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来没有一个积极的出口_汤姆逊论文

从来没有一个积极的出口_汤姆逊论文

永远没有主动的退出,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主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国际化到底是一条怎样的路?所有放眼全球的中国企业家,都试图以自己的方式回答这个问题。1月7日,TCL集团股票在深交所发行,募集资金约25亿元,给其下一步的扩张和发展打下了重要基础。在TCL集团总裁李东生到北京路演的间歇,记者听到了这位国际化“激进派”比较完整的思路。

一定要有世界级企业

在对外开放、鼓励外资进入的同时,培养自己的世界级企业,这很不容易,但必须做。

记者:TCL与汤姆逊的彩电业务实现了大股比的合资,但一段时间以来,我们频频看到跨国公司在国内进行了许多品牌消灭式的收购。国内一些做得不错的品牌消失了,其渠道网络和制造能力却被跨国公司利用。和国外企业合作可以提升我们的能力,但自有品牌消失对中国企业来说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李东生:中国的经济总量和人口,使得我们有能力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经济体系,这个体系应该以中国受益为目的,对中国经济长期的持续发展起到支撑作用。中国内地的客观环境和条件决定了它不能够像新加坡、马来西亚和台湾地区那样只求成为全球价值链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们只要成为全球经济价值链的一部分,就能过得很好。但要想让十几亿中国人都过得很好,必须有足够大的经济活动量,而且能够创造出较高的附加价值。

我觉得中国内地应该是韩国模式和台湾地区模式的结合。所谓韩国模式,就是要创造自己的品牌,培养自己的世界级企业,形成完整的产业链。韩国企业这几年能在电子信息领域和欧美、日本企业有平等的竞争,就是这个原因。对中国来说,在每一个大的产业中,培养自己的两三家世界级企业,这是成为经济强国的基础。单纯靠外资是不能强大起来的,国外企业所看中的,一是中国巨大的市

场,二是利用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有比较优势的部分来优化其供应链。它给我们留下来的东西是很有限的。

培育自己的世界级企业,非常不容易。但我觉得中国未来要发展,这是值得我们努力而且必须完成的事情。外资在中国的收购愈演愈烈,但我认为还是有机会的。作为企业本身,一定要有这样的思维,努力在自己的产业领域里建立全球性的优势。

记者:所以最近有很多声音在说,改革和开放不是一回事。

李东生:实际上入世之后,开放已经是一个现实了。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中国经济发展需要借助外资的力量。这对国内企业是一种激励和促进,别说你不提高,你提高得慢了,就撑不住。有利的方面是中国企业可能成长得更快一点,有弊的方面是淘汰的速度加快,对整体产业竞争力的形成有相当大的压力。

记者:作为企业个体,与国外企业合作的时候,怎么把握分寸和底线?

李东生:每个企业所处的产业地位不一样,在电子信息产业建立全球的能力、培养自己的全球品牌,这是我们要走的路。合作时一定要围绕这个目标推进,坚持以我为主。

国际化盲目吗

留给中国企业的时间非常有限,如果你还是一步一步地走,未来的机会就更少,受到的压力就更大。

记者:前一段时间中国蓝星集团收购韩国的双龙汽车,海外一些媒体的报道很尖刻,认为这是中国企业在向海外推进的号角下,盲目进行的占领外国市场和资源的长征。它们认为中国企业曲解了全球化战略,海外推进也只是企业高层经理人的一个白日梦。糟糕的管理水平和市场营销能力、品牌影响力的缺失,会使这些向外扩张的努力颗粒无收。

李东生:这项收购我了解得很少,谈不上具体意见。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扩展,的确存在一个对自身能力有比较客观的判断和把握的问题。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很多企业曾到外面去收购企业、投资项目,但大部分都交了学费,而且交得不是很值。企业在国内都还没有建立起竞争力,就跑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市场上去投资,结果可想而知。

另外还要看企业所在的产业领域是否在全球有一定的竞争力。TCL所在的消费电子领域,中国企业和国外企业的差距已不那么明显。汤姆逊的整体实力在TCL之上,但在彩电这个产业里,TCL的实力在汤姆逊之上,双方进行以TCL为主的重组,国外业界的反应就比较正面,虽然也会有一些怀疑的说法。因为他们承认,在彩电和其他消费电子产品领域,尽管中国的品牌还没有占据优势,但中国制造已占据绝对优势,这说明中国企业在供应链管理的效益和成本控制方面,已经有明显的比较优势。和汤姆逊结合,能把中国企业的这种优势延伸到汤姆逊所拥有的市场上。从产业竞争力的比较优势来看,这是顺理成章的事。另外,TCL本身已经拥有一定的国际业务经营能力,在新兴市场上比较强势,双方在全球市场上是互补的。

持怀疑态度的人,主要是从文化,管理整合的难度来看。当年日本和韩国企业收购或重组欧美企业,成功率都不是

很高。但整个全球市场已逐步融合,经济全球化就意味着市场全球化、资源配置全球化、经营体制趋同。留给中国企业的时间非常有限,如果你不能尽快形成一个比较有利的市场结构和态势,而是按部就班地往上走,未来留给你的机会就更少,你受到的压力就更大。

永远没有主动的退出

国外企业一定是在竞争中才可能放弃。我们必须主动挤占别人的那一块。

记者:现在中国企业在海外市场上通常是两种路子:一是完全自己做,甚至“生磕”;另一种是像TCL这样,采取合作或者资本运作的方式。

李东生:正常来讲,肯定应该夯实一步,再走下一步,比较稳,能规避大的风险。但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下,这种做法的成功率越来越低。整个市场已被现有的全球性公司分割得差不多了。别人已经占领了这个阵地,你去攻打,代价很大。尤其是欧美、日本市场,市场份额转换的概率比较低、速度比较慢。韩国产品打入美国市场,历经了十多年的艰辛,付出了很大代价。而且今天的形势已和以前不同,以往全球市场在高速成长,企业有可能在其他市场积累足够的利润去打成熟市场。而现在这样的机会越来越少。付很

大代价、花很长时间,从头做起去开拓成熟市场,中国企业是承受不起的。LG在美国的市场份额大约是第三位,你要想拿到这个位置,没有5年8年的时间根本不可能。重组或收购就是要快速地把人家现成的市场和积累接过来。

记者:从全球范围看,有些领域是外国人不要的市场,像鞋子、打火机等等;有些领域是外国人可要可不要的,比如彩电;而有些领域是外国人志在必得的,像华为所在的通信设备业。

李东生:这要看哪一类国家。彩电这一块,美国企业早就放弃了,但欧洲和日本的企业并没有放弃,现在应该说还在努力保护这块业务。韩国企业更是把彩电作为主打,全力扩张。而我们呢,希望能够在国际市场上分得更大的蛋糕,能够取代他们。未来欧洲企业会不会放弃,日本企业会不会放弃?它不会主动放弃的,一定是在竞争中才可能放弃。我们必须主动挤占别人的那一块。

记者:在合资或合作当中,很多跨国公司只希望中国公司成为它的制造工厂。而不希望中国公司有自己的品牌。这被很多中国公司认为是不可能接受的不平等条约。

李东生:就TCL从事的这个产业领域来说,给别人做制造服务,也是一个扩展业务的机会。目前这个阶段,我觉得我们两条路都可以走,一是通过我们自己的品牌,或者我们能够控制的品牌,直接掌控市场;二是通过给别人提供制造服务,扩张规模,提高能力。实际上,韩国的三星、LG等企业现在仍然在做大量的制造服务。中国企业可以长期做代工业务,因为这能充分地发挥中国企业在制造和供应链这一块的比较优势。从过去日本、韩国企业走的路子看,应该慢慢增加自有品牌的市场份额,最后这个比例可能超过代工。以TCL目前的情况,2003年的出口业务包括合资企业这一块达到15

亿美元,量很大,但自有品牌只占不到30%。要超越这个阶段,如果按我们原来的思路走,还需要非常长的时间。但通过与汤姆逊的结合,而且合资公司是我们的控股企业,TCL很快就能超越这个阶段。

记者: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买了很多美国的消费类电子企业。现在谈中国企业海外扩张,很自然地会参照那个时候。现在和那时候的不同之处在哪里?

李东生:现在的市场更加开放。日本和韩国的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国内市场一直比较封闭。特别是日本,这一点很重要。日本虽是人口小国,但市场总量和中国相差并不大。日本很好地保护了国内市场,用国内市场支撑了企业的国际化。中国目前这方面的条件差一些,市场开放进程比我们能够承受的速度更快,这也没有办法。我们有很多事情能够最后下决心,也是基于这种大环境。现在做有风险,今后做风险就更大。咬咬牙,做吧!

记者:汤姆逊只是把彩电的制造这一块给了和TCL合资的公司,品牌是授权使用,销售渠道和专利也没有拿过来。从实实在在想要拿到的东西看,TCL最想要的无非就是渠道、品牌和技术。目的达到了吗?

李东生:从详细分析来看,事情不是

这样的。品牌方面,除了彩电以外,汤姆逊的其他产品也在用。但彩电的品牌惟一使用权是给了合资公司,期限20年,还可以再续。专利方面,以前的专利是多年形成的积累,不可能无偿给我们,如果全放进来,我们也承受不了,无法保证在合资企业中控股。我们有权使用,而且有很优惠的条件。汤姆逊把和彩电相关的所有研发都放进来了,以后形成的专利,由合资公司拥有。渠道网络和品牌类似,还要同时运行其他产品。但市场策划这

一块是可以直接为合资公司提供支持的,这对合资公司比较有利,也不影响汤姆逊其他业务,是可以操作的一个方式。

记者:接下来在并购和重组这一块,TCL的步子是不是会更快些?

李东生:集中精力把彩电这个项目做成功,这很重要。在这个过程中积累经验、能力,凝聚队伍,完成融合并达成有效的全球资源运作,我估计至少要花两到三年时间。TCL集团上市后,在产业重组方面还会有一些动作。

标签:;  ;  ;  ;  

从来没有一个积极的出口_汤姆逊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