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仙花及其栽培技术_凤仙花论文

凤仙花及其栽培技术_凤仙花论文

凤仙花及其栽培技术,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凤仙花论文,栽培技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凤仙花又称指甲花、急性子、凤仙透骨草,全草均可入药,常野生于荒山、路边等处,是集药用、观赏为一体的多用途植物,具有较好的种植前景。

      一、特征特性

      凤仙花原产印度、马来西亚和中国南部,为凤仙花科、凤仙花属一年生草本植物。株高30~80厘米。茎圆柱形,直立,肉质、多汁,上部分枝,下部节膨大,肉红色。叶片阔披针形,边缘有锐齿,互生。花腋生,花梗短,单生或数朵簇生。萼片3枚,两侧各1小片,后面一片较大,呈花瓣状,花瓣5枚。蒴果纺锤形,长1~2厘米,两端尖,密被柔毛。种子多数,圆球形,褐色,粒径1.5~3毫米,成熟时外壳自行爆裂,将种子弹出,自播繁殖,故采种须及时。凤仙花品种极多,花型有单瓣、重瓣,蔷薇型、茶花型、石竹型。花期7~10月份。果期9~11月份。

      凤仙花能自播繁殖,对环境要求不严,适应性较强,在较贫瘠的土壤中也可生长,移植易成活,生长迅速。喜阳光,喜温暖湿润气候,但怕积水,耐热,不耐寒,不耐霜冻。可利用零星非耕地、闲地、庭院空隙地栽培或在菜园瓜地间作。

      二、利用价值

      1.观赏价值 凤仙花形似蝴蝶,花色有粉红、大红、紫色、粉白、白黄、洒金等,善变异。有的品种同一株上能开数种颜色的花瓣。生存力强,适应性广,在我国各园广泛栽培,为常见的观赏花卉。花如鹤顶、似彩凤,姿态优美。因其花色、品种极为丰富,是美化花坛、花境的常用材料,可丛植、群植和盆栽,也可作切花水养,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

      2.药用价值 凤仙花的根、茎、叶、花及种子均可入药。民间常用其花及叶染指甲、染发;根、茎入药,有祛风湿、活血、止痛之功效,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痛、屈伸不利;种子称急性子,有软坚、消积之效,用于治疗噎膈、骨鲠咽喉、腹部肿块、闭经等症。

      三、栽培技术

      1.繁殖方法与播种季节 凤仙花用种子繁殖。播种季节为春播和夏播,春播在4月份,夏播在5~7月份,以5~6月份播种最为适宜,播种出苗后2个月即可开花,花期可保持2~3个月。

      2.选地、整地、施肥 以选择阳光充足、土质疏松、肥力中等以上且排水良好的土壤为宜。播前深耕15~20厘米,撒施有机肥1500~2000千克于土面,再行耕耙,将肥料翻入土中,与土壤混匀。然后按1.8米开墒做畦,畦面宽1.5米,畦高15厘米,沟间走道宽0.3米。

      3.播种方式 种子寿命较长,在室温下储藏3年仍有较高的发芽率。可直播,也可育苗移栽。

      ①直播栽培。在整好的土地上,采取打穴播种或开沟条播的方式,按行距30厘米、穴距15~20厘米挖穴深3~4厘米,每穴播种3~4粒,播后覆土1~2厘米厚。

      ②育苗移栽。苗床地宜选择水源方便,土质疏松、肥沃的地块,每平方米施腐熟优质细碎农家肥5千克,将肥料翻入15厘米的土层中,并细碎土壤,然后做畦,畦面宽1.2米,畦高15厘米,沟间走道宽30厘米。将种子均匀撒在畦面上,覆土厚1厘米并稍加镇压,随后浇水。播后保持土壤湿润,温度20℃~25℃时5~7天开始出苗。每亩用种量1.5~2千克。当幼苗高10厘米左右,有真叶3~4片时即可移栽。在事先整好的地块上,按行距30厘米、株距20厘米挖穴,穴的大小、深浅依苗高、根系的多少来定,起苗时多带泥土易于成活。把苗栽在挖好的穴内,用手压紧,淋定根水,待水渗下后培土封穴,可以减少水分蒸发、浇水次数,利于成活。

      4.田间管理 ①间苗、定苗。直播栽培如果间苗过晚,幼苗会相互拥挤,过多消耗土中养分,致使幼苗整体发育不良。早间苗可避免幼苗拥挤,减少养分的消耗,一般在出苗后15~20天,株高7~10厘米时即可进行,间苗时留下壮苗,去除弱苗和病苗。当苗高15~20厘米时,按株距25~30厘米单株定苗,每亩定苗7000~8000株。

      ②中耕除草。主要是疏松土壤,提高地温,调节土壤水分,铲除杂草,促进根系发育,保证植株生长健壮。

      ③追肥。苗期适当淋些腐熟清粪水或氮素化肥,苗高30~40厘米时,可把茎下部的老叶去掉,摘去顶尖,促其多分枝。此时,每亩施氮、磷、钾比例为18:5:7的30%复合肥40~50千克,可顺行开沟将肥料撒入沟内,覆土、浇水,以满足植株生长及开花结果所需的养分。

      5.病害防治 ①白粉病。该病主要为害叶片,也可蔓延至嫩茎、花、果。感病叶片最初在叶片表面上出现零星的不规则状白色粉块,随着病害的发展,叶面逐渐布满白色粉层。初秋在白粉层中形成黄色小圆点,后颜色逐渐变深呈黑褐色。病叶后期变枯黄、扭曲。病菌借风雨传播。7~9月份为发病盛期,气温高、湿度大、种植过密、通风不良时发病重。

      防治方法:一是加强栽培管理。适当稀植,改善通风透光条件,多施磷、钾肥,适量施氮肥,增强植株的抗病力。二是及时拔除病株、清除病叶并集中烧毁,减少来年侵染源。三是发病初期用15%三唑酮(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10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喷雾以上药剂轮流交替使用,7~10天喷1次,连喷2~3次。

      ②褐斑病。褐斑病又称叶斑病,各地均有发生,主要发生在叶片上。叶面病斑初为浅黄褐色小点,后扩展成圆形或椭圆形,以后中央变成淡褐色,边缘褐色,具有不明显的轮纹。发病严重的叶片上病斑连成片,导致叶片变得枯黄,直至植株死亡。病菌在病株残体及土壤残体碎片上越冬,翌年当环境条件适宜时借风雨飞散传播。高温多雨季节易发病。

      防治方法:发病初期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甲基硫菌灵800倍液,或75%百菌清1000倍液喷雾防治,7~10天喷1次,连喷2~3次。

      ③立枯病。该病菌主要侵染根茎部,致病部变黑或缢缩,潮湿时其上生白色霉状物,植株染病后,数天内即见叶萎蔫、干枯,然后造成整株死亡。

      防治方法:在发病初期拔除病株后,喷洒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60%多·福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7~10天喷1次,连喷2~3次。

      ④轮纹病。该病菌为害叶片,在叶缘周围产生深褐色的大型圆病斑,病斑表面有明显的同心轮纹,后期病斑中部变灰褐色,散生黑色小粒点。

      防治方法:在发病初期开始喷药,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常用药剂: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800倍液,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等。

      四、采收加工

      于7~9月份开花期间每日下午采花,多次采收,采收后拣去杂质,晒干即可供药用。凤仙花品种甚多,颜色五彩缤纷,入药以红、白二色为佳。采收果实在9~10月份,当果实呈黄色但未完全成熟时随时摘下或将全株割下,晒至果皮自然开裂爆出种子,拣出枝、壳、叶片,除净杂质晒干,即为药材“急性子”。采收茎枝在夏秋季,割取地上部分,除去叶、花、果及杂质,晒干即为药材“凤仙透骨草”。

      联系电话:010-88229499

标签:;  ;  ;  ;  

凤仙花及其栽培技术_凤仙花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