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经济的逆向思维_市场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的逆向思维_市场经济论文

市场经济的反向思考,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市场经济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随着改革向纵深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我国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正在发生着越来越深刻的变化。但伴随着社会变革而来的种种社会难题和矛盾,思想认识的困惑迷乱,行为的偏差失范也有所发展。当前,社会生活中经济主义的泛滥就是一种值得警惕的倾向。这股经济主义潮流,不仅席卷着经济领域,而且在政治、文化精神领域也掀起狂涛巨澜,冲荡着社会每一个角落。它给我们的改革事业带来的消极影响和危害已成为公认的事实。因此,我们必须对此予以充分重视。

所谓经济主义,就是以单纯追求经济利益为特征的社会思潮。在现实中,它表现为把适用于市场经济的运行机制和一般法则延伸到一切领域,使市场意识渗透于各行各业。作为一种价值标准,它用经济效益来评价人们观念和行为正确与否,以经济增长作为发展的唯一尺度。经济主义思潮在我国的泛起不是偶然的,既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也有主观方面的原因。从客观方面看,它与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商品经济的迅猛发展密切相关。八十年代以来,我们一直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对于中国社会现实无疑是极为正确的。然而功利主义过重也带来了很大弊端,在人们看来,似乎经济建设是唯一目的,只要经济搞上去,一切问题就会迎刃而解,现代化就能实现。于是人们开始单纯狭隘地追求利润和发展速度,过分地关注和热衷于物质实惠,以致于这种对物质财富的追求开始超越经济领域,弥漫于非经济领域,成为这些领域的活动准则。

除此以外,商品经济的存在、市场经济所具有的特征,也为经济主义倾向的滋生蔓延提供了客观条件。商品经济是以等价交换关系为基础的,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是衡量商品价值的尺度,成为社会财富和价值的表现形式。于是货币就表现出一种能支配一切的力量,这就是拜金主义的本质。因此,只要商品经济存在,拜金现象就会产生。市场经济作为商品经济发展的高级阶段,也具有商品经济的共性,存在着拜金主义滋生的土壤。市场经济的求利性、竞争性、等价交换性决定了经济行为主体要把经济效益作为他们活动的出发点和目的。在经济活动中要遵循价值规律、等价交换规律、竞争规律,要求人们注重效益,务实进取,这就容易促使经济主义倾向泛滥蔓延。

从主观方面来看,导致经济主义泛滥的主要原因是许多人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缺乏科学认识。由于我国市场经济起步较晚,许多人对它还很陌生,因此对它存在着许多误解,例如有人提出搞市场经济就是要“一切向钱看”,在这种认识误导下,一些人觉得只要获利赚钱,就什么都能干,以致掺杂使假、走私贩毒等,也被一些人认为是按市场规律搞活经济。还有人认为,发展市场经济就是要把一切都推向市场,改革就是市场化。也有人无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根本区别,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打上等价交换印记,归结为交易关系。

此外,经济主义倾向的膨胀也是与长期以来精神文明建设的滞后、与事实上存在的一手硬、一手软是分不开的。在实际生活中,偏重追求经济效益,忽视精神文明建设,未把它提到现代化建设目标高度,放松思想教育,缺乏正确舆论导向,这是人们陷入经济主义误区不能忽视的原因。

由于经济主义倾向的泛滥,给社会生活造成的危害是触目惊心的。经济方面,这种倾向诱发短期行为,造成野蛮生产和掠夺式经营。由一味追求利润衍生出来的假冒伪劣、坑蒙拐骗、欺诈贿赂、不正当竞争,使市场经济需要的正常竞争秩序无法建立,干扰破坏着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政治方面,经济主义的危害突出地表现在对党政肌体的腐蚀上。把经济领域的商品交换原则引进政治领域是党内腐败现象的主要表现。政治腐败形成的原因固然复杂,然而经济原则进入政治生活所起的作用是不能排除的。由权钱交易反映出来的腐败,不仅与社会主义本质相背离,而且任其发展下去,改革的成果将会断送;精神文化方面,由过多注重物质利益的追求而导致对精神价值需求的淡化。一些人片面强调文学艺术、教育、科研等精神生产的商品属性,主张文化艺术市场化,教育市场化,甚至公然提出为金钱而艺术,在一切市场化口号冲击下,一方面是文化教育事业的萎缩不景气;另一方面则是低级文化充斥市场,庸俗文化生产和消费呈现繁荣景象。由一味追求物质利益而派生的利己主义、拜金主义毒化着人们的心灵,促使国民心态普遍物欲化,人际关系冷漠化,造成人格扭曲和异化。人们开始以财富多寡衡量人的价值,以物欲的满足作为人生追求目标,以个人是否得到实际利益作为行为选择的实际标准。一切为物所役,无视精神世界的发展,道德、法律、良知、人性、理想等所有神圣的东西都受到金钱物欲的冲击。道德沦丧、世风日下已成为无法回避的事实。

经济主义在社会各个领域的泛滥给社会带来了危害,然而目前许多人对此还缺乏清醒的认识,在这个问题上,要澄清各种模糊认识,应该注意下面几点:

第一,反对经济主义倾向是否有悖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人对既要发展市场经济又要遏制经济主义倾向不理解,认为二者不能相容。这种把二者对立起来的看法是极为错误的。我国目前迫切需要发展商品生产,活跃繁荣市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通过市场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发展生产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这与反对经济主义倾向并不冲突。我们知道,市场机制决定经济行为主体在市场活动中谋求利润最大化,力争少投入多产出。以利益为出发点和目的激发着每一经济行为主体发展生产,创造财富,竭尽全力挖掘生产经营每一环节中所能促进利益增长的潜在因素,想方设法追求经济效益,他们不能不把经济效益放在首要位置考虑。因而,市场行为首先是经济行为,具有功利性。在市场经济基础上派生的效益意识、竞争意识反映了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但是现代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规则经济,它又内在地隐含了约束行为主体的种种规范,它要求行为主体的追利行为必须按照一定的理性原则来进行。市场经济就是要使行为主体既有充分自主性,又要使之受到必要约束。这种约束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对唯利是图即追逐利润的越轨冲动的一种限制。这种限制是保证市场正常运行,使经济行为主体正当利益得到满足的基础性条件。经济主义诚然可一时刺激人们发展经济的热情,但如果一切向钱看,一味考虑获利赚钱,一心围绕利益轴心运转,则必然诱发不正当经济现象,反过来又危害市场经济运行,抵消着市场效益,扰乱了市场秩序。我们反对经济主义倾向就是因为它潜在地包含着一种背离市场经济要求的趋向。当然,这决不是把这种反对笼统地归结为否定对物质利益的正当追求,而是反对越轨的追求,抑制私欲的无限度膨胀,防止拜金主义的恶性泛滥,防止危害到保障市场经济运行的秩序,促使市场按其应有规则运行,向着规范化、健康理性的方面发展。因此,反对经济主义倾向,不但不会否定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且有助于为市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协调的环境。

第二,是否一切都可以市场化?我们知道市场经济中商品交换行为都是从等价交换原则出发的,一切市场行为都是等价交换行为,这种行为是同物质利益、同货币紧密相连的。这是市场行为与政治行为、精神文化行为以及其它不属于商品经济活动的社会活动的区别。对于后者来说,它们具有非等价交换的性质、具有不同于市场行为的活动目的和行为方式。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每个领域都有其特有的运行机制,它们不能相互替代,更不能把某一种运行机制作为整个社会唯一的运行机制,因此,就不能将只适用于经济领域的市场原则无限制无界限地扩展到其它一切领域,让市场去同化、吞噬一切。如果这样势必导致人们思想上的混乱和社会的不稳定。譬如,精神生产活动及其产品价值是无法单纯用交换价值和金钱来衡量的。精神生产不能不考虑经济效益,但社会效益是首要的。如果让道德、艺术、教育等这些体现真善美的东西一旦标上价码,就会失去其本身的光彩,那将会造成人文精神的衰落,伦理道德的沦丧,人性的扭曲,社会的退化。再如,如果把政府的正常管理服务推向市场,把应尽的职责变为有偿服务,把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商品出卖,政府腐败将不可避免。在政治、精神文化方面,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非常复杂,是不能一味地提倡向钱看的。当然我们发展市场经济,要求社会生活的其它方面与之协调发展,但这并不意味照搬市场法则而是要使它们充分发挥它们在社会整体中的功能,从而达到为经济服务的目的。

第三,改革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目的是什么?我国改革的取向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直接目的是解决传统体制和生产力的矛盾,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财富的增长,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经济落后状况。然而中国的改革追求的最终目标绝非经济的片面增长,而是社会的整体进步与人的全面发展,既包括经济现代化,也包括政治民主、文化繁荣、科技教育事业的发达、新的国民素质的形成。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来看,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是一个系统、社会进步是合力造成的结果。经济是社会发展的基础,生产力是根本动力,但除此以外,政治、文化也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因。社会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是互相制约的,发展经济必须以社会其它方面的进步为条件。如果没有其它方面的改善,就不可能有经济长久持续的发展。

经济主义的缺陷,就在于未能全面认识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的关系,把经济增长当做唯一目的。从方法论和价值观上说,在社会历史观上反映了一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和短视狭隘的价值观。

我国的改革目前已进入攻坚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正步入理性发展轨道,然而实践中经济主义的泛滥,造成了人们思想上的混乱,给社会带来了危害,严重地影响着改革的深入进行。我们必须正视这一社会现实,并积极采取措施加以纠正,消除它带来的消极影响,这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刻不容缓的任务了。

标签:;  ;  ;  ;  

市场经济的逆向思维_市场经济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