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案例选编新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选编论文,案例论文,新策略论文,高中地理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们认识事物总是在从个别到一般,又从一般到个别的循环往复中实现的。地理学科的一般法则是把个别、局部、分散而具体的地理事物,按其内在联系,进行归纳、总结、综合,最终得出概括性结论,即地理原理或地理规律,其为共性知识,是本质、抽象和概括的;特殊描述是基于一般法则的更具体、更细化的描绘或更具个性和特殊性的描述,为个性知识,是事实即客观存在。 “一般原理和概念的发展可以为研究特殊事例提供方法和手段。地理学研究区域之间的差异,既要发现不同地区的相同点,也要发现不同点,并应解释其中的原因。所以,建立科学的法则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不是我们的目的。但建立科学法则却是我们实现目的的最快途径。”[1]领会地理的一般法则,针对具体问题进行特殊描述,提高学生运用地理原理、规律和方法解决具体地理问题的能力,是案例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很多地理问题的解决都是以案析理的过程,这里的“案”就是特殊描述,“理”就是一般法则。在以案析理的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就是所选案例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即所选的特殊描述经适当加工后要能充分演绎一般法则。 教师应通过案例构建、问题设置、初高中教材和乡土地理等的灵活应用,提高学生归纳和完善地理原理、规律、方法等一般法则,并运用一般法则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以特殊描述为问题设计的切入点,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总结和运用一般法则 特殊描述通常是案例教学的起点。运用一般法则剖析特殊描述,特别是看似与一般法则相矛盾的个案,往往最能引发学生对问题本质的思考与探索。 【案例1】为什么淡水资源不足? (2011年高考新课标文综卷第36题)某岛国人口约500万(2009年),经济发达,淡水资源严重不足。该国国土面积约640平方千米,其中主岛面积约540平方千米,地形单调,平均海拔不足15米,岛上河流最长不足16千米。图1示意该国主岛及其附近地区,图2为对应的气候资料。

分析该国淡水资源严重不足的主要原因。 根据图1所示信息,判定该岛国为新加坡。新加坡位于热带雨林地区.终年多雨为什么还缺水?根据试题提供的图文信息,新加坡地域狭窄,路面多水泥沥青浇筑,致降水多形成地表径流入海,缺大湖泊、河流,人口、工业密集,经济发达,耗水量大。再结合学校所在地——厦门的实际,笔者设计问题:“厦门的降水很丰富,为什么也缺水,尤其是夏季缺水更为严重?”显然,降水丰富与淡水缺乏的矛盾冲突是问题设计的切入点,分析此类“特殊性描述”的问题,其着眼点应放在引导学生总结归纳海岛缺水的“一般法则”上,即地域面积小(集水面积小)、河流短小、存在水污染、人口密度大、经济发达、用水量大等。新加坡与厦门的共性在于,它们都是海岛国家(城市),因而“路面多水泥沥青浇筑,致降水多形成地表径流入海”是其区别于一般海岛的特殊原因。 【案例2】铁路线布局为什么偏离聚落? (2014年高考新课标文综卷I第4题)20世纪50年代,在外国专家的指导下,我国修建了兰新铁路。兰新铁路在新疆吐鲁番附近的线路如下页图3所示。 推测外国专家在图示区域铁路选址时考虑的主导因素。 铁路线等交通线路连接聚落分布,是众所周知的一般法则,而本案却偏偏有违常理,铁路选址远离聚落。本题就是从这一“特殊描述”切入,考查学生对这一“特殊描述”原因的分析能力。本题隐含的背景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火车采用蒸汽机做动力,规定车站要建在海拔800米以上的地区,考虑到吐鲁番市区海拔在0米左右,所以车站远离市区。现在的高铁车站就紧挨着吐鲁番市区边缘。前后对比可见,貌似背离一般法则的个案,分析时应追查是否有其他因素的干扰。观察分析地图信息,发现线路大致与1000米等高线平行,由此可得出铁路选址的主导因素是地形的结论。

二、选编个性差异大的案例组,引导学生归纳一般法则 以人教版教材为例,其课后的“活动”和“阅读”板块都设有两三个案例,编者的本意是希望学生学完一个案例后,将知识迁移运用于解释其他个案。可见,将若干差异较大的案例放在一起分析,更能凸显问题的本质,通过归纳与演绎推理的思辨过程,也更能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案例3】围绕同一主题,选编个性差异大的案例。 湿地萎缩的主因通常是人类活动的干扰。围绕这一主题,在学习问题研究“为什么停止开发北大荒”这一内容时,可参照“问题研究”,选择洞庭湖围湖造田、厦门填海造陆等案例,从历史背景、区域经济水平两方面,与开发北大荒导致湿地萎缩的案例进行对比,引导学生归纳人类活动对湿地干扰破坏的起因。 本案例以“导致湿地萎缩的人类活动原因”为线索,着眼于不同的地域空间,选择“海域填海造陆”,陆域又据地域空间和湿地类型选择差异大的个案“南方围湖造田”“北方沼泽地垦荒种粮”,通过对比分析,总结一般法则:不同的社会生产力条件下,资源的开发利用方向和方式可能差别很大。在温饱问题尚未解决的区域或经济水平较低的年代,各类湿地的土地利用方式大多用于物质生产,如种植粮食、养殖水产,频繁和过度的生产活动导致生态破坏、湿地萎缩。 三、梳理教材概念、原理和规律,引导学生重构和完善一般法则 教材案例的编写体例,按“案”“理”的不同次序呈现,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先理后案(印证型),即教材先阐述地理规律或原理,然后给出相应的案例,分析、论证或巩固地理原理。人教版必修2教材中绝大部分案例采用这种呈现方式。如“新工业区”这部分内容中,教材先简洁说明新工业区的特点和分布,然后展示“意大利中部和东北部工业区”和“美国硅谷”两个案例,用以强化分析。第二,先案后理(导人型),这种类型的案例不多,教学时往往先呈现学生所在区域附近的案例,或提供尽可能翔实的情境,再展示如何运用原理规律分析解决问题。如“南昆铁路线的分布”。第三,案理结合(夹叙夹议型),即“案”“理”交替出现,在展示案例的同时逐步分析、阐述地理原理。例如,“德国南部城市等级体系的启示”是一个以正文形式出现的隐形案例,课文以“边叙边析”的方式呈现出来,这类案例常见于必修3教材。 因篇幅限制、时空变迁、体例要求、认识局限等诸多主客观原因,教材部分概念、原理、规律有一定的局限性,甚至错误。因此,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梳理、重构、完善一般法则,深化学生对一般法则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其阅读、使用教材等教学资源的能力,并树立科学的发展观。 1.先理后案型案例一般法则的重构与完善 很多地理事实(如数据、案例)甚至部分概念、原理、规律会随时间有不同程度变化,而教材编写往往滞后,可能导致相关一般法则存在瑕疵、谬误,需要教师及时予以更新、重构和完善。 【案例4】发生在湿润地区的红漠化 发生在湿润地区的红漠化也属于荒漠化表现之一。[2]但教材中的荒漠化是指“发生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及一些半湿润地区的土地退化”,这一界定未包含红漠化这一特殊现象。要完善对“荒漠化”的理解,应在阐述荒漠化的主要成因机制是风沙侵蚀、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等一般法则之后,再呈现福建长汀红漠化这一个案的形成机制,引导学生重构和完善对荒漠化概念的理解:福建省长汀县河田镇山林植被在近、现代两度遭受毁灭性砍伐,尽管地处湿润地区,但水土流失严重,土壤缺少有机质,植被难于生长,出现红色荒漠化景观。 人们对荒漠化的认识是一个发展和统一的过程。本例可能是编者忽略了学界最新定义,所以有必要以问题的由来、发生、发展为线索进行梳理,重构与完善有关荒漠化的一般法则。 2.案理结合型案例一般法则的重构与完善 这类案例中,对原理的表述及编者的观点、解释和分析往往“混合”在一起。基础薄弱、阅读理解能力较差的学生自学有困难,需要教师告知哪些是原理,哪些是对案例的客观陈述。为便于学生阅读理解,教师最好将这类型案例改编成先案后理的形式,让学生在阅读案例过程中形成直观感受,之后再归纳原理、规律。从编者夹叙夹议的案例分析中抽取、概括主要因素,并逐一分析各因素,总结和归纳分析此类问题的一般法则。 【案例5】鲁尔区的衰落 第一步,给出如下资料,让学生认识鲁尔区曾经的繁荣和重要地位。 19世纪上半叶,鲁尔区开始大规模开采煤矿和生产钢铁,迅速发展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重工业区和最大的传统工业地域。随着鲁尔区的繁荣,这里出现了欧洲历史最悠久的城镇集聚区,拥有多个著名工业城市。 第二步,设置问题:“查阅资料,说说鲁尔区兴起的过程并概括主要原因。”引导学生分析鲁尔区“因煤而兴”的发展过程(采煤工业起家—随着煤炭的综合利用,发展了炼焦、电力、煤化学等工业—促进了钢铁、化学工业的发展—带动了机械制造业、氮肥工业、建材工业以及服务业等的发展)。 第三步,在引导学生概括鲁尔区衰落的主要表现(煤炭开采量逐年下降,煤矿和钢铁企业大量关闭;由于技术的发展,钢铁、汽车、造船业需要的劳动力逐渐减少:因重化工业集聚带来的环境污染、用地紧张、交通拥挤等问题,许多企业的经济活动向德国南部转移)的基础上,再引导学生分析导致其衰落的最主要原因。 第四步,选择诸如英国伯明翰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中国辽中南工业区等传统工业区衰落的案例,引导学生总结传统工业区衰落的一般法则。 本案例先呈现鲁尔区“曾经的繁荣”,继而探析鲁尔区兴起的过程和主要原因,然后重点引导学生探究鲁尔区衰落的主要表现及原因,最后再引导学生总结传统工业区衰落的一般法则。在这一设计中,“兴”与“衰”的表现为“案”,而导致“兴”与“衰”的原因为“理”。“案”与“理”适当间隔,有利于学生将特殊描述中获得的结论上升为一般法则,同时也使学生认识到影响工业的区位条件处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四、引导学生整合初高中教材,运用一般法则理解和诠释初中案例 现行初高中教材在内容选编上“案”“理”结合不甚紧密、各有侧重。高中教材侧重系统地理知识的演绎推理,初中教材则侧重区域地理的事实陈述。现行新课标初中教材中有些案例或区域内容稍加修改后,可成为适合高中教学的典型案例。教师可以某议题为线索,引导学生挖掘初中区域地理的相关内容,通过问题设置或改编,理解和诠释区域特征背后的原理和规律。 【案例6】俄罗斯的铁路交通 首先,要求学生读“俄罗斯铁路、管道和城市的分布”图,分析俄罗斯的铁路网在欧洲和亚洲部分的密度差异。引导学生运用一般法则“交通网密度与区域城市人口、工业集中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加以分析,得出结论:欧洲部分城市、人口、工业密集,经济发达,故铁路网稠密;亚洲部分城市人口、工业稀少,经济较落后,故铁路网稀疏。 其次,引导学生看图分析:为什么亚洲部分铁路主要分布在南部、横贯东西? 最后,通过追问“俄罗斯以什么交通运输方式为主?为什么?”引导学生根据初中教材的相关图文信息,运用高中原理进行分析:俄罗斯国土东西横跨欧亚、面积辽阔,矿产林木资源与经济、人口背离分布;运输连续性好、运费低,适合长距离运送重物;虽多大河,但因纬度高,冬季气候寒冷,河流封冻期长、通航期短,只有伏尔加河等少数河流运输量较大:海岸线虽长,但除摩尔曼斯克港因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终年不冻外,多数海港封冻期长,除北冰洋外,各海港外运须经别国海域,十分不便。[3]由此概括出俄罗斯以铁路交通运输为主的原因。 初中教材重在描述区域特征,因欠缺高中系统理论的支撑,往往弱化对原理的解释。本例利用初中教材“俄罗斯”一节的图文信息,引导学生根据高中地理中“影响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一般法则,找出并分析图文信息中地理事实间的因果关系,从而深化学生对一般法则的理解。 五、结合教材中的“问题研究”和乡土地理,引导学生通过选编乡土案例聚焦一般法则 “问题研究”是新教材相对于老教材的显著变化之一,旨在利用本章节的地理原理、规律、方法及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等,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地理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教师应引导学生认真研究该内容,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指导学生选编乡土案例,借此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提高学生观察、发现身边地理问题,以及运用相关原理、规律、方法等一般法则,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把“问题研究”中的区域替换成学生熟悉的本土区域,根据教材的研究范式,实地考察对应的要素和问题。通过感性认识与实践过程中的理性思考,使学生深入理解相关原理、规律。 【案例7】“问题研究”:从市中心到郊区,你选择住在哪里? 林同学的研究报告(2013年11月5日)。 我家老宅在厦门岛八市附近(繁华市区),父母也在周围上班,因为紧挨着BRT(快速公交),外出包括到集美中学高中部上学都挺便利。唯憾老宅面积小、无新区小区的常规配套设施,市场附近车辆、人声吵嘈杂。现在想买新房,附近楼盘价格每平方米都在3万左右,利用腾讯地图通过关键词“新楼盘、地铁、海景、学区房、价格2万内”进行搜索,初步确定在集美园博苑附近,经实地考察、售楼人员介绍、家庭讨论,决定购买“中航城国际社区”精装楼中楼:三室两厅两卫,朝向西北,楼层11,建筑面积138平方米,可用面积117平方米,总价232万元,可近览园博苑大部分景观,距地铁站不到1千米(2018年建成通车)。 这是个由“仿”成“真”的案例。从学生提交的报告可以看出,该报告是基于真实想法所做的调查,字里行间体现着认真,内容充实,区位分析的广度、深度甚至超越教材。这也为后续农业、工业、交通区位的分析起到了示范效应。 六、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个性案例,聚焦一般法则 作为地理教师,应关注发生在身边的有违常理的地理现象,在日常教学中,及时主动地为学生讲解,激发学生关注异常地理现象的兴趣,使其养成以实践检验理论的习惯。 【案例8】为什么同一天里飞机起降方向大不相同? 2014年7月27日(农历初一)晚,笔者约几位好友在厦门机场对岸公园小酌。夜空中,飞机起降频频,笔者无意间发现,无风时飞机由北往南降,风大时则相反,颇觉意外。因为之前知道厦门机场跑道大致为东北—西南走向,因冬季盛行东北风的关系,笔者想当然地认为飞机起降定是冬季从南向北,夏季则相反。而为什么短暂的时间里,飞机起降方向大不相同呢?思考着,笔者脑海中忽浮现出童年跑步迎风放风筝的场景,联系当晚不时有东北风后,笔者顿悟:风筝和飞机原来都是逆风起降的啊! 据关键词“机场跑道、风向”辗转查到中国民航官网权威说法:跑道方向与当地盛行风的方向一致,或与风向夹角尽可能小。因为侧风对起降影响较大,容易造成飞机偏出跑道或掀起机翼。早期飞机抗侧风性能弱,为保证飞机能在各种不同风向中起降,大的机场往往建两条方向交叉的跑道。现在飞机的抗侧风能力大大加强,新建大机场通常只建同一方向的平行跑道。 生活中不时会发现这样貌似有违常理的个性案例,教师应及时与学生分享,聚焦一般法则。 综上所述,高中地理案例选编可以有不同的思路和形式。本文着重探讨基于一般法则与特殊描述的辩证关系,如何把案例学习的规范和要求很好地融合在案例选编中,使案例选编更好地促进案例教学。目的是希望促进教学案例选编思路和形式的多样化。
标签:地理论文; 高中地理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