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俄使觐见看清朝宾礼到礼宾的转变-读尤淑君著《宾礼到礼宾》札记论文

从俄使觐见看清朝宾礼到礼宾的转变-读尤淑君著《宾礼到礼宾》札记论文

从俄使觐见看清朝宾礼到礼宾的转变
——读尤淑君著《宾礼到礼宾》札记

樊世豪

(河北大学 历史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2)

摘 要: 自古以来,与周边国家的关系始终成为中国历朝处理外交事务的关键。随着世界形势的变化,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与中国为邻。时至清代,沙俄逐渐成为中国处理边境事务纠纷的核心。受制于“天朝上国”的传统华夷观念,外使觐见问题贯穿清朝对外事务的始终。本文以清中前期俄使觐见为例,探寻清政府涉外礼仪的变化,洞察在近代前夜中俄间特殊的外交关系。

关键词: 宾礼;礼宾;伊台斯使团

一、清前期中国的宾礼体制

自秦始皇称帝以来,作为中华专制主义的最高象征,皇权逐步得到强化,与之相匹配的宾礼体制也不断发展完善。时至清朝,中国已形成一套近乎完备的宾礼体制。

宾礼,根据《周礼》的记载,是周天子与四方诸侯往来的礼仪,并借由朝觐、聘问、会盟、巡狩等仪式,明定君臣名分,规范尊卑位阶,凝聚各国的向心力,构筑一个以周天子为中心的,四方宾服的礼制社会[1]。历代帝王根据周礼的释义,制定了不同的宾礼体制。如当时匈奴使者朝见刘邦时所行“鞠躬礼”,便是汉朝根据当时实际力量对比,所制定的一个特殊的宾礼体制。清朝建立后,清帝根据清周边各国的实际情况,将宾礼的范围划分为五个等级,以京城为中心,分为朝廷、行省、藩部、属国以及互市国。其中,藩部与属国的界限,一般被认为是清朝的边境。对于不同等级的来使,觐见清帝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在安南、琉球、朝鲜等属国中,朝鲜的册封使臣由满臣担任,安南、琉球等属国的册封使臣多由汉臣担任。不同属国的册封使臣不同,体现出各属国在清代宾礼中地位的不同。同时,根据《大清通礼》的记载,亦可知悉在当时的环境中,清帝格外优待蒙古使团,其位阶甚至高于内亲王。此外,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宾礼体制多与朝贡贸易相联系,显示清朝的至尊地位。受制“天朝上国”思想,清政府以为国境之外皆为“属国”,觐见时,必须亲递国书,行跪拜礼。但“地理大发现”后,随着中西方交流的日益增多,清政府发现在“属国”外,有越来越多的“化外之国”存在,他们坚持各国间平等外交,认为向清行跪拜礼有损本国尊严,这无疑是对清朝宾礼体制的猛烈冲击。以下重点截取清前期俄使团访华事例,揭示其中的特殊现象,从清前期俄使团觐见礼仪的变化中,揭示清宾礼体制的转变。

人文精神对人类精神遗产高度重视,在政治教学中也包括了对人类精神文明产物的阐释和教育。人文精神是对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这为初中政治教育教学思路的改进提供了方向,即教师对学生独立人格的肯定,对学生自我发展意愿的理解和满足等。无论从初中政治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上看,还是从政治教学发展方向上来看,凸显人文精神都十分必要。

二、清前期俄国政治的现状与顺治朝俄使觐见

近代沙俄的雏形,原为东欧平原瓦良格人所建的罗斯公国。至智者时期,罗斯公国的土地被一分为三,其中以莫斯科公国的留里克王朝最为著名,其属性被定义为一个王权尚不强大的封建王朝(有限专制)。公元1100年前后,在弗拉基米尔大公统治下,其领土得到进一步扩充,而后蒙古崛起,实现对整个公国的占领。随着时间的推移,蒙古帝国逐渐衰落并走向分裂,公国重归统一。此后,公国便开始对外扩张。至伊凡四世,公国已具帝国雏形,但随之而来的大混乱时代,给这个正在发展中的国家以沉重打击。经过近半个世纪的努力,公国逐渐恢复元气。沙皇阿列克塞时代,整个公国奉行改革,积极发展对外交往。

顺治十二年,俄巴伊科夫使团奉沙皇之命出使清朝。根据当时的国力对比,俄早期罗曼诺夫王朝与清无法相提并论,其封建化进程远落后于清朝。基于此,可以很自然的推测,俄使团在当时的情况下,会按清朝的宾礼体制亲递国书,行“跪拜礼”。然而,巴伊科夫使团的做法却显示出俄国与清朝分庭抗礼的决心,俄使坚决要求按西方的礼仪向清帝觐见,对行“跪拜礼”断然拒绝。这无疑是对清传统宾礼体制的一次猛烈冲击。巴伊科夫使团与清理藩院僵持不下,此次俄使觐见无果而终。

1692年,康熙颁布天主教解禁命令,允许天主教传教士在中国自由传教,这一解禁西方国家称作“1692宽容敕令”,据《熙朝定案》记载:“西洋人仰慕圣化,由万里航海而来,现今治理历法,用兵之际力造军器火炮……克成其事,劳绩甚多。各省居住西洋人,并无为恶乱之处,又并非左道惑众,异端生事。……相应将各处天主堂俱照旧留存,凡进香供奉之人,仍许照常行走,不必禁止”[2]。康熙这一政策使俄东正教在中国传播难度加大,被俄视为正统的东正教在清朝传播屡屡碰壁,宗教上的不利处境使伊台斯使团在觐见礼上行 “跪拜礼”,但在与儒家思想层面关联不大的亲递国书等方面仍然坚持原有主张,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伊台斯使团行跪拜礼的宗教目的。因伊台斯使团行“跪拜礼”,康熙对东正教的认同程度增加,罗刹庙的修建,也体现出康熙对中俄关系与东正教的认同。

三、康熙朝对俄宾礼体制之异动与伊台斯使团访华

最后,由于俄国所处地理位置的特殊性,造成本国茶叶质量不佳。而中国的气候条件则适宜茶叶的大规模种植。作为茶叶产量大国,茶叶出口被视为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的重大举措。“地理大发现”以来,中西间的茶叶贸易促进了西方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作为封建国家的俄国,虽然商品经济发展尚不完善,但在巨额利润面前,俄国对中俄间的茶叶贸易也十分重视。据《俄罗斯馆记事》记载“海上贸易的茶叶均为次等品,而经由西伯利亚地区向俄国贩运的茶叶则多为上等品”,从中可看出在茶叶贸易中俄国占有特殊地位[3]

(4)在员工对“民主沟通和参与方式”的满意度评价中,本文依据文献,设计出如下二级评价指标:民主沟通和参与方式制度(U141)、企业中工会自由和集体谈判权力(U142)、以及民主座谈会(U143)。

处于变革时期的罗曼诺夫王朝,由“有限君主制”向“无限君主制”过渡。而此时伊台斯使团向中国皇帝觐见时行“跪拜礼”,恰恰体现出王权的尊贵性,比照他国,更有利于为本国营造一种王权至高无上的氛围。在尼康宗教改革时,牧首尼康、旧礼仪派和沙皇均对宗教礼仪的细节寸步不让,沙皇希望通过宗教的变革进一步加强专制皇权与规范教会礼仪,而此时伊台斯使团的觐见无疑可以为本国提供一个范式。与此同时,按照中俄外交礼仪的平等原则,若日后中国派遣使团出使俄国,俄国也可依据伊台斯使团的案例,要求中国使团行“跪拜礼”,借此突出沙皇的至尊地位。

在俄皇奉行改革,学习西方文化的背景下,俄使团以西式礼仪同清交往便不足为奇。清传统的宾礼体制不可避免地受到冲击。此次俄使觐见,为日后清宾礼体制的转变埋下伏笔。

在清初“闭关”政策下,清朝与西方国家交流甚少。在此情况下,清与俄国的外交便尤为重要。康熙十二年,沙俄尼果赖使团使清,企图建立一条从西伯利亚到北京的快捷通道。然而,双方在跪拜礼问题上争执不下,最终经过激烈讨论,尼果赖使团勉强行跪拜礼。此事后,康熙对俄外交逐渐实行弹性路线。尼布楚订约后,俄派出伊台斯使团访华,与清修好关系,觐见问题又一次被提上桌面。可令人费解的是,与先前使团目的相同的伊台斯使团,却主动向清帝行跪拜礼。这一转变大大出乎清廷所料,下文中将重点分析此次转变的原因。

清顺治、康熙年间,俄罗曼诺夫王朝领土不断扩张,在东北、漠南蒙古等地,两国多有接壤。

中俄茶叶贸易经历了由礼品向商品的转变过程。1675年尼果赖使团访华时接受了康熙的茶叶馈赠;尼布楚订约后,中俄间的茶叶贸易日趋频繁,伊台斯使团访华也与之相关。伊台斯使团访华所行“跪拜礼”与进一步扩大中俄间的茶叶贸易相关联,中俄间的茶叶贸易对于维护俄国的封建经济具有很大作用。由于俄国自身地理位置的独特性,在鸦片战争前,俄国占据了陆上茶叶贸易垄断地位。当时就有说法 “一个恰克图(中俄茶叶贸易场所)抵得上三个省”[4],可见茶叶贸易在俄国人心中的地位与作用。而伊台斯使团在这样环境下的礼仪让步,也就不难理解了。

四、结语

在清建立之初,沙俄的崛起给清朝宾礼体制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顺治时期巴伊科夫使团访华时,清朝仍试图维护其既有的宾礼体制,但巴伊科夫使团拒绝行跪拜礼,争执中双方不欢而散,顺治帝拒绝俄使团觐见,并断绝了中俄交涉的通道。康熙年间,随着沙俄势力的不断扩张,原有的宾礼体制已不适用于对俄事务,在喀尔喀、漠南等蒙古诸部的问题尚未解决的情况下,康熙决心在对俄事务上有所改变。而伊台斯使团的出使,则更像是在对俄宾礼体制转变过程中的一次峰回路转,之后的雍正、乾隆两朝,虽然受制于蒙古等因素的限制対俄外交更加务实灵活,但対俄外交仍坚持跪拜礼。究其原因,蒙古问题的解决以及中俄间茶叶贸易的兴盛,加之乾隆帝的性格因素,使得中俄间觐见礼仪显示出异于宾礼体制转变的特殊性(同时期英马嘎尔尼访华未行跪拜礼)。鸦片战争后,中国国门洞开,列强在中国问题上的交涉不断增加,中俄间宾礼的转变也逐渐与主潮流趋于统一。

突出提升饮水安全水质保障能力这个环节。针对前些年实施的部分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未按规范要求配套净化消毒设施、水质检测设备和能力不足、未合理划定水源保护区和饮水安全工程保护范围等问题,水利部联合国家发展改革委、卫生计生委和环境保护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质检测能力建设的指导意见》,从能力建设任务、量化考核指标、检测频次、运行经费等方面提出明确要求。指导各省编制了总体建设方案,2014年将启动第一批县级水质检测中心建设,为保障水质安全奠定基础。开展了农村生活排水专题调研。

1.将不需要改扩建的教学科研用房、师生活动用房和行政管理用房等存量项目,鉴于前面分析的原因,适用于TOT模式,付费机制可以采用政府付费或者可行性缺口补助。

参考文献:

[1]尤淑君.宾礼到礼宾:外使觐见与晚清涉外体制的变化[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24.

[2]韩琦,吴旻.熙朝崇正集熙朝定案(外三种)[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4]蔡鸿生.俄罗斯馆纪事(增订本)[M].中华书局,2006:138.

中图分类号 :G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132(2019)19-0190-02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19.177

[责任编辑 张翼翔]

作者简介: 樊世豪(1998— ),男,汉族,山东临沭人,现就读于河北大学历史学院,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

标签:;  ;  ;  ;  

从俄使觐见看清朝宾礼到礼宾的转变-读尤淑君著《宾礼到礼宾》札记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