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审美偏好与人格特征及道德的相关研究

音乐审美偏好与人格特征及道德的相关研究

郭娜[1]2004年在《音乐审美偏好与人格特征及道德的相关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的核心任务,是以实证的研究方法考察音乐审美偏好与人格及道德的相关性。本文采用了自制的音乐审美偏好量表、艾森克人格量表和周海宏道德量表,对北京12所高等院校的538名学生进行了音乐审美偏好与人格特征及道德的相关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一、是否喜欢音乐与艾森克人格量表中的人格的内外向特征呈显着的负相关,即喜欢音乐的人,更具有外向性人格特征。二、是否喜欢流行音乐和西洋古典音乐与内外向特征呈负相关,与精神质(亲善性)、神经质(情绪稳定性)特征不相关;是否喜欢中国传统音乐与内外向、精神质、神经质特征均不具有相关性。叁、是否喜欢港、台歌星演唱的流行歌曲,欧、美歌星演唱的流行歌曲、音乐剧、外国器乐独奏曲(钢琴、小提琴等)、交响乐或协奏曲(如弦乐四重奏)、歌剧、爵士乐和蓝调(BLUES)、说唱乐(R&B)、摇滚乐(重金属音乐)与人的内外向特征呈负相关的。即在喜欢听这些音乐的人群里,具有外向型特征的人居多。是否喜欢中国传统民歌、中国民族器乐独奏、中国民族器乐合奏、中国传统戏曲(如京剧等)或曲艺、轻音乐、外国器乐独奏曲(钢琴、小提琴等)、交响乐或协奏曲、室内乐(如弦乐四重奏)与精神质即人的亲善性呈正相关。即在喜欢这些音乐的人群里,具有亲善性的人居多。而是否喜欢歌剧与精神质呈负相关,即在喜欢歌剧的人群里,不具有亲善性的人居多。是否喜欢中国传统民歌与神经质是相关的,但相关较低。四、是否喜欢音乐与道德水平呈负相关,即在喜欢音乐的群体中,道德水平高的人数较多。五、 喜欢哪种类型的音乐与道德水平的高低都有显着相关,喜欢哪种类型的音乐在道德方面的差异性并不显着。六、 是否喜欢音乐剧、中国传统民歌、中国民族器乐独奏、中国民族器乐合奏、中国传统戏曲(如京剧等)或曲艺、外国器乐独奏曲(钢琴、小提琴等)、交响乐或协奏曲、室内乐(如弦乐四重奏)、歌剧、爵士乐和蓝调(BLUES)与道德呈负相关。

饶凤[2]2016年在《高年级小学生的流行音乐审美偏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流行音乐在小学生的生活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但是关于小学生的流行音乐审美偏好现状的相关研究并不多,本研究通过文献梳理总结了流行音乐审美偏好的定义,在此基础上经过该领域内相关理论专家、专业实践者指导,研究者编制高年级小学生的流行音乐审美偏好调查问卷并结合访谈,对南京市高年级小学生的流行音乐审美偏好进行研究。通过对调查数据呈现和分析,调查结果表明,高年级小学生的流行音乐审美偏好有以下几个特点:小学生的流行音乐审美偏好呈现出较高的群体一致性;小学生流行音乐审美偏好存在显着的性别差异;城市小学生流行音乐审美偏好趋向多样性与新异性,而郊区小学生趋向单一性和传统性;六年级学生对流行音乐审美偏好程度普遍高于五年级学生;小学生群体具有积极的流行音乐审美偏好行为;99.34%偏好流行音乐的小学生都有自己偏爱的流行音乐偶像。紧接着笔者分析了影响小学生偏好流行音乐的原因。结合调查的结果和相关分析。笔者尝试对小学生音乐审美教育提出建议:音乐教师要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升流行音乐素养;引入学生喜爱,兼具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流行音乐作品进课堂;根据性别差异挑选适合小学生的流行音乐;根据区域差异挑选适合小学生的流行音乐;培养学生“主动”欣赏流行音乐的意识与习惯;引导学生正确地看待流行音乐偶像;开展有关流行音乐的校园活动。

潘轶群, 周世斌[3]2008年在《音乐与非音乐专业大学生人格特质及自尊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本文采用"文献综述"与"量表测量"相结合的方法,从跨学科的角度研究音乐与非音乐专业大学生的人格特质及自尊的状况。本研究即从人格特质及自尊的角度切入对音乐和非音乐专业大学生进行比较分析。本篇文章的论述与研究着重于:(1)以人格心理学已有的特质及自我理论为框架,已有测量量表为测量工具,结合音乐学科的特点,对音乐与非音乐专业大学生,在人格特质及自尊方面进行测量。(2)通过对两组被试群体进行人格特质及自尊水平的测量研究,探索音乐专业大学生人格特质及自尊的发展现状,以及专业与非专业大学生之间的差异性。其结论如下:第一:音乐专业大学生的乐群性、敢为性、敏感性、世故性、自律性、内向与外向得分显着高于非音乐专业大学生;但其恃强性、怀疑性、忧虑性、独立性、适应与焦虑、怯懦与果断得分显着低于非音乐专业大学生。第二:音乐专业大学生在自尊水平方面显着高于非音乐专业大学生。第叁:自尊水平与十六种人格特质中的怀疑性、幻想性、世故性和忧虑性具有显着相关。本研究致力于人格心理学理论在音乐学科领域进行尝试性探索,其目的在于了解音乐专业大学生人格特质与自尊水平发展现状,研究其音乐与非音乐专业大学生人格特质及自尊发展特点,以揭示二者在人格特质及自尊发展上的差异性,从而丰富音乐学与人格心理学研究理论;为音乐心理学的研究者们的研究开拓了视野,提供另一个研究视角,及更宽泛的研究领域;又为音乐教育教学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和基础,具有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叶丹[4]2011年在《音乐审美偏好与气质类型相关性探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的核心任务,是考察音乐审美偏好与气质类型是否具有相关性。笔者试图从一个新的角度来看待音乐审美偏好这一现象,并为音乐治疗学、音乐美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工作提供一些新的基础素材。本研究采用自制的音乐审美偏好调查问卷以及更便于操作的气质类型测试软件,对18至24岁的109名在校大学生进行了音乐审美偏好与气质类型相关性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音乐审美偏好与气质类型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胆汁质和抑郁质参与者在音乐的审美偏好上出现了高度的一致性。多血质和粘液质参与者在音乐的偏好选择上虽然同样存在一致性的趋势,但同时也出现更多的可能性。

李莹[5]2012年在《关于音乐偏好和视觉注意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运用事件相关电位(简称ERP)技术,研究了音乐研究领域中的音乐偏好与心理学研究领域中的视觉注意之间的相关性。音乐偏好和注意都是音乐领域和心理学领域中研究的热点问题。笔者对20世纪后期至今的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初步的回顾和整理,发现研究二者之间关系的直接的研究文献似乎并不多见。研究大多运用了问卷调查和行为实验来完成的,并且只是研究人与音乐偏好之间的关系,而音乐偏好在国内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几乎都是运用了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进行。关于注意的研究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文献量都是庞大的,研究技术和手段也不胜枚举,其中不乏用到了脑科学研究仪器。进入21世纪以来,脑神经和脑认知科学开始飞速发展,尤其是现今的心理学研究领域,脑科学研究仪器的运用已经达到了空前的地步。而音乐领域中运用脑科学仪器的研究也渐渐开始萌芽并逐渐发展,因此音乐与人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开始进入了脑神经科学研究的时代。本实验将音乐的偏好作为一种诱发刺激和手段,来研究听喜欢的音乐和讨厌的音乐后,是否会对视觉注意的转移和集中产生影响。根据人们以往的经验,认为听喜欢的音乐会提高注意的转移和集中的能力,而听讨厌的音乐则相反。研究的结果表明:长期从事音乐专业的人,听喜欢的音乐会对之后的视觉注意转移和集中产生消极作用;而从未学习过音乐和器乐的人,则为相反——听喜欢的音乐对之后的视觉注意转移和集中产生积极的作用。同时,从未学习过音乐和器乐的人,无论听喜欢或是讨厌的音乐,对之后视觉注意的转移和集中的影响都要较之专业学习音乐的人更大。研究结论为音乐教育、音乐治疗以及音乐心理学的相关研究打开了新的思考空间,并且对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中听赏音乐的选择产生了指导作用。因此,本研究具备了理论和实践的意义。

祁佳[6]2011年在《城乡3-5年级小学生美术作品审美偏好特点及影响因素》文中认为本研究旨在研究城乡3-5年级小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所表现出来的审美偏好特点,以及影响其对所欣赏的美术作品做出审美偏好选择的各种影响因素。在国内外儿童美术学习、审美偏好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实验法、调查表调查法等方法收集原始数据,并采用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对城乡3-5年级共296名小学生(叁年级89名,四年级108名,五年级99名)的美术作品审美偏好心理特点和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与分析,尝试为城乡小学生美术审美教育提供理论和实证研究支持。本研究采用自编实物图片评分实验、学生美术学习兴趣调查表、家长支持度调查表以及EPQ人格问卷(儿童版)对城乡296名小学生进行了施测,分别通过两个研究完成。本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3-5年级小学生美术作品审美偏好的心理特点是:被试总体呈现出一些共同的审美偏好心理倾向,偏好的美术作品风格由高到低依次为卡通风格、写实主义风格、抽象主义风格、抽象与写实相结合的风格;偏好的作品色彩依次为暗色调、暖色调、冷色调、亮色调;偏好的作品题材依次为风景、建筑、动物、植物、人物题材、生活用品、交通工具;偏好的表现形式依次为工笔国画、水墨写意、油画、拼贴、雕塑。(2)男、女生在对美术作品进行欣赏时,审美偏好总体上存在显着差异;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美术作品的审美偏好程度也逐步递增;城乡被试的偏好选择总体较为一致,但在美术作品的色彩和题材维度上存在显着差异。(3)3-5年级小学生的性别、年龄、美术学习兴趣水平、材料熟悉程度、人格特征、家长支持度、美术作品的类型特征、城乡差异都对其美术作品审美偏好具有影响作用。各影响因素中,美术学习兴趣、材料熟悉度、家长支持度、人格内外向性的城乡差异显着。城乡差异也是影响3-5年级小学生美术作品审美偏好的因素之一。

霍橡楠[7]2016年在《老年人听觉审美偏好研究——以听觉依赖性、声音类型、音量、速度、音色偏好为例》文中研究表明文章运用问卷调查和测量的研究方法,就老年人对声音的依赖程度,以及对声音类型及声音的强度、速度、音色主观倾向性规律进行了研究,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研究数据做了统计分析,得出了老年人听觉审美偏好的相关结论。

周建明[8]2006年在《心感·心语·新论——第二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综述》文中认为2002年8月27日至29日“第一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在中央音乐学院举办,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音乐心理学在我国已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对推动本学科的建设与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第一届会议的基础上,“第二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于2005年11月25日至27日在广州举办,来自全国各大音乐、艺术院校的专家学者及研究生等一百多人出席了本次会议。会议的主要议题有:(1)当代中国社会音乐生活中的音乐心理学问题研究;(2)西方当代音乐心理学重要文献的介绍与研究;(3)音乐教育领域心理学问题研究;(4)音乐治疗领域心理学问题研究。与会者就上述议题作了相关的探讨与交流。

雷希[9]2018年在《南阳师范学院大学生音乐生活现状调查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主要通过问卷调查、个体访谈的方法,对南阳师范学院大学生目前音乐生活、学习现状进行调查研究。笔者将针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客观具体的分析,继而对大学生在校园的音乐文化学习提出建议和对策。

李静[10]2013年在《浅谈高等院校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文中认为音乐陶冶性情,旋律提升修养。音乐鉴赏是一个广泛的素质和能力的范畴,它是通过音乐审美教育过程来体现的,具有音乐教育和审美教育双重的意义,它的属性始终渗透在它的内容和途径之中。

参考文献:

[1]. 音乐审美偏好与人格特征及道德的相关研究[D]. 郭娜. 中央音乐学院. 2004

[2]. 高年级小学生的流行音乐审美偏好研究[D]. 饶凤. 南京师范大学. 2016

[3]. 音乐与非音乐专业大学生人格特质及自尊的比较研究[C]. 潘轶群, 周世斌. 第叁届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心理学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08

[4]. 音乐审美偏好与气质类型相关性探究[C]. 叶丹. 第四届中国音乐家协会音乐心理学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2011

[5]. 关于音乐偏好和视觉注意的事件相关电位研究[D]. 李莹. 中国音乐学院. 2012

[6]. 城乡3-5年级小学生美术作品审美偏好特点及影响因素[D]. 祁佳. 河南大学. 2011

[7]. 老年人听觉审美偏好研究——以听觉依赖性、声音类型、音量、速度、音色偏好为例[J]. 霍橡楠. 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2016

[8]. 心感·心语·新论——第二届全国音乐心理学学术研讨会综述[J]. 周建明.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音乐与表演版). 2006

[9]. 南阳师范学院大学生音乐生活现状调查研究[J]. 雷希. 戏剧之家. 2018

[10]. 浅谈高等院校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J]. 李静. 文学教育(中). 2013

标签:;  ;  ;  ;  ;  ;  ;  

音乐审美偏好与人格特征及道德的相关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