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中国管理实践的管理理论创新:时机与路径
● 杨婉莹 郝喜玲
摘要: 将中国的管理哲学和管理思想进行现代化复兴和解读,结合近现代管理实践,借鉴学习西方规范方法和研究范式,构建中国管理的中层理论,这是中国学者为管理理论创新及中国管理实践提供指导的重要途径。中国经济腾飞和优秀的管理实践为中国乃至全世界管理理论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关键词: 管理理论 管理实践 创新 路径
一、中国经济的腾飞呼唤基于中国实践的管理理论
第一次工业革命促进英国在内的一批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快速发展,为研究工业革命以后的人性如何适应工业生产的蓬勃发展,涌现出一批管理实践先驱。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科技和生产紧密结合,美国科技的突飞猛进使其成为头号经济强国,主流管理理论也主要发源于美国。经济发展推动管理理论发展和演变,一个国家经济发展为管理实践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保障,管理实践的发展是管理理论创新的源泉。
树形图适用于知识点的分类 在化学期末复习时,学生已积累一定数量的化学知识,需要建构一个完整的知识网络,加强对信息的加工和整理能力。对知识分类标准、相关事物的共性与个性要有更深刻的认知,面对不同问题的时候,马上能联想到问题想要考查的知识点,以及与知识点存在联系的事物及其特征。
中国经济的腾飞为管理理论创新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机,但实际上,管理理论在研究方面相对世界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在实践方面也没有得到企业和社会的承认,如张瑞敏说中国的企业现在也没有自己的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1]。
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通过Kaplan-Meier法计算患者总生存期和PFS,以M(95%CI)表示,并绘制生存曲线。影响放化疗治疗顺序的相关因素采用χ2检验;影响生存期的单因素分析采用Log-rank检验,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二、 挖掘基于中国管理实践的管理理论创新的可能路径
郭重庆[2]提出中国管理学界的历史责任是“发现规律,解释现象,指导实践”,要实现中国管理学界的历史使命,管理研究必须融入中国情境,他进一步提出中国管理理论创新改变要从“照着讲”向“接着讲”进行转变,要接着中国传统文化讲,接着西方管理学讲,接着中国管理实践讲。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管理哲学反思和现代化解读基础上,直面中国管理实践的现实问题,关注研究的严谨性和科学性,才可能寻求到中国管理理论发展和创新的科学路径。
(一)将西方的科学精神融入到中国管理中层理论构建中
1.从管理实践中挖掘科学问题。从近现代管理实践中挖掘管理理论首先要透过现象找出科学问题,然后通过规范严谨的研究设计解决问题,将优秀的企业管理实践总结提升为理论。科学准确的从管理实践中提炼管理理论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因为从复杂的现象和相互影响的要素中识别出关键要素很困难,且同样的现象从不同角度分析得出不同结论,而理论的提炼和总结需要识别出共性的、普适性的规律和逻辑关系。张玉利[3]认为管理研究需要不断地深入微观层次,透过现象挖掘深层次问题。
(二)从近现代管理实践中挖掘管理理论
西方现代管理理论的起源以韦伯、布劳等欧洲学者为代表。二战后,美国学术力量的突起来自于擅长对中层理论的开发和学术制度的催化,中层理论是一个有关概念和相关概念之间因果联系的论据,用来解释为什么某些后果会在特定条件下产生。中国缺少中层理论,缺乏对中国传统文化基因的现代化解读,缺少中国管理实践的注解。这需要学者们开发中层理论,将中国的管理哲学和管理思想进行现代化复兴和解读,结合近现代管理实践,借鉴学习西方规范方法和研究范式,构建中国管理的中层理论,开展一场中国管理领域的“启蒙运动”。
2.大胆假设和小心求证。胡适先生提出“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治学方法,在建立研究假设或命题时,“大胆假设判断”方面,中国管理智慧中的个人的直觉和洞察力,以及对实践的观察和体悟要发挥主要作用。但是,在小心求证方面一定要使用科学严谨的方法,将充满感悟智慧的中国管理艺术与实证主义管理科学研究方法对接。西方现代理论提倡的实证研究,希望将研究纳入清晰的、可观测的、能重复进行的科学研究轨道,凸显了研究结论具有“可重复性”和“可验证性”的科学特质[4]。
强化实践认知能力不仅需要深入企业实践,了解中国企业的客观现实及渴望被解决的问题或悖论现象,而且需要识别出科学问题,深入思考现象背后的逻辑,并能够与西方理论对话。
3.强化实践认知能力。管理理论研究的命题源于对重大实践问题的认知[5]。管理是艺术,在管理的艺术性中寻找规律性,把握规律性中的因果联系。对于研究者来说要采用科学的方法将管理实践中的艺术性总结和提炼出来,能够被人们感知到。研究者在增强实践感知能力基础上,把握管理的科学性和艺术性。中国成功的企业家都是擅长管理的艺术性和科学性的平衡,中国具有行业领先位置的5家成功的企业——海尔、联想、华为、TCL和宝钢,总结它们共同的管理方式“中国理念,西方标准”。具体来说就是站在中国的文化和管理历史的角度,如何以中国的管理哲学来运用西方的管理科学。
在授课过程中,结合实际生产进行举例阐述,例如根据所需性能,选择合适温度进行回火:工具、刃具、量具和模具等需要高的硬度和耐磨性,回火马氏体满足要求,适合进行低温回火;弹簧、发条、锻模、冲击工具需要较高的弹性极限、屈服点和一定的韧性,回火屈氏体满足要求,选择中温回火;连杆、螺栓、齿轮及轴类零件需要强度、塑性和韧性都较好,回火到回火索氏体满足要求,故选择高温回火。讲述新知识点的同时,回顾前期内容,并适当引出若干后期学习要点,使学生对教学内容达到融会贯通。
三、基于中国管理实践的理论创新存在的问题
中国过去30年的管理研究一直利用西方情境下开发的问题、理论、构念和方法,并没有贡献新的理论逻辑。随着时间推移,理论检验水平的提升,这种提升主要表现为构念和关系的验证而不是解释逻辑的检验,在解释逻辑的情境化水平呈现下降趋势,这说明中国学者倾向于借用西方的理论逻辑基础,忽视了中国情境因素。如果中国管理研究从理论的建构、概念的测量到研究方法的选择等都与中国管理与组织情境无关的话,可以想象这样的研究如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即使是再严谨的方法也很难得出正确、合理的结论[6]。
成中英[7]认为中西竞争就是谁学习对方而不丧失自己,融合更快、更好,谁就是胜利者,创新就是学习对手而充实自己,现在管理问题不是不学习,而是被动学习对方忘了自己。管理是产生于人类集体活动实践,在今天的中国,管理的实践已经积累了相当多的理论素材,并没有人将其提升为理论。真正的管理知识一定会源于实践中关键问题的把握和系统的实证数据的研究[8]。中国管理研究缺乏中国管理实践的实证基础,缺乏联系中国实际的独特性,既不利于管理理论创新性研究,也不利于我们与西方研究的对话,使我们很难走向世界为全球管理理论做出贡献。
四、基于中国管理实践的理论创新的贡献
先进的管理实践应该贡献先进的管理思维和管理逻辑。中国转型经济或说是新兴经济为管理理论创新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研究情境,在这种经济体制下的优秀管理实践不仅能够很好地处理管理科学性和艺术性,而且很好适应当今信息时代的快速、不连续的变化。这为发展转型经济管理理论创新,关注该情境管理理论的学者贡献全球管理知识提供了一个巨大机会。跨入新世纪第二个10年,中国企业家和管理者面临高度约束的转型经济制度环境[9],这既是挑战又是机会,一批优秀的企业家突破限制,其优秀的管理实践不仅带来企业的高速成长,也赢得世界的认可和关注。徐淑英和贾良定[10]提出中国30多年的开发型研究让学者对探索型研究更有信心,中国为发展和探索新概念、新理论、新见解提供了一片广阔的空间,学者们应该探索充满生机的中国情境,贡献新的、有效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张瑞敏.永远的德鲁克[R].第八届中国彼得·德鲁克高层管理论坛青岛站报告,2013年9月7日.
[2]郭重庆.中国管理学者该登场了[J].管理学报,2011,8(12):1733 ~ 1747.
[3]张玉利.管理学术界与企业界脱节的问题分析[J]. 管理学报,2008,5(3):336 ~ 339,370.
[4]宋湘绮.管理研究中感悟与实证的对接——比较“中道管理”与“基于研究证据的管理”[J].管理学报.
[5]陈春花.论形成“中国式管理”的必要条件[J].管理学报,2010,7(1):7~16.
[6]郑雅琴,贾良定,尤树洋,蔡亚华.中国管理与组织的情境化研究——基于10篇高度中国情境化研究论文的分析[J].管理学报,2013,10(11):1561~1566.
[7]成中英, 吕力.成中英教授论管理哲学的概念、体系、结构与中国管理哲学[J].管理学报,2012,9(8):1099~ 1110.
[8]陈春花.当前中国需要什么样的管理研究[J].管理学报,2010,7(9):1272~1276.
[9]徐光辉.从“价值创造”开始——论中国经济战略转型[J].管理世界,2011(11):1~11.
[10]徐淑英,贾良定.管理与组织的情境化研究[C].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297~ 319.
(作者现就读安徽财经大学工商管理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