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文本摇动论文_陈西学

咬文嚼字,文本摇动论文_陈西学

山东省济南市莱芜区牛泉镇刘仲莹中学 271124

【片段一】

师:“这封信给了我极大的感情震荡,一时热泪满眶,不得不去洗手间整容。”老师把“热泪满眶”换成“泪流满面”好不好?生1:可以!“泪流满面”和“热泪满眶”一样都体现了作者激动的心情。生2:不可以!虽然说“泪流满面”也能体现作者激动的心情,但是,在一个宴会上,如果“泪流满面”就会显得作者很不懂礼貌,不懂得尊重其他客人。师:对,要看交际场合。在那样的场合,不适合流泪。师:所以作者不得不去洗手间整容。老师把“不得不”去掉好不好?生:不好!“不得不”体现出了作者感情的极大震荡,而使得自己“热泪满眶”,如果不去洗手间,作者就会抑制不住激动的感情而 “泪流满面”,甚至“痛苦流涕”,显得很没有礼貌,不尊重他人。所以,作者用“不得不”一词来形容自己感情的强烈。(《邓稼先》)

【片段二】

师:“鹤分为几群,每群十几只不等,拧成一团,拼命向苍鹰扑去。”这句话中的“拧”什么意思?生:“拧”是用两只手握住物体的两端分别向相反的方向用力转动。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师:老师觉得“拧”这个字用在这里不好,老师想把“拧”改成“凑”,你看,这样一改,原句就成了“鹤分为几群,每群十几只不等,凑成一团,拼命向苍鹰扑去。”这样多好啊!生:这样不好,如果把“拧成”改成“凑成”,就不能很好地体现鹤的团结。生:“凑成”让人觉得这群鹤是“乌合之众”,“乌合之众”往往没有很强的战斗力,与“拼命向苍鹰扑去”情境不符。师:“凑成”不行,那用“抱成”行吗?“抱成一团”总该体现鹤的团结吧?生:也不好,“抱成”不如“拧成”团结的紧密,“拧成”更有力量。师:看来,还是原文好,让我们一起读读原文,要读出“团结”来。(生读)(《鹤群翔空》)

【教学分析】

当前很多语文教师在品味语言时眉毛胡子一把抓,面面俱到,浅尝辄止;什么都讲,什么也没讲透,费时费力。利用“变式”来组织教学就有效地克服了语文教学的这一瓶颈。变式教学就是教师要带领学生深入研读文本,抓住关键词语,选准解读的突破点,通过词语的或增或删、或调或换、或引或补、或联或比等教学手段来逐字逐句地咀嚼、品味语言和文本对话,这样不仅避免出现新的繁琐分析的情形,而且也能够把阅读引向深刻。本案例就紧紧抓住“热泪盈眶”、“拧成”、“惨白”等关键词语,带领学生反复咬文嚼字,从文字中品出了知识、品出了能力、品出了情感,从而简化、美化、优化了语文教学。

可以说,通过变式教学来咬文嚼字,可以紧扣文本,揣摩语言;可以吟悟情感,熏陶素养;可以批文入情,丰盈情感。它是独特的,不会是雷同;它是个性的,不会是共性;它是创新的,不会陈旧;它是丰厚的,不会肤浅;它是灵动的,不会呆板;它是立体的,不会扁平。

论文作者:陈西学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9年第35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3/14

标签:;  ;  ;  ;  ;  ;  ;  ;  

咬文嚼字,文本摇动论文_陈西学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