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莓属植物细胞学研究

草莓属植物细胞学研究

时翠平[1]2001年在《草莓属植物细胞学研究》文中指出本研究对草莓属植物种及品种(二倍体:新疆草莓、甘红草莓、黄毛草莓、五叶草莓;五倍体:黑龙江5号;八倍体:弗州草莓和凤梨草莓)进行了核型分析,结果表明,各个种或品种的核型公式分别为:甘红草莓为2n=2x=14=10m+2sm+2m*,属1B类型;黄毛草莓为2n=2x=14=14m,属1A类型;五叶草莓为2n=2x=14=12m+2sm,属1A类型;新疆草莓为2n=2x=14=14m,属1A类型;黑龙江5号为2n=5x=35=30m+5sm*,属2A类型;弗州草莓为2n=8x=56=48m+8m*,属1B类型;凤梨草莓为2n=8x=56=48m+2m*+6sm*,属2B类型。通过对种间染色体核型分析,得出草莓二倍体种及品种核型对称性为:黄毛草莓>新疆草莓>五叶草莓>甘红草莓>弗州草莓>凤梨草莓,种间进化关系为黄毛草莓→森林草莓→五叶草莓→纤细草莓,以黄毛草莓最为原始,以八倍体栽培草莓—凤梨草莓最为进化。 用能自然产生2n和4n配子的二倍体新疆草莓为材料,以四倍体五叶草莓和八倍体全明星草莓为对照,观察了2n花粉和4n花粉形成的细胞学过程。结果表明,草莓2n花粉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减数分裂过程中,中期Ⅱ两个纺锤体的定向发生改变所致,即由正常的十字形改变为平行形和八字形,进而导致二分体和叁分体的形成。每个二分体将产生2个2n花粉,每个叁分体将产生1个2n花粉和2个n花粉。此外,还发现有极少量的4n花粉,可能是四分孢子粘连、融合为一体的结果。对草莓花粉活力的测定表明,不同草莓花粉活力不尽相同,无论正常花粉,还是2n花粉、4n花粉均有较强活力。对八倍体栽培草莓近50个品种的终变期染色体联会行为观察,发现有16~28个二价体及数目不等的多价体。 由电子显微镜扫描结果表明,草莓属植物花粉均为叁孔沟型,外壁纹饰由脊沟构成,据脊沟深浅、花粉大小以及极轴/赤道轴值为依据,推测四个二倍体种亲缘进化顺序为:黄毛草莓、森林草莓、五叶草莓、纤细草莓,与核型分析所得结果一致。

翁天均[2]2011年在《基于45S rDNA-FISH与GISH分析的草莓属(Fragaria)野生种亲缘关系与系统分类研究》文中提出草莓属植物在世界自然分布有20个种,其中19个种均为野生种,存在倍性主要有2x、4x、6x和8x以及少量的3x、5x、9x、10x甚至12x,因此关于草莓属植物的系统分类、亲缘关系与起源尤其是多倍体种的起源研究一直是草莓研究的重要方面,对其野生资源的开发利用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国内外虽有利用形态学、染色体核型、孢粉学、同工酶、DNA分子标记技术等进行相关研究,但仍未有准确和完整的结论,而且利用FISH与GISH技术开展相关研究属国内外首次。本研究收集了原产我国的6个二倍体种(2n=2x=14)、3个四倍体种(2n=4x=28)和1个五倍体种(2n=5x=35),来自日本的2个二倍体种(2n=2x=14)、1个四倍体种(2n=4x=28)和1个八倍体种(2n=8x=56)以及来自欧洲的1个六倍体种(2n=6x=42),包括来自不同地区的品种或类型共48份材料,利用45S rDNA-FISH和GISH技术,对其系统分类、亲缘关系和多倍体形成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取得了一定的进展。1、利用45S rDNA-FISH技术对包括2x、4x、5x、6x和8x的48份材料共15个种进行了研究,观察分析了45S rDNA在所有供试材料中期染色体与间期细胞核中分布位点的数目、区域与拷贝数,并探讨了种间亲缘关系和多倍体起源,结果如下:(1)中期染色体与间期细胞核中45S rDNA杂交位点数目与分布相对一致;种内不同品种或类型45S rDNA-FISH结果一致,而种间存在一定的差异;(2)二倍体种(2n=2x=14)中期染色体与间期细胞核存在2个45S rDNA杂交位点,信号强弱和分布区域在同一个细胞中有叁种情况,一是2个杂交信号强弱相同且分布区域相同,二是2个信号强弱不同且分布区域相同,叁是2个信号强弱不同且分布区域不相同;45S rDNA杂交信号位置存在两类情况,一类是位于染色体端部,另一类是位于染色体中部区域;森林草莓的2个杂交信号均较强,且位于染色体端部,东北草莓2个杂交信号为1强1弱,分别位于染色体中部和端部,绿色草莓、五叶草莓和西藏草莓相同,2个杂交信号为1强1弱,均位于染色体端部,纤细草莓2个杂交信号为1强1弱,分别位于染色体端部和中部区域,饭沼草莓与虾夷草莓相似,有2个位于染色体端部且亮度较弱的杂交信号;(3)四倍体种(2n=4x=28)中期染色体与间期细胞核存在4个45S rDNA杂交位点;虾夷草莓和东方草莓4个信号分布区域相同,均是3个位于染色体端部,另1个位于染色体中部区域,但虾夷草莓信号均较弱,而东方草莓则均强;伞房草莓与西南草莓4个信号均分布在染色体端部,然而伞房草莓为3强1弱,而西南草莓为2强2弱;(4)五倍体东方草莓(2n=5x=35)中期染色体与间期细胞核存在5个45S rDNA杂交位点,4个较强,另1个较弱,其中3个位于染色体端部,另1个较强和1个较弱的位于染色体中部;(5)六倍体麝香草莓(2n=6x=42)中期染色体与间期细胞核存在6个45S rDNA杂交位点,5个亮度较强,1个亮度较弱,均位于染色体端部区域;(6)3个八倍体种(2n=8x=56)中期染色体与间期细胞核均存在8个45S rDNA杂交位点,且均为4个亮度较强,4个亮度较弱,但弗吉尼亚草莓和择捉草莓杂交信号均位于染色体端部,而智利草莓8个杂交信号中除了2个较弱的位于染色体中部外,其余均位于染色体端部。(7)认为森林草莓较为原始,与饭沼草莓和虾夷草莓亲缘关系较远,与其它二倍体种亲缘关系较近;四倍体东方草莓可能是森林草莓与东北草莓杂交后再加倍形成的异源四倍体,五倍体东方草莓可能起源于四倍体东方草莓形成未减数配子与东北草莓杂交形成;伞房草莓可能是森林草莓与绿色草莓形成未减数配子杂交形成;西南草莓可能起源于西藏草莓,而不是黄毛草莓;证明弗吉尼亚草莓可能是森林草莓与饭沼草莓杂交后加倍形成。2、以森林草莓、西藏草莓、东北草莓、绿色草莓和饭沼草莓等野生种基因组DNA为探针,对包括自身在内的48份供试材料中期染色体进行GISH分析,以四倍体东方草莓基因组DNA为探针与五倍体东方草莓中期染色体进行GISH分析,结果如下:(1)探针与自身进行GISH分析时,所有中期染色体的全部区域均呈现出较强的杂交信号,而种间的原位杂交信号却呈现出一定的差异,表明各个种的基因组同源性不同。另外,种内不同品种或类型之间GISH结果没有明显差异,表明种内基因组同源性较高;(2)以西藏草莓、东北草莓、绿色草莓和自身作为探针与二倍体种(饭沼草莓和虾夷草莓除外)进行GISH分析,其14条中期染色体上均分布有较强杂交信号,而且几乎覆盖全部染色体区域,表明这些种之间基因组同源性较高;而以饭沼草莓为探针时,饭沼草莓与虾夷草莓结果与前者类似,但其它二倍体种只有3—7条不等数目染色体存在较弱的杂交信号,而且染色体上只有部分区域有信号分布,表明饭沼草莓与这些二倍体种亲缘关系较远,而与虾夷草莓较近。(3)虾夷草莓,四倍体种(2n=4x=28),饭沼草莓作探针时,有20条染色体的全部区域出现了较强的杂交信号,而其余8条染色体没有出现杂交信号;而其它二倍体种作探针时,仅有10—15条染色体出现了杂交信号,且信号较弱,其余染色体上没有信号出现。(4)伞房草莓,四倍体种(2n=4x=28),饭沼草莓作探针时,信号较弱,且仅分布在8-10条染色体上,其余染色体上没有杂交信号出现;森林草莓作探针时,杂交信号最多,有20—24条染色体全部区域均出现了较强的杂交信号;其次为绿色草莓、西藏草莓、东北草莓,分别有18—22条、15—18条、14—17条染色体上分布有杂交信号。(5)西南草莓,四倍体种(2n=4x=28),饭沼草莓作探针时,信号较弱,且仅分布在8—10条染色体上,其余染色体上没有杂交信号出现;西藏草莓和东北草莓作探针时,其所有染色体全部区域均覆盖有较强的杂交信号,其次为绿色草莓和森林草莓,分别有26—28条和25—28条染色体全部区域出现杂交信号。(6)东方草莓,四倍体种(2n=4x=28),以饭沼草莓作探针时,只有12—15条染色体的部分区域出现了较弱的杂交信号,其余染色体均没有杂交信号出现;而森林草莓和东北草莓作探针时,其28条染色体全部覆盖有较强的杂交信号,西藏草莓和绿色草莓作探针,也分别有24—26条和26—28条染色体全部区域出现杂交信号。(7)东方草莓,五倍体种(2n=5x=35),它是本文中唯一的奇数倍性野生种,与东方草莓四倍体种类似,饭沼草莓基因组DNA仅在其10—12条中期染色体的部分区域出现较弱的杂交信号;与四倍体东方草莓一样,森林草莓和东北草莓基因组DNA在五倍体所有染色体全部区域上均出现了较强的杂交信号,西藏草莓和绿色草莓作探针时,分别有32—35条和30—33条染色体出现了较强杂交信号。(8)麝香草莓,六倍体种(2n=6x=42),以饭沼草莓作为探针时,仅有12—15条染色体部分区域出现较弱杂交信号,其余染色体没有信号出现;森林草莓和绿色草莓作探针时,均可能出现所有染色体全部区域均出现杂交信号的情况,分别为40—42条和38—42条染色体出现;而西藏草莓作探针时也有35—38条染色体出现杂交信号,东北草莓作探针时,有30—32条染色体出现杂交信号。(9)弗吉尼亚草莓,八倍体种(2n=8x=56),与供试其它草莓野生种不同,它是较特殊的一个种,因为以饭沼草莓作探针时,在弗州草莓中期染色体出现了较强的杂交信号,位于16—18条染色体部分区域上,少数覆盖全部染色体区域,推测它的起源可能与饭沼草莓有关;而森林草莓作探针时,有40—45条染色体呈现较强杂交信号,分布于染色体整个区域,其次分别为绿色草莓(33—35条)、东北草莓(32—35条)和西藏草莓(30—32条)。(10)择捉草莓,八倍体种(2n=8x=56),起源和分布于日本,以饭沼草莓为探针时,有22—25条染色体出现了杂交信号,较弱,分布于部分染色体区域;森林草莓作探针时杂交信号最多,有40—42条染色体呈现杂交信号,较强,分布于染色体整个区域,绿色草莓、东北草莓和西藏草莓作探针时结果相似,有30—35条染色体出现了较强的分布于染色体整个区域的杂交信号。(11)智利草莓,八倍体种(2n=8x=56),饭沼草莓作探针时,有12—15条染色体部分区域出现了较弱的杂交信号;森林草莓、东北草莓、西藏草莓和绿色草莓作探针时,出现杂交信号的染色体数目为42—44条、32—35条、32—34条和30—32条,且信号较强,分布于染色体整个区域。(12)综合分析可以认为:①森林草莓、西藏草莓、东北草莓、绿色草莓、五叶草莓、纤细草莓等二倍体种亲缘关系较近;②饭沼草莓与虾夷草莓亲缘关系较近,它们与其它草莓种亲缘关系较远;③伞房草莓与森林草莓亲缘关系较其它二倍体草莓更近,其次为绿色草莓,结合前人研究和本文45S rDNA-FISH结果,推测伞房草莓可能是森林草莓和绿色草莓的杂交后代;④西南草莓与西藏草莓和东北草莓亲缘关系最近,其次为绿色草莓和森林草莓,推测其可能起源于西藏草莓或东北草莓,而前面的45S rDNA-FISH结果表明它与西藏草莓有关,二者有较一致的结果;⑤东方草莓四倍体和五倍体种的所有染色体整个区域均能检测出森林草莓和东北草莓的基因组DNA,而其它二倍体种作探针时仅有部分染色体上有信号分布,推测东方草莓可能起源于森林草莓和东北草莓,这与45S rDNA-FISH结果一致;东方草莓五倍体体细胞中全部35条染色体均呈现出东方草莓四倍体基因组DNA杂交信号,推测五倍体可能来源于四倍体未减数配子参与杂交形成,这与45SrDNA-FISH分析结果一致;⑥麝香草莓是供试材料中唯一的六倍体材料,它的起源也相对较为复杂,GISH结果表明,森林草莓、绿色草莓均与麝香草莓基因组同源性最高,推测其亲缘关系最近;⑦弗吉尼亚草莓最可能包含森林草莓和饭沼草莓基因组组成;⑧择捉草莓和智利草莓均与森林草莓、西藏草莓、东北草莓和绿色草莓亲缘关系较饭沼草莓更近;综上所述,本文首次对收集到的涉及国内外15个草莓属野生种资源48份进行了45S rDNA-FISH和GISH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对于草莓属植物系统分类与进化以及多倍体来源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和参考,具有重要意义。

渠漫漫[3]2018年在《草莓属物种5S和45S rDNA的比较定位》文中研究说明在世界范围内分布的草莓属植物大约有25种,多数物种是二倍体(2n=2x=14),多倍体主要包括四倍体、六倍体和八倍体,还有少部分五倍体,九倍体和十倍体等。其中许多物种的果实是可食用的,尤其是栽培种草莓在经济上具有重要价值。进行草莓属植物的亲缘进化研究有助于我们选择野生种中优良的基因导入栽培种草莓中。染色体核型分析是探明物种间亲缘进化关系的有效方法,然而,草莓属植物染色体小、形态相近,多倍体种染色体数目多,以传统方法进行准确的核型分析几乎是不可能的。本研究结果表明用染色体特异的寡核苷酸库(oligo)作为探针可以识别出草莓属植物的单条染色体,利用合成的森林草莓6条染色体的寡核苷酸库及5S和45S rDNA作为荧光原位杂交的探针做了如下工作:(1)在同一个森林草莓的中期细胞上依次进行两轮多色FISH分析,每轮杂交使用3个探针库,同时识别了森林草莓的所有染色体。构建了森林草莓有丝分裂中期染色体的核型,这是森林草莓第一个基于FISH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核型。(2)通过利用6个寡核苷酸库、45S和5S rDNA探针对同一制片进行叁次杂交,确定森林草莓中45S和5S rDNA分布位置和数目的基础上,确定了目前搜集到的所有草莓属物种45S rDNA和5S rDNA的分布特征。发现在7个二倍体草莓种中,45S rDNA都位于1号、2号和7号染色体短臂末端,5S rDNA位于7号染色体上靠近45S rDNA的内侧。但在黄毛草莓中45S rDNA仅位于1号和7号染色体上,在日本草莓中1号染色体的一对同源染色体上仅一条染色体上有45S rDNA分布。几个二倍体种中同源染色体上45S rDNA信号强度有明显差异,表明草莓属二倍体物种的45S rDNA位点处于一种动态变化的过程中。(3)确定了9个多倍体物种(包括4个四倍体种、1个六倍体种、3个八倍体种和1个十倍体种)45S和5S rDNA的分布,根据寡核苷酸库探针信号的强度、染色体的长短以及45S和5S rDNA在多倍体与二倍体种中分布的异同,探讨了多倍体草莓基因组的性质(同源或异源)及起源。本研究为野生草莓资源的识别鉴定及合理利用提供了有效的方法,也为通过种间杂交、人工合成异源多倍体等技术改良培育草莓新品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韩柏明, 赵密珍, 王静, 于红梅[4]2012年在《草莓属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的SSR标记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用20对SSR引物对草莓属83份资源包括14个种和自然五倍体以及未鉴定的材料进行PCR扩增。在20个SSR位点共获得363个等位基因。每个位点扩增等位基因8~34个,平均18.2个,各位点多态性信息含量(PIC)在0.6691~0.9431,平均为0.8598。聚类分析表明,同属一个种的草莓资源被紧密地聚在一起。以种为单位,3个八倍体种智利草莓、弗州草莓和栽培种凤梨草莓亲缘关系很近,而八倍体种与其他低倍性野生种亲缘关系较远;在低倍性草莓种中,伞房草莓、五叶草莓、日本草莓、虾夷草莓、高原草莓、黄毛草莓和绿色草莓聚在一组,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而森林草莓、东北草莓、东方草莓、麝香草莓和自然五倍体草莓聚在一组,具有较近的亲缘关系。自然五倍体草莓可能起源于森林草莓或东北草莓与东方草莓或麝香草莓的自然杂交。

秦国新, 何桥, 梁国鲁, 雷家军, 郭启高[5]2012年在《草莓属植物SCoT分析体系的建立及优化》文中指出为利用SCoT技术开展草莓属(Fragaria)植物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分子系统学研究,以草莓属植物11个野生种和1个栽培品种为试材,采用L25(56)正交试验设计,建立了草莓属植物的最优SCoT-PCR反应体系,即20μL反应体系中,含Mg2+2.0 mmol·L-1、dNTPs 0.3 mmol·L-1、Taq酶0.75 U、引物0.75μmol·L-1、模板DNA 40 ng,并对退火温度进行了优化,对电泳检测方法及草莓属植物DNA提取方法进行了改进。共筛选出22个适于进行草莓属植物SCoT分析的引物。经验证,该反应体系稳定性好、可重复性强、多态性高、扩增效果好,适于草莓属植物的SCoT分析。

生静雅[6]2009年在《自然五倍体野生草莓的起源及品质性状评价研究》文中认为本文研究了自然五倍体草莓形态性状比较、种间杂交实验、果实香气成分,果实糖酸及Vc含量,结论如下:1.以江苏省农科院园艺所草莓资源圃保存的包含自然5倍体草莓在内的5个野生种36份种质为材料,根据田间测定,根据草莓种质资源描述符,选取植株、匍匐茎、叶、花、果等不同器官部位的性状60个比较分析研究。从得出的聚类图推断自然五倍体草莓与吉林的东北草莓与东方草莓的亲缘关系近,据此推测,自然五倍体草莓是由东北草莓正常配子与四倍体种东方草莓未减数配子的结合而成。2.以东北草莓(吉林19号,刘艳1,吉林12号);东方草莓:(吉5,黑10,黑6,黑11)、森林草莓(2号,李四季,日本4号)、麝香草莓(C4,C9)为材料,通过正反交,对杂交实生苗进行倍性检测,推测自然五倍体草莓起源可能:起源于二倍体种东北草莓正常配子与四倍体种东方草莓未减数配子的结合;起源于四倍体种东方草莓与六倍体种麝香草莓的自然杂交。3.以自然五倍体黑1和东方五、野生草莓黑10和吉林12号为试材,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不同草莓品种挥发物种类中特征香味成分的异同,为草莓香味育种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本次试验黑1共检测出25种酯类化合物,占总峰面积的46.64%;东方五共检测出27种酯类化合物,占总峰面积的44.1%。黑1和东方五酯类化合物含量最多的均是乙酸乙酯、乙酸桃金娘烯醇酯、丁酸乙酯。从本次分析比较中可以看出,乙酸乙酯、乙酸桃金娘烯醇酯、丁酸乙酯在五倍体草莓芳香典型性香气中是最重要的酯类化合物。4.试验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进行蔗糖、果糖、葡萄糖、山梨醇、苹果酸、柠檬酸、奎尼酸及Vc的测定。试验结果表明,从酸总量来看所测的五倍体草莓酸含量均高于其它两个野生草莓品种,这主要由于苹果酸含量较高的原因。较高的苹果酸含量和草酸含量是五倍体草莓与其它野生草莓的果实酸含量上的重要区别。果糖含量和山梨醇含量是决定五倍体草莓黑1和东方五风味甜的主要因素。山梨醇对自然五倍体草莓黑1和东方五的风味起到了较好的提高作用。五倍体草莓之间所含Vc无显着差异性,东北草莓Vc含量显着高于五倍体草莓。

刘玲[7]2016年在《四倍体野生草莓的诱导与四倍体黄毛草莓的低温胁迫效应》文中指出草莓是蔷薇科(Rosaceae)草莓属(Fragaria Duch.)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世界上广泛栽培的浆果类果树之一。目前全世界范围内草莓属植物约有20个常见种,其倍性主要集中在2x、4x、6x、8x四种类型。我国是野生草莓资源最丰富且草莓栽培面积最大的国家,自然分布的野生草莓种有11个,有3个是四倍体种。利用我国丰富的野生草莓资源,进行四倍体野生草莓的诱导研究,以期丰富草莓种质资源,为野生草莓的进一步利用提供材料基础。1.从生物学性状、染色体计数、SRAP分子标记等方面对绿色草莓与东北草莓的种间杂交后代进行杂种真实性的鉴定;并以不育的LsDb-11-01为材料,在离体快繁的基础上,初步比较了氨磺乐灵与秋水仙素溶液对二倍体种间杂种的多倍体诱导效果。结果表明:杂种后代在表现型上区别于亲本,由染色体计数、SRAP分子标记等技术鉴定杂交后代是真杂种。通过对氨磺乐灵与秋水仙素的诱导效果进行初步比较,发现秋水仙素的诱导效果优于氨磺乐灵,以0.1%的秋水仙素溶液处理48h诱导效果最好,共获得了 18个四倍体株系。2.以黄毛草莓试管苗叶片为材料,研究了不同激素配比对叶片离体再生的影响;以黄毛草莓离体茅尖为外植体,探讨了不同秋水仙素浓度和处理时间对其染色体的加倍效果;通过流式细胞仪、染色体计数方法对诱导材料进行了倍性鉴定。结果表明:黄毛草莓离体叶片在MS +1.0 mg·L-1 TDZ +0.1 mg·L-1 IBA的培养基上不定芽的再生率最高为73.19%;0.15%秋水仙素处理草莓离体芽尖48h诱导效果最佳,诱导率达13.33%。获得了经染色体计数确定为四倍体的株系12个。3.以四倍体黄毛草莓试管苗为试材,对在不同时间长度的低温胁迫下(0℃),黄毛草莓和不同株系的四倍体试管苗叶片中的SOD、CAT、POD活性和MDA含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随低温胁迫时间延长,黄毛草莓和不同株系的四倍体叶片中的SOD、CAT、POD活性均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四倍体的增幅明显大于二倍体。二倍体和四倍体叶片中MDA的含量总体呈上升状态,二倍体的MDA含量高于四倍体。综合分析初步认为在低温胁迫下,黄毛草莓四倍体叶片中的保护酶活性较高,抗寒性可能强于二倍体黄毛草莓。

王媛花[8]2008年在《农杆菌介导水稻RdreB1BI基因转化草莓的研究》文中指出草莓(Fragaria ananassa Duch)属于蔷薇科草莓属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重要的经济浆果,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然而草莓安全越冬和耐寒品种的缺乏成为生产上的突出问题。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水稻转录因子RdreB1BI是一个调控植物发育且与植物胁迫抗性相关的转录因子。已有研究证明将RdreB1BI基因转化拟南芥,拟南芥植株的抗早性和耐寒性有很大提高。到目前为止还未见有RdreB1BI基因转化草莓的研究。因此本试验目的是用根癌农杆菌介导的转化方法将水稻RdreB1BI基因导入草莓细胞,获得抗寒的转基因植株。主要研究结果有以下几点:1.以草莓‘丰香'、‘雪蜜'、‘鬼怒甘'的叶片和叶柄为外植体,建立了高效离体再生体系。‘丰香'叶片和叶柄的最佳不定芽再生培养基为:MS+TDZ(2.0mg/L)+IBA(0.2mg/L)+2,4-D(0.1mg/L)和MS+B5+TDZ(2.0mg/L)+IBA(0.2mg/L)+2,4-D(0.1mg/L)。‘雪蜜'叶片和叶柄的最佳不定芽再生培养基为:MS+TDZ(1.5mg/L)+IBA(0.2mg/L)和MS+B5+TDZ(2.0mg/L)+IBA(0.2mg/L)。‘鬼怒甘'叶片和叶柄的最佳不定芽再生培养基为:MS+BA(2.0mg/L)+IBA(0.1mg/L)和MS+BA(2.0mg/L)+IBA(0.1mg/L);‘丰香'、‘雪蜜'暗培养时间为14天,‘鬼怒甘'暗培养时间为7天;‘丰香'、‘鬼怒甘'叶片不定芽再生的最佳叶龄为10-30天,‘雪蜜'叶片不定芽再生的最佳叶龄为20天以下。叁个草莓品种叶柄不定芽再生的最佳叶龄都是20天以下;叶片放置方式对叁个草莓品种的叶片不定芽再生没有影响,叶柄刻伤向上放置有利于叁个草莓品种叶柄不定芽再生。2.克隆了rd29A启动子,通过对比分析,与已公布的序列有98.72%的同源性,主要调控区域也一致。构建了两个植物表达载体pYH4215-rd29A和pYF7713-Rdre。3.通过研究影响遗传转化的因素,建立了农杆菌介导的‘雪蜜'草莓遗传转化体系:菌液浓度为OD600=0.4;侵染时间为9min;选用200mg/L的Cb作为抑菌抗生素,20mg/L的Kan作为筛选抗生素;共培养时间3天;共培养培养基:MS+TDZ(2.0mg/L)+IBA(0.2 mg/L);筛选培养基:MS+TDZ(2.0mg/L)+IBA(0.2mg/L)+Kan(20mg/L)+Cb(200mg/L);伸长培养基:MS+6-BA(0.5mg/L)+NAA(0.1mg/L)+Kan(20mg/L)+Cb(200mg/L);生根培养基:MS+IBA(0.1mg/L)+Kan(20mg/L)+Cb(200mg/L)。4.获得了Kan抗性的含有RdreB1BI基因的草莓转基因株系15株,PCR以及RT-PCR检测证明,有4个株系外源基因已经成功的导入和整合到草莓基因组中。脯氨酸含量的测定和低温处理表明,转基因的植株较非转基因植株抗寒性有所提高。

王萌[9]2011年在《草莓小孢子培养与离体诱导染色体加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草莓属于蔷薇科(Rosaceae)草莓属(Fragaria)多年生草本植物,是一种重要的浆果类果树,在世界范围内广泛种植,具有较高的食用价值和经济价值。本研究通过草莓游离小孢子培养方法得到了单倍体,初步对培养诱导体系进行探讨,同时对栽培草莓离体诱导染色体加倍的方法做了探讨,利用秋水仙素诱导离体叶片与秋水仙素诱导茎尖生长点两种方法得到了染色体加倍株系,为草莓倍性育种奠定了基础。以6个栽培草莓品种为实验材料,研究了草莓小孢子细胞学发育时期与花器形态相关性,明确了小孢子具有胚发生能力的花器形态。通过对小孢子不同发育时期的观察发现小孢子发育时期与花蕾直径长度密切相关,同时也与萼片长度、花瓣颜色有一定的相关性。花蕾直径处于0.50-0.90cm时小孢子处于单核靠边期的比例较高,不同品种略有差异。在野生草莓游离小孢子培养研究中,以东北草莓(F. mandschurica Staudt)和绿色草莓(F. viridis Duch.)为试验材料,研究了影响小孢子培养的相关因素,首次对草莓小孢子培养体系进行了探索。在东北草莓上获得了1个小孢子发育而来的胚状体,不同基因型之间成胚率有显着差异。培养基中添加0.25%椰汁或1.0 mg/L的2,4-D能促进野生草莓小孢子胚状体的发育,添加NAA、6-BA没有效果;低温处理对小孢子胚状体的发育起到积极作用,适宜的处理时间为1天;小孢子培养基中添加0.1g/L活性炭能促进胚状体的发育,减轻培养过程中的褐化。以‘雪蜜’和‘红颊’草莓为试材,分别采用秋水仙素诱导茎尖生长点与秋水仙素诱导离体叶片两种方法探讨了栽培草莓染色体加倍的技术方法,获得染色体数目变异植株,包括9×、10×、11×、12×、14×、16×,并对‘雪蜜’加倍植株的田间表现进行了观察。试验结果表明诱导茎尖生长点的方法中利用0.2%秋水仙素离体处理草莓生长点20min效果最好,成活率为70.3%,变异率为83.3%,得到了9x-16×的加倍株系;诱导离体叶片方法中0.3%秋水仙素处理4d效果最佳,草莓叶片的再生率为40.5%,变异率100%,该处理诱导产生了16×的株系。

张颖君[10]2003年在《草莓属(Fragaria)植物亲缘关系的RAPD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利用RAPD实验技术对17个草莓野生种样品(黄毛草莓、东方草莓、五叶草莓、弗州草莓、纤细草莓、绿色草莓,森林草莓、东北草莓)及41个草莓品种进行了亲缘关系分析。建立了草莓的稳定、高效的RAPD反应体系,即在15ul体系中,模板DNA的用量约30ng,TaqDNA聚合酶刚量为0.75U,dNTPs浓度为0.2mM,Mg~(2+)浓度为2.5mM,引物浓度为0.67mM,1×Buffer。对RAPD扩增条带以0(无)、1(有)计,刚NTSYSpc-2.10e软件,得到草莓品种及野生种的相似系数矩阵和遗传距离矩阵,然后对相似系数矩阵采用UPGMA法进行聚类分析,得出草毒品种和草莓野生种的亲缘关系聚类图。并且,根据实验结果绘制了41个草莓品种的指纹图谱。 本实验将17个草莓野生种样品分为8个类群,得出草毒的种群亲缘关系为:黄毛草莓与森林草莓亲缘关系最近,其次是五叶草毒、纤细草莓、弗州草莓。首次确定了草莓野生种样品大白果、小白果和甘肃5号的种群归属问题,认为大白果和甘肃5号属于五叶草莓,小白果属于纤细草莓。同时证实了东北草莓不同于森林草莓,它具有独立的分类地位,东北草莓与东方草莓亲缘关系较近。本研究将41个草莓品种分为六类,分析了草莓品种与其亲本间的亲缘关系。本实验对17个草莓野生种样品和41个草莓品种的遗传距离的测定和聚类分析的结果、得到的草莓品种的指纹图谱,将为今后草莓品种的鉴定、草莓育种工作中杂交亲本的选配提供有力理论依据。 根据实验结果推测草莓种群间的演化路线为:黄毛草莓→森林草莓→五叶草莓→纤细草莓→弗州草莓→凤梨草莓;森林草莓→东北草莓→东方草莓可作为演化的另一个分支。

参考文献:

[1]. 草莓属植物细胞学研究[D]. 时翠平. 河北农业大学. 2001

[2]. 基于45S rDNA-FISH与GISH分析的草莓属(Fragaria)野生种亲缘关系与系统分类研究[D]. 翁天均. 西南大学. 2011

[3]. 草莓属物种5S和45S rDNA的比较定位[D]. 渠漫漫. 江苏师范大学. 2018

[4]. 草莓属种质资源亲缘关系的SSR标记分析[J]. 韩柏明, 赵密珍, 王静, 于红梅. 园艺学报. 2012

[5]. 草莓属植物SCoT分析体系的建立及优化[J]. 秦国新, 何桥, 梁国鲁, 雷家军, 郭启高. 果树学报. 2012

[6]. 自然五倍体野生草莓的起源及品质性状评价研究[D]. 生静雅. 扬州大学. 2009

[7]. 四倍体野生草莓的诱导与四倍体黄毛草莓的低温胁迫效应[D]. 刘玲. 南京农业大学. 2016

[8]. 农杆菌介导水稻RdreB1BI基因转化草莓的研究[D]. 王媛花. 南京农业大学. 2008

[9]. 草莓小孢子培养与离体诱导染色体加倍研究[D]. 王萌. 南京农业大学. 2011

[10]. 草莓属(Fragaria)植物亲缘关系的RAPD研究[D]. 张颖君. 河北农业大学. 2003

标签:;  ;  ;  ;  ;  

草莓属植物细胞学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