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浅析论文_田园

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浅析论文_田园

中国瑞林工程技术有限公司深圳分公司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障碍人群的发展趋势,阐述了无障碍设计在我国市政道路设计中的重要性。针对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存在的问题,本文分别从视力障碍人群,肢体障碍人群和语言障碍人群三个方面对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的要求进行了研究和探讨,相信研究成果对同行能有所裨益。

关键词:市政道路 无障碍设计

无障碍设计主张强调在现代社会中,所有有关人类社会住所的公共空间环境和各类建筑物设施、设备的规划设计都须充分考虑具有生理伤残缺陷者、活动能力衰退者(老年人)和特殊情况正常人(如负重的成年人)的使用需求,配备能够满足这些需求的功能与装置,营造一个充满关怀、切实保障人类安全、方便、舒适的生活环境。无障碍设计的目的在于保障残疾人、老年人及其它弱势人群的行动自由,增加其活动范围,使其能平等的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物质文化成果。关爱弱势人群,构筑无障碍城市,已成为城市现代化及构建相互尊重、平等友爱的社会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一个国家或一个城市的社会文明发展水平。

1无障碍设计在我国市政道路设计中的必要性

1.1我国障碍人群的发展趋势

1.1.1我国残疾人数量进一步增加

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我国总人口数,及第二次全国残疾人抽样调查我国残疾人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和各类残疾人占残疾人总人数的比例,推算2010年末我国残疾人总人数8502万,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6.34%。各类残疾人的人数分别为:视力残疾1263万人;听力残疾2054万人;言语残疾130万人;肢体残疾2472万人;智力残疾568万人;精神残疾629万人;多重残疾1386万人。各残疾等级人数分别为:重度残疾2518万人;中度和轻度残疾人5984万人。

以上的数据真实反映了我国残疾人现状。而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见到如此多的残疾人。原因是我国街道以及其它无障碍设施的不健全和不规范迫使他们都在一个封闭、狭小和孤独的小环境中生存。

1.1.2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进一步加剧

根据国家统计局《201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4年中国13.67亿人口中,60岁及以上的老人2.12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为15.5%;65岁及以上人口数为1.37亿人,占比10.1%。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就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处于老龄化社会。按照这个标准看,中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的门槛,处于老龄化逐步加深的阶段。

再来看一组体现变化的数据:中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1982年为4.9%,1990年为5.6%,2000年为7.1%,2010年为8.9%,2014年为10.1%。从这组数据中可以看出,中国的老龄化正呈加速度上升状态。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50年,中国将有35%的人口超过60岁,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随着老年人口的增长,无障碍设计必定会成为城市建设中一个不可回避的课题。

1.2无障碍设计必要性分析

(1)残疾人在生理上或心理上有某种缺陷(如聋哑人言语障碍、肢残人和盲人行动障碍),在社会上常常受到歧视,出行的场所也受到限制,导致他们不愿出行,经常呆在家里,不愿意参与正常的社会活动。人到老年,随着身体机能的衰退,听觉、视觉等感官功能衰退,这种机能的衰退往往会对老年人的日常生活产生各种障碍。而且许多老年人会遭遇各种疾病,导致需要一些器材去完成日常生活的基本行为,而现在许多建筑和道路都是按“正常人”的人体尺度和行为作为设计标准, 却忽视了对老年人造成了不畅通的生活环境。基于国家提出的创造和谐社会的社会主义精神和平等与社会公正的理想,使残疾人和老年人等弱势群体能够拥有一个正常的无障碍的生活和出行环境、平等和畅通无阻的参与各项基本社会生活,是这些弱势群体不可剥夺的权利,也是一个社会文明发展程度的标志。

(2)来自生活的压力,其中包括就业问题的艰难与日常生活中面对整个社会时的孤独使得处于弱势的残疾人和老年人等群体不得不对自己的生存环境有着更多的不信任感和恐惧,对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存有更多的防备意识,从而在其心理意识方面与正常群体存在着明显不同。如果这个弱势群体能够与正常人进行交往与互动,有助于他们健全心理与行为的发展,同时也有助于在整个社会形成正确接纳残疾人和老年人等弱势群体的社会氛围。残疾人和老年人等弱势群体虽然在生理和心理上存在缺陷、体力弱、 感官衰退等,但是他们在心理上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与人交往,这些特点,决定了他们对空间环境的特殊要求。而让这些弱势群体能够融入社会、进行交往的基础毫无疑问是无障碍通行。

(3)无障碍设计是整个设计体系中的一部分,就其本身而言并不复杂。只要规划设计人员加强无障碍意识,在规划设计初期能认真地考虑并重视,在设计的具体实施过程按规范完成各细部构造的处理,不需要花费过多的精力和财力,就能够消除给残疾人和老年人等弱势群体带来的不便及障碍,使他们能够安全和畅通无阻地走出家门,和正常人一样参与各项社会活动。

2无障碍设计在我国市政道路设计中的现状

无障碍设计在我国提倡并实施了一段时间,它的实施需要一定社会条件的先行形成。虽然无障碍设计在我国一些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中的市政道路设计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我国的城市无障碍化市政通行环境程度还远远未达到国际大都市要求,特别是一些中小城市还没有一套完整的、整体化的、以人为本的无障碍化市政通行环境建设方案,总体来讲我国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建设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2.1对无障碍设计观念理解有误

目前我国市政道路设计中并没有真正重视部分人生理上或心理上有某种缺陷和身体机能衰退等这一客观存在的事实,市政道路设计理论也完全以正常人为依据,工程技术人员、相关政府主管部门以及广大业主对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认识还不到位。很多中小城市市政道路设计从业者认为无障碍设计可有可无,建设无障碍通行环境只能让残疾人和老年人等弱势群体带来实惠,不值得。有人甚至认为无障碍通行环境与正常人的使用要求相矛盾,影响正常人的通行。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些错误和片面的观念只能将残疾人和老年人等弱势群体隔离在一个相对封闭的环境中,剥夺了他们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和分享社会物质文化发展成果的权利。

2.2认为无障碍设计耗费大量投资

许多人认为建设一个市政道路无障碍通行环境十分昂贵,会耗费大量投资,占用很多空间和影响正常人的通行环境。其实这是一个片面的观念,据有关资料统计,无障碍环境建设支出只占工程造价的很小一部分,而且其中许多无障碍设施是不需要额外增加空间的,如盲道的设置等。反之,若未在市政道路设计阶段加以考虑,等工程建设完成后再进行无障碍改造的确花钱不少,业主等都会后悔莫及。虽然改善环境需要花费一定的资金,同时却可以大幅度地降低相应社会服务费,从长远和社会整体的角度来看,无障碍环境建设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3对无障碍设计缺乏有效监督

在我国中小城市市政道路设计中违反强制性标准的现象时有发生,对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规范的执行监督不力、对市政道路无障碍设施的工程验收把关不严,是当前市政道路无障碍环境建设中遇到的一个突出的问题。同时,相关的设备和产品(如室内盲砖、音响信号以及标志等) 配套跟不上,同时无障碍设计也未实现系统化,有的设计对盲道等标志物等部位设计不细致,进而影响了无障碍通行环境工程的连续性。我国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尚处于不成熟阶段,应结合现有经济和技术发展状况,不断完善和改进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规范。同时相关主管部门今后应加大对市政道路工程设计的审批和工程施工验收的监督力度,加强无障碍专用产品的开发与配套生产,进一步促进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的推广与应用。

3我国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的研究改进

残疾人和老年人等弱势群体因各种不同的生理心理以及身体衰退等原因导致的障碍类型,主要可以分为肢体障碍、视力障碍和语言障碍等。这些不同的障碍类型对市政道路通行环境会有各种不同的要求,市政设施设计要适应各种要求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联合国亚太经社委员会《建立残疾人无障碍物质环境导则及事例》的基本指导原则分为:(1)可接近性;(2)可到达性;(3)可用性;(4)安全性;(5)无障碍。

3.1基于肢体障碍人群的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研究改进分析

(1)台阶改进:市政道路在人行天桥、地下通道、较陡的人行道处和其它高程突变处均应该设置台阶或梯道。并应在梯道两侧设扶手,上口和下口及桥下防护区应设提示盲道。台阶高度和宽度设置适中,尽量采用最符合人体行动的尺寸,并避免台阶边缘外凸在人行道上。平直人行道突然增设的台阶,应该尽可能使用坡道替代,如果无法代替,则在台阶上喷涂警告颜色,引起行人的注意,以免发生危险。

(2)坡道改进: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的设计应考虑乘轮椅残疾人、老年人等安全方便地通过,设置相应平缓的坡道。而对于急于上班、上学、办事的人们 ,可在人行天桥与人行地道的另一侧设置快速通行梯道。坡道的防滑可通过坡道的坡度来加以控制,同时还应控制坡道的材料,可结合城市道路的各种通行要求来选择耐磨、防滑、环保的橡胶地板或混凝土板。

(3)二次过街的改进:二次过街所设置的安全岛不同于常规的直接通过的人行横道,应从视距、位置、车流和过街形式等方面考虑安全岛的设置。非对称道路行人过街安全岛更有利于行人安全,其设置方式使安全岛与错位式人行横道衔接,便于设置二次行人过街信号灯,且不会引起行人过街对信号的误解,每对信号灯都是为每段人行横道专门设置的,由于是单向设置,信号含义简单明了,容易与上下游路口进行信号绿波协调。

3.2基于视力障碍人群的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研究改进

由于目前盲道设计方法和规定的不规范、设计理念的不成熟再加上不规范建设、管理等因素,使得在实际过程中盲道往往不能起到预期的效果。即便完全按照国家相关规范设计、施工和使用,盲人也不能有效的使用盲道系统。因为盲道中存在着条形行进盲道与圆点形提示盲道均不能提示明确的方向、行进盲道与提示盲道路砖无针对性、市政道路两侧的开口造成盲道中断等问题。

(1)感知盲道优化:感知盲道是利用现有盲道路砖以其表面现有条形和圆点形的特征区别而反应不同信息的特点,而制作的提供信息的盲道砖块。其表面有指北特征标记的盲道北向砖;表面有表示指向医院、厕所、商场等方位特征标记的方位定位砖;以及其表面有表示指向“盲文交通导盲路牌”的特征标记的导盲路牌与指示砖。它大大改善现有导盲技术的不足,能较好的为盲人导盲并使其顺利到达目的地,且极易实施普及,使用简单,是一种理想的新盲道。同时感知盲道中的盲道北向砖、方位定位砖、导盲路牌与指示砖只能指示某种环境,可以通过盲道北向砖、方位定位砖、导盲路牌与指示砖、行进盲道和提示盲道的合理组合来告知盲人全部的环境信息。组合感知盲道砖设置不能太多,否则可能造成信息混乱,能清晰提示方位和主要的建筑物即可。

(2)减速带盲道的优化:在街坊社区出入口、人行横道上,盲道中断的距离很大,十几米甚至几十米,盲人在此处根本无法通行,因此笔者认为应在沿街街坊、单位出入口的人行道上设置盲道,该设置同时能起到进入的汽车减速功能,从而避免步道体系的中断,更加方便视力障碍者行动,也为其他人群有个很好的视觉引导。

3.3基于语言障碍人群的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研究改进

对于标线、标示牌等交通标志,添加更多强对比度的颜色。所设立的标识牌要位置明显,标识牌上的示意图设计简单明了,使得绝大多数人能很快识别,文字凹凸且大,高度适中,以便使人们清楚看到,并且视觉障碍者能触摸掌握。由于市政道路中人群的视力、记忆力和反应等各种能力的不同,很多小孩、老年人往往难以领会复杂的出行信息,这就要求信息的提供采用更具针对性的设计和设置。为此,应对现有符号标志重新进行调整、设计甚至创新,使之具有了符合小孩、老年人等人群认知能力的特点。

4 结语

市政道路设计中无障碍设计不仅是规范的要求,也是关爱社会弱者和社会主义文明建设的表现。对于设计师来说只是举手之劳,但意义却十分重大,可以在不增加或增加很少的投资情况下,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简单阐述了我国无障碍人群发展趋势,分析了我国市政道路设计中无障碍设计的现状,根据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分别从视力障碍人群,肢体障碍人群和语言障碍人群三个方面对市政道路的无障碍设计要求进行了研究和探讨,希望本文的研究成果能够进一步强化市政道路设计人员无障碍设计意识,提高无障碍设计水平。

参考文献

[1]《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2] 江海涛 .道路和建筑无障碍设计图说[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3] 成斌. 国内外无障碍环境建设法制化之比较研究[J].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 22(3): 28-31

[4] 王卫雷. 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研究[J]. 科技创新导报. 2010(6): 96-97.

论文作者:田园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5年3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10/9

标签:;  ;  ;  ;  ;  ;  ;  ;  

市政道路无障碍设计浅析论文_田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