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股指期货市场发展研究

我国股指期货市场发展研究

赵树然, 袁东, 任培民[1]2018年在《我国股指期货与现货市场的波动溢出效应研究——基于HAR-CAW模型》文中研究表明沪深300股指期货与现货波动溢出问题的研究对于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旨在基于高频数据,利用异质金融市场驱动的HAR-CAW模型研究我国股指期货和现货市场之间及其自身的短期、中期和长期波动溢出问题。研究结果表明,沪深300股指期货与现货市场之间整体上存在着双向波动溢出效应,但是溢出效应不对称,期货对现货的溢出效应占主导地位;在相互间各期溢出研究上,两市场间的各期溢出表现各不相同;在自身溢出效应上,各期整体而言现货市场存在溢出,而期货市场不存在。

陈冉[2]2017年在《股指期权功能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全球金融衍生市场的快速发展,股指期权迅速发展崛起,目前已在各类金融衍生产品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作为一种以股票指数为基础标的的期权类金融衍生产品,股指期权一直以来在价格发现机制、风险管理和规避机制、提高资本使用效率、丰富和完善金融市场结构等方面发挥着及其重要的作用。深入研究其功能性作用及我国发展股指期权的对策等一直以来都是金融领域极为关注的问题。文章紧紧围绕股指期权功能进行理论和实证分析。首先,对国内外在此领域的研究分类综述,并从宏观角度和微观层面深入浅出的阐述股指期权与股票现货、股指期货的层层递进关系,从理论上对股指期权的正功能和负功能进行定性分析,作为研究的理论基础;然后,从实证角度,采用优化创新的计量经济模型对股指期权价格发现功能、风险规避功能、资源配置功能以及相应的功能延伸和拓展进行实证,结合最新数据深入研究股指期权功能的发挥机制和功能效应。具体而言,一是围绕我国上证50ETF期权的价格发现功能这一崭新领域,在充分考虑了期权噪音的影响之后,研究了上证50ETF期权上市交易以来的价格发现功能贡献度,以及其时变性情况,在时变性结果的基础上,进一步考察其影响因素。得出结论,上证50ETF期权市场随着发展不断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而且涵盖的有效信息也大幅提高,不过价格发现功能仍还有待提高与改进。二是期权作为规避和管理风险的有效金融工具,文章选取上证50ETF期权作为代表,进行上证50ETF期权希腊值风险度量与规避分析,进而研究并阐述股指期权风险规避的有效性和功能性作用。投资者或者金融机构充分发挥股指期权的功能作用,不断追求维持Delta,Gamma和Vega中性,连续调整他们的投资组合,最大程度实现Delta,Gamma和Vega中性,以达到和实现其规避价格和市场风险的目的。叁是利用GARCH(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和EGARCH(指数广义自回归条件异方差模型)以及Realized GARCH模型,对国内引进上证50ETF期权后现货市场的波动性进行实证分析,并且对周边四个成熟金融衍生市场进行实证研究,进而分析判断股指期权资源配置功能的有效性和功能性作用。实证发现,股指期权推出后,往往迅速与相对应的股票现货市场、股指期货市场建立起联动,助推和活跃了金融市场交易氛围,切实地增强了投资者的市场参与度,提高了资本市场流动性,提高了市场效率和金融资源的社会化配置。本文以股指期权功能实证分析结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结合我国证券市场发展特征和市场基础,提出我国推出股指期权的路径选择,并从股指期权功能角度分别对应提出我国发展股指期权的对策。文章最后,对论文进行了总结和展望,随着国内衍生品市场成熟度持续增强,不难预见在此方面将会吸引更多的专家和学者对期权尤其是股指期权展开更加深入透彻的分析和研究,进一步推动国内期权市场发展更加深入和规范。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研究以及暂时没有思考到的关于期权关于金融衍生产品的研究,将不断推动我国期权市场的建设和发展,进一步推动和完善我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的发展,由此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和金融发展带来更为显着的成果。

林祥友[3]2012年在《融资融券交易下股指期货市场功能的时变性研究》文中提出我国证券市场于2010年3月31日开始实施融资融券交易试点,它改变了我国证券市场长期以来的单边市场格局;我国资本市场于2010年4月16日正式推出股指期货交易,有利于完善资本市场结构和发挥资本市场功能。证券现货融资融券交易和股指期货交易相差半个月先后陆续推出,意味着证券市场的融资融券交易和股指期货交易将长期共存于我国资本市场,是我国资本市场交易制度的重大变化,对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将产生深刻的影响。那么,在我国证券现货融资融券交易和股指期货交易共同发展的过程中,融资融券交易影响股指期货市场功能的作用机理是怎样的?股指期货的市场功能包括套期保值功能、期现套利功能、价格发现功能这些与两个市场都紧密相关的功能将呈现出怎样的具体状况呢?这些市场功能又将表现出怎样的动态性和时变特征呢?证券投资者和期货交易者等跨市场参与者应该实施怎样的动态操作策略呢?证券市场和股指期货市场的跨市场监管者又该制定什么样的动态监管政策呢?文章将针对这一系列问题,进行在融资融券交易情况下股指期货的套期保值功能、期现套利功能、价格发现功能的理论模型的数理推演,并利用沪深300股指期货真实交易和证券现货交易数据进行相应的实证检验,以揭示融资融券交易情况下股指期货的主要市场功能的时变特征和市场参与者的应对策略。通过本文的研究,为我国金融市场包括基础金融工具市场的完善和衍生金融工具市场的发展指明方向和路径,为我国资本市场监管者对融资融券交易和股指期货的跨市场监管提供有价值的决策依据,为股指期货市场的交易者和证券市场的投资者特别是机构投资者的套期保值、期现套利、资产配置等提供跨市场操作参考,为股指期货的套期保值、期现套利、价格发现功能在特定的融资融券交易条件下的具体表现及其时变规律的相关研究提供有价值的文献补充。本文对融资融券交易下股指期货市场功能时变性的研究主要包括其套期保值功能、期现套利功能、价格发现功能时变性的研究,并且从股指期货市场发展不同阶段和股指期货合约存续不同阶段这两个视角进行展开,具体而言,表述如下:论文在第一章引入研究背景和研究主题,阐明研究思路和构建论文框架。特别强调本文的研究是在我国现有的证券现货融资融券交易背景下的关于股指期货市场功能的表现形式和时变特征的研究,证券现货的融资融券交易试点到逐渐转入常规和股指期货正式推出并顺利运行是其特定的研究背景。在证券融资融券交易的前提下,关于股指期货市场功能的研究包括套期保值功能、期现套利功能、价格发现功能进行横向铺开,而对股指期货各类市场功能的研究又将其理论模型的推演和经验数据的检验结合起来,最后分别总结出各部分有价值的研究结论,特别强调关于股指期货各类市场功能的动态特征和时变规律的结论。在第二章中,对证券融资融券交易、股指期货的套期保值功能、期现套利功能、价格发现功能、时变性等方面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全面系统地梳理、述评,总结已有研究文献的主要研究结论和重要观点,并试图从中发现新的研究视角和切入点。在第叁章中,对与本论文相关的一些基本范畴和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对股指期货市场功能时变性的相关理论进行阐述。具体包括证券现货融资融券交易的基本原理,沪深300股指期货交易的运行机理,股指期货的主要市场功能包括套期保值功能、期现套利功能、价格发现功能的含义,股指期货市场功能时变性的具体表现形式,以及文中实证部分用到的沪深300股指期货和股指现货真实交易数据的数据区间、数据频率、数据连接方式等,最为关键的是对在证券现货融资融券交易下,股指期货的市场功能可能受到哪些方面因素的影响,其市场功能时变性特征的具体表现,融资融券交易影响股指期货市场功能的作用机理等进行理论分析,以为后文的继续展开做好理论铺垫。接下来,对融资融券交易下股指期货的主要市场功能包括套期保值功能、期现套利功能和价格发现功能的时变性特征进行横向铺开研究。第四章,研究融资融券交易下股指期货套期保值功能的时变性。首先对股指期货套期保值,特别是最优套期保值比率确定模型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找到确定最优套期保值比率的静态模型和动态模型发展的清晰脉络。全面比较分析确定股指期货静态套期保值比率的OLS方法、VAR方法和VECM方法的基本原理、优缺点和套期保值效果,以及股指期货动态套期保值比率的BGARCH模型、ECM-GARCH模型、修正的ECM-GARCH模型等方法的基本原理、优缺点和套期保值效果,利用我国沪深300股指期货正式推出之后的日交易数据对静态套期保值比率模型和动态套期保值比率模型的最优套期保值比率以及套期保值效果进行实证检验,得出的基本结论是,在融资融券交易下,股指期货的动态套期保值效果显着优于静态套期保值效果,这意味着股指期货的套期保值功能中的最优套期保值比率表现出明显的时变性特征,套期保值者应当采用动态的套期保值模型取代静态的套期保值模型实施套期保值。第五章,研究融资融券交易下股指期货期现套利功能的时变性。根据持有成本模型,确定完美市场条件股指期货的理论价格;然后放松市场条件假设,考虑交易成本、冲击成本、借贷利率不等和融资融券交易等市场条件,根据无套利原理,全面刻画融资融券交易下期现套利中的现金流,利用正向套利原理确定无套利区间的上限,利用反向套利原理确定无套利区间的下限,用错误定价率反映股指期货实际价格偏离无套利区间的程度,准确刻画股指期货期现套利的套利机会和套利空间;然后从股指期货市场发展不同阶段和股指期货合约存续不同阶段两个视角,去分析股指期货期现套利的套利机会和套利空间的时变规律。在本部分的实证研究中采用沪深300股指期货和股指现货的日数据和5分钟交易数据。得到的基本结论是,证券现货的融资融券交易会对股指期货的期现套利的无套利区间的上限和下限特别是下限产生重要影响,进而影响股指期货期现套利的套利机会和套利空间;从股指期货市场发展的不同阶段考察,我国沪深300股指期货市场发展前期的套利机会和套利空间多于后期;从股指期货合约存续的不同阶段考察,我国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上市前期的套利机会和套利空间多于后期:基于日数据的期现套利机会远远少于基于5分钟数据的期现套利机会。第六章,研究融资融券交易下股指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时变性。通过对国内外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全面研究股指期货的价格发现功能主要包括叁个方面,即股指期货和股指现货价格的领先滞后关系(价格引导关系),价格发现贡献度和波动溢出效应。由于股指期货与证券现货市场存在着影响价格发现功能的先天差异,比如股指期货交易的是整体市场,证券现货市场交易的是个股,这使得股指期货市场具有较快地反映总体市场信息的优势,而证券现货市场的价格不免掺杂来自个股的噪声交易的信息成分。知情交易者选择某个特定的交易市场而揭示其私有信息,那么这个市场的价格将引导其他同类产品市场。一般来讲,知情者交易偏好不同微观结构市场的原因主要存在四种假设:杠杆交易假设、交易成本假设、上点规则假设、市场系统性信息假设。从理论上分析,上述这些方面都决定了股指期货市场有优于证券现货市场的价格发现功能。但证券现货融资融券交易的引入,会使证券交易同样具有杠杆交易和交易成本低的特征,将使上述四大假设发生变化,股指期货在价格发现方面的相对优势会减弱,价格发现功能中股指期货与证券现货之间的价格发现关系也可能因此发生某些变化。本文在这一部分将基于价格发现功能的几大假设,分析证券现货市场的融资融券交易使得证券交易也具有了杠杆交易和低成本交易的特点,随着证券融资融券交易规则的调整和交易规模的增加,股指期货在价格发现方面相对于证券市场的优势逐渐变化,导致股指期货与股指现货的价格发现关系体现出某种时变特征。本文从股指期货市场发展不同阶段和股指期货合约存续不同阶段两个视角研究股指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时变性。前者的研究采用沪深300股指期货和股指现货的5分钟高频交易数据,在进行阶段划分的基础上,全面研究各阶段股指期货的价格引导关系、价格发现贡献度和波动溢出效应;后者的研究采用沪深300股指期货不同合约和股指现货的5分钟或1分钟高频交易数据,按股指期货合约在合约序列中的地位作为阶段划分标准,主要研究各阶段的股指现货、股指期货主力合约和股指期货非主力合约之间的价格引导关系。本部分研究得到的基本结论是,股指期货市场发展不同阶段和股指期货合约存续不同阶段价格发现功能都存在显着的时变性特征,前者表现为股指期货价格发现能力由强到弱再到强的趋势,后者表现为股指期货价格引导股指现货,股指期货主力合约价格引导非主力合约。第七章,主要研究结论和展望。根据前面每一部分的研究结论,该部分对股指期货套期保值功能、期现套利功能、价格发现功能的时变性特征的相关研究结论进行全面系统地总结,为股指期货市场和证券现货市场的参与者提供动态的交易策略建议,为股指期货市场和证券现货市场的监管者提供动态的监管政策建议。同时,指出本文研究的主要创新和贡献,以及尚存的不足之处和后续的研究方向。本文的主要创新之处和后续研究展望主要表现如下:创新之处:(1).系统分析了融资融券交易影响股指期货市场功能的作用机理。融资融券交易通过影响套期保值的方向和成本来影响股指期货套期保值功能的发挥。融资融券交易通过影响无套利区间的上下限来影响股指期货期现套利功能的发挥。融资融券交易通过影响价格发现的假设(比如杠杆交易、低成本交易、卖空交易等)来影响股指期货价格发现功能的发挥。(2).以股指期货市场功能的时变性为研究对象,是研究对象的创新。文章系统研究了在我国特定的融资融券交易背景下,股指期货的主要市场功能包括套期保值功能、期现套利功能、价格发现功能的表现形式和时变特征,重在对市场功能的时变规律的总结,而不仅仅研究股指期货的市场功能本身。(3).以股指期货市场发展和股指期货合约存续两个视角去研究股指期货市场功能的时变性,是研究视角的创新。对于股指期货每一类市场功能的时变性特征的研究分别从股指期货市场发展的不同阶段这一宏观视角和股指期货合约存续的不同阶段这一微观视角进行展开,从宏观层面和微观层面揭示股指期货市场功能的时变性规律,得到的研究结论比较系统全面。(4).从不同切入点研究股指期货市场功能的时变性,是研究切入点的创新。股指期货的套期保值功能主要研究套期保值比率和套期保值效果的时变性,期现套利功能主要研究套利机会和套利空间的时变性,价格发现功能主要研究价格引导能力和价格发现贡献度的时变性。研究展望:(1).研究的样本区间有待进一步拓展。由于我国的证券市场融资融券交易试点和股指期货交易的推出时间并不太长,基于已有数据进行的股指期货市场功能时变性的相关研究结论的可靠性有待进一步检验,后续的研究应当在更长的研究区间,更多的划分阶段,不同的数据频率中去进行检验,得出更为可靠的研究结论。(2).股指期货的其他功能也可以进行研究。本文中只涉及股指期货的套期保值功能、期现套利功能和价格发现功能,主要是考虑到这叁项功能都能将证券市场和股指期货市场两个市场紧密地联系起来,易于受到融资融券交易的影响。至于股指期货的其他市场功能包括风险投资功能和资产配置功能的时变性也可能成为后续的研究方向。(3).现货组合的构建和现货指数的复制应当纳入后续研究之中。因为文章的重心在于分析、归纳和总结股指期货市场功能的时变性特征,因此统一将股价指数作为现货组合来看待。后续研究时,应当在套期保值功能研究中构建现货组合,在期现套利功能中进行指数复制。

陈红, 周奋, 张磊[4]2012年在《我国股指期货市场与股票现货市场的价格关系——来自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基于沪深300股指期货自2010年4月推出以来的日收盘价数据,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因果检验、脉冲响应函数等方法分析股指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价格的领先滞后关系,结果发现:沪深300股指期货和沪深300指数现货价格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协整关系,股指期货的价格引导着现货的价格,股指期货与现货指数之间存在着单向的因果关系,脉冲响应的结果也印证了期货价格对现货价格具有更大的冲击效应的结论。这说明股指期货的上市加强了现货市场的信息传导机制,股指期货市场的推进和健康发展有利于优化我国的资本市场结构。

娄道凯[5]2001年在《我国股指期货市场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股指期货是一种重要的金融期货品种,在国外发展极为迅速,而我国目前尚未开设股指期货交易。因而,研究股指期货在我国能否开设、如何开设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论文共分六个部分,前四部分通过国内外股指期货市场的分析,对我国股指期货开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论证,对现有股指进行评价,得出结论:我国开设股指期货的条件基本成熟,应尽快编制适合期货交易的统一指数、尽早推出股指期货;后两部分对股指期货合约、市场模式进行设计,并提出一些政策建议,得出我国股指期货市场总体设计方案。论文主要目的是为我国股指期货的推出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和实务参考,以期达到抛砖引玉,使更多的人能关注我国股指期货的发展。 论文主要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方法,借鉴国际成功经验、结合我国实际对股指的选择、合约的设计等进行针对性定量分析,使论点具有说服力。

林祥友, 陈超, 易凡琦[6]2016年在《沪深300股指期货市场的到期日效应研究》文中提出采用我国沪深300股指期货推出前后沪深300股指各4年的日交易数据,从沪深300股指市场的成交量、收益率、流动性和波动性等指标角度,使用Wilcoxon—Mann—Whitney非参数检验方法和双重差分模型DID研究沪深300股指市场的股指期货到期日效应,得到的结论是:在沪深300股指期货合约的到期日,沪深300股指市场不存在显着的成交量效应和收益率效应,却存在显着的流动性效应和波动性效应。

杨阳[7]2016年在《我国股指期货交易推出对相关现货市场波动性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股指期货以股价指数作为基础资产标的物,是一种使用较为广泛的衍生金融工具。美国1982年推出第一只指数期货后,世界上有许多国家和地区相继推出了股指期货。2010年4月16日,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正式将沪深300股指期货作为我国第一个股指期货上市品种,它的推出引起了学术界和实业界的关注,是中国金融史上一个重大事件,意味着我国有了自己的风险管理工具,对完善资本市场体系,提高市场运行效率有着重要意义。沪深300股指期货推出后,学者们从交易机制、运行功能和传导机制等多方面进行研究。随着对金融市场风险管理的差异化需求增加,股指期货进行了扩容。2015年4月16日上证50和中证500股指期货合约正式挂牌交易,旨在弥补股指期货品种的单一性的不足,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风险管理需求。作为新上市的股指期货品种,对其对现货市场带来的影响研究甚少,而2015年6月的股灾,让人们对衍生品心存戒心,认为股指期货的存在导致了现货市场的大跌。本文则对上证50和中证500股指期货的推出给现货市场波动性带来的影响进行研究,分析新推出的股指期货对现货波动性的影响,先从理论上分析股指期货影响现货的途径,再根据实证分析,对理论进行验证,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的影响路径与影响结果。实证分析部分通过建立GARCH模型,在方差方程中加入虚拟变量,来研究股指期货推出后对现货市场波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上证50、中证500和沪深300股指期货推出增大了现货市场对应标的指数的波动性,但这种增大幅度非常小,不会导致现货市场波动性的明显增大。作为监管部门,并不需要顾虑期货导致现货市场波动,不必限制期货市场的发展。相反,期货规避风险的功能使其成为市场必不可少的工具,应鼓励投资者运用期货对冲现货市场的风险。

刘季然[8]2011年在《论我国股指期货市场监管》文中提出我国于2010年4月正式推出了首个金融期货产品——沪深300指数期货合约。作为建设股指期货市场的核心准备工作之一和股指期货上市后安全运行的保障,股指期货市场应如何监管成为实务界和学术界的探讨热点。随着股指期货市场的最终确立,我国股指期货市场的监管体制与监管制度也已成型。但我国所建立起的这套监管模式,究竟能否充分发挥股指期货的市场功能、完善我国金融市场结构、推动我国金融创新、金融开放的进度,则仍然值得探讨。与我国市场的刚刚起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欧盟发达的金融衍生品市场。本文希望通过对欧盟及其成员国对股指期货市场监管的研究,突出我国的监管特点,考察我国对这一全新金融衍生品的风险控制能力,并在我国金融市场不断开放、创新的趋势下对我国的股指期货监管给出评价。本文从股指期货的一般概念和功能入手,介绍了股指期货目前在世界上的交易情况,以及市场中不同参与者的角色与相互关系,进而对股指期货市场的监管进行了界定,明确本文将探讨的“监管”所包含的内容以及监管的主体与对象。本文在第二章中全面介绍了我国金融市场引入股指期货的原因与现状,梳理了股指期货市场的建设历程,并对我国股指期货市场的具体参与者进行了考察。在此基础上,文章对我国当前所建立起的监管体制和制度进行了全面的考察与梳理,对我国专门规范股指期货交易的法律法规以及自律性组织和交易所规则进行了自上而下的分析。其中,着重介绍了我国在控制股指期货交易风险、保护投资者以及发挥股指期货市场功能方面引入的几项重点制度。第叁章中,文章着重对欧盟及其成员国的股指期货市场本身以及各自的监管体制与适用制度进行系统分析。欧盟层面,介绍了欧盟在危机后重点强调的监管市场在风险控制中的优势制度;成员国层面,则选择了拥有欧盟最大金融衍生品交易所的德国为代表,进行了深入分析。通过第二章与第叁章对中欧监管体制与制度的梳理,文章在第四章对双方在市场发展水平、所选体制和所建立的制度中进行了一一对比。通过对比,突出我国在监管问题上独有的特点。基于以上的介绍与对比,文章最后从能否有效控制股指期货交易风险,以及能否在金融市场走向成熟、创新、开放的大背景下充分发挥股指期货市场功能的角度,就我国目前股指期货市场监管的体制与制度给出了评价与其日后发展建议。

王立平[9]2008年在《股指期货推出对证券市场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股指期货已成为金融衍生品中发展最为迅猛的交易品种,而新兴市场的股指期货发展尤为突出,韩国KOSPI 200指数期货、台湾证交所加权指数(TWSE)期货是目前全球市场交易量很大和增长很快的品种。在我国即将推出股指期货的背景下,市场各界非常关注股指期货上市将对我国证券市场产生的影响。鉴于此,本文以韩国KOSPI200指数和台证加权指数为研究对象,选取股指期货上市前后18年的日交易数据作为研究样本,对这两个与我们内地市场紧密相关的指数期货市场进行实证研究,以期为我国推出沪深300指数期货提供一些参考作用。本文在借鉴了研究成熟市场情况的文献基础上,试图从波动性、流动性、成分股溢价这叁个方面对韩国和台湾股指期货上市给现货市场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在研究方法方面,由于股票指数序列存在自相关及异方差现象,不能用传统的收益率与风险的度量方法,因此本文运用目前国际上前沿的GARCH模型族作为工具,选择TARCH和EGARCH等反映非对称性杠杆模型,并针对股指期货推出前后以及推出后不同的发展时间阶段进行了分样本的实证分析。全文共分为以下五个部分进行研究:第一章是引言,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研究思路和框架、研究难点与创新等基本问题。第二章是股指期货简介及发展状况概述,介绍了股指期货的定义、功能和产生发展情况。第叁章是理论与文献综述,把国内外对股指期货与现货市场相互关系的理论及实证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整理。第四章是实证研究,分别从波动性、流动性、成分股溢价这叁个方面对韩国和台湾市场进行实证分析。第五章是结论及建议,总结了以韩国和台湾为代表的新兴市场推出股指期货对现货市场的影响,并探讨了我国推出股指期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最后分析了沪深300指数期货推出可能给我国股市带来的潜在影响,并提出加强各方监管措施的建议。

关文静[10]2012年在《股指期货风险溢价现象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木文由研究股指期货市场的风险转移功能入手,深入研究了海内外主要股指期货市场的风险溢价转移效应,根据常规的套期保值策略模拟,计算出各市场的风险溢价率,继而按照简化的二期不确定决策模型估计市场的风险厌恶系数,从而推断市场中套期保值者、投机者等市场参与者的参与程度,以及市场风险转移功能发挥的程度。国内对期货的风险溢价(Risk Premium)的研究较少,且目前也仅集中于商品期货;而国外对于股指期货的风险溢价的研究一般都以资本市场理论(如CAPM模型)为基础展开,类似于对一般证券市场的研究。这也是为什么本文从始自终都以一般期货市场自身的特性着手研究,从而发现股指期货市场的风险溢价本质。具体而言,以美国S&P500、英国FTSE100、香港HSI、印度NIFTY、台湾TAIEX、新加坡富时中国A50以及我国沪深300等7种全球主要股指期货作为研究对象,市场数据均来自交易所的公开资料或权威数据库,如Bloomberg、 Wind和CSMAR.根据一般常规的套期保值策略模拟结果显示,所有样本市场的风险溢价率均显着为负,且大部分市场都显着以反向市场为主导,即卖方套期保值者为主的市场,除我国沪深300股指期货市场却显着以正向市场为主;成熟市场的风险溢价率的绝对值水平普遍低于新兴市场的水平。因此,成熟市场的经验值对我国鼓励股指期货市场发展而实施的政策导向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而且,本文首次根据简化的二期不确定决策模型进行实证检验,估算风险厌恶系数,部分显着结果表明套期保值者的参与程度受到整体市场风险变化的影响,由于全球市场风险的变化传导性,部分成熟市场和新兴市场之间也存在着某段时期内一致的变动趋势。最后,结论表明一般的股指期货市场普遍存在着与商品期货市场一样的风险溢价效应,且由于股票现货市场主要以多头为主,因此统计结果也证实股指期货市场则以空头套期保值为主,即套期保值者参与到股指期货市场中,将风险转移给投机者的同时,也支付相应的风险溢价作为补偿。然而,我国沪深300指数期货市场则表现出现相反的结果,主要原因在于目前我国股指期货市场才刚刚起步,政策上对于参与者有较为严格的限制,导致套机保值的机构参与者并不充分。然而,近期证监会正在有序不紊地推进公募基金参与到市场中,而且对《期货市场客户开户管理规定》的修订等举措,都表明我国股指期货正在向更完善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 我国股指期货与现货市场的波动溢出效应研究——基于HAR-CAW模型[J]. 赵树然, 袁东, 任培民. 运筹与管理. 2018

[2]. 股指期权功能实证研究[D]. 陈冉. 辽宁大学. 2017

[3]. 融资融券交易下股指期货市场功能的时变性研究[D]. 林祥友. 西南财经大学. 2012

[4]. 我国股指期货市场与股票现货市场的价格关系——来自中国资本市场的经验证据[J]. 陈红, 周奋, 张磊.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2012

[5]. 我国股指期货市场发展研究[D]. 娄道凯. 大连理工大学. 2001

[6]. 沪深300股指期货市场的到期日效应研究[J]. 林祥友, 陈超, 易凡琦. 兰州财经大学学报. 2016

[7]. 我国股指期货交易推出对相关现货市场波动性影响的实证研究[D]. 杨阳. 新疆财经大学. 2016

[8]. 论我国股指期货市场监管[D]. 刘季然. 中国政法大学. 2011

[9]. 股指期货推出对证券市场影响的实证研究[D]. 王立平.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10]. 股指期货风险溢价现象的比较研究[D]. 关文静. 复旦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  ;  ;  ;  ;  ;  ;  ;  ;  ;  ;  ;  ;  ;  ;  ;  

我国股指期货市场发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