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税收分配制度大力加强地方财政资源建设_分税制论文

适应税收分配制度大力加强地方财政资源建设_分税制论文

适应分税制大力加强地方财源建设,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分税制论文,财源论文,地方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随着新的分税制财政体制改革和实施,中央和地方的财权与事权进一步明晰,地方政府理财的积极性明显提高。总的来说,新税制在我省的运行是成功的。在实际操作中,我省新旧体制过渡平稳,并且由于新税制的实施,地方财政形势有了明显改观。1994年全省财政收入完成149.44亿元,比上年增长21.8%;1995年实现财政收支基本平衡,预算执行情况比预料的要好。实践证明,新税制的实行,不仅有利于增强中央宏观调控能力,也增强了地方政府的理财积极性,促进了地方经济的发展。但是,随着新税制的实施,也使地方财政出现了一些新的不适应,比如原有的财源结构不适应新的财政形势,地方财力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等,客观上要求大力加强财源建设,努力培植地方财源,尽快形成新的支柱财源、主体财源、群体财源和现实财源、潜在财源、后续财源共同开发的财源结构和体系,以适应分税制财政体制,促进地方经济全面发展。

一、大力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 稳固强化农业基础财源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也是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必须把强化农业作为财源建设的重点来抓。我省是个农业大省,农业提供的财政收入大约占整个地方财政收入的15%左右,是我省财源结构中最为稳固的基础财源。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财源增收的潜力依然很大。这了不断壮大农业基础财源,应当着重抓好四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深化农业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稳定和完善发展农村经济的各项政策,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大力调整农村产业结构,促进农业增产增收;二是抓好农业发展的主力军,继续抓好38个粮棉大县、农业生产基地、两高一优和高科技农业项目建设,抓好农产品的深度加工,使其尽快发挥效益,成为农业稳定发展的重要力量;三是采取得力措施,突破性发展多种经营,实践证明,多种经营投入少,见效快,效益好,潜力大,能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和财政收入;四是全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以培植“龙头”加工企业为突破口大力培育农村市场,促进农村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二、调整工业结构 巩固壮大工业支柱财源

实行分税制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由工业提供的财政收入依然是形成地方可支配财力的主流。我省的增值税、消费税占全省税收的60%左右,这说明我省地方财源的支柱是工业特别是大中型国有企业。保证工业支柱财源的稳定增长,关键是要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我省是全国重要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在全省工业实现的利税中,国有大中型企业占80%以上。因此,必须加大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改革力度,把改革、改制同改造、改组结合起来,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提高经济效益上来,把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作为财源建设的重中之重来抓。一是要根据新体制要求和国家产业政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从现有的基础和优势出发,抓紧产业、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加大技改投入,着力支持市场需求大、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骨干产品,加快新产品开发步伐,实施名牌战略,培养一批市场竞争力强、发展前景好、利润率高的名牌产品,同时对那些长期亏损、靠减免税收过日子的小企业,要下决心关停并转。二是要围绕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加快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加强企业内部管理,走集约化生产的路子,把技术改造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结合起来,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之间开展横向联合或兼并,以资产为纽带,组建和发展大型企业集团,发挥整体优势,提高经济效益。

三、优化经济结构 培植新的财源增长点

壮大地方财政,就必须不断地开发新兴财源。在我省现有的经济结构中,第三产业、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不够,也很不平衡,这些既是我省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也是我省发展经济的潜力所在。因此,今后要特别注重发展第三产业、乡镇企业、个体私营经济和外向型经济,积极培植适合省情的新的财源增长群体,努力形成壮大地方财政的主体财源。

1.突破性发展第三产业。新税制规定,第三产业的营业税全部留给地方,这是地方发展第三产业的重大机遇,也是壮大地方财源新的增长点。目前发达国家第三产业提供的财政收入约占总收入的50—60%,而我省仅占25%,这既是现实差距,也是潜力所在。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尤其是附加值高的高层次第三产业,必然给地方带来直接的财政收入,是壮大财源、增加财政收入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必须进一步放宽、放活政策,着力发展第三产业。

2.突破性发展乡镇企业。近几年来我省乡镇企业得到较大发展,已经成为各级地方财政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与发达省份相比差距仍然较大,潜力也很大。今后在继续抓好乡镇企业大发展的同时要抓好大提高,促进乡镇企业由速度型向效益型、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推动乡镇企业上档次、上规模、上水平、上效益。

3.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引进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增加出口创汇,是加强地方财源建设的重要途径。要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并加速发展创汇农业、创汇工业,以外资聚财,以外资生财。在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过程中,要把重点放在优化投资环境上,改变过去靠“减免税”吸引外资的做法,同时要加强对外资企业的税收征管,防止税源流失。

4.加速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个体私营经济的营业税所得税全部归地方,应当大发展;我省个体私营经济不仅大大落后于沿海省份,而且明显落后于周边省份,完全有加快发展的潜力。发展个体私营经济,不需要国家拿出更多投资,也不存在冒大风险,关键是进一步放宽政策,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促进我省个体私营经济朝着科学化、规范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四、开发新财源 增强地方可用财力

1.大力开发并管好国有资源,向资源要财政收入。新税制对土地、矿产等国有资源的利用开发制定了新的税收政策,主要表现在扩大并提高了资源税、土地使用税、房产税等的征收范围和税负水平,新开征了土地增值税。目前这几种税的发展潜力很大,而且都是地方收入,我们应当抓住机遇,尽快制定和完善有关制度,加快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做好资源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土地增值税的征收工作,堵住税源流失的漏洞,把该收的全部征收起来。同时,按照中央对土地有偿使用而取得的收益全留地方的安排,集中力量把土地有偿使用的收益包括国家对房地产投入后形成的利润都要纳入地方财政收入的轨道。

2.深化国有资产管理改革,向国有资产要财政收入。国有资产是国家长期投资形成的,经营和管理国有资产,以国有资产产权为依托,把国有资产产权收益作为新兴财源,是地方的一条十分广阔丰厚的财路,也是分税制下地方财源建设新的主战场。按5—10%的平均水平征收国有资产占用费,全省仅行政事业单位“非转经”部分即可收取国有资产占用费1亿多元。如对所有行政企事业单位全部开征国有资产占用费,可以形成30%的地方财力。因此,必须采取得力措施,强化国有资产管理,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3.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向财力集中要财政收入。现行的财政资金是两大块,一块是预算内资金,另一块是预算外资金,其所有权在企事业单位及各主管部门和地方政府,财政部门只是通过“专户储存”加以管理监督,并没有纳入预算内形成综合财力。但是,大部分预算外资金,都属于政策性收入,或者叫政府权利性收入,都体现了政府职能,理应纳入财政预算统一管理,以形成地方财政综合财力。我省现有预算外资金与现有的预算内财政收入大体相当。因此,我们必须从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出发,从增强地方综合财力出发,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加强预算外资金管理,把预算外资金纳入财政预算统一管理,这是一条短期内即可见效的财源之路。

4.大力支持事业单位开展替代财源建设,向“以收抵支”要财政收入。事业单位拥有资金、资源、人才、科技、信息等多种优势,开展以创收服务为特征的替代财源建设具有十分便利的条件。支持事业单位开展替代财源建设,是个一举多得的好事,符合“两个转变”的精神,为事业单位改革和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事业单位开展创收服务,一方面可以增强其自身的服务功能,又能增加收入来源,增强自身经济实力;另一方面由于事业单位收入增加,按照政策可以抵顶一部分财政事业费支出,一定程度上减少财政事业费支出,缓解了财政支出压力,客观上增强了财政实力。这是新税制下另一条促进地方财政步入良性循环的财源建设之路。

总之,分税制是一种新的效益型的财政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的必然结果,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它的实施使得各级政府的财权与事权更加明晰,增强了各级政府的责任感,调动了理财的积极性,并且对经济的全面发展产生强大的推动力。因此,我们在加强地方财源建设的时候,必须牢固树立全局观念,顾全大局,从大局出发,全方位地推进财源建设,确保中央利益,使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两翼齐飞。

标签:;  ;  ;  ;  ;  ;  ;  ;  ;  ;  

适应税收分配制度大力加强地方财政资源建设_分税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