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实践旨向论文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实践旨向

文/邓玉琼

摘要: 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并非一个悬设的概念或虚幻的理念,它有着深刻的现实关怀和鲜明的实践旨向。纵观近几年习近平所提出和阐述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实践层面基本围绕着建设世界和平、促进全球发展和维护国际秩序三个层面来考量。世界和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首要目标和价值诉求,持久和平与普遍安全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条件。走共同发展之路,实现全球的共同繁荣、共同富裕,是维系共同体生活的坚实物质保障和经济基石。推动国际关系的健康发展,构筑并维护国际秩序的和谐有序,促使人类走向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新世界,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最终实践旨归。

关键词: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平与发展;合作共赢

“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努力方向。自党的十八大正式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以来,这一思想在近几年的国内外诸多重要场合被不断提及。纵观近几年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提出及发展,基本围绕着世界和平、全球发展和国际秩序三个维度来展开,正如十九大报告提出的“要始终做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这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出并不断发展的三个实践旨向,是理解其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的重要方面。

一、世界和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世界和平”,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首要目标和价值诉求。持久和平与普遍安全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前提条件。没有和平安宁、稳定和谐的外部环境,人类的命运和未来发展就无从谈起。习近平对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阐述时,首先谈的就是和平发展的基础性地位和作用。

最后,教师追问,什么类型的数列也能用错位相减法求和?学生很快就能答出,“等差×等比”型数列.继续追问,为什么呢?让学生思考错位相减法的内涵:和式乘以公比并向右错一位后,除首、尾两项外,各项公比的指数对应相等,相减后提取指数式,系数为等差数列的后一项减前一项,即公差,能够化简求和.然后,教师再举一个简单的例子,让学生操作体验一下这个基本方法.

农田水利建设使命光荣,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锐意进取,扎实工作,不断夯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水利基础,推动水利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

2015年9月3日,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谈到“为了和平,我们要牢固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偏见和歧视、仇恨和战争,只会带来灾难和痛苦。相互尊重、平等相处、和平发展、共同繁荣,才是人间正道。世界各国应该共同维护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积极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共同推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1](P446)以命运相连、荣辱与共的共同体意识,将人类社会置于一个共同体的理念中,才能让人类远离战火;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共同体关系,才能让人类永享和平的阳光。2015年9月28日,在联合国总部举行的第七十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习近平作了《携手构建合作共赢新伙伴,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把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作为全人类的共同价值,强调要通过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走出一条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习近平还指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最终是“让铸剑为犁、永不再战的理念深植人心,让发展繁荣、公平正义的理念践行人间。”[1](P538)可见,和平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基本出发点。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强调,全党同志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始终不渝地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从苦难中走过来,深知和平的珍贵、发展的价值,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视为自己神圣的职责”。[2]这些重要论述表明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鲜明的和平诉求,反对冷战意识和零和博弈,强调主权平等,通过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来推动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和利益共同体,不断把人类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推向前进。

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在联合国日内瓦总部所作的《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讲,更加系统和详细地介绍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和平诉求。习近平通过回顾历史来阐明人类对和平的珍视和发展的渴望:“上世纪上半叶以前,人类遭受了两次世界大战的劫难,那一代人最迫切的愿望,就是免于战争、缔造和平。这100多年全人类的共同愿望,就是和平与发展。”[1](P538)如何进行和平薪火的历史接力,习近平提出了中国的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共赢共享。中华文明历来有崇尚和平的文化传统,中国人民相信,只有和平安宁才能繁荣发展,“无论中国发展到哪一步,中国永不称霸、永不扩张、永不谋求势力范围。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这一点。”[1](P547)可见,追求和平、维护和平,成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首要涵义,通过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来接续中华文明和平主义的古老传统以及新中国以来的外交方略,是在新时期对于如何进一步促进永续和平和普遍安全的国际环境的创新性战略思考。

2015年,习近平在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发表演讲时提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大家一起发展才是真的发展,可持续发展才是好的发展。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应该秉承开放精神,推进互帮互助、互惠互利。”[1](P524)习近平说:“中国将始终做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坚持走共同发展道路,继续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将自身发展经验和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欢迎各国搭乘中国发展‘顺风车’,一起来实现共同发展。”[1](P525-526)2017年1月17日,在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谈到“人类已经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利益高度融合,彼此相互依存”。他强调要坚定不移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在开放中分享机会和利益、实现互利共赢。这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本质要求,命运共同体实际上就是利益共同体,只有在共同的利益的维系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才能有丰厚的土壤和坚实的保障,才有更加务实和开放的经济合作与文明互通。习近平提出:“我们要下大力气发展全球互联互通,让世界各国实现联动增长,走向共同繁荣。”[1](P481)中国从本国国情出发走出了一条在开放中谋求共同发展的道路,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将发展的机遇、利益、成果更多地惠及其他国家和人民,使世界各国人民能携手走向共同发展的道路。面对一些国家重筑贸易保护主义壁垒的逆全球化举措,紧接着2017年1月18日,习近平在日内瓦联合国总部的演讲中进一步指出:“各国要同舟共济,而不是以邻为壑。各国特别是主要经济体要加强宏观调控政协调,兼顾当前和长远,着力解决深层次问题。”[1](P542)习近平在演讲最后明确指出中国促进共同发展的决心不会改变。“中国发展得益于国际社会,中国也为全球发展作出了贡献。中国将继续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将自身发展机遇同世界各国分享。”[1](P546)

如果说促进世界和平发展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首要目标,那么推动全球走共同发展的道路,就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要求。走共同发展之路,实现全球的共同繁荣、共同富裕,是维系共同体生活的坚实物质保障和经济基石。只有各国的共同发展、均衡发展,才能消除地区间差异,消除贫富分化,实现人类未来生活的整体和谐。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鲜明提出共商、共建、共通、共享的全球发展理念,为全世界共同繁荣发展贡献了新的发展理念。

二、全球发展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回顾习近平总书记近年来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理念的重要论述,可以清晰地看到“和平”在其理论体系中的基础性地位。习近平将和平的愿景置于中华文明深厚的文化土壤中,从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苦难成长来说明中国人民对于和平的珍视和向往。“天下一体”“协和万邦”,和平环境下的有序发展,自古以来就是中国政治家的目标。而今天,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将人与人、国家与国家的关系置于一个共同体的框架下,使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大家风雨同舟、荣辱与共,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这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仅是对于中华文明传统的创新性继承,也是对于建国以来我国奉行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在新时代的进一步传续,是中国为解决21世纪人类前途命运提供的中国智慧、中国方案。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战略构想。[3](P58)这一重大战略的确立表明,中国始终将和平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要目标,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和平发展趋势不可逆转,同时,人类面临许多共同的挑战,世界局势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更加复杂突出,各国人民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加需要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使人类永享持久的和平与普遍的安全。

其二,坚持多边主义外交。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强调人类共同的命运、未来和前途由各国人民共同来携手创造,各个国家不分大小,都有公平和平等的机会来参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因而这一共同体内部成员是多元的、平等的、民主的,这一思想奠定了我国多边主义外交战略的科学理论支撑。坚持和推动多边主义外交,以国际和平主义反对国际霸权主义、维护发展中国家的国际权利,是构建新型国际关系的基本方式和途径。习近平2015年在联合国纽约总部的讲话中谈到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要坚持多边主义,不搞单边主义”,“中国将始终做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坚持走合作发展的道路”。他在2017年联合国日内瓦总部的讲话中进一步指出多边主义是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发展的有效路径。

三、国际秩序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躺在地上,要离开养育我两百多年的故土,我心中突然一阵剧烈的疼痛和抽搐,一种背井离乡、不知前途如何的迷茫感,在我全身浸透。我不知道,范峥峥们离开西庄坪时,是否有着和我一样的心情。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实现和平与发展的国际环境下,还需以建设新型国际关系、维护国际秩序为目标导向。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新型国际关系是“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而其中“合作共赢”是新型国际关系的核心,并且要把合作共赢理念体现到政治、经济、安全、文化等对外合作的各个方面。新型国际关系的“新”首先体现在通过合作而不是对抗来实现国与国之间稳定友好的关系,其次体现在国与国交往中要通过构建双赢、多赢和共赢的利益分配方式打破零和博弈、赢者通吃的旧模式。展现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国际话语权、推动中国文化参与全球化文明转型、推动国际关系健康发展、维护国际秩序和谐有序,构成了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维度。

基于断面负载均衡度的统一潮流控制器潮流优化控制方法//高雯曼,任建文,申旭辉,刘建坤,袁宇波//(24):79

促进世界的共同发展,作为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内在要求和重要内容,强调世界各国命运的关联性、经济的共通性、利益的共享性、发展的共建性、文化的共生性,以命运与共的客观现实来推动利益共赢的普惠性、均衡性的共同发展之路,有力地维系和促进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促进全球共同发展已经从理念不断转化为现实。“一带一路”倡议以来,目前已经有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响应支持,一大批早期收获项目落地开花,为国际社会提供了更多的公共产品,为共赢共享的共同发展奠定了现实基础。人类命运共同体,说到底,并非虚幻的、悬设的一个概念,或者仅仅是一个理念,它是需要实实在在的利益和机会等有形的实体来建构和维持的,只有建立在共享利益和共同发展基础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才能真正为实现人类未来美好幸福生活,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现实可能的实践基础。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所深刻洞察的,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鲜明的实践旨向和现实关怀奠定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飞跃的重要思想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

其一,确立伙伴关系为国家间交往的指导原则。“合作”是国与国之间建立良好关系的基础,只有建立在深度经济融合、文化互通基础上的国家间友好合作,才能超越旧有的对抗性、冲突性国与国交往形式。国与国结为伙伴关系而非同盟关系,在彼此独立又深度融合中实现国际关系的良性发展。“伙伴意味着一个好汉三个帮,一起做好事、做大事。”[5]“伙伴意味着合作共赢、互学互鉴。”[5]如何建立伙伴关系,习近平在2014年11月28日中央外事工作会议上谈到“要维护发展机遇和发展空间,通过广泛开展经贸技术互利合作,努力形成深度交融的互利合作网络。要坚持在不结盟原则的前提下广交朋友,形成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1](P444)这个“伙伴关系网络”由近及远,由周边国家延展至大国、发展中国家。在2018年6月10日举行的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上,习近平指出《上海合作组织宪章》《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长期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是地区合作的典范,它“构建起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的建设性伙伴关系。这是国际关系理论和实践的重大创新,开创了区域合作新模式,为地区和平与发展作出了新贡献。”[6]通过建立全球各国广泛合作的伙伴关系,为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奠定了基础。

其三,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随着国际力量对比消长变化和全球性挑战日益增多,加强全球治理、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大势所趋。如何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已经成为当下亟需解决的问题。在2015年美国纽约联合国总部的讲话中,习近平提出将“协商”作为现代国际治理的重要方法、走出一条“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新路。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国际社会大家的事,只有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才能使关于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主张转化为各方共识,形成一致行动。几年来,我们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等新型多边金融机构,积极推动改革全球治理体系中不公正不合理的安排。我们还提出践行正确义利观,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等等。这些新的理念不断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认同,这些倡议也赢得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共同参与,不断推动着全球治理体系的变革,推动着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迈进。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始终强调坚持走合作发展的道路,从维护人类整体发展利益出发,坚定维护现有的以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为核心的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同时不断推动现有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方向发展。站在人类历史发展的大道之上,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绝非人类社会的生存之道,利益殊死争夺所导致的国与国之间的对抗、冲突乃至战争,亦无法实现人类永续发展的美好愿景,唯有以合作来消解冲突、以协商来化解分歧、以共赢来弥合差异,在一个命运与共、利益相连的共同体的框架下,实现国与国之间的友好合作、利益共享,才能真正为维护国际秩序、共创人类美好的未来生活提供现实的保障。

结语

从习近平近五年来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集中论述来看,这一思想的核心面向主要在于人类社会的永续和平、繁荣发展和秩序建构,不仅延续了和平与发展国际大势的重大判断,也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种更加公正合理、更具人类整体性意识觉醒的全球化交往法则的国际秩序观。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作为一个理论丰富、意义深远的话语体系,对人类的前途命运、人类的整体未来既有宏观层面的全面把握和建构,也有微观视域下对其具体政策、措施、理念的落实和实施,它从总体上超越了冷战思维、零和博弈和丛林法则等陈旧观念,掀开了国际关系史崭新的一页,为人类走向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指明了道路。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07-02.

[3]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习近平.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N].人民日报,2017-12-02.

[5]习近平.共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N].人民日报,2014-11-12.

[6]习近平.弘扬“上海精神”构建命运共同体[N].人民日报,2018-06-11.

中图分类号: D820

DOI: 10.13784/j.cnki.22-1299/d.2019.03.001

基金项目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道路与实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研究》(15BKS025)研究成果。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面向非电类专业开设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该课程教学内容不断更新与扩充,如果仍采用传统方法进行教学,无论从学时上,还是从教学形式上,都不能满足现代教学的需要,必须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提出要通过互联网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以此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教育质量。在“互联网+”背景下,对电工电子技术课程采用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模式与学习方式的创新。

作者简介

邓玉琼,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文史部2016级博士研究生,中共贵州省委党校文史部副教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责任编辑 张忠义

标签:;  ;  ;  ;  ;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实践旨向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