,无法应用单一指标来评价药物疗效。通常情况下,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的t1/2在2h以下(包括2h),PAE也较短,故多采用间隔给药,每日3~4次;而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新型大环内酯类药物,由于其血药浓度可产生叠加的PAE,故建议采用单次给药方案,即每日1次。

2.5 抗真菌类药物

抗真菌类药物属时间依赖性药物,常用的包括时多烯类、氟胞嘧啶、唑类等。其中,氟康唑t1/2在27~37h左右,AUC/MIC比值>20,宜采用单次给药方案,即每日1次,口服可吸收完全;氟胞嘧啶的给药时间为每日2~3次,给予途径宜静脉滴注,口服则需增加用药间隔,每次4次。

2.6 其他类抗菌药物

万古霉素属时间依赖性药物,由于其t1/2与PAE较长(t1/2为4~11h),故临床应用可酌情延长给药时间间隔,如每隔6h或12h给药1次,方式为静脉滴注;克林霉素亦属时间依赖性药物,但其t1/2与PAE较长(t1/2为2.4~3h),故临床应用宜缩短给药时间间隔,每日3~4次;甲硝唑属浓度依赖性药物,其PAE较短,主张每日多次给药,一般口服每日3次,静脉给药每隔8h或12h,1次。

2.7 联合应用抗菌药物

联合用药应根据药敏试验选择配伍药物,结合PAE进行药效评估。联合用药恰当,PAE较单一用药时长,由于两药联用后PAE具有协同性增加,因此在联合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减少药物的给药剂量,适当放宽给药间隔时间。如磷霉素属浓度依赖型药物,对于致病性金葡菌PAE显著,与环丙沙星联合用药,血药浓度在4倍与致病菌MIC时,已有显著抗菌效果,呈现明显的相加作用,能够显著提高抗菌效果,因此可适当延长给药间隔时间或减少药物用量。临床在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和氟喹诺酮类药物联合应用时,抗菌效果显著但毒副作用大,可减少两者药物剂量,延长给药间隔,在发挥抗菌功效的同时,最大限度降低药物毒副作用。在使用氨基糖苷类药物与β-内酰胺类联合应用时,应考虑减少氨基糖苷类药物的剂量,并单独给药。

结论:

抗菌药物是临床上使用最广和最重要的抗感染药物。近年来,随着各类新型抗菌药物面市和医药技术的成熟,抗菌药物在预防各种感染性疾病中的使用日益广泛,已成为我国各级医疗单位最常用的药物之一。据报道,目前我国最低的医院抗菌药物使用率约为30%,基层医院可高达50%以上,且存在认为抗菌药物见效越快越好、多用无害、不按医嘱服药等认知、使用误区。由此导致的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尤其是滥用使细菌对药物的敏感性增强,在严重感染使用抗生素效果差,加剧了细菌耐药性产生与耐药菌株播散,造成现代疾病谱的改变,医院内感染率增加等问题突出。故针对不同类型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与给药间隔,制定出合理的用药方案,对于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降低毒性和赖药性,减少患者医疗费用,具有十分重要的临床及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雅.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J].吉林医学,2014(14).

[2]李爱兰.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2013(22).

[3]万忠林.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实用医药,2013(12).

[4]崔红.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27).

[5]张红梅.浅析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J].中国实用医药,2013(29).

[6]高丽.浅析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J].中国实用医药,2013(9).

论文作者:李廷香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5年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9

标签:;  ;  ;  ;  ;  ;  ;  ;  

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论文_李廷香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