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误区_职教论文

走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误区_职教论文

走出高职发展的误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职论文,误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发展高等职教,这是当前我国职教界的一大热点。但似乎还有许多盲点和误区,需要加以廓清。

误区之一:要求发展的呼声主要不是来自经济部门,而是职教内部的自我要求和愿望

要不要发展高职,何时发展,发展规模究竟应该多大,其主要依据应当是经济发展的需要,科技进步的要求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而这些依据最终只能由产业部门提出,或者由教育部门与产业部门在进行大量调查的基础上联合提出。唯如此方能保证高职发展中信息的准确性,办学的有效性和决策的科学性。

然而,令人不解的是,在当前这股扑面而来的高职热的呼声中,人们更多听到的倒是教育内部尤其是职教内部的声音,当然也还有一些地方领导的声音;而企业的声音、产业部门的声音似乎显得并不十分突出。这就不得不使我们对高职热的真实程度划一个问号了。

那么,为什么非产业部门对发展高职表现出那样的亢奋和热情呢?恐怕主要还是不同的利益驱动使然。我们不妨分析一下几部分人争办高职的动机:职教内部部分中专和个别技校之所以对办高职异常的积极,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办学历史早、条件好,因而总有一种羞与新建的职高、技校为伍的心态,一有机会就想升级、升格,脱离中等层次。而学校一旦升格,各方面的待遇自然也就提高。普通高校和成人高校之所以对高职也有极大的兴趣,恐怕不无以此变相扩大生源,从而实现稳定学校、扩大办学经费的目的。至于一些地方领导包括市长、县长、镇长,之所以表现出办高职的极大热情,主要认为当地的经济发展快,很需要人才。至于需要哪个层次的,高等技术人才需求量有多大,却并未进行科学的调查与分析。当然,也不能说没有为当地高中毕业生扩大升学面,找出路的目的。笔者曾在苏南一个乡镇企业发达的县级市考察,那里的经济发展确实很快,因此市领导在规划教育的现代化时,就强烈提出要办一所高校。究竟这个市应不应该办大学?我带着这个问题考察了那里乡镇企业的技术构成,发现那里的企业仍属于劳动密集型,员工们有中等职教的学历也就足以胜任岗位工作。至于需要的少量高级人才,通过引进或委托培养就可以解决,根本没有必要、其实也没有能力自己办大学。还有一部分职教管理者之所以也在为高职大声呼喊,并提出“中等职教不应是断头教育,应发展高职,以解决对口升学”。其真正的动因恐怕还是想重新拣起升学这根被职教早已抛弃了的指挥棒,试图用它来解决职教发展中遇到的一些生源不足、流生严重、办学缺乏吸引力等难题。

当然,在上述人们的思想中,并不是说人们没有为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的正确办学动机。但是,我们必须看到,在这股高职热中,教育内部的呼声已远远超过产业界的呼声,教育自身的愿望远远大于经济社会的目的。因此,这场主要由职教内部提出的而并非主要由产业界燃起的高职热,很需要我们去冷静的分析与对待。

误区之二:培养目标不是以操作型人才为主,而是以技术管理型人才为主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以培养高等应用人才为己任的。高等应用人才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操作型的,即高级技术工人、技师,是以操纵各种设备生产在第一线为特点;另一种是技术管理型的,即工艺师、技术员和车间、班组领导等,主要负责工艺技术指导或一线生产管理。这两种类型人才在现代企业生产中都很重要,但他们恰恰又是被以往的高教长期所遗忘而不屑一顾的。因此,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与普通高校所应有的不同分工,就是它主要应培养这两种类型人才。

企业中的操作型人才与技术管理型人才在比例上是前大后小的。因此,操作型人才应作为高职培养的重点,在数量上应远远超过技术管理型。这不仅是因为当前企业中的高级技术工人断档、奇缺,补充已成当务之急,更主要的是因为产品要上质量、上档次,增强在国内外的竞争力,没有一批智能型的技术尖子是无从谈起的。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在当前高职热的呼声中,有一种主张却恰恰把高级技术工人的培养关闭在高职的大门之外,他们认为高职不应该也不能够培养高级技术工人。并由此而武断宣布:高级技工学校不算高等职教。显然,这又是一个误区。

高级技术工人算不算高等职业技术人才?这只须分析一下高级技术工人的文化层次和技术结构就可以得出肯定的结论。一般说来,衡量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有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在高中文化或相当于高中文化基础上进行的职业技术教育;二是必须是在中级技术水平的基础上所进行的高级技术等级(6级以上“应知应会”)的培训。这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高级技工学校是我国近几年试办的一种实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机关,是技工教育的高层次。它的生源来自技工学校的毕业生或有中等技术水平的在职工人。学制一般两年或三年,培养目标是具有六级以上的技术工人或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毕业时通过严格的考工和技能鉴定发证认可。由此可见,高级技工学校已完全具备高等职教的两个基本要求,理所当然应包含在高职体系内。而那种将其排斥于高职之外的观点,不仅在理论上讲不通,而且在实践上也是有害的。本来我国的教育就有重理论、轻实践的传统。高等教育所培养的几乎都是研究型、设计型、管理型人才,虽然也培养过一些工艺型、技术型人才,但操作型人才却从未培养过,因而导致了高级技术工人长期短缺,只能靠在长期的实践中摸索提高,或随工资晋升而进入高级的办法解决。这虽然不失为一条曾经有效,并且对一些技艺很强的岗位今后仍将有效的做法,但时至教育、科学技术发达的今天,我们的教育却不应该再去泥古,更不应以以往的做法为由,排斥或否定高级技术工人可以由学校培养。而恰恰应该相反,即应当将绝大部分技术岗位上的高级操作人员的培养,纳入科学化、学校化的轨道。

或许有人会问,学校能培养出来高级技术工人吗?答案应是不必怀疑。

过去,教育由于受到两个因素的限制,使得高级技术工人多半是在生产实践中长期探索、积累、提高而成的,对他们的培养并没有纳入正规的学校教育中。这两个因素:一是我国的职教在国民教育中极为薄弱,是一条极细极短的腿,其本身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直到九十年代之前也未曾出现过培养高级技工的职业技术学校;二是教育手段的落后,对于形成高级技术工人的技术构成难以按单元、按程序进行分解,并通过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多媒体的教学手段予以分步施教。但是,随着职业技术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和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广泛应用,对于培养技术岗位的高级技术工人,已完全可以纳入到正规学校中进行培养。这其中不仅通过课堂可以进行专业理论的“应知”教育,使高级技术工人的培养一改过去那种仅在实践动手能力上通过长期的锻炼才能达到高级水平,而在专业理论上严重欠缺的弊端,而且还可以通过各种实践教学环节,比较快地、比较系统地完成高级技术等级的训练任务。由此可见,高级技术工人不仅完全可以通过学校培养,而且由学校培养比之传统的自然长成在时间上、在人的全面素质发展上都要快得多,好得多。

人类社会发展的任何历史时期,生产实践活动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最主要的活动内容,因而社会对操作型人才的需求总是远远大于研究型、设计型、管理型的人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发展时期,对于技术工人包括高级技术工人的需求十分旺盛,也十分迫切。因而,高级职业技术教育理所当然应当把培养的重点放在操作型人才上。如果因为理论的糊涂或门户之见而把其关闭在高职的大门之外,岂不又使高职教育重蹈传统高教重理论、轻实践的旧辙吗!须知这样的结果,必将严重滞缓经济发展的步伐。

误区之三:认为实现培养目标的关键不在教学计划、教学模式,而在学校的类型

发展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中央提出了三个生长点,即部分现有的高等专科学校转向,现有的成人高校充分利用和职业大学的健康发展。同时,国家教委还提出在有条件的中专增设高职班。中央之所以提出这样的发展思路和办学渠道,主要考虑我国教育资源短缺,投入不足,而选择内涵发展要比重新铺摊子经济得多,效益好得多。

但是,怎样发展高职,高职应主要由谁来办,目前在职教界的认识上尚未与中央取得共识。有一种意见认为,中央提出的三个生长点,由于其缺乏办职教的经验,很难保证高等职业技术人才培养的规格,即办不出高职的特色;而只有中专学校有较长培养技术员的历史,方可承此大任,因而主张高职应主要由中专或升级为高职校,或广设高职班。其实,这又是一个误区。

我们知道,人才培养规格能否得以保证,高职能否办出特色,虽然与学校的类型不无关系,但这不是主要决定因素,其关键在于教学计划的设计,以及这一计划能否得以贯彻实施。教学计划是人才规格的总管制,有什么样的教学计划,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来。如果教学计划设计得科学、正确,并要求施教机关必须严格执行,教育行政部门又能通过评估加以监控,那么,不论是高等专科学校还是成人高校,抑或职业大学,都是可以完成所要求的人才培养任务的。这里并不存在谁行谁不行的问题。特别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的是实践型人才,其培养模式将主要借鉴北美的CBE做法,即以职业能力为本位,针对职业岗位需要而设置教学内容。而这种方法对我国的任何学校都是陌生的,因而大家都面临一个更新教育观念和学习实践的问题。

令人顾虑的,倒是中专大量办高职班究竟行不行?一,中专是我国中等职教的骨干,承担着培养中级技术人才的重任,在我们仍需要以中等职教为重点的职教发展的今天,“骨干”却不十分安心,这岂不是对中等职教力量的削弱吗!二,中专毕竟缺乏办高教的经验,更无办高教的条件,即或在某一方面看似具备,但从总体上要求,恐怕也是难以具备的。办高校决非一般人所想像的那么简单,也决非一朝一夕之功。中专办高职,至少在一个相当长时间内,摆脱不了小马拉大车的窘境。三,中专在长期的办学中虽然有着丰富的培养中等技术人才的经验,但也不同程度的存在着重知识、轻技能,理论求深、求全的倾向,教学内容和方式总想与专科看齐。这种办学思想很显然也是有悖于高职的培养目标的。尤其是那种总不安于现有位置的思想,一旦升到了专科层次,会不会得陇望蜀,再要求新的升级?四,我国的普通高校有1000多所,成人高校也有1000多所,职业大学有100多所,就高教的现有能力而言,承担起高职的任务应该说是不成问题的。如果舍弃这些已有的资源不用,而非要再去开办新校,或者让中专戴上高职的帽子,其未必是一种良策。综上四点看来,中专办高职有很大的局限性,那种认为唯有中专才适合办高职的观点,尚不足以令人信服。

误区之四:认为发展高职一定要在职教内部自成体系,其他高校难当此任

值得注意的是,与积极主张高职由中专办的另一理由,那就是认为职教必须自成体系,即从初级到高级应有自己独立的办学系统和管理系统。显然这也是一个误区。

建立起一个从初级到高级较为完整的职教体系,确实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并且已被写入党和国家的重要文件中。但这是否意味着这个体系一定要完全独立,尤其是高等职教是否一定要另起炉灶,必须与普通高教和成人高教截然分开,独自“经营”,这实在是需要认真研究的问题。我们知道,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职教与高教、成教一个共同的办学原则,就是必须面向市场,及时地适应经济建设对不同人才类型的需要。学校必须由过去的单一型变成多功能型,即不但能够培养设计型人才,而且还能培养工艺型、管理型和操作型人才。学校的名称将不再主要是区别人才类型培养的标志,而正如前面所说的那样,人才类型区别的关键是教学计划。有了不同的教学计划,就会培养、培训出所需要的不同的人才来,其中当然包括高等职业技术人才。

尤其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化,普通高教与成人高教、高等职教,中等职教中的中专、技校、职高等,它们的界限将是趋于模糊的,很难严格区别,其特点将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渗透,共同合作。也就是说,普通高校同样可以承担高职和成教的任务,而成人高教也可以承担普通高校和高等职教的任务,高等职校也可以承担成教的任务。学校既没有必要也不可能把自己严格束缚在一个单一、狭小的天地里,在培养目标上和人才种类上与其他学校“割江而治”,井水不犯河水。其实,这一趋势早已被国内外教育发展的事实所证明。

所以说,建立从初级到高级完整的职教体系是必要的,但在高等阶段是否一定要自成体系,完全要独立设置、独立管理,恐怕未必如此。

总之,发展高职是必要的,但其遵循的基本原则,应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而不是人为的推动;应以培养操作型人才为主,而不是相反,更不应该排斥;应以发挥现有的教育资源为主,而不是去过多地铺摊子。中国在近半个世纪中,曾几度出现过虚假的高教热,如五八年的高教“大跃进”,七十年代初遍地涌现的“七二一”大学和“五七”大学,以及八十年代中期高校的高速度,平均三天建一所新大学等,其结果无一不导致教育结构的失衡和教育资源的破坏。历史的殷鉴不远。值此高职热的今天,是否应引起我们一些思考。

标签:;  ;  

走出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误区_职教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