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内镜下经口电动切割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论文_蓝启先

蓝启先(广西马山县人民医院 广西马山 530600)

【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下经口电动切割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临床疗效。方法:以80例分泌性中耳炎患儿为研究对象,将所有患儿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两组患儿实施不同路径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手术时间、出血量、血清指标改善、并发症发生率等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鼻内镜下经口电动切割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具有疗效显著、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并发症发生率低等优点,临床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鼻内镜;经口电动切除术;分泌性中耳炎;儿童

【中图分类号】R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085(2013)36-0019-02

分泌性中耳炎是临床儿科常见疾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咽鼓管通气功能障碍,中耳气体被黏膜吸收,导致中耳出现负压,致使中耳黏膜静脉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清渗出并聚集于中耳,引发炎性疾病[1]。其临床症状表现为听声遥远、听力减退、耳鸣、耳闷肿胀感等,耳科临床检查鼓膜呈橘黄色或琥珀色,可见气泡,鼓膜活性下降。由于耳痛不明显,儿童主述不清,加上家长疏于观察,等到儿童听力受损时才发现就诊,常常延误诊断和最佳治疗的时间,造成儿童听力受损,甚至造成语言功能障碍,严重影响儿童健康成长。目前临床治疗多数采用鼻内镜电视监视下使用电动吸引切割器进行腺样体切除,为了探究其临床治疗效果,笔者以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本院诊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80例为研究对象,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本院诊治的分泌性中耳炎患儿80例为研究对象,其中男38例,女42例;年龄4~12岁,平均年龄(5.1±1.2)岁;病程0.2~8年,平均病程(4±1.5)年;本组患儿临床表现为鼻塞、流涕、听力减退、耳痛、耳鸣、耳闷胀等症状,经临床诊断确诊为分泌性中耳炎。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两组经不同路径实施腺样体切除术进行治疗,治疗前两组患儿在年龄分布、性别比例、病情比较等方面无明显差异,即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两组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观察组在鼻内镜下经口腔对腺样体进行切除治疗,对照组在鼻内镜下经鼻腔对腺样体进行切除治疗,本组所有患儿均实施全身麻醉,取患儿仰卧位,Davis开口器暴露口腔,并根据不同路径实施切除术。具体操作方法如下:(1)观察组:在患儿口腔暴露情况下,于患儿左右鼻腔插入两根细导尿管并从口腔牵出,随后向上提拉至软腭悬雍垂充分暴露于鼻咽腔内,在上唇处打结固定好,经口腔插入70°鼻内镜,在鼻内镜视野下观察患儿腺样体,在确定腺样体与后鼻孔、咽鼓管、下鼻等周围组织之间间隙。在经口置入45°反向置入电动切割机,从腺样体上边缘向下边缘、由两侧向中央缓慢切除腺样体,直至后鼻孔通畅,确保腺样体彻底切除,最后经口置入砂条压迫止血。(2)对照组:鼻内镜下经鼻腔电动切割腺样体切除术患儿,鼻腔用生理盐水肾上腺素棉片收缩3次,每次持续3分钟。在0°内镜下将直头式或弯头式电动吸引切割器经鼻腔送入鼻咽腔,对腺样体进行切除,完成切除术后将止血砂条经鼻腔下进行止血[2]。经上述不同路径切除治疗后,对所有患儿随访1年以上,比较两组患儿手术时间、出血量、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以及血清各项指标变化情况。

1.3评价标准

(1)治疗显效: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症状完全消除,患儿鼓膜正常、听力和语言功能发育正常,无复发现象,表明经腺样体切除术治疗显效;(2)治疗有效: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症状均得到改善,听力大幅度提高,其他生命症状均缓解,表明经腺样体切除术治疗有效;(3)治疗无效:患儿睡眠质量差、听力下降、鼓膜水泡等症状均无明显改善,或者症状加重,表明经腺样体切除术治疗无效。

1.4统计学处理

本组研究数据均采用SPSS16. 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 )表示,组间比较运用t检验,当P<0.05,表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疗效比较

如表1所示,观察组治疗显效35例,占87.5%,治疗有效5例,占13.5%,本组所有患者均治愈,且无复发现象,治疗总有效率为100.0%;对照组治疗显效26例,占65.0%,治疗有效9例,占22.5%,有5例患儿治疗后病症加重,治疗无效,占比例为12.5%,本组经鼻腔治疗总有效率为87.5%;可见两组患儿治疗效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观察组治疗方法明显优于对照组。

表1 两组患儿临床治疗效果比较(n,%)

2.4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

实施治疗后,对两组患儿跟踪随访12月,观察组有1例患儿出现术后大出血现象,经过临床及时止血处理后顺利康复出院,并发症发生率为2.5%;对照组术后有2例患儿出现大出血,鼻腔粘连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0.0%,显然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儿童分泌性中耳炎是由于咽鼓管通气功能障碍引起的,包括机械性功能障碍和功能性障碍两组,其中机械性功能障碍是常见病症原因,通常是由于鼻咽部发生病变(比如腺样体肥大、鼻咽癌等)导致咽鼓管堵塞或影响淋巴回流,造成咽鼓管官腔黏膜肿胀引发中耳炎[3]。腺样体位于鼻咽顶后壁中线处,是咽淋巴内环组成部分,其发生病变肥大可导致咽鼓管逆行感染,引发分泌性中耳炎,严重影响患儿听力及语言系统的发展。但由于腺样体位置比较隐蔽,传统的腺样体刮除手术不能在直视条件下进行刮除,容易造成腺样体切除不彻底,导致残留腺样体复发,且传统刮除术容易损伤到咽鼓管,继而引发难治性中耳炎。

目前临床治疗主要采用鼻内镜经口电动切割腺样体切除术,并结合相关药物进行综合治疗,可举得显著的治疗效果。鼻内镜显示下,可以直观腺样体的结构及边缘关系,视野清晰,提高腺样体手术切除的准确性和彻底性,避免腺样体残留导致病症复发,确保临床手术治疗的有效率。鼻内镜下经口腔腺样体切除术和内镜下经鼻腔腺样体切除术是目前临床常采用的治疗路径,均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经鼻腔手术需反复收敛鼻腔黏膜,易造成鼻腔黏膜损伤,加上儿童鼻腔狭小、鼻中隔偏曲及鼻甲肥大,加大了切除手术的难度,其容易引发术后鼻腔粘连并发症,导致鼻腔黏膜功能障碍,不利于患儿术后顺利恢复。而鼻内镜下经口腔切除腺样体是在70°鼻内镜下导入45°反向切割进行腺样体切除,具有以下优点:(1)置入Davis开口器,将细导尿管从鼻腔内穿入口腔中,通过提拉软腭将腺样体充分暴露,确保了腺体切除时的视野清晰;(2)鼻内镜经口腔能够观察腺样体的全部结构,确保手术切除的精准度,提高手术效率,缩短手术时间,降低手术出血量;(3)在清晰视野下实施手术治疗,可有效的保护腺样体周围组织结构,避免咽鼓管的损伤引发病变,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促进患儿快速康复[4]。

本组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在鼻内镜下经口腔切除腺样体,而对照组在鼻内镜下经鼻腔切除腺样体,两组在治疗效果、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血清指标、并发症等各方面均有明显的差异,组间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观察组采用的治疗方法明显优于对照组。

总之,儿童分泌性中耳炎多数是由于腺样体肥大导致咽鼓管堵塞发生病变,临床采用鼻内镜经口腔电动切除腺样体进行治疗,具有疗效显著、手术时间短、手术出血量少、术后并发症低、操作简单等优点,是临床值得推广的腺样体切除术。

参考文献

[1]刘书博.鼻内镜下经口电动切割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J].当代医学,2011,05(11):58-59.

[2]李冬枝.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联合鼓室灌注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0,12(23):105-106.

[3]何贵华.鼓室置管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临床研究[J].中外医疗,2011,05(21):45-46.

[4]孙丹洋.鼻内镜下微波治疗顽固性鼻出血的综合疗效观察[J].西南军医,2011,12(04):101-102.

论文作者:蓝启先

论文发表刊物:《中外健康文摘》2013年第42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4-4-25

标签:;  ;  ;  ;  ;  ;  ;  ;  

鼻内镜下经口电动切割腺样体切除术治疗儿童分泌性中耳炎论文_蓝启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