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是一种开场白--记忆我的写作教学经验之一_文学论文

写作是一种打开——记我的一次写作教学经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是一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背景陈述]

结束完八年级最后一次期末检测试卷的评改工作,语文教研组长特意走到我身边叮嘱道:“你两个班学生的作文有较强的语言表达功底,但普遍存在选材狭小、立意浅显的问题。怎样给予他们有效的指导,要好好思考一下。”她的一句话正点中了我的困惑。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写作目标有这样两条建议:一是学生能“多角度地观察生活,发现生活的丰富多彩”;二是学生要“力求表达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反复比对这两个写作目标,如何在紧接而来的九年级这一时间段内,打开学生写作素材的广度,让他们走出逼仄狭小的视野,去触摸丰富多彩的生活;打开学生写作素材的深度,让他们放弃空洞肤浅的感受,真正深入到心灵的隐秘处,抒写个性化的心语,就成了我今后一年内的教研内容。下面笔者将通过四个案例具体呈现此次写作教研的操作过程及操作反思。

[案例描述和反思]

一、打开写作素材的广度

案例一:打开才知丰富

在九年级的第一次写作课上,我给学生亮出了这样一个命题:“请以不少于400的文字描绘你眼中或心中最美的一幕。”

那天晚上,我不仅认真批改了学生的习作,更完成了一张写作素材的统计表。第二天的语文课上,我把这张统计表展示给学生(见下表)。

从这张统计表中我们看到,学生缺乏多样化、个性化的选材,大部分作文局限在用老套的事例表现肤浅的亲情或友谊上;写作素材更多关注的是务实的生活实际,而缺乏对心灵感动或精神世界的关照。

“我们真没什么可写的!”在我指出学生们存在的问题后,他们几乎异口同声地喊出了这句话。

“我们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我们的写作也应当如此。前几天我在看《语文报》的一份专辑,它罗列了我们初中阶段阅读的八个方向,分别是自然环境、读书学习、地域文化、精神罗盘、情感空间、生活舞台、社会热点、科技探索。于是我就想,阅读可以有这八个方向,那我们的写作是否也可以将素材的积累拓展到这些方面呢?”当我把自己的思考如实表达出来时,我发现原本有些散乱甚至带着些许抵触情绪的课堂一下子安静和专注起来。

“从下面这张统计表中,我发现大家都把目标锁定在生活舞台和情感空间上。现在让我们把思考广度延伸,看看其他方面是否会有新的发现。谢琦慧,如果让你重新选材写你眼中或心中最美的一幕,你会写什么?”谢琦慧是一个思维活跃、语言表述富有魅力的学生。

“我想选择读书学习的内容,写最近正在阅读的《简·爱》,简·爱虽然瘦小、容貌平平,但她身上那份坚强、独立、自尊的气质却很美。”谢琦慧的发言是一个漂亮的开始。

黄家祺说:“我也想到了读书学习。想起暑假时自己一个人抱一本挚爱的书挑灯到深夜,静静享受那份读书的感觉,很美。”她的回答无疑给许多人点亮了思维和心灵的盲点,也包括我。

于是在接下来的一个多星期里,我让学生从更广阔的角度重新思考“……是我眼中或心中的最美”这一命题。然后我不断收到一个个惊喜:骑单车疯狂奔驰的夏天是最美的,《加勒比海盗》中自由不羁、扬帆起航的杰克船长是最美的,正在建设的“鸟巢”是最美的,枝繁叶茂、见证了家乡变化的榕树是最美的,于不经意间收到一条温馨的短信也是最美的,走出成长的误区重新找到自我的那一刻是最美的……学生的选材和原来相比显得那么丰富、鲜活,有内涵。

以此为原点,在今后的写作练习中,我都指导学生有意识地在动笔前先从这八个方面罗列自己可写的素材,然后比较筛选最优化的写作内容,不断打开写作的思路。

写作是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当我们用打开的理念观照写作素材的多样化和全新发现时,我们也在重新定义自己对世界的了解。

[反思]

如何打开学生逼仄的写作视野,是我的作文教学首先面对的问题。新课程强调,写作应当鼓励学生努力挖掘“对自我、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然而“自我、自然、社会、人生”这四个名词对于学生而言是比较抽象模糊的。基于这种现状,我从阅读中受到启发,将它们细化为自然环境、读书学习、地域文化、精神罗盘、情感空间、生活舞台、社会热点、科技探索这八个视角不同、涵盖全面的选材范围,以帮助学生理解和拓展。在具体指导学生写作的过程中,我不断地发现,写什么有时比怎么写更重要。只有打开了学生原本逼仄狭窄的写作空间,给他们呈现一条条通向丰富写作的道路后,学生写作的潜能和表达的欲望才可能会推着他们在自由选择的道路上前行不止。

案例二:从平凡汲取突破

那天一个叫夏冰珏的学生找到我:“老师,我也知道要从您讲述的八个方面广泛地收集写作素材,但我每次想来想去最终还是会写母爱父爱、友谊之类老套的事例和内容,这可怎么办呢?”她真诚至极的困惑难道不正是我所要面对的又一个实际问题吗?心灵充盈敏感、表达意味深长、拥有独特灵性的学生毕竟不是多数,我所要面对的真实群体是很大程度上和夏冰珏存在同样困惑的学生。“怎样让他们也能实现素材的突破写出个性的文章呢?”

想起一次审卷时读到一篇题为《行走的父爱》的文章,一个在座的老师无意间说过这样一句话:“一样写父爱,加个‘行走’这文章就有意思起来了呢!”于是,在那周的写作指导课上,我和学生讲了《行走的父爱》中如何用“行走”的方式演绎父爱,讲了《背影》中如何抓取“背影”这一独特细节刻画父爱,讲了汪曾祺《多年父子成兄弟》中如何捕捉那份父子间平等朴实的父爱,讲了《傅雷家书》中严厉却透着莫大期盼的父爱……然后我把这些作品都归结在“______的父爱”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命题类别中,告诉学生当你的素材看似平凡和局限时,不妨就调动你的记忆做做这样的“加法题”。在后来两周以“______的父爱(母爱)”或“______的父亲(母亲)”为题的随笔中,我读到了学生积极思索的结晶。

“那一阵家里的气氛是别样的。我总是害怕和他们呆在一起的感觉。连床头的闹钟都走得那么小心翼翼……后来,他们之间终于有了极其普通的对话。一下子,沉闷了许久的空气突然开始活跃起来。卫生间的水龙头也恢复了往日的歌声。我也开始像平常一样拖着鞋子在房间里放肆地游荡起来。这种感觉,真好!”(朱兆兆《吵架的父亲和母亲》)

“那个高大俊朗、西装笔挺,每天游走在生意场的男人真的是我的父亲吗?我一直觉得我和父亲之间有一道无形的门彼此相隔着,而且这道门不知何时还落了锁,锁上锈迹斑斑……直到听见电话那头传来‘女儿,我一切都好’时,我才发觉,有些东西是永远没有距离的,比如父爱。”(潘郡汝《等待中的父爱》)

“窗外梧桐树的叶子沙沙地响着,树影映在墙上的轮廓变得格外清晰。我开始冒冷汗。‘怎么了,还害怕吗?’妈妈细声地问道。我摇摇头,可还是不禁打了个冷颤。妈妈好像感觉到了,转过身来,用胳膊环住我的脖子,‘孩子,冷吧?’那一刻,一种异样的感觉在心中涌起,鼻尖突然一酸,没来由地流下一滴眼泪,没有迟疑。是啊,妈妈有多长时间没叫我‘孩子’了,一年,还是两年,或是更久?只记得当时我反复地强调说我不是孩子了。那是什么时候我才学会成长的呢?只记得当有一天,我突然发现我和妈妈差不多高,穿差不多大的衣服,吃同样多的饭时,我才发现,我长大了,同时,妈妈也老了。有一天,妈妈会变成一个瘦小的老太婆,需要我的照顾,我的依赖。奇妙的轮回。”(单心怡《老去的母亲》)

徜徉在这些视角独特表达真诚的文字间,我明白:在平凡的选材中实现突破的意义,并不仅仅是打开学生写作的广度,更是让他们学会用一双“心眼”捕捉生活的丰富意义和生命的感动细节。

[反思]

上述案例中夏冰珏同学提出的疑惑就是在我作文教学之初未曾考虑到、在教学活动行进过程中学生真实出现的问题。面对写作,很多学生在记忆中追溯到的素材的确是比较单一和局限的。因此我采取的应对策略便是与其一味地让他们去描写看似新颖而实际无法驾驭、没有真正感觉的内容,不如指导他们从已有的素材中挖出新意,写出独特。以一系列描写父爱而视角不同的文章为例,先启发学生选择具有个性化的材料,然后用“______的父爱”这种叠加式的思考方式引导他们从细节处、从情境处、从感受处发现平凡中的不平凡,实现从平凡汲取突破的目的。

二、打开写作素材的深度

案例三:深入方显深刻

2007年11月,我有幸参加了市级和省级的“新生代”课堂教学大赛,这给我的写作教研带来了又一次深入思考的契机。

在经历了几个月的不断尝试和修改之后,我选择了《我丢了______》这个半命题作文作为我写作教学的突破口。上课伊始,我先问学生曾经丢过什么东西。学生不假思索地喊道“丢过钱”、“丢过手机”、“丢过钥匙”……几乎都是极为普通的表层物质。我接着用严肃而缓慢的语调追问他们:“回望自己成长的来路,我们还丢了什么?”

在课堂片刻的静默之后,我打出了第一张画面:这是一张拍摄于教室的俯瞰照片,最充斥眼球的是堆积如山的书本和练习,继而是那些被深埋其间正奋笔疾书的学子。正奔走于九年级这条赛道上的学生看到这张画面先是一惊,然后都露出了会意的表情。“联系你的生活体验,你觉得他们丢了什么?”我问。“丢了生活的自由与快乐,这是一群被学业和考试两座大山压得不堪重负的少年。”“丢了选择的权力。画面上的生活状态并不是我们想要的,可也是我们不得不要的。我们走着别人指定的路,而让自己辛苦着。”听着学生发自内心深处对自我生存现状的描述,我的心被深深震撼了:“何为‘生活’?那本该是充满了生命和活力的日子呀!而现在的他们和我们却每天奔忙于两点一线之间,在收获知识的同时却丢了让心灵自由旅行的空间,丢了那一路山花烂漫的人生风景。”

在和学生共同真诚地审视了自我之后,我打出了第二张图片。在这张题为“有空调的日子里”的漫画中,画家以略带夸张的笔触展现了这样一幅场景:一对长久蛰居在空调四季恒温里的夫妇,某一天面对后院的皑皑白雪时,发出了“这是什么”的悲哀探问。“他们又丢了什么?”我继续追问。“丢了春夏秋冬,丢了四季,丢了自然。”“丢了眼睛,一双观望外在世界和内在心灵的慧眼。”“我们太需要这样一双慧眼了!否则,春花秋月、夏风冬雪的诗意,我们都将失去。自然赋予我们的最敏锐的感觉,我们也会如画面上的人一样不经意间就丢失了啊!”

望着学生们更为专注的眼神,我知道他们的思维在经历了叩问自我和思索社会之后,正在逐渐走向深刻。于是我打出了第三幅画面:背景是浩瀚的蓝色苍穹和地平面,寓意着辽阔的未知世界,一个小男孩的背影携带着与生俱来的诸多问号正奔赴这片未知,然后他满腹的问号消失了。简洁的构图,明显的缺失。“那么小男孩丢了什么?联系你的生活想一想,这一切为什么会丢失呢?”我问。“他丢了好奇心,因为今天面对疑问时,我们根本不需要自己去思考,我们有了太多的标准答案。”“他丢了童年的梦想,因为来自现实的无奈。比如我童年时就想当一名戍守边疆的军人,但父母却说好好读书考上理想的大学,将来在外企谋得一份高薪的职务就是我的全部人生。于是,我的军旅之梦就被扼杀在摇篮里了。”如此坦诚而鲜活的表白在课堂里一次次地出现,每一次都让我的心在兴奋和揪痛间来回历练,无可自拔。

“感谢大家用最诚恳的心态回望了我们自己成长的来路,其实在这一路上我们不知不觉间已经丢失了很多很多,不仅包括金钱、钥匙等表层的物质,也包括自由快乐的美好生活、悉心体味自然的敏感心灵和执著梦想的精神等深层的内容。打开写作的思路,我们更应当去关注自我、自然、社会、人生,因为唯有深入挖掘写作素材的意蕴,才能使我们的写作真正成为一种深刻的行为。”

[反思]

打开写作素材的广度和深度是我此次作文教学的两个方向。广度是平面式的铺开,而深度则是纵深化的开拓。心理学强调,人对事物的思考总要经历一个由浅入深、由狭窄到开阔的心理过程。要实现纵深化的目的,我的教学活动必须遵循这一认知规律。因此我首先从学生最表层的生活体验入手,让他们喊出“丢钱”、“丢手机”等答案;继而以此为起点,引导学生通过三幅指向明确的画面,反思自我生活中的丢失、社会存在中的丢失、精神心灵中形而上的丢失,让学生的思考逐渐由浅显走向深刻,由对外在生活的感受深入到对内在心灵和精神的体悟,从而让他们的思想经历反复的锤炼而走向纵深,实现对写作素材深度挖掘的教学目的。

案例四:从树立到颠覆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沧海月明珠有泪,蓝天日暖玉生烟’‘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扳着指头不知能说出多少首有关月亮的诗歌。那是中国人斩不断的情丝啊。月,一直都是中国人的爱人。可是,当阿姆斯特朗的脚踏上月球的那一刻起,一切灰飞烟灭。没有广寒宫,没有嫦娥,没有玉兔,没有吴刚,没有桂树,没有那想象中的一切,冷冷清清。一个个环形山仿佛瞪大的眼睛,嘲讽着人类那多余的想象。小小的一步,碾碎了所有有关月的幻想、浪漫、诗意。有人却笑了,说:‘这是人类的一大步。’得意的神情仿佛掌握着全宇宙的秘密。而我却在想,若李白生在今日,知道了那轮皎洁的月盘不过是一个布满坑洞的球体,那温润的月光不过是对太阳光的反射,那么他还能写出那些有关月的千古佳句么?过于精确的分析让人失去了想象的空间,失去了那层距离,失去了那最为勾人心弦的神秘。这难道就是现代科技的副作用吗?在物质不断满足的同时,却让我们丧失了精神的充盈。”(吴慕飞《阿姆斯特朗改变了我的生活》)

“中国的名山大川,大多是被文人们用脚走出来的……旅途的辛劳,总能一点一滴地化作喜悦,化作与古人比肩的胆气,化作心灵的充盈。而如今,一切都变了。有了机车,人们似乎忘记了行走的意义。家、办公室、学校,几点一线式的生活,让我们觉得终点就是一切。虽然依旧去游览山水,但却可以高速地到达目的地。不经意间,‘众里寻她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诗意荡然无存,神奇变得平淡,深沉变得肤浅。这不得不让人觉得出去旅游是一件极度乏味的事情。让我们重新学会行走吧。因为到达终点的旅途便是一段炼心之旅。让我们重新学会行走。学会跋涉在水边,用碧波清流洗濯自己日渐疲惫沧桑的心灵;学会行走在山间,用巍峨挺拔夯实我们灵魂的笃定与博大。”(包博侃《重新学会行走》)

这是在指导完“科技探索”这类素材后学生写下的随笔节选。在指导学生如何进行“科技探索”类素材的选择时,我突然意识到选材有时就是一种写作思维的体现,写作深度的挖掘除了直线式的行进外,会不会有更富于变化性的思索呢?这时2007年重庆的一道作文题引起了我的注意——《_____改变了我的生活》。

“是呀,什么改变了我的生活?”我问自己。“电视,成为我了解世界的窗口;网络,给了我无限的空间;短信,传递着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汽车,加速了生活的节奏;飞机,实现了飞翔的梦想;卫星飞船,揭开了宇宙神秘的面纱……科技真是个好东西!”

在课堂上,我把自己的想法如实地讲述给学生听。学生一开始面对“科技探索”都质疑纷纷,心想这方面的素材除了写说明文还能写什么。可听着我的描述,他们渐渐有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看着他们一副茅塞顿开的样子,我随即打出了两张图片:一张是城市被汽车塞得水泄不通的照片;一张是一个人坐在电脑前而他的腿却正逐渐异化成树根的图片。“哇!”学生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

“什么改变了我的生活?网络,让我活在虚拟的现实中;短信,让我久违了鸿雁传书的期待之美;汽车,剥夺了我驻足欣赏、徜徉雨中的快感;飞机,身在高空心真能恣意飞扬吗?卫星飞船,打破了人类所有关于距离、浪漫、诗意的想象……我们的生活就这样被改变了。”我说。

学生的思维似乎一下子还没来得及转变过来。可当他们发现一开始树立的想法此刻被完全颠覆后,他们真正顿感了“柳暗花明又一村”。

[反思]

从素材构思的树立到颠覆,学生的思维不再是直线式的,而是一种逆转。在上述整个过程中,学生的思维首先被置于直线式的打开过程里,原本看似毫无写作欲望的话题“科技探索”,现在竟然能衍生出许多创作内容,他们的思维此刻是欣喜的,也是活跃的;然而紧接而来的一个颠覆性的过程,对他们更具有震撼性。正是这种狂喜和震撼的巨大反差,使学生思维的灵光被点燃,思考的深度被促生。于是,像《阿姆斯特朗改变了我的生活》《重新学会行走》这样凝聚着较深刻思想性的文字便在他们的笔下诞生了。

在将近一年的写作教学经历中,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

一、新课程下的写作教学应当引导学生关照现实生活和心灵世界,关注学生个体的生命独特体验,激发学生内心真实的言说欲望和表达冲动。召唤他们摆脱“假、大、空”的伪写作主题,实现“吾手写吾心”;召唤他们摒弃“龙头凤尾”机械技法式的训练,用充满灵性和情韵的文字抒写富有活力、富有创造性、富有生命的篇章;召唤他们从逼仄的生活空间走出来,去拥抱自我、拥抱社会、拥抱自然、拥抱人生。

二、不能将写作课简单地视为写作技法的指导课,而是要将其解读为一节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课,一节个性心灵的解读课,一节生命情感的体验课。其意义不是将训练学生的写作技巧作为它的终极目标,而是引导学生以“打开”的姿态努力挖掘“对自我、对自然、对社会、对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

标签:;  ;  

写作是一种开场白--记忆我的写作教学经验之一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