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队官兵伤病残原因及防治康复策略分析论文_吕勇勇

(陆军步兵学院二大队八队)

摘要:目的 探讨部队官兵伤病残原因及防治康复策略。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某部队自2013年12月-2017年12月的864例官兵伤病残的临床资料,分析部队官兵伤病残原因,进而提出防治康复策略。结果 部队官兵伤病残原因:军事训练654例(74.69%)、实弹训练123例(14.24%)、车祸67例(7.75%)、其他20例(2.31%)。部队官兵伤病残部位:骨创伤354例(40.97%)、骨关节损伤173例(20.02%)、脊柱损伤112例(12.96%)、头面部创伤95例(10.99%)。结论 针对部队官兵伤病残原因,应做好官兵的健康教育工作;落实训前热身运动及训后放松运动;加强官兵的医疗保障;保障官兵的饮食。

关键词:部队官兵;伤病残;原因;防治康复

部队承担着军事斗争、反恐维稳、日常训练、国防施工等重担,加上部队自然环境较恶劣,官兵致伤及致残几率较高,不仅消耗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及物力,而且还影响部队的正常训练,增加社会抚养压力,进而降低了民众对参军意愿的认同,给家庭及其个人带来较大苦难。因此,分析部队官兵伤病残原因及防治康复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特选取某部队自2013年12月-2017年12月的864例官兵伤病残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某部队自2013年12月-2017年12月的864例官兵伤病残,理解并签署该研究制定的知情同意书,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排除标准:无原发性严重脏器功能不全、恶性肿瘤及其精神病者。男性763例,女性患者101例;年龄23-36岁,平均年龄(27.45±2.56)岁。

1.2方法 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分析每一名致残者的资料,其残疾程度按照劳动、社会保障、民政及卫生部的《军人残疾等级评定标准》给予评定。

1.3统计学分析 临床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采用%表示,用X2检验,若P<0.05时,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部队官兵伤病残构成情况

864例官兵伤病残中,伤残648例,占75.00%;病残156例,占18.06%;站残60例,占6.94%。

2.2部队官兵伤病残原因分析

军事训练654例,占74.69%;实弹训练123例,占14.24%,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1所示:

表1 部队官兵伤病残原因分析(%)

3、讨论

本次研究中,伤残648,占75.00%,分析部队官兵伤病残原因,得到军事训练占74.69%,实弹训练占14.24%,由此表明:与部队的性质相关,繁重的训练及艰巨的军事任务,势必影响身体。在新型的军事变革中,各个单位对训练有着较严格的要求,且各项任务也趋向于作战、拉链等,对部队官兵的身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素质。在受伤部位上,骨创伤354占40.97%,骨关节损伤占20.02%,脊柱损伤占12.96%,与相关报道相一致。此外,部队官兵伤病残的重要原因在于预防训练伤的落实情况较差,除了上级机构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预防训练伤的管理力度,各个单位的落实度也相对较差,除了每个月定期开展健康教育活动外,其余时间未做到有效预防工作。训练伤能否得到有效救治,卫生医疗资源直接关系到官兵身心健康的保障,对提高我军战斗力有着较大影响[1]。由于部位卫生员多数仅仅经过半年的部队培训,多数技术及业务不成熟,且缺乏临床经验,加上外出学习交流机会较少,并不能及时更新医学技能及理论基础,从而导致基层出现较多“白开水医生”,降低了官兵对基层医疗保障服务度。部位的手术流程相对较多,部分药品从上级单位下拨到基层已快到有效期,加上医疗仪器落后是当前部位普遍存在的问题,高档仪器并没有专业的技术人员操作,导致部队治疗仪器常年闲置,最终废弃。甚至还存在一些问题:所拍出的摄像图像,较少人看懂。

针对以上存在的原因,特提出以下防治康复策略:(1)做好官兵的 健康教育工作。为了保障官兵对卫生知识的关注及理解度,可通过知识竞赛、印发宣传手册、海报等形式,提高官兵的兴趣。通过图片展示、自身演示、图文并茂等,了解训练时容易受伤的部位,并做好部位防护知识的需求,帮助部位官兵掌握常见训练伤的自救互救要领及其注意事项等,每月准备一次到两次的健康教育,授课内容应简单易懂,不易出现过多专业术语。(2)落实训前热身运动及训后放松运动。热身运动是降低训练伤及提高训练效率的重要方法,通过慢跑、体操及腰部等拉伸,锻炼部位官兵的关节、肌肉及各个功能。在器械训练前进行充分的热身运动,如:关节韧带的拉伸,以防训练中出现的失手及坠落。训练后,应加强减速运动,即放松活动,与热身运动都属于训练中的重要预防措施[2]。在训练后,大多都会感觉到肌肉酸痛,主要时候由于血液淤积在肌肉中,极易发生脑供血不足而晕倒。因此,应做好放松。(3)加强官兵的医疗保障。部队的医疗设备应及时更新及配发,并对医疗技术人员进行组织培训,避免设备闲置,保障由于训练导致的骨伤等,给予及时治疗。每年定期开展培训班,请有常见疾病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进行授课训练,并适当延长学习时间,增补医学知识,使得卫生人员能够真正发挥自身作用,为战友治病。(4)保障官兵的饮食。部位官兵在训练前,可提供高糖低脂类的食物,让官兵容易消化,从而提供所需热量[3]。在训练后,补充蛋白质,可食用高蛋白类食物,如:牛奶、禽蛋、瘦肉等,从而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肌肉对骨骼的保护度。加强部队炊事班炊具及食物的卫生检查,每日消毒杀菌餐具,保持卫生干净。

参考文献

[1]敬建军,张珺.部队官兵伤病残原因分析与防治康复措施[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4,2(6):573-574.

[2]吴国超.某体系部队官兵4年评残分析[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2017,1(8):706-708.

[3]张珺,敬建军,鱼敏.2013年某部队军伤病残情况分析[J].华南国防医学杂志,2015,1(1):42-44.

论文作者:吕勇勇

论文发表刊物:《航空军医》2018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20

标签:;  ;  ;  ;  ;  ;  ;  ;  

部队官兵伤病残原因及防治康复策略分析论文_吕勇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