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兴义市防制砷中毒二十余年论文_沈宪光

浅谈兴义市防制砷中毒二十余年论文_沈宪光

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562400

砷是一种非金属化学元素,元素符号As,在自然界中常埋藏于地下矿物,如煤炭中,如果把它们挖出来,经过冶炼、焙烧后就会变成易挥发、易溶解、毒性很大的砒霜,化学名称:三氧化二砷(As2O3)。含砷的煤燃烧后会有大量的三氧化二砷污染空气,并附着于食物、用具上,并通过呼吸或食品进入人体,天长日久就会发生砷中毒。

一、确定砷中毒的原因

1992年在我市白碗窑镇戈多地段发生慢性砷中毒病例。引起省、州、市政府和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由省、州、市有关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调查组,对以白碗窑镇戈多村为中心40平方公里内的12个村,42个村民组进行慢性砷中毒流行病学调查。共调查村民1396户,7069人,发现砷中毒病例199例。其中:轻度中毒103人,占砷中毒病例的51.8%,中度72人,占砷中毒病例的36.2%,重度24人,占砷中毒病例的12%,在24例重度中有3例并发皮肤癌,占重度病例的12.5%。病例分布在白碗窑镇、七舍镇的5个村19个村民组。其中戈多村的大地组和小戈多组发病分别占36.6%和28.5%;在慢性砷中毒病例中除4例儿童外,其余均是成年人,并以青壮年男性为主,发病时间最长26年,最短2月。

为了解发生慢性砷中毒的原因,调查组在调查点采煤样151份,除8份是病区居民燃煤样品外,其余均为戈多村大地跨岩子和小戈多煤窑的样品。表明高砷煤分布在小戈多与大地之间1平方公里范围内,与此同时取跨岩子煤窑主刘启发开采的高砷煤(含砷量为236.7mg/kg)拌三分之一含砷量为10.1 mg/kg的粘土制成煤球,燃烧烘烤包谷、豆粉,并制成馒头喂养15只小白鼠,以兴仁县含砷量为5.7 mg/kg的煤烘烤食物喂养小白鼠坐对照,10天后试验组动物出现砷中毒症状;燃用高砷煤的农户其室内、外飘尘的含砷量很高。如大地组村民户厨房内飘尘含砷量高达2448 mg/kg,室外达593 mg/kg。检测调查42个村民组的63份水样,平均含砷量仅为0.014 mg/L,最高者为0.04 mg/L,均低于国家规定最低标准。证实戈多地段发生的砷中毒,系因燃用高砷煤引起的慢性砷中毒,经对病人进行驱砷治疗和采取封闭高砷煤窑,改良用煤户炉灶后,发病情况在当时得以有所控制。

二、补充调查

2002年7月份中心相关专业技术人员对由燃煤引起的慢性砷中毒重病区戈多村进行全面普查和必要的采集样品进行检测,经调查该村五个村民组247户1042人中,发现新增慢性砷中毒21人,其中:轻度中毒19人,占90.47%,中度中毒2人,占9.53%;男性15人,占71.42%,女性6人,占28.58%。新增病人分布在大地组18人,占85.71%,小戈多3人,占14.29%。原有病人病情加重7人,其余病例病情均有不同程度的缓解与减轻。在调查中采集部分新增病人头发和其家中有关食物(如包谷、辣椒),燃用煤及重点地段的煤、土壤、饮用水和正在开采的煤矿煤等样品50份进行检测,合格33份,超标17份,不合格率为33.33%。

2003年对七舍、白碗窑进行地砷病调查共查5个村,979户,4162人,其中砷中毒患者177人,患病率为425.28/万。

2004年取患者周围的土样10份进行了三价铁分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改灶改炉前调查

(一)病例调查

2005年1月根据贵州省卫生厅下发的《贵州省地方性砷中毒预防控制行动计划》、黔西南州人民政府2005年3月7日下发的《关于开展燃煤型砷中毒调查的通知》精神,结合兴义市原慢性砷中毒病人的地区分布情况,兴义市政府于2005年3月10日,组织召开了有财政、卫生、农业、环保、乡企、民宗、疾病控制等部门负责人及白碗窑镇、七舍镇、雄武乡乡镇长参加的砷中毒调查工作安排会,对砷中毒调查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由市卫生局、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等10余单位,130余人组成七个调查组开展了调查工作,并于2005年3月11日对调查组人员集中进行了业务培训。2005年3月12日以白碗窑镇戈多村(该村为砷中毒发源地)为中心向周围辐射到邻近的大雨堵村、下抹挫村、簸米甲村及七舍镇的雷家寨村、鸭坝田村,雄武乡的高峰村共7个村58个村民组,约25平方公里范围内的农户挨家逐户进行调查。通过对7个村,58个村民小组,2284户,12207人(其中男性6427,女性5730,男女比例为1.12:1)人的调查,共查出砷中毒病人175例,其中以轻度为主,轻度病人112例,占发病总人数的64%;中度病人45例,占发病总人数的25.71%;重度病人18例,占发病总人数的10.29%。病人地区分布主要以戈多村为主,分布在六个村,其中:戈多村124例,占发病总人数的70.86%,雷家寨村18例,占发病总人数的10.29%,簸米甲村17例,占发病总人数的9.71%,鸭坝田村12例,占发病总人数的6.68%,高峰村2例,占发病总人数的1.14%,下抹挫村2例,占发病总人数的1.14%,大雨堵村未发现病人。

(二)回风铁炉调查情况

在2884户中,2560户无回风铁炉,324户有回风铁炉,仅有91户既有回风铁炉又能正常使用,有233户有回风铁炉但已不能正常使用,有2793户需要胚子回风铁炉,占总户数的96.84%。

(三)慢性砷中毒防治对策措施的讨论意见

1、免费防治重点目标人群:对所有慢性砷中毒病人进行驱砷治疗,对掌、跖角化的病人进行对症软化治疗。

2、加强对煤源的管理检测

进行对原高砷煤洞、煤窑进行封闭,严禁开采;对现正在开采的煤洞、煤窑开采的煤层进行砷含量监测,一旦发现含砷量超过国家规定的标准,即责令停止开采。

3、改炉、改灶,降低室内空气中的砷含量,控制砷中毒的发生。给无回风铁炉的居民逐户配置回风铁炉,建造新式灶(回风灶),但是,改炉、改灶只是建立在燃用高砷煤的情况下的补救措施,这种措施长则5—8年,短则2—4年,使用期不长。

四、改炉改灶

通过省、州、市业务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多年努力,查明兴义市地砷病主要分布在白碗窑镇的戈多村、簸米甲村、下抹挫村,雄武乡的高峰村,七舍镇的雷家寨村、鸭坝田村共6个村,总病例数220例。通过关闭高砷煤窑、炉灶改造、炉灶改良,自2004年后未发生新增病例。2005年兴义市被列为中央资金氟(砷)病项目县,改良炉灶任务数为1000个(台),实际完成1006个(台),完成率100.6%,对病区人群进行二次地砷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调查,居民知识知晓率为90.5%,学生知晓率为98.83%,在该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编写简报7期,2005年11月7日经省、州地砷病防治项目办验收评估,总分为97分,项目的各项指标均达到要求,通过了省级验收,兴义市地砷项目办获二等奖。

五、改炉改灶的后期管理

2007年—2015年12月31日地砷病的防治工作主要是后期管理和健康教育促进。每年对240名学生和120名妇女地砷病防治知识知晓率问卷调查中,期间2011年兴义市疾控中心对地砷病病区采集煤样25份、辣椒25份、玉米25份送检,对病区5个村,3473户13440人进行现场调查,未发现新病例,复核了128例老病例,各年学生和妇女的知晓率均在80%以上。

论文作者:沈宪光

论文发表刊物:《健康世界》2017年14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0/10

标签:;  ;  ;  ;  ;  ;  ;  ;  

浅谈兴义市防制砷中毒二十余年论文_沈宪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