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比较优势理论对贸易产业安全的思考_比较优势理论论文

由古典比较优势理论引发对贸易产业安全问题的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安全问题论文,比较优势论文,古典论文,理论论文,产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古典比较优势理论回顾

古典比较优势理论,包括传统与新古典比较优势理论。传统比较优势理论主要包括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原理,新古典比较优势理论主要指要素禀赋理论。

斯密的“绝对优势原理”认为,各国应参与国际分工并生产和输出自己具有绝对优势的产品,从而得到由自由贸易带来的利益。按绝对优势原理,两国应各自生产占有优势的产品,贸易将按绝对优势的方向进行。

李嘉图的“比较优势原理”认为:在各种商品的生产都占优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优势相对大的产品,而在各种商品的生产上都处于劣势的国家,应集中生产劣势相对较小的产品。简而言之,就是各国集中生产优势较大或劣势较小的产品,在投入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财富总量得到增加,以遵守“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权,取其轻”的原则,从而得到分工所产生的贸易利益。假设英国与葡萄牙的生产成本如下表:

表1 英国与葡萄牙的生产成本

呢绒 酒

英国 110 100

葡萄牙 60

80

此为不满足绝对优势原理的条件时的贸易发生情况,李嘉图认为,葡萄牙同时在两种商品上有优势,而生产呢绒的优势是英国的110/60=1.8倍;生产酒的优势是英国的100/80=1.25倍,葡萄牙应集中生产相对优势大的呢绒,英国应集中生产相对劣势小的酒。那么贸易仍会按原来的方向进行,并对双方都有利。该理论是以一国在两种产品上均处于劣势的特殊情况进行论证的①。

20世纪30年代,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对比较优势理论进行了丰富和发展,把一国在某种产品的生产上占有优势,归于该国拥有丰富的该种产品密集使用的要素,该种要素价格相对便宜,使得该种产品成本相对低廉。因为要素禀赋理论与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一致的,故被称为新古典分工理论。

但是,由于贸易壁垒的存在、垄断集团的存在和市场不完全等原因,产品或要素的价格不能正确反映国际市场供求的真实情况,导致了贸易模式上的错位。此外,目前的比较优势一般指一国的某种产品的相对价格比另一国较低。一国的比较优势也更多的受到诸如贸易条件、相对价格、贸易利益以及供给和需求等决定力量的影响。这些方面,古典比较优势理论没有涉及,失去了其原有的指导意义,危及到贸易产业的安全。

二、比较优势对贸易产业的不适应性分析

传统比较优势理论均以各国供给和生产条件不变、生产要素和劳动力资源不能在国际间流动为前提,这在现今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已突显出静态的不适应性,已很难转化为动态的竞争优势。这种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相分离的情况,使得由比较优势所确定的外向型产业发展模式不能实现,对我国贸易产业安全是不利的。

1.要素禀赋的比较优势正在减弱

斯密、李嘉图和俄林的理论前提均是各国的供给、生产条件不变,市场结构为完全竞争,最为重要的是,生产要素不能在国际间自由流动。显然,这些假设现在都不能成立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以及我国的入世无一不体现着推动和让路于生产要素跨国界自由转移的趋势。发展中国家外贸产业赖以生存的要素禀赋资源正遭受着强烈的冲击。

近年来,我国的资本密集型产业无论是产值还是出口额均不同程度地出现萎缩。我国受外部冲击最显著的行业大都是资本密集型行业,而产业结构调整方向是向劳动密集型行业集聚。中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位置是专业化于低附加值、低工资、低技术密集度、低进入壁垒、高竞争强的产业和加工环节,这样的恶性循环直接导致了我国要素禀赋比较优势的减弱,进一步体现出传统比较优势的弊端。

由要素禀赋所决定比较优势,中国在加入 WTO后的贸易模式是专业化生产并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进口资本密集型和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其结果是推动产业结构向扩大劳动密集型行业、缩小资本密集型行业的方向调整,最终并不能为我国带来动态的可持续发展。

所以,由于前提条件和现实脱离,古典比较优势理论忽略了诸多实际因素。发展中国家能否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并获得应得的比较利益是很值得怀疑的。仅仅依靠自身的要素禀赋结构来确定我国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及贸易结构在今天看来是非常不合时宜。

2.传统比较优势战略致使我国出现贸易贫困化

单纯比较优势战略的实施扩大了相关产业的规模,虽然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国内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但却在无形中阻碍了我国贸易产业结构的升级,阻碍了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后发优势的发挥。更深刻的是,国际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发达国家不断将传统的低附加值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从而进一步僵化了我国现有的贸易产业结构和布局,固化了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不利地位②。

在引进外资方面,由于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发展的重视,60%以上的外资都流入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外资企业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不仅占有了我国的配额,压缩了国内企业出口,更促进了国际市场劳动密集型产品价格下滑③。而且,外资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的相对集中,不能更多的体现其技术和资本上的优势,在利益分配上,我方处于实际的不利地位。这种现象的产生不能有力的支持和促进贸易产业的持续发展,其虚假繁荣终将危及行业的安全。

3.传统比较优势战略导致贸易福利下降

按照动态的观点和自然资源经济学的理论,经济活动应当是长期理性且可持续的。在我国的经济贸易结构中,产品技术含量低、能耗高、附加值低、污染严重等现象很严重。我国许多出口产业的发展是通过浪费资源、恶化环境和牺牲劳动者福利取得的,是以压制许多相关产业的健康发展为代价的,比如环境保护、能源开发利用等。这些相关产业尽管不能显性而直接的构成一国的进出口额,但是其对于国家对外贸易的持续稳定发展所起到的基础作用和支撑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从狭隘的角度看,依靠单纯的比较优势战略,将产业发展的注意力与贸易重心主要放在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和创汇上;的确在短期内,这样做能对于GDP的增长做出很大贡献,甚至可以说在这种情况下,我国的出口龙头产业是高效健康的,是安全的。然而,从长远的角度分析,固守单纯的比较优势战略致使我国基础产业的发展遭受破坏,不利于我国整体产业集群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在这种条件下,短期的产业安全恰恰说明了长期的不稳定。

更多的情况是,为数不少的出口企业为了提高出口竞争力而尽可能的压低工人工资,减少必要的劳动保护和环保设施。短视行为不仅使劳动者的生命安全缺乏保证,更危及到安全生产和产业内部公平合理的竞争,破坏了产业间的和谐联系,致使优胜劣汰的机制失效,造成了贸易福利的缺失。

4.外贸产业与其依存产业间发展不均衡

外贸产业的安全发展离不开国内市场相关产业的相互依存和支持,这从生产消费曲线间的关系就可以看出。

若一国的消费组合点高于生产组合点,则贸易模式就会发生变化,甚至逆转。此时,各国间的消费偏好就必然发生变化,那么其消费无差异曲线就不再一致,导致了不同的贸易模式。但是,古典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各国消费需求偏好是相同的,这与现实和分析不符。那么由此确立的单一的贸易模式必然会使该国的贸易产业发展陷入被动,乃至影响到其安全。

下面我们借助提供曲线来具体分析比较优势理论对我国均衡发展外贸产业和其相关依存产业的影响。提供曲线表示一国根据不同交换比例对两种商品所愿意进行交换的不同贸易量。一方面,它表示本国商品的供给线;另一方面是对外国商品的需求线。

图1

在自由贸易情况下,A国的无差异曲线Ⅰ与国内价格水平线t相切于B点。A国的无差异线Ⅰ与世界贸易条件的切点是C(如图1)。发展中国家在自由贸易中能获得的最大效用是从B点移到C点。此时的所获利益就是比较利益,是暂时的。因为若该国的外贸状况长时间维持在这个位置,就不会去建立自己的资本密集型或技术密集型产业,并失去了随之会带来的动态利益。

此时,A国需建立新兴的资本密集型产业去替代原先一定的进口,以获取长远收益。这样的话,可能会牺牲暂时的比较利益,人们的福利会暂时下降,如图示,无差异曲线降至BD上的E点,BD与世界贸易条件线平行。另一方面,新兴部门得到相应保护后,替代进口的产业增长,生产可能性边界会更多的向以往进口商品的方向扩张,即NN线。由于国内原进口产品的大量生产,其国内相对价格下降,新的价格水平线t″的斜率大于原价格水平线t。然后,生产达到t′与NN的切点F,消费达到FG线上的H点,FG与世界贸易条件平行。消费者在H点优于在C点,因为其无差异曲线更高,产业增长所带来的利益就越大。随着新兴产业竞争力的增强,相关保护取消,国内价格与世界贸易条件趋于一致,生产移至P点,贸易量增加,消费达到更高的无差异线上的一点。这样就实现了一国产业长期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

根据以上分析可见,如果我国固守传统比较优势理论,依靠自然禀赋和原始的比较优势,忽略发展和促进自身的产业升级,这种“短视”行为必然会造成产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国际收支不均。因此,我们需要制定符合现实要求的贸易战略,以改善贸易条件,获取动态长远的比较利益。

三、比较优势理论在对外贸易及产业发展中的理性认识

1.辨证分析比较优势的现实价值

比较优势战略的实质,是要求一国按其所面临的环境的相对价格,而不是自己的相对价格,调整生产结构。既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又利用作为其环境的其他国家的比较优势。比较优势战略能够成功地引致经济增长的关键在于:本国资源流向比较优势产业,经济活动和产业结构偏向于比较优势产业,比较优势产业成为出口产业。如果不考虑因政府政策或市场不完善而扭曲价格,使比较优势得不到充分反映的情况,以相对价格未被扭曲为前提,可以肯定,在这一过程中是出口产业的发展引致了整个经济的增长。过去,一些发达小国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及地区通过实行比较优势战略,实现了较快的经济增长。

然而,中国很难通过实施比较优势战略而充分照搬其成功经验,原因是:(1)总的经济规模比其它贸易小国大得多,出口产品的绝对数量也常常较大,在外部需求总量的约束下,比小国更容易成为别国保护政策的作用对象。(2)国内生产总值的绝对规模较大,出口所占比重较低,出口能带动的经济增长规模有限;持续发展有赖于纵向增长和横向增长同时发生,很难像小国那样仅靠一种或几种产品出口量的增加就带动显著的经济增长④。

经济全球化在朝着知识经济和技术创新为主导的方向发展,单纯的自然型比较优势不能帮助中国产业在国际市场上夺得竞争优势,甚至在某种程度上制约了我国外贸和产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我国应逐步淡出简单而传统的比较优势战略,而着眼于取得动态比较优势,实施有管理的贸易自由化战略。

2.实现收益递增推动的贸易战略

我国的优势在于广阔的国内市场和良好的发展潜力,可以引进大量的进口来满足国内需求;同时也为本国企业带来机遇,不断扩大生产规模并利用外资,在供给本国需求后,发展出口。正如克鲁格曼认为,一国或一个地区对某种商品特别高的需求能够引致其出口。

劳动力丰富是我国的比较优势,我国可以按照劳动密集度的不同,将不同质量的产品出口到不同国家,比如,把质量较高的产品出口到资本丰富的国家。这是因为发达国家市场经济发展成熟,其对进口产品的要求也较高;发展中国家则恰恰相反。一直以来,我国出口的产品往往在发达国家市场处于衰退期,由衰退期所形成的市场空缺使我们的出口得以进行;发达国家出口处于成长期的产品,即形成了垂直型产业内贸易。

我们通过建立国家产业矩阵来进行进一步分析和阐述。x轴表示不同产业,y轴表示细分的产业,且质量是增长的,需要不断提高的技术支持,其中产业1到产业n是按照资本密集度由低到高的排列(如图2)。

依照俄林的要素禀赋理论,一国若劳动力资源丰富,则会基于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在x轴左端寻求可出口产品。但由于产业内发展程度不同,该国将主要生产资本密集度低的产品;同时也会较少的对质量较高的产品进行生产投入以出口发达国家。因此,劳动密集型国家的出口主要集中在矩阵左端,其产业间贸易是劳动密集型,而产业内贸易是资本密集型。那些在本国具有一定优势的资本密集型产品,通过对外国衰退产业的转移,形成产业内贸易并生产出口,此时就是利用收益递增来发展产业内贸易。而原先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则是比较优势推动的产业间贸易。

图2

现阶段资源禀赋状况决定我国较适宜按照国家产业矩阵的格局,利用比较优势出口劳动密集型的初级品或制成品。但同时,为加快技术进步、提升产业结构,还应当大力发展并出口高端的资本密集型商品,实现收益递增推动的贸易。

3.强调以竞争优势为主导

根据竞争优势理论,(1)国际贸易机会具有稀缺性,国际竞争致使这些机会在各国之间的分配不平衡。国家竞争力需通过企业的竞争优势表现出来。哪个国家的企业拥有的竞争优势越多,哪个国家获得的贸易机会也越多,就能得到更多的贸易利益。对于企业而言,国际市场与国内市场没有本质差别,获取竞争优势的途径也不会有本质的改变。但若在国际竞争中获取优势,则首先要是国内市场上获优。不断的创新是获取最大利益所必需的根本动力。(2)由于缺乏竞争优势,一国的比较优势产品会无法出口到别国市场。由于有很高的竞争力,一国的比较劣势产品也可能出口。因此,要实现由比较优势所确立的贸易型式,实现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结合,还必须考虑到能影响国际竞争力的国家政策和企业活动。无论是从理论分析,还是从发达国家的实践看,提高本国产品竞争力的政府政策和鼓励企业的各种创新活动,都有助于提升我国现阶段具有比较优势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有助于以技术创新为突破口,确立并培育代表未来发展方向的高科技主导产业,有助于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转化,对保护国家产业安全更是至关重要。(3)我国作为一个追求经济持续发展的国家,不能仅仅把自己的竞争优势建立在当前资源禀赋的基础上。鼓励创新活动的制度安排和促进国内竞争的措施,对于保护产业安全,对于国际竞争力的持续提高,对于未来优势的培育,都是必不可少的。中国要想改变自己在国际分工和贸易中的地位,改变贸易型式,就必须首先改变生产结构,大力进行纵向增长,扩展产品空间,同时必须在新增加的产品上拥有相对的竞争优势。(4)在许多行业和产品上,中国发展较慢,缺乏竞争优势。应该首先在国内市场上创造有利于本国企业建立、发展和与外国企业竞争的环境,充分利用国内贸易机会;然后通过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促进本国企业努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并在兼并和重组的基础上获得规模经济;在初步具备参与国际竞争的实力后,扩大出口,进而组建自己的跨国公司,控制贸易活动,通过对外投资和对外贸易的结合,获得更多的贸易机会和贸易利益。对于中国这样国内贸易和市场潜力较大的后进大国,当是行之有效的战略选择。

四、结论

古典比较优势理论的要素禀赋论对静态、外生比较优势的强调并不能满足经济全球化时代后起国对先进国的赶超需求。参与国际贸易竞争主要目的不应是追求静态的比较利益,而应把着眼点放在获取动态的比较利益上;入世后对外贸产业最大的考验不是进口冲击,而是如何使本土产业取得竞争优势、迅速扩大国际市场。因此,必须根据国际环境和发展目标对比较优势理论采取有取有舍的利用原则,强调以竞争优势为主导的对外贸易发展战略。寄希望于要素的稳步积累来循序渐进地发展资本与技术更为密集产业的政策,不但脱离了国际竞争残酷、激烈的新情况,而且危及产业安全进而影响国家长远福利。

注释:

①④熊贤良:《中国在国际竞争压力下的经济发展路径选择》,重庆出版社2003年8月第1版,第3-4页,第117-118页。

②③宁冬莉:《论中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选择》,《经济问题》2004年第8期,第73-75页。

标签:;  ;  ;  ;  ;  

古典比较优势理论对贸易产业安全的思考_比较优势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