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郭初阳执教的《项链》进行课例研究论文_游满

对郭初阳执教的《项链》进行课例研究论文_游满

(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119)

摘要:郭初阳是一位有个性、有才气的老师,他执教的《项链》获得全国大赛一等奖。但正如范美忠评价的一样:这是一堂价值巨大但缺陷明显的课。本论文将对《项链》教学实录进行研究,探讨它的价值与不足,进而引发我们对小说教学的思考。

关键词:郭初阳;《项链》;价值;不足;小说教学思考

一、课例背景

《项链》是法国著名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代表作,它以精巧的艺术构思、引人入胜的故事情节、出色的心理描写以及丰富的精神内涵,成为世界文学史上最为经典的短篇小说名作之一。

小说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体裁,以情节、人物、环境为三要素。在传统教学中,以这三个要素作为理论基础来教学没有大错。但郭初阳老师以他的才气和个性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充满独到之见和个人的深入思考。

二、课例过程

郭初阳老师的教学过程可以分为几个步骤。首先从情节入手,把情节分为四大板块,通过四幅图引导学生提炼情节梗概——借项链、丢项链、还项链和赔项链。其次,分析玛蒂尔德的外貌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由外貌的变化又分析性格的变化。在分析性格的同时,郭初阳老师带领学生思考作者即莫泊桑对玛蒂尔德的评价,为了让学生把握作者对女主人公的评价,又引入资料分析了莫泊桑的女性观和创作观。在把握了作者的观点之后,进而让学生各抒己见,发表学生自己对玛蒂尔德的评价,由此又引申到对小说主题的探讨,最后将小说主题定义为“命运”。接着,通过互文性分析探讨了《灰姑娘》和《项链》的区别,对“灰姑娘模式”进行思考,将小说主题上升到“女性的自我发现”层面。

三、课例价值

郭初阳老师的语文教学多次运用文本理论、读者理论、解构批评,注重文本细读和读者的阐释教学。他的每一堂课都是对文本精彩的个性化解读,充满独到之见和个人的深入思考。《项链》这节课的价值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1、小说的多元解读

在我们主流观点的解读中,认为玛蒂尔德是一个虚荣的人,她的性格中似乎只有虚荣。在得到晚会邀请的时候,因为没有华丽的服装而用“恼怒的眼光瞧着”丈夫,继而又是“哭泣”又是“悲痛”。在丈夫把全部积蓄拿出来为她定制了衣服之后,她又为没有漂亮的首饰搭配而“郁闷、不安、忧愁”,为“在阔太太中间露出穷酸相”而预感到难堪。在成功借到项链并在晚会上得到众人追捧艳羡后,虚荣心得到极大的满足。

但是郭初阳老师在解读玛蒂尔德这个人物时,没有把她作为一个“扁平人物”以固定化的性格——虚荣来解读,而是作为一个“圆形人物”在分析,她的性格是复杂的,变化的。她变得敢于直面现实了,变得朴素实在了,她懂得了穷人生活的艰难,她辞退了女仆,搬迁了住所,自己开始做家务。她也是一个有诚信的人,在丢了项链之后,没有说买一个假的还给朋友,而是通过自己十年的辛劳来偿还。她是个美丽动人的姑娘,她“爱美”,这无可厚非,为什么一定要“安于贫穷”呢?不“安于贫穷”就是虚荣吗?郭初阳老师又提到灰姑娘,灰姑娘和玛蒂尔德是一样的啊,她们贫穷美丽,在别人的帮助下参加了晚会,受到了万人瞩目。那为什么我们就认为玛蒂尔德是虚荣的,灰姑娘就是美好的童话故事呢?这样另类的多元解读值得我们深思。

2、互文性分析

“互文性”这一概念首先由茱莉娅·克里斯蒂娃在其《符号学》一书中提出:“任何作品的文本都像许多行文的镶嵌品那样构成的,任何文本都是其他文本的吸收与转化。”互文性分析是把文本置于众多相关的文本群中,通过不同文本的相互映照,探究文本后的意义。郭初阳老师在解读《项链》时,就运用了互文性分析的方法,他将《项链》和《灰姑娘》进行对比分析。灰姑娘和玛蒂尔德本身都是美丽但贫穷的,她们都借助外力在舞会上大放异彩。首先在互文本的选择上很到位。但是不同的是,灰姑娘以爱情来超越等级,有一个幸福和完美的结局;而玛蒂尔德却为此牺牲了青春,变得更加贫穷。如果说“灰姑娘的模式”是“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那么《项链》就创造性地改写和颠覆了该模式,这就是莫泊桑的高明之处,这就是经典成为经典的理由。郭初阳老师通过互文性分析引导学生深刻理解莫泊桑小说的独特价值和艺术魅力。

3、创新地引入了“原型溯源”

同互文性分析一脉相承,郭初阳老师的这节课引入了原型溯源。还是“灰姑娘模式”,他提到后来的借鉴者都走不出两类情形:一是顺承,于是通俗;二是颠覆,然后经典。第一种,就像《窈窕淑女》、《流星花园》、《曼哈顿女佣》都是“从此过上了幸福生活”;第二种,像《傲慢与偏见》、《简爱》、《包法利夫人》,当然还有《项链》,它们的女主人公都很有自己的主见,都具有女性的自我发现意识。由此郭初阳老师告诉学生,在19世纪的欧洲小说里面,蕴含的一个主题就是“女性的自我发现”。这对以后学生独立阅读、分析类似小说文本有一定的启发作用。

提到原型溯源,我们会想到在我们的古典小说或寓言故事中,也有一种原型结构。比如《西游记》中的孙悟空,离开花果山学艺,后来为了完成取经任务,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修成正果,回到花果山。《红楼梦》中的贾宝玉,离开青梗峰,到了大观园这个花花世界,经历了悲欢离合,生离死别。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最后,终于又回到大荒山下、青梗峰旁。这就是“离家——经历苦难——对人生有了深刻地领悟——回家”这样的结构。同样在《愚公移山》、《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后羿射日》这样的寓言故事中也有原型结构,就是“一个平凡的主人公——面临不可能解决的困难——明知不可为而为之——悲壮的精神”。我们在教学中也可以借鉴这种原型溯源的解读方式。

四、课例不足

郭初阳老师是一位文学底蕴很深厚的老师,从他的课例价值中我们可以看出。但有时候,越是有着深厚的文学底蕴,越会高估学生的能力,越容易脱离学情。《项链》这篇教学实录的不足之处体现在下面两个方面。

1、资料太多,忽视学情

我们可以看到郭初阳老师的这节课引入了大量的引申资料。首先,在分析作者对玛蒂尔德的评价时,引入了莫泊桑的女性观和创作观。他最欣赏的女性是——姿态、容貌、嗓音、目光的流盼、举止的优雅。他的创作观是作家不要做结论,而是把它留给读者。其次,在提到“灰姑娘模式”的时候,为了弄明白莫泊桑知不知道灰姑娘这个故事,又展示了大量有关的资料,甚至引用了《莫泊桑传》中莫泊桑母亲对他文学创作的影响。再次,在讲到结尾发现项链的真相的时候,郭初阳老师又通过投影提供给学生《莫泊桑的眼睛》、《同剖诗心》《关于十九世纪法国小说的对话》、《读书》等书里的节选,来探究莫泊桑的小说风格。他的小说总体上有一种悲凉的色彩,所以他残忍地让玛蒂尔德为了一条假的项链付出了十年的青春,这个结局不由得使我们心生悲凉。最后,在“原型溯源”的时候,又提到大量的作品,诸如《窈窕淑女》、《流星花园》等等。

我们不由地感叹郭初阳老师知识的渊博、眼界的开阔,旁征博引的能力。但是,这些大量的资料,对于学生来说无疑是学习的负担,这些理论性的著作对于成年的学生来说,可能也要费力阅读,更何况中学生。作为了解,老师可以简单地告诉学生莫泊桑的女性观、创作观,他的小说基调等等。另外,像最后提到的那些作品,有些学生根本都没有读过,没有读过,怎么来对比。师生之间的对话一定要有对话的基础,没有基础只能成为老师一个人的独白。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这些大量充斥的资料是没有充分考虑到学情的。

2、单线性、暗示性的提问

我们可以看到这篇教学实录有上百次的提问,而问题的发出者都是老师,是老师引导着学生向老师的思路上走,并没有学生的提问。而且,很多问题都是“是非问”型,可以说是无效的提问。比如,在课堂一开始,老师问:“看一下题目,我们就知道,所有的情节都围绕什么展开?”学生回答:“项链”。老师都说了“看一下题目”,题目不就是“项链”?学生自然而然回答的就是“项链”。就算没有读过文章,老师这样问了,学生也可以回答出来。所以,这种暗示性的提问实际上都是无效的。再如,在比较灰姑娘和玛蒂尔德相同点的时候,学生答出来她们都是美丽贫穷的,老师可以让学生再思考思考还有哪些方面相同,而不是直接问:“那么,家庭生活方面呢?”学生肯定会问答“都不美满”。还有诸如“外貌是否发生了变化”“性格变了吗”等类似的问题,学生肯定会回答“是”“变了”等。

五、对小说教学的思考

小说教学无非包括“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

1、教什么

当然可以教小说的“三要素”,还可以教小说的主题和意义,或者教小说的叙事艺术,比如叙述结构、叙述角度和叙述节奏等等。例如,《项链》中莫泊桑的杰出还在于他的语言,不管是对女主人公舞会上的成功,还是对她日后十年辛劳的“英雄气概”的描述,在第三人称全知全能的叙述中,隐含着某种讽喻。我们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品味小说的语言来把握人物的性格,体会这种讽喻的效果。2、怎么教

可以剖析环境描写、理解写作手法,可以紧扣故事情节、把握内容结构,可以探究人物形象、体悟作者情感,可以领悟主题思想、发挥教育作用。当然,可以学习郭初阳老师的多元解读和互文性分析。在多元解读中,我们要精读思考,发掘空白点,比如玛蒂尔德的诚信,还要巧思妙问,和学生平等对话。在互文性分析上,要合适的选择互文本和介入时机,要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适当的运用先行组织者策略。

六、小结

尽管郭初阳老师的《项链》有些许的不足,但他抓住了语文的实质,整体上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的学生说:“许多语文老师给他们上的课是墙;郭初阳和他们上的语文课是窗,一扇干干净净、透明的窗。”可见,郭初阳老师的教学受到学生很好的反响,值得我们去研究、去学习。

参考文献

[1]郭初阳.言说抵抗沉默——郭初阳课堂实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8

[2]孙绍振.经典小说解读[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5

[3]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广东:花城出版社,1984

[4]王开东.王开东与深度语文[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2

[5]褚树荣.小说教学内容的选择[J].中学语文教学,2011.2

作者简介:游满(1994年—)女,汉族,河南洛阳人,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为语文教学。

论文作者:游满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8月上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3

标签:;  ;  ;  ;  ;  ;  ;  ;  

对郭初阳执教的《项链》进行课例研究论文_游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