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析论文_钱丽培

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析论文_钱丽培

乌鲁木齐县规划建设局 新疆 830036

摘要:在我国大力提倡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城市的现代化建设应该一直秉承绿色的发展理念,在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的前提下规划和建设城市。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与居民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我国气候冬夏分明,在夏季各地经常会出现台风、暴雨等天气,在这个时候,城市的排水系统就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为了不影响居民的生活,提高城市的现代化水平,应该将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思路融入到城市的总体规划中。本文首先对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进行了概述,然后介绍了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的社会背景,最后阐述了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的设计思路。

关键词: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

在我国城市化进程加快的过程中,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已然不能满足城市健康发展的需求。“海绵城市” 是面对我国城市出现的诸如城市内涝、 水资源污染、 水生态破坏等水资源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新型城市建设理念。下文将对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进行详细论述。

1海绵城市内涵

海绵城市特点是它的功能与海绵类似,能科学合理的利用水资源。一方面我国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地表水系已经受到大面积污染,城市的水资源非常紧张。另一方面,由于全球气候的变化,一到夏季,我国无论南北方都会出现暴雨天气,给城市的排水系统造成巨大的压力。城市中一般的排水系统普遍已经无法应对高强度的降雨量,所以很多城市一到雨季就会出现非常严重的内涝现象。由此可见,在以后的城市总体规划中融入海绵城市规划设计思路的重要性。

2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背景

2.1传统城市排水设计存在缺陷

由于以前技术条件的限制,城市排水系统比较简陋,环保性不足。经过相关调查研究显示,传统城市的水系统一般分为自来水供水系统、雨水采集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等。在城市用水量大增和极端天气多发的背景下,传统城市排水系统的局限性就充分显示出来,不利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也不符合我国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2.2城市排水及污染问题严重

首先,在雨季高发时期,城市现有的排水系统无法应对连续几天的降雨量,城市的内涝问题非常严重,极大影响了人们的财产生命安全。其次,在城市建设过程中,不透水下垫面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但是施工人员却并没有在它和植被之间添加天然土壤,而是直接在土壤表层栽种植被,在天气炎热的时候,地面的植被无法从地下获得水分的持续供给,这就会诱发城市的干岛效应。最后,很多城市在污水管道方面的建设存在缺陷,一旦发生降雨降雪天气,就会将积聚在不透水垫面上层的有毒有害物质冲到天然河道或者城市的水循环系统中,造成严重的水污染问题。

2.3 粗放式城市水利建设依然大行其道

中国经历了三十几年的快速发展,整体城市规划的步伐相对滞后,缺少全局意识,往往是哪里发现了问题就提出在短时间内解决问题并收得成效的办法或措施,未能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真正融入到城市发展的过程中,致使建设区域内水生态遭受巨大破坏,绿色海绵体不断减少,严重影响了城市环境的健康发展。在中央提出发展海绵城市建设的倡导后,部分城市进行了突击式的建设,诸如将城市道路绿化带改造成海绵体、 将人行道改造成下渗式路面等,这些做法缺乏真正的理论支撑,地域局限性较大,属于一种粗放式的建设模式。

3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

3.1科学设计城市的规模和功能区

与以往常规城市规划建设相比,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的用地规划要更加科学一些,这样才能保证城市的各项功能都能充分发挥出来。一般来说,在城市的总用地面积中,居住用地和公共建筑用地应该达到一半以上,并且要将居住用地和公共建筑用地分开。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3.2合理规划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的建设程序

首先,要全面分析城市的地形地质条件和植被分布情况等,对城市的总体规划情况做一个大致的了解。然后根据城市所处的地理位置、往年天气以及城市的受灾情况综合设计城市的排水系统。最后,在排水系统规划完毕后,要对各个指标进行再一次确认,防止误差的出现。只有严格控制规划建设程序,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才能顺利开展。

3.3以保护及修复水生态环境为优先目标,对水生态敏感区进行重点保护性开发

将城市河流、湖泊、湿地、水渠等水生态敏感区从政策角度纳入非建设用地,明确这些区域的规划使用蓝线,明确规划范围内需要保护的山地、湿地、湖泊、林地等生态空间格局。通过调研研究结合现有问题制定合理的保护及修复策略,使之与城市雨水管道系统、超标雨水排放系统以及低影响开发系统相衔接,实现生态的整体有机循环。

3.4加强雨水区域管控

对雨水源头进行有效削减,合理布局雨水排水分区和排水出路,在保护和修复自然径流的前提下,综合当地土地性质、水域面积、绿地率以及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优先使用雨水花园、雨水湿地、湿塘、绿色屋顶、下凹式绿地等低影响开发设施,增加雨水源头就地消化能力,在各个城市区间内真正实现“渗、滞、蓄、净、用、排”的雨水综合管控措施。

3.5正确引导及处理超标雨水

城市空间的超标雨水的污染源主要包括交通垃圾、建筑材料污染、颗粒物污染、重金属污染等。这些污染物会夹杂在雨水形成的地面径流中,形成污染性的超标雨水,会导致较为严重的面源污染,是造成城市水体污染的重要原因,对城市水体的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为保证城市环境健康有序的发展,在控制减少污染源的同时,应对于超标雨水进行集中处理。城市中应因地制宜构建相应的滞洪带,使雨水能够在此延时下渗,并建设多种样式的绿地形式,将滞洪带与景观设计结合,选择耐水性较好的植栽。第四,强调土地开发使用策略。根据当地的水文环境、降雨特征、径流污染状况以及内涝情况,合理控制城市的空间增长边界和发展规模,防止城市发展的无序蔓延,从政策角度引导城市土地的集约化利用,为城市生态的健康发展提供足够的自然空间。

3.6 从硬质路面着手,加大对新材料新工艺的研发支持力度

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合理增加透水铺装的使用,制定合理的土地绿化率和透水铺装率,防止出现土地大面积硬化情况。第六,明确低影响开发策略的重点建设区域。在城市规划阶段,应加强专项规划的支撑作用,将低影响开发策略的建设区域作为专项规划,综合考虑当地城市的经济水平、水文环境、地质条件、用地性质、功能布局以及中长期规划发展目标等条件制定相应的开发策略、原则和目标要求,并明确低影响开发策略重点建设区域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目标。

4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全球气候的变化,传统城市的排水设施已经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基于我国目前水资源紧缺的现状,收集城市中的雨水进行再利用能起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所以,要想真正实现城市的现代化建设,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可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要根据城市的总体规划来对海绵城市进行设计,这样才能提高海绵规划的科学性。

参考文献:

[1]周晗君.海绵城市理念在绿色生态城区建设中的思考与探索[J].城市建筑,2015(33):339-339.

[2]胡祥立,崔志昊.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理论视角下对海绵城市的探析[J].城市建筑,2016(27):337-339.

[3]梁伟斌,李儒华.绿色生态理念下海绵城市建设规划及设计要点分析[J].魅力中国,2017(33).

[4]贺晶莹,赵文龙.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要点解析[J].工程技术:全文版,2016(11):00024-00024.

[5]关卓今.海绵城市建设中的生态选择研究[J].中国水利,2016(4):4-8.

论文作者:钱丽培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8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5/25

标签:;  ;  ;  ;  ;  ;  ;  ;  

绿色生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设计思路探析论文_钱丽培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