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描与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关系_山水画论文

中国山水画写生与创作的关系,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山水画论文,中国论文,生与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生活是艺术的源泉,这是永远不容怀疑的真理。古人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造化,即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心源,即画家的思想、意念、情感等。造化于外,心源为内,内外相融,发之于心,行之于笔,立之于象。黄宾虹先生说:“作画当以大自然为师,若胸有丘壑,运笔便自然畅达矣。”黄宾虹先生还谈到,古人论画谓“造化入画,画夺造化”,“夺”字最难。造化天地自然也,有形影常人可见取之容易;造化有神有韵,此中内美常人不可见。画者能夺其神韵,才是真画,徒取形影如案头置盆景,非真画也。所以中国山水写生不是以简单的再现为目的,而是强调作者与对象的互化而求心知。写生实为一种天意与人意合一的再组、再造,是宏观性的天人交合的迹化。

中国艺术旨在表现人的主体精神,这种主体精神可称之为心、情、意,所以在写生时的心境是非常重要的。古人云“万物静观皆自得”,庄子云“万物无足以挠心者,故静也”。我们在写生时要排除杂念,真正投入到山水中去感受、去体验,这样才可能将心中的感受、情意表现出来。黄宾虹先生说:“作画时须将心收起,勿使其如天马腾空;落笔之际应留得住墨,勿使其信笔涂鸦;纵游山水间,既要有天马腾空之劲,也要有老僧补衲之沉静。”当今画坛中存在的浮躁之气与毫无情感的“制作”风气,以及哗众取宠、低格调的追求,都是作者心境未静所致。

古人在论造化与心源的关系时说到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行万里路的目的在于从自然中获得你所需要的形象素材和陶冶性情、开阔胸襟;读书则是为了在行万里路的过程中,具备师造化的一定的心源基础。

中国山水画写生的观察方法为“仰观俯察,远取近求”。这种观察方法,决定了中国山水画的透视是不定时不定点的任意游移性的心理视得,也可称之为移动透视或散点透视。这种透视能最大限度地表现作者观察事物的深度和广度,所以我们在写生时不可到一个景点,坐下来就画。我们应该熟悉一下周围上下的景观,静下来观察和感受之后再动笔。动笔时不能被客观对象所束缚,只要开始动笔,一切山石、树木、河流等都是在为你心中的山川服务。根据画面意境的需要可随意剪裁取舍,不懂此理写生时就不能主动。所以中国式的观察过程同时也是认识过程、理解过程、审美开拓过程和形象创造过程,也就是中国画的创作过程。黄宾虹先生说:山水画家对于山水创作,必然有着它的过程,这个过程有四:一是“登山临水”,二是“坐望苦不足”,三是“山水我所有”,四是“三思而后行”,此四者,缺一不可。“登山临水”是画家作画的第一步,接触自然,做全面观察体验。“坐望苦不足”,则是深入细致地看。既与山川交朋友,又拜山川为师,要在心里与山川有着不忍分离的感情。“山水我所有”,这不只是拜天地为师,还要画家心占天地,得其环中,做到能发山水的精微。“三思而后行”,一是作画之前有所思,此即构思;二是笔笔有所思,此即笔无妄下;三是边画边思,此三思包含着“中得心源”的意思。所以山水画既是写自然的灵性,也是写作者的心境和性情。艺术创作和艺术表现是智慧和人文精神的结晶,是人的自我创造和自我肯定,是比生活更高级的形态。每一位画家对自然生活的体验和认识不同,观察自然的视点以及自身性情和文化结构不同,所创作的绘画形式与表现手法以及艺术品格也各不相同。这种观察方法其结果实为天人合一、物我共化,所以中国式的写生实为对景创作,可以现场完成也可以回画室完成。

标签:;  ;  ;  ;  ;  ;  ;  ;  

素描与中国山水画创作的关系_山水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