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苯氟嗪的致突变毒性研究

双苯氟嗪的致突变毒性研究

齐亚娟[1]2003年在《双苯氟嗪的致突变毒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双苯氟嗪(Dipfluzine,Dip)系由我校药学院研制并合成的桂利嗪类钙拮抗剂。先期的实验表明,Dip可以选择性地扩张椎动脉、基底动脉及冠状动脉,且作用强于桂利嗪;另外Dip也具有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缺血、缺氧,及抗血小板凝集和血栓形成的作用,因此Dip很可能是治疗脑血管疾病极具临床开发价值的新型钙拮抗剂。目前,关于Dip的特殊毒性尚未见报道。本实验对Dip的体内外致突变毒性进行了研究,以便为开发此药提供遗传学资料。目的:观察Dip的致突变毒性。方法:应用鼠伤寒沙门菌回复突变实验(Ames实验)、哺乳动物培养细胞染色体畸变(Chromosome Aberration, CA)实验、小鼠微核(Micronucleus, MN)实验和哺乳动物骨髓细胞CA实验。结果:1 Dip对Ames测试菌株的回复突变作用:对Ames测试菌株TA97、TA98、TA100、TA102, Dip浓度为2000、1000、100、10、1μg/皿时,无论加或不加S9混合物,其回复突变作用均未达到或超过自发回变菌落的2倍,也未见剂量反应关系,结果判为阴性。表明Dip在体外对原核细胞不具有移码型或碱基对置换型基因突变作用。2 Dip对中国仓鼠肺成纤维 (Chinese hamster<WP=5>lung,CHL)细胞的致突变作用:Dip浓度为125μg/ml、62.5μg/ml、31.3μg/ml与CHL细胞孵育培养,在培养24h和48h以及加S9混合物时培养24h收获细胞,染色体畸变率均小于4%,判定为阴性结果。表明Dip在体外对哺乳动物培养细胞染色体不具有致突变作用。3小鼠微核实验:小鼠灌胃给Dip,剂量分别为2.8g/kg、1.4g/kg或0.7g/kg,于灌胃24h后取骨髓,计数各剂量组骨髓嗜多染红细胞微核(Micronucleus of polychromosome erythrocytes,MNPCE)率并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也无剂量反应关系,试验结果为阴性。表明Dip在小鼠体内不具有致突变作用。4小鼠骨髓细胞CA实验:小鼠灌胃给 Dip,剂量分别为2.8g/kg、1.4g/kg或0.7g/kg,于灌胃12h、24h、48h后取骨髓进行染色体畸变分析,各剂量组与相应空白对照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也无剂量反应关系,试验结果为阴性。表明Dip在小鼠体内不具有致突变作用。结论:Dip在体外对原核细胞和哺乳动物真核细胞及在小鼠体内均不具有致突变毒性。

齐亚娟, 贾庆忠, 王永利, 许彦芳[2]2004年在《双苯氟嗪小鼠急性毒性及体内致突变毒性评价》文中提出目的考察双苯氟嗪 (dipfluzine)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及体内致突变毒性。 方法小鼠灌胃给予双苯氟嗪 ,计算LD50 ;微核实验设 6组 :空白对照组 (水 )、溶剂对照组 (5g/L羧甲基纤维素钠 )、阳性对照组 (环磷酰胺 )、和双苯氟嗪 3个剂量组 (2 .8、1 .4和 0 .7g/kg) ,于给药 2 4h后取骨髓 ,计数各组骨髓细胞微核率 ;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实验 :小鼠给药与分组同微核试验 ,分别于给药 1 2、2 4、4 8h后取骨髓进行染色体畸变分析。结果小鼠灌胃给予双苯氟嗪LD50 为 (5 6 81± 6 5 0 )mg/kg ;剂量分别为 2 .8、1 .4和 0 .7g/kg时 ,微核实验和骨髓细胞染色体畸变实验中 ,各给药组骨髓细胞微核率和染色体畸变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 (P均 >0 .0 5 ) ,也无剂量反应关系 ,实验结果均为阴性。结论双苯氟嗪在小鼠体内无致突变作用。

苗庆峰[3]2007年在《双苯氟嗪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心血管疾病是一类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在各类疾病中占首位。而心律失常发生率在心血管疾病中排在首位,故心律失常的治疗就显得尤为重要。目前临床上所用的大多数抗心律失常药物在治疗心律失常的同时,又具有致心律失常作用,或者可引起其它的心血管疾病,这使该类药物的应用受到限制。因此开发研究新的抗心律失常药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双苯氟嗪是河北医科大学药学院合成的一种新型钙通道阻断剂,其结构与氟桂利嗪相似。众所周知,钙通道阻断剂可以降低心肌细胞内钙,从而可用于钙超载诱发的心律失常。我室以前的研究表明,双苯氟嗪可以降低部分去极化的豚鼠乳头肌标本的超射值、动作电位幅度、0期最大除极速率,缩短平台期以及50%和90%复极化时程。对于兔窦房结起搏细胞,双苯氟嗪可以降低动作电位幅度、0期最大除极速率、舒张期除极速率和自发搏动速率。双苯氟嗪对哇巴因诱发的豚鼠乳头肌迟后除极和触发活动以及异丙肾上腺素诱发的早后除极和触发活动均有抑制作用,另外对异丙肾上腺素诱发的人心房肌纤维迟后除极和触发活动亦表现出抑制作用。这些结果提示双苯氟嗪可能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因此论文的第一部分采用心律失常整体动物模型,观察双苯氟嗪是否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通过研究发现双苯氟嗪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心律失常的主要诱发因素是心肌细胞内钙超载,因此第二部分应用激光共聚焦显微技术,观察双苯氟嗪对分离的单个豚鼠心肌细胞内钙是否具有调节作用。结果表明双苯氟嗪可以维持心肌细胞内钙稳态,这与本室以往应用膜片钳技术发现的其抑制L-型钙通道的结果相一致。这些结果可以部分解释双苯氟嗪对离体心肌标本的电生理的影响,如缩短部分去极化的豚鼠乳头肌标本平台期以及50%和90%复极化时程。但对于其可以降低窦房结起搏细胞超射值、动作电位幅度和0期最大除极速率,目前还不能解释,这些电生理参数与心肌细胞膜上的钠通道关系更加密切,推测双苯氟嗪可能影响心肌细胞膜上的钠电流。因此论文第叁部分应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观察了双苯氟嗪对分离的单个豚鼠心室肌细胞膜上的钠电流的影响。第一部分:双苯氟嗪抗实验性心律失常作用研究目的:观察双苯氟嗪的抗实验性心律失常作用。方法:采用豚鼠静脉灌注哇巴因、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和小鼠吸入氯仿诱发心律失常模型,灌胃或十二指肠给予不同剂量双苯氟嗪和对照药,MP100生理信号记录分析系统监测动物心电图的方法,比较各组心律失常出现时间或心律失常发生率,以评价双苯氟嗪的抗实验性心律失常作用。结果:1.双苯氟嗪对哇巴因诱发的豚鼠心律失常的影响在溶剂组,诱发室性早搏(ventricular premature contraction,VP)、室性心动过速(ventricular tachycardia,VT)、室性纤维性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VF)和心脏停搏(cardiac arrest,CA)时的哇巴因剂量分别为158±30、190±47、232±67和285±71μg·kg~(-1)。预先十二指肠给予双苯氟嗪20 mg·kg~(-1)或维拉帕米20 mg·kg~(-1),可以显着增加诱发各种心律失常时的哇巴因用量,但是预先给予氟桂利嗪20mg·kg~(-1)对诱发心律失常时的哇巴因用量无明显影响。2.双苯氟嗪对心肌缺血再灌注诱发的大鼠心律失常的影响假手术组动物在观察期间只有1/10动物出现VP和VT,且1分钟后恢复正常,溶剂对照组动物在观察期间VP、VT、VF和CA的发生率均为100%;预先灌胃给予双苯氟嗪20 mg·kg~(-1) 7天可以显着降低VT、VF和CA的发生率(都降至30%,P<0.01),双苯氟嗪10 mg·kg~(-1)组动物VT(50%,P<0.05)VF(30%,P<0.01)和CA(30%,P<0.01)的发生率明显降低,但叁个剂量双苯氟嗪均不能降低VP的发生率;灌胃给予维拉帕米20 mg·kg~(-1)对VP(40%,P<0.01)、VT(40%,P<0.01)、VF(0%,P<0.01)和CA(0%,P<0.01)均有降低作用,而相同剂量的氟桂利嗪只能降低CA(20%,P<0.01)的发生率。3.双苯氟嗪对吸入氯仿诱发的小鼠VF的的影响溶剂组小鼠吸入氯仿后VF的发生率为90%,预先灌胃给予双苯氟嗪40 mg·kg~(-1)(30.8%,P<0.05)或维拉帕米40 mg·kg~(-1)(20%,P<0.05)后可明显降低VF的发生率,而40 mg·kg~(-1)氟桂利嗪对VF的发生率(50%,P>0.05)无显着影响。小结:双苯氟嗪可以抑制静脉灌注哇巴因诱发的豚鼠VP、VT、VF和CA,可以抑制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诱发的VT、VF和CA,并且可以降低吸入氟仿诱发的小鼠VF发生率。双苯氟嗪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强于其同类化合物氟桂利嗪。第二部分:双苯氟嗪对豚鼠心室肌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影响目的:观察双苯氟嗪对分离的单个豚鼠心室肌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影响。方法:用酶解方法分离豚鼠心室肌细胞,用Fluo 3-AM负载后,采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测定单个心室肌细胞内钙离子的荧光强度(fluorescence intensity, FI),给药前后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变化以荧光强度变化率(FI-FI0)/FI0表示。结果:1.双苯氟嗪可以剂量依赖性地降低正常台氏液和无钙台氏液中豚鼠心室肌细胞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且相同浓度的维拉帕米(1.0μmol·L-1)与双苯氟嗪作用相似。2.双苯氟嗪对细胞外高钙诱发的细胞内钙超载有预防作用,当细胞外钙离子浓度由1.0 mmol·L~(-1)升高到10.0 mmol·L~(-1)时,可导致细胞内钙超载,此时有些细胞由于不能耐受钙超载而发生骤缩,预先加入双苯氟嗪或维拉帕米后可以明显抑制这种现象发生,且维拉帕米对细胞内钙超载的抑制作用强于双苯氟嗪。3.双苯氟嗪对细胞外高钙诱发的细胞内钙超载有治疗作用,当升高细胞外钙诱发细胞内钙超载后,应用双苯氟嗪可以浓度依赖性地降低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维拉帕米也具有此作用,但其作用弱于相同浓度的双苯氟嗪。小结:本部分试验结果表明双苯氟嗪可以通过阻断细胞膜上钙通道和/或抑制细胞内钙释放来降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此外,双苯氟嗪对细胞外高钙诱发的细胞内钙超载有预防和治疗作用,这种作用除了上述机制参与外可能还与增加细胞内钙外排有关。第叁部分:双苯氟嗪对豚鼠心室肌细胞膜钠电流的影响目的:观察双苯氟嗪对分离的单个豚鼠心室肌细胞膜钠电流的影响。方法:用酶解方法分离豚鼠心室肌细胞,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钠电流。结果:1.将细胞钳制在-80 mV,施与-80~+50 mV、50 ms、步阶10 mV的去极化脉冲,记录到的电流被10μmol·L~(-1)河豚毒素完全抑制。在该刺激条件下,本电流最大激活电压在-20 mV左右,翻转电位在+30 mV左右,提示该电流为钠电流。2.双苯氟嗪可以浓度依赖性地抑制钠电流,半数抑制浓度为43.5μmol·L~(-1)。双苯氟嗪对钠电流的抑制作用在冲洗后可部分恢复,说明其对钠通道的抑制作用具有可逆性。3.双苯氟嗪可使钠电流I-V曲线上移,但对钠电流的电压依赖性特征、最大激活电压以及翻转电位无明显影响。在双苯氟嗪40μmol·L~(-1)存在下,最大激活电压下的峰值电流下降约46%。4.双苯氟嗪可明显使钠电流稳态失活曲线左移,但不影响曲线的斜率因子。双苯氟嗪40μmol·L~(-1)可使钠电流半数失活电压从-73.0±4.6 mV变化到-82.8±7.2 mV (P<0.01)。但是双苯氟嗪对钠电流稳态激活无明显影响,在双苯氟嗪40μmol·L~(-1)存在下,半数激活电压(-33.7±3.6 mV)和斜率因子(5.6±2.4 mV)与对照组相比(-34.9±5.1 mV,6.0±4.8 mV)无显着性差异。5.双苯氟嗪可以使钠电流从失活状态下恢复明显减慢,双苯氟嗪40μmol·L-1可使恢复时间常数延长(79±28 ms vs 36±11 ms)。6.双苯氟嗪可使用依赖性和频率依赖性地抑制钠电流。小结:本部分研究结果表明双苯氟嗪可以浓度依赖性、使用依赖性和频率依赖性地抑制心肌钠电流,并且主要作用于钠电流的失活状态。结论1.双苯氟嗪可以抑制静脉灌注哇巴因诱发的豚鼠VP、VT、VF和CA,可以抑制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诱发的VT、VF和CA,并且可以降低吸入氟仿诱发的小鼠室颤发生率。双苯氟嗪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强于其同类化合物氟桂利嗪。2.双苯氟嗪可以通过阻断细胞膜上钙通道或抑制细胞内钙释放来降低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此外,双苯氟嗪对细胞外高钙诱发的细胞内钙超载有预防和治疗作用,这种作用除了上述机制参与外可能还与增加细胞内钙外排有关。3.双苯氟嗪可以浓度依赖性、使用依赖性和频率依赖性地抑制心肌钠电流,并且主要作用于钠通道的失活状态。

苏倩[4]2010年在《双苯氟嗪代谢物对离体大鼠基底动脉的舒血管活性及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自人类研究药物治疗疾病开始,药物代谢则被认为是影响药物作用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其中,研究药物的代谢物是药物代谢研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药物进入机体后即与机体间发生一系列的相互作用,使其结构发生了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一些药物经代谢失去了药理活性,随尿和粪便最终排出体外;但也有一些药物则通过代谢产生了有药理活性或者毒性的代谢物。这些代谢物可能与药物的治疗作用密切相关,在某些情况下,代谢物有活性甚至其活性超过其母体药物,在药物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有些代谢物在代谢中可能会有较长的半衰期或表现为非线性动力学消除,这时必须考虑代谢物的可能蓄积作用,以及由此带来的药物的蓄积中毒反应;代谢物有时具有治疗作用之外的活性,或者具有毒副作用,甚至具有潜在的致癌、致畸和致突变作用,影响药物治疗的安全性。因此,研究药物代谢物的活性对更好地设计新药,保证临床用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双苯氟嗪(dipfluzine,Dip)是河北医科大学药学院按第Ⅳ类钙拮抗剂桂利嗪(脑益嗪,cinnarizine,Cin)和中枢多巴胺受体阻断剂氟哌啶的化学结构,首创设计合成的一个新型的桂利嗪类衍生物。它对脑血管有高度选择性扩张作用,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及血栓形成,可有效防止脑缺血所致的脑水肿,缩小脑梗死范围,改善脑缺血所致的体感诱发电位紊乱和脑血流减少,降低脑缺血所致的兴奋性氨基酸浓度升高,且上述作用均显着强于桂利嗪,显示出其作为脑血管疾病治疗药物的潜在价值。本实验室已研究了双苯氟嗪在大鼠体内的代谢途径及其代谢物,表明在大鼠体内双苯氟嗪主要经哌嗪环1-和4-氮脱烷基代谢,一些代谢物再与葡萄糖醛酸和/或硫酸结合。根据大鼠尿液中双苯氟嗪及其代谢物紫外吸收峰的高低,推算双苯氟嗪在大鼠体内主要以1-(4-氟苯基)-4-哌嗪基丁酮、4-羟基-二苯甲酮、4-氟-γ-羟基苯丁酸、二苯甲醇和二苯甲酮等代谢产物形式从尿中排出体外。目前,尚无对双苯氟嗪代谢物舒血管活性的研究。本实验旨在研究双苯氟嗪及其代谢物对高钾/5-HT预收缩血管的影响,探讨是否存在活性代谢物,并研究其舒血管机制。第一部分双苯氟嗪代谢物舒血管的活性研究目的:通过对比双苯氟嗪及其代谢物对高钾/5-HT预收缩血管的抑制作用,找出具有舒血管活性的代谢物。方法:急性分离250 g左右雄性大鼠基底动脉,选择无分支段0.5 mm连同其前后各2 mm血管,穿套于Pressure Myogragh System Model 120CP浴槽中两根极细玻璃电极上,并结扎固定,管腔给予70 mmHg压力,实验过程中持续向浴槽内通入95% O2+5% CO2混合气,温度保持37℃。稳定一小时后分别采用表面灌流给药,观察不同浓度的双苯氟嗪及其代谢物对高钾/5-HT预收缩血管的抑制作用。结果:1血管的稳定性实验实验结果表明,在无外界刺激时,本研究所用大鼠基底动脉血管直径在持续灌流5 min、10 min、15 min、30 min和60 min后,血管的收缩幅度分别为100.47%±1.12%、99.67%±1.21%、100%±1.86%、100.83%±3.05%、101.14%±2.99%,与稳定前的血管直径100%±0.00%相比无明显改变(P>0.05),且间隔1 h先后两次给予高K+-PSS液后,血管直径的收缩幅度分别为:63.84%±1.94%和64.38%±3.64%,对于血管初期的血管直径100%±0.00%有显着收缩(P<0.05),但二者之间无显着性差别(P>0.05),提示在本实验条件下,该基底动脉的反应活性至少可以稳定60 min。2双苯氟嗪舒血管活性的测定2.1双苯氟嗪对高钾所致血管收缩的抑制作用以未灌流双苯氟嗪时50 mol/L KCl收缩血管的幅度为100%,不同浓度(10-10~10-3 mol/L)双苯氟嗪对50 mol/L KCl收缩血管作用的抑制百分率分别为:0.0180±0.0069、0.0364±0.0187、0.0545±0.0329、0.0651±0.0323、0.2011±0.0287、0.4802±0.0491、0.5315±0.0513、0.5363±0.0597,其IC50 =1.8277E-6±2.2228E-7。实验结果表明,双苯氟嗪对高钾预刺激血管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呈明显的浓度依赖性。提示双苯氟嗪可能是通过阻滞电压依赖型钙离子通道而发挥舒血管活性。2.2双苯氟嗪对5-HT所致血管收缩的抑制作用以未灌流双苯氟嗪时5×10-7 mol/L 5-HT收缩血管的幅度为100%,计算不同浓度(10-10~10-3 mol/L)双苯氟嗪对5×10-7 mol/L 5-HT收缩血管作用的抑制百分率分别为:0.0203±0.0092、0.0404±0.0268、0.1410±0.0538、0.2184±0.0521、0.5069±0.0499、0.7903±0.0518、0.9455±0.0583、0.9412±0.0614,其IC50=9.5916E-7±2.3346E-7。实验结果表明,双苯氟嗪对5-HT预刺激血管也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呈明显的浓度依赖性。提示双苯氟嗪也能是通过阻滞受体操控型钙离子通道而发挥舒血管活性。3双苯氟嗪代谢物舒血管活性测定3.1 1-(4-氟苯基)-4-哌嗪基丁酮对高钾所致血管收缩的抑制作用以未灌流1-(4-氟苯基)-4-哌嗪基丁酮时50 mol/L KCl收缩血管的幅度为100%,不同浓度(10-8~10-4 mol/L) 1-(4-氟苯基)-4-哌嗪基丁酮对50 mol/L KCl收缩血管作用的抑制百分率分别: 0.0432±0.0114、0.0748±0.0160、0.2756±0.0270、0.4504±0.0115、0.5285±0.0136,其IC50 =1.1454E-6±3.093E-7。结果显示,1-(4-氟苯基)-4-哌嗪基丁酮对高钾预刺激血管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呈明显的浓度依赖性。提示1-(4-氟苯基)-4-哌嗪基丁酮可能是通过阻滞电压依赖型钙离子通道而发挥舒血管活性。3.2 1-(4-氟苯基)-4-哌嗪基丁酮对5-HT所致血管收缩的抑制作用以未灌流1-(4-氟苯基)-4-哌嗪基丁酮时5×10-7 mol/L 5-HT收缩血管的幅度为100%,计算不同浓度(10-8~10-4 mol/L) 1-(4-氟苯基)-4-哌嗪基丁酮对5×10-7 mol/L 5-HT收缩血管作用的抑制百分率分别为:0.0301±0.0106、0.1661±0.0232、0.7529±0.0302、0.9667±0.0125、0.9816±0.0099,其IC50=3.9663E-6±1.1595E-9。实验结果表明,1-(4-氟苯基)-4-哌嗪基丁酮对5-HT预刺激血管也有着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呈明显的浓度依赖性。提示1-(4-氟苯基)-4-哌嗪基丁酮也能通过阻滞受体操控型钙离子通道而发挥舒血管活性。3.3 4-羟基-二苯甲酮对高钾所致血管收缩的抑制作用以未灌流4-羟基-二苯甲酮时50 mol/L KCl收缩血管的幅度为100%,不同浓度(10-8~10-4 mol/L) 4-羟基-二苯甲酮对50 mol/L KCl收缩血管作用的抑制百分率分别:0.0402±0.0125、0.0553±0.0128、0.0765±0.0141、0.0978±0.0118、0.1042±0.0152。结果显示,4-羟基-二苯甲酮对高钾预收缩血管没有舒张作用。3.4 4-羟基-二苯甲酮对5-HT所致血管收缩的抑制作用以未灌流4-羟基-二苯甲酮时5-HT收缩血管的幅度为100%,不同浓度(10-8~10-4 mol/L) 4-羟基-二苯甲酮对5-HT收缩血管作用的抑制百分率分别:0.0624±0.0176、0.0981±0.0130、0.1292±0.0106、0.1347±0.0108、0.1459±0.0086。结果显示,4-羟基-二苯甲酮对5-HT预收缩血管没有舒张作用。进一步证明4-羟基-二苯甲酮没有舒血管活性。3.5 4-氟-γ-羟基苯丁酸对高钾所致血管收缩的抑制作用以未灌流4-氟-γ-羟基苯丁酸时50 mol/L KCl收缩血管的幅度为100%,不同浓度(10-8~10-4 mol/L) 4-氟-γ-羟基苯丁酸对50 mol/L KCl收缩血管作用的抑制百分率分别: 0.0266±0.0075、0.0374±0.0106、0.0481±0.0115、0.0595±0.0112、0.0669±0.0131。结果显示,4-氟-γ-羟基苯丁酸对高钾预收缩血管没有舒张作用。3.6 4-氟-γ-羟基苯丁酸对5-HT所致血管收缩的抑制作用以未灌流4-氟-γ-羟基苯丁酸时5-HT收缩血管的幅度为100%,不同浓度(10-8~10-4 mol/L) 4-氟-γ-羟基苯丁酸对5-HT收缩血管作用的抑制百分率分别:0.0516±0.0113、0.0582±0.0147、0.0665±0.0113、0.0665±0.0107、0.0699±0.0106。结果显示,4-氟-γ-羟基苯丁酸对5-HT预收缩血管没有舒张作用。进一步证明4-氟-γ-羟基苯丁酸没有舒血管活性。3.7二苯甲醇对高钾所致血管收缩的抑制作用以未灌流二苯甲醇时50 mol/L KCl收缩血管的幅度为100%,不同浓度(10-8~10-4 mol/L)二苯甲醇对50 mol/L KCl收缩血管作用的抑制百分率分别:0.0193±0.0075、0.0270±0.0117、0.0340±0.0081、0.0342±0.0158、0.0455±0.0109。结果显示,二苯甲醇对高钾预收缩血管没有舒张作用。3.8二苯甲醇对5-HT所致血管收缩的抑制作用以未灌流二苯甲醇时5-HT收缩血管的幅度为100%,不同浓度(10-8~10-4 mol/L)二苯甲醇对5-HT收缩血管作用的抑制百分率分别:0.0526±0.0105、0.0760±0.0105、0.0775±0.0121、0.0951±0.0117、0.1060±0.0139。结果显示,二苯甲醇对5-HT预收缩血管没有舒张作用。进一步证明二苯甲醇没有舒血管活性。3.9二苯甲酮对高钾所致血管收缩的抑制作用以未灌流二苯甲酮时50 mol/L KCl收缩血管的幅度为100%,不同浓度(10-8~10-4 mol/L)二苯甲酮对50 mol/L KCl收缩血管作用的抑制百分率分别:0.0426±0.0095、0.0583±0.0120、0.0627±0.0156、0.0633±0.0121、0.0773±0.0120。结果显示,二苯甲酮对高钾预收缩血管没有舒张作用。3.10二苯甲酮对5-HT所致血管收缩的抑制作用以未灌流二苯甲酮时5-HT收缩血管的幅度为100%,不同浓度(10-8~10-4 mol/L)二苯甲酮对5-HT收缩血管作用的抑制百分率分别:0.0574±0.0130、0.0749±0.0098、0.0782±0.0130、0.0947±0.0112、0.0965±0.0135。结果显示,二苯甲酮对5-HT预收缩血管没有舒张作用。进一步证明二苯甲醇没有舒血管活性。结论:双苯氟嗪及其代谢物1-(4-氟苯基)-4-哌嗪基丁酮对高钾/5-HT所致血管收缩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呈明显的浓度依赖性。而代谢物4-羟基-二苯甲酮、4-氟-γ-羟基苯丁酸、二苯甲醇和二苯甲酮对高钾/5-HT所致血管收缩没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以上结果说明双苯氟嗪代谢物中只有1-(4-氟苯基)-4-哌嗪基丁酮具有舒血管活性,且舒张血管的机制可能与抑制电压依赖型和受体操纵型钙离子通道有关。第二部分双苯氟嗪代谢物舒血管机制的研究目的:通过比较双苯氟嗪以及活性代谢物对高钾/5-HT预收缩内皮完整/去内皮血管的抑制作用,探讨双苯氟嗪以及活性代谢物的舒血管机制。方法:在内皮完整/去内皮血管中测定双苯氟嗪以及活性代谢物对高钾/5-HT预收缩的抑制作用。在内皮完整血管测定内皮舒张因子抑制剂对双苯氟嗪以及活性代谢物抑制作用的影响。在内皮完整血管测定钾离子通道抑制剂对双苯氟嗪以及活性代谢物抑制作用的影响。结果:1双苯氟嗪舒血管作用与钙通道的关系1.1双苯氟嗪对5-HT所致去内皮血管收缩的抑制作用以未灌流双苯氟嗪时5-HT收缩血管的幅度为100%,不同浓度(10-8~10-4 mol/L)双苯氟嗪对5-HT收缩血管作用的抑制百分率分别为:0.1529±0.0260、0.1844±0.0112、0.3939±0.0151、0.6263±0.0158、0.7329±0.0261。实验结果表明,双苯氟嗪对5-HT预刺激内皮完整血管的抑制作用(第一部分实验已完成)显着大于双苯氟嗪对5-HT预刺激去内皮血管的抑制作用(P<0.05)。提示双苯氟嗪舒血管作用除了阻滞受体操控型钙离子通道外,可能还与内皮的舒张因子有关。1.2双苯氟嗪对高钾所致去内皮血管收缩的抑制作用以未灌流双苯氟嗪时KCl收缩血管的幅度为100%,不同浓度(10-8~10-4 mol/L)双苯氟嗪对KCl收缩血管作用的抑制百分率分别为:0.0361±0.0116、0.0488±0.0133、0.0928±0.0170、0.2573±0.0251、0.3534±0.0339。实验结果表明,双苯氟嗪对高钾预刺激内皮完整血管的抑制作用(第一部分实验已做)显着大于双苯氟嗪对高钾预刺激去内皮血管的抑制作用(P<0.05)。进一步证明双苯氟嗪舒血管作用除了阻滞电压依赖型钙离子通道外,可能还与内皮的舒张因子有关。2双苯氟嗪舒血管作用与内皮舒张因子的关系2.1 L-NAME对双苯氟嗪舒血管作用的影响以5-HT收缩血管的幅度为100%,未孵育L-NAME前,10-4 mol/L双苯氟嗪对5-HT预收缩血管的抑制率为0.9632±0.0301;孵育L-NAME后,10-4 mol/L双苯氟嗪对5-HT预收缩血管的抑制率为0.7362±0.0200。以上结果发现L-NAME可以显着降低双苯氟嗪舒张血管的作用(P<0.01),提示双苯氟嗪的舒血管作用可能与内皮舒张因子NO的释放有关。2.2 MB对双苯氟嗪舒血管作用的影响以5-HT收缩血管的幅度为100%,未孵育MB前,10-4 mol/L双苯氟嗪对5-HT预收缩血管的抑制率为0.9693±0.0232;孵育MB后,10-4 mol/L双苯氟嗪对5-HT预收缩血管的抑制率为0.7309±0.0127。MB是鸟苷酸环化酶的抑制剂,以上结果发现MB可以显着降低双苯氟嗪舒张血管的作用(P<0.01),进一步说明双苯氟嗪的舒血管作用与内皮舒张因子NO的释放有关。2.3 INDO对双苯氟嗪舒血管作用的影响以5-HT收缩血管的幅度为100%,未孵育INDO (indomethacin,一个环氧化酶抑制剂)前,10-4 mol/L双苯氟嗪对5-HT预收缩血管的抑制率为0.9575±0.0293;孵育INDO后,10-4 mol/L双苯氟嗪对5-HT预收缩血管的抑制率为0.9389±0.0167。INDO是内皮舒张因子前列环素合成酶的抑制剂,结果发现双苯氟嗪舒张血管的作用在INDO孵育前后没有显着变化(P>0.05),说明双苯氟嗪的舒血管作用可能与内皮舒张因子前列环素的释放无关。2.4 SKF-525A对双苯氟嗪舒血管作用的影响以5-HT收缩血管的幅度为100%,未孵育SKF-525A前,10-4 mol/L双苯氟嗪对5-HT预收缩血管的抑制率为0.9496±0.0290;孵育SKF-525A后,10-4 mol/L双苯氟嗪对5-HT预收缩血管的抑制率为0.8983±0.0202。SKF-525A是细胞色素P450的抑制剂,以上结果发现SKF-525A可以显着降低双苯氟嗪舒张血管的作用(P<0.01),提示双苯氟嗪的舒血管作用可能与内皮舒张因子EDHF的释放有关。3双苯氟嗪舒血管作用与钾离子通道的关系3.1钙激活的钾离子通道抑制剂TEA对双苯氟嗪舒血管作用的影响以5-HT收缩血管的幅度为100%,未孵育TEA前,10-4 mol/L双苯氟嗪对5-HT预收缩血管的抑制率为0.7344±0.0277;孵育TEA后,10-4 mol/L双苯氟嗪对5-HT预收缩血管的抑制率为0.7111±0.0303。以上结果发现双苯氟嗪舒张血管的作用在TEA孵育前后没有显着变化(P>0.05),提示双苯氟嗪的舒血管作用可能与钙激活的钾离子通道的开放无关。3.2电压敏感型钾离子通道抑制剂4-AP对双苯氟嗪舒血管作用的影响以5-HT收缩血管的幅度为100%,未孵育4-AP前,10-4 mol/L双苯氟嗪对5-HT预收缩血管的抑制率为0.7447±0.0336;孵育4-AP后,10-4 mol/L双苯氟嗪对5-HT预收缩血管的抑制率为0.7369±0.0164。以上结果发现双苯氟嗪舒张血管的作用在4-AP孵育前后没有显着变化(P>0.05),提示双苯氟嗪的舒血管作用可能与电压敏感型钾离子通道的开放无关。3.3内向整流型钾离子通道抑制剂BaCl2对双苯氟嗪舒血管作用的影响以5-HT收缩血管的幅度为100%,未孵育BaCl2前,10-4 mol/L双苯氟嗪对5-HT预收缩血管的抑制率为0.7344±0.0304;孵育BaCl2后,10-4mol/L双苯氟嗪对5-HT预收缩血管的抑制率为0.7334±0.0218。以上结果发现双苯氟嗪舒张血管的作用在BaCl2孵育前后没有显着变化(P>0.05),提示双苯氟嗪的舒血管作用可能与内向整流型钾离子通道的开放无关。3.4 ATP敏感型钾离子通道抑制剂glibenclamide对双苯氟嗪舒血管作用的影响以5-HT收缩血管的幅度为100%,未孵育glibenclamide前,10-4 mol/L双苯氟嗪对5-HT预收缩血管的抑制率为0.7423±0.0383 ;孵育glibenclamide后,10-4 mol/L双苯氟嗪对5-HT预收缩血管的抑制率为0.5354±0.0192。以上结果发现glibenclamide可以显着降低双苯氟嗪舒张血管的作用(P<0.01),提示双苯氟嗪的舒血管作用可能与ATP敏感型钾离子通道的开放有关。4 1-(4-氟苯基)-4-哌嗪基丁酮舒血管作用与钙通道的关系4.1 1-(4-氟苯基)-4-哌嗪基丁酮对5-HT所致去内皮血管收缩的抑制作用以未灌流双苯氟嗪时5-HT收缩血管的幅度为100%,不同浓度(10-8~10-4 mol/L) 1-(4-氟苯基)-4-哌嗪基丁酮对5-HT收缩血管作用的抑制百分率分别为:0.0334±0.0122、0.1411±0.0217、0.6163±0.0218、0.7630±0.0234、0.8054±0.0191。实验结果表明,1-(4-氟苯基)-4-哌嗪基丁酮对5-HT预刺激内皮完整血管的抑制作用(第一部分实验已做)显着大于1-(4-氟苯基)-4-哌嗪基丁酮对5-HT预刺激去内皮血管的抑制作用(P<0.05)。提示1-(4-氟苯基)-4-哌嗪基丁酮舒血管作用除了与内皮的舒张因子有关外,可能还通过阻滞受体操控型钙离子通道而发挥舒血管活性。4.2 1-(4-氟苯基)-4-哌嗪基丁酮对高钾所致去内皮血管收缩的抑制作用以未灌流1-(4-氟苯基)-4-哌嗪基丁酮时KCl收缩血管的幅度为100%,不同浓度(10-8~10-4 mol/L) 1-(4-氟苯基)-4-哌嗪基丁酮对KCl收缩血管作用的抑制百分率分别为:0.0375±0.0168、0.0561±0.0167、0.1785±0.0210、0.3492±0.0299、0.4290±0.0326。实验结果表明,1-(4-氟苯基)-4-哌嗪基丁酮对高钾预刺激内皮完整血管的抑制作用(第一部分实验已做)显着大于1-(4-氟苯基)-4-哌嗪基丁酮对高钾预刺激去内皮血管的抑制作用(P<0.05)。进一步证明1-(4-氟苯基)-4-哌嗪基丁酮舒血管作用除了与内皮的舒张因子有关外,可能还通过阻断电压依赖型钙离子通道而发挥舒血管活性。5 1-(4-氟苯基)-4-哌嗪基丁酮舒血管作用与内皮舒张因子的关系5.1 L-NAME对1-(4-氟苯基)-4-哌嗪基丁酮舒血管作用的影响以5-HT收缩血管的幅度为100%,未孵育L-NAME前,10-4 mol/L 1-(4-氟苯基)-4-哌嗪基丁酮对5-HT预收缩血管的抑制率为0.9633±0.0185;孵育L-NAME后,10-4 mol/L 1-(4-氟苯基)-4-哌嗪基丁酮对5-HT预收缩血管的抑制率为0.7755±0.0519。以上结果发现L-NAME可以显着降低1-(4-氟苯基)-4-哌嗪基丁酮舒张血管的作用(P<0.01),提示双苯氟嗪的舒血管作用可能与内皮舒张因子NO的释放有关。5.2 MB对1-(4-氟苯基)-4-哌嗪基丁酮舒血管作用的影响以5-HT收缩血管的幅度为100%,未孵育MB前,10-4 mol/L 1-(4-氟苯基)-4-哌嗪基丁酮对5-HT预收缩血管的抑制率为0.9775±0.0148;孵育MB后,10-4 mol/L1-(4-氟苯基)-4-哌嗪基丁酮对5-HT预收缩血管的抑制率为0.8598±0.0230。以上结果发现MB可以显着降低1-(4-氟苯基)-4-哌嗪基丁酮舒张血管的作用(P<0.01),进一步说明1-(4-氟苯基)-4-哌嗪基丁酮的舒血管作用与内皮舒张因子NO的释放有关。5.3 INDO对1-(4-氟苯基)-4-哌嗪基丁酮舒血管作用的影响以5-HT收缩血管的幅度为100%,未孵育INDO前,10-4 mol/L1-(4-氟苯基)-4-哌嗪基丁酮对5-HT预收缩血管的抑制率为0.9691±0.0231;孵育INDO后,10-4 mol/L1-(4-氟苯基)-4-哌嗪基丁酮对5-HT预收缩血管的抑制率为0.9701±0.0175。结果发现1-(4-氟苯基)-4-哌嗪基丁酮舒张血管的作用在INDO孵育前后没有显着变化(P>0.05),说明1-(4-氟苯基)-4-哌嗪基丁酮的舒血管作用可能与内皮舒张因子前列环素的释放无关。5.4 SKF-525A对1-(4-氟苯基)-4-哌嗪基丁酮舒血管作用的影响以5-HT收缩血管的幅度为100%,未孵育SKF-525A前,10-4 mol/L1-(4-氟苯基)-4-哌嗪基丁酮对5-HT预收缩血管的抑制率为0.9697±0.0179;孵育SKF-525A后,10-4 mol/L1-(4-氟苯基)-4-哌嗪基丁酮对5-HT预收缩血管的抑制率为0.5374±0.0370。以上结果发现SKF-525A可以显着降低1-(4-氟苯基)-4-哌嗪基丁酮舒张血管的作用(P<0.01),提示1-(4-氟苯基)-4-哌嗪基丁酮的舒血管作用可能与内皮舒张因子EDHF的释放有关。6 1-(4-氟苯基)-4-哌嗪基丁酮舒血管作用与钾离子通道的关系6.1钙激活的钾离子通道抑制剂TEA对1-(4-氟苯基)-4-哌嗪基丁酮舒血管作用的影响以5-HT收缩血管的幅度为100%,未孵育TEA前,10-4 mol/L1-(4-氟苯基)-4-哌嗪基丁酮对5-HT预收缩血管的抑制率为0.8007±0.0202;孵育TEA后,10-4 mol/L1-(4-氟苯基)-4-哌嗪基丁酮对5-HT预收缩血管的抑制率为0.8032±0.0339。以上结果发现1-(4-氟苯基)-4-哌嗪基丁酮舒张血管的作用在TEA孵育前后没有显着变化(P>0.05),提示1-(4-氟苯基)-4-哌嗪基丁酮的舒血管作用可能与钙激活的钾离子通道的开放无关。6.2电压敏感型钾离子通道抑制剂4-AP对1-(4-氟苯基)-4-哌嗪基丁酮舒血管作用的影响以5-HT收缩血管的幅度为100%,未孵育4-AP前,10-4 mol/L1-(4-氟苯基)-4-哌嗪基丁酮对5-HT预收缩血管的抑制率为0.7990±0.0171;孵育4-AP后,10-4 mol/L1-(4-氟苯基)-4-哌嗪基丁酮对5-HT预收缩血管的抑制率为0.6930±0.0197。以上结果发现4-AP可以显着降低1-(4-氟苯基)-4-哌嗪基丁酮舒张血管的作用(P<0.01),提示1-(4-氟苯基)-4-哌嗪基丁酮的舒血管作用可能与电压敏感型钾离子通道的开放有关。6.3内向整流型钾离子通道抑制剂BaCl2对1-(4-氟苯基)-4-哌嗪基丁酮舒血管作用的影响以5-HT收缩血管的幅度为100%,未孵育BaCl2前,10-4 mol/L1-(4-氟苯基)-4-哌嗪基丁酮对5-HT预收缩血管的抑制率为0.7982±0.0366;孵育BaCl2后,10-4 mol/L1-(4-氟苯基)-4-哌嗪基丁酮对5-HT预收缩血管的抑制率为0.8001±0.0200。以上结果发现1-(4-氟苯基)-4-哌嗪基丁酮舒张血管的作用在BaCl2孵育前后没有显着变化(P>0.05),提示1-(4-氟苯基)-4-哌嗪基丁酮的舒血管作用可能与内向整流型钾离子通道的开放无关。6.4 ATP敏感型钾离子通道抑制剂glibenclamide对1-(4-氟苯基)-4-哌嗪基丁酮舒血管作用的影响以5-HT收缩血管的幅度为100%,未孵育glibenclamide前,10-4 mol/L1-(4-氟苯基)-4-哌嗪基丁酮对5-HT预收缩血管的抑制率为0.7952±0.0220;孵育glibenclamide后,10-4 mol/L1-(4-氟苯基)-4-哌嗪基丁酮对5-HT预收缩血管的抑制率为0.4082±0.0297。以上结果发现glibenclamide可以显着降低1-(4-氟苯基)-4-哌嗪基丁酮舒张血管的作用(P<0.01),提示1-(4-氟苯基)-4-哌嗪基丁酮的舒血管作用可能与ATP敏感型钾离子通道的开放有关。结论:双苯氟嗪及其代谢物1-(4-氟苯基)-4-哌嗪基丁酮对5-HT/高钾所致内皮完整血管收缩的抑制作用显着大于其对去内皮血管的抑制作用,说明二者的对血管的舒张作用不仅与内皮有关,还与平滑肌细胞上的受体操控型钙通道和电压依赖型钙通道有关。双苯氟嗪及其代谢物1-(4-氟苯基)-4-哌嗪基丁酮舒张血管可能还与内皮细胞上释放NO和EDHF以及ATP敏感型钾离子通道的开放有关;而1-(4-氟苯基)-4-哌嗪基丁酮的舒张血管的机制可能还与电压敏感型钾离子通道的开放有关。

参考文献:

[1]. 双苯氟嗪的致突变毒性研究[D]. 齐亚娟. 河北医科大学. 2003

[2]. 双苯氟嗪小鼠急性毒性及体内致突变毒性评价[J]. 齐亚娟, 贾庆忠, 王永利, 许彦芳. 河北医科大学学报. 2004

[3]. 双苯氟嗪的抗心律失常作用及机制研究[D]. 苗庆峰. 河北医科大学. 2007

[4]. 双苯氟嗪代谢物对离体大鼠基底动脉的舒血管活性及机制研究[D]. 苏倩. 河北医科大学. 2010

标签:;  ;  ;  ;  ;  

双苯氟嗪的致突变毒性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