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电子图书馆发展比较研究_数字图书馆论文

国内外电子图书馆发展比较研究_数字图书馆论文

国内外电子图书馆发展的比较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国内外论文,图书馆论文,电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25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214(2000)02—0003—03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多媒体通讯技术的日益成熟与国际互联网络(Internet)的迅速发展,有关电子图书馆的理论探讨成为目前图书馆界的热门话题。加强国内外电子图书馆发展的比较研究,对于更好地建设我国电子图书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所谓电子图书馆,是指“建立在图书馆内部业务高度自动化基础上,不仅能使本地和远程用户联机存取其OPAC以查询其传统图书馆馆藏(非数字化的和数字化的),而且也能使用户通过网络联机存取图书馆内外的其它电子信息资源的现代化图书馆〔1〕。”大多数人又把它称为数字图书馆。

1 国内外电子图书馆的发展

1.1 国外电子图书馆的发展概况

美国 1993年9月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 国家宇航局和国防部高级研究署联合会公布了《数字图书馆倡议》,开始领导、组织和资助美国数字图书馆的研究和开发。1994年6 月在美国的得克萨斯召开了“第一届数字图书馆理论与实践年会”,这是关于数字图书馆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第一次国际会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国家宇航局和国防部高级研究署联合会又于1994年9月投资2400万美元,在斯坦福大学、 密执安大学、伊利诺伊大学、加利福尼亚大学等6 所大学启动数字图书馆发展计划。美国国会图书馆在信息技术的应用方面,始终走在图书馆界的最前列。80年代初,它着手进行了文献和数据数字化存储与检索技术的研究,将馆藏30多万个条目数字化,供全国各地学校与图书馆利用。1989至1995年实施的“美利坚记忆项目”(American memory project )标志着美国国会图书馆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到1995年末,已有21万件照片、录音、手稿实施数字化,部分可供用户在国际互联网上检索。 1994年10月国会图书馆馆长比林顿宣布建立一个数字图书馆, 计划到2000年拥有500万页馆藏数字化信息。1995年5月,美国国会图书馆、保护存取委员会和14个研究图书馆和档案馆签订了全国数字图书馆联合协议,计划到2000年完成最重要图书资料的数字化转变〔2〕。

日本 早在1993年,日本政府由通产省信息技术促进会(IIPA)领导各大学图书馆、公共图书馆进行“试验性电子图书馆项目”的研究。此项目包括两个子项目:“全国联合目录网络项目”和“电子图书馆示范试验项目”。“全国联合目录网络项目”旨在为将来的电子图书馆网络建设奠定基础,它借助INS64kb/s网络和MARC 数据格式在公共图书馆间发展联合目录网络。到1997年2月,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NDL)和27个公共图书馆参加了此项目,有760 万条书目记录存贮在联合目录数据库中;“电子图书馆示范试验项目”旨在探索和发展“数字化的图书馆”,到1997年初,已有约1000万页资料被数字化〔3〕。 日本的许多大学、信息中心、企业公司也在积极开发电子图书馆系统,如全国科学信息系统中心(NACSIS)的电子图书馆系统、奈良科技大学(NAIST )的Mandala电子图书馆系统与电子图书馆研究会的Ariadne系统等。这些系统为日本建设比较完善的下一代电子图书馆奠定了资源与技术基础。

英国 英国图书馆是世界上最大、收藏最丰富的国家图书馆之一。该馆于1993年7月提出了包括20个子项目在内的“存取启动”计划, 用来研究图书馆数字化和上网所需的软硬件平台,确立数据存储、标引、检索和传输的标准。通过“专利快递自动存取装置”中16个相连的CD—ROM Jukebox(每个Jukebox装有100张光盘)存储了100万份有关英国、美国、欧洲和专利合作条约国的专利;通过“电子化贝奥伍夫”项目存贮了11世纪盎格鲁—撒克森人史诗的手稿;通过“电子化照片观看系统”存贮了1万张珍贵图片;通过“网络OPAC”提供600万条书目记录供国内外用户检索与查询。

新加坡 1994年3月,新加坡政府提出了“2000 年图书馆发展计划”,打算建立一个“无边界电子图书馆网络”,把新加坡所有的公共图书馆和500多个学术与专业数据库连接起来。1995年建立的Tampines 地区图书馆正朝着电子图书馆迈进,它能提供多媒体电子杂志、交互式多媒体教育、家庭电子信息服务、远程访问OPAC和网络全文传递,拥有一个电影、光盘、录像的瞬时转换系统、数字化的有线电视系统。

1.2 我国电子图书馆的发展

尽管陈源蒸在《宏观图书馆学》(于1989年出版)中首次呼吁我们应加强对电子图书馆的认识与研究,但当时并未引起我国图书馆界的普遍重视。直到1995年,随着我国图书馆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加强与扩大以及国际互联网络和国内四大骨干网络的快速发展,一度潜在的电子图书馆才成为热门话题,特别是在1996年第62届国际图联大会后,我国许多大学和公共图书馆纷纷提出了各自的电子图书馆建设计划,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1 )中国国家数字图书馆计划——旨在集中中国国家图书馆和地方图书馆各具特色的馆藏资源,通过高速信息网络向国内外用户提供中国国家数字化图书馆服务;(2 )中国社会科学院电子图书馆计划——旨在实现中国社会科学院图书馆的数字化和网络化;(3 )清华大学数字图书馆计划——旨在实现馆藏资源数字化存储与管理,通过网络向用户提供快捷便利的网络信息服务;(4 )上海交通大学数字图书馆计划——旨在访问本馆的网络文献服务器、学校信息中心及联网的外界单位、图书馆和Internet上的电子信息资源;(5 )上海图书馆数字图书馆计划——供用户查询OPAC及其它信息,建立大规模全文数据库,提供网络检索服务;(6 )广东省新世界电子图书馆计划——以文献开发和数据库建设为核心,以提供优质的文献检索服务为目的,建设面向社会、面向家庭、面向21世纪的大型现代化电子图书馆。

在这诸多的计划中,清华大学数字图书馆和上海交通大学数字图书馆走在国内电子图书馆建设的前列。清华大学与IBM合作, 推出了“清华大学数字图书馆系统”建设计划,并利用IBM的Infosearch 全文检索软件,建成了具有中文全文检索功能的“中国高校学位论文联机服务系统”,其中收录有全国15所高校万余篇博士和硕士学位论文。它与美国信息公司合作在馆内设立镜像服务器,提供其于web方式的EI Village信息服务。它不仅能利用本馆电子资源提供联机光盘数据库检索、科技新刊报导、学位论文信息查询、单机光盘(文摘索引数据库、全文数据库)EI Village、OCLC FirstSearch、本馆订购的电子期刊等,而且能利用馆外电子资源提供Science Online、Dialog、OCLC FirstSearch、文摘索引数据库、专利、标准、科技报告、电子期刊、电子会议、重要学/协会站点、虚拟图书馆、Internet期刊等多项检索服务。上海交通大学计划到2000年时, 创建一个数字图书馆雏型, 将拥有数字化馆藏300GB以上。现在已有25 万种数字化馆藏(不包括商用电子出版物)书目记录及多种数据库〔4〕。 这些数据库包括有机器人信息数据库、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数据库、中国民族音乐数据库(后两种数据库正在建设中)。该系统主干网络设备采用ATM 交换机CELLplex7000, 以 155 兆 ATM 方式连接 HP9000 系列服务器、 工作组交换机LinkSwitch2700和校园网其它主干节点〔5〕。

2 我国电子图书馆发展中存在的差距

与国外电子图书馆的发展相比较,我国在研究内容、技术支持等方面存在较大的差距。

2.1 研究内容上的差距。确切地说, 我国电子图书馆的发展还处在最初阶段,在极少数能够提供网络化信息存取的图书馆内,其远程存取也只停留在书目、文摘等二次信息,其余绝大多数图书馆还正在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如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光盘局域网)。而国外的基础设施已比较完善,他们正尝试将文本、声音、图像等信息数字化并实现混合,以多媒体形式上网,实现高速联网和远程存取。

2.2 检索技术的差距。目前, 我国计算机信息检索仍以字符串匹配型检索为主。由于Internet上信息激增,形形色色的全文数据库和图像数据库的产生,传统的基于关键词索引以及布尔表达式的查询方式已无法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需求。而基于文本的全文存储与检索技术是西方电子图书馆建设中应用最广泛、相对较成熟的关键技术之一。IBM 公司在其电子图书馆项目中开发了图像内容查询技术,它能够根据图像的颜色、灰度、纹理和位置来检索图像数据库。而我国的全文检索技术刚刚起步,只有少数几种报刊在互联网上实现了全文检索。

2.3 数据库建设方面的差距。根据1997年美国Gale公司统计, 国际数据库产业在数量上从1975年的301种增加到1996年的10033种,数据库记录的总量从1975年的55200万条增加到1996年的115.8亿条〔6〕。我国数据库在1992年只有806个,到1995年末才达到1038个, 而美国在1991年就有3000多个,日本也有2350余个〔7〕。在世界范围内, 我国开发的信息资源数据库能站得住脚的仅占1%,因此说, 我国数据库建设相当落后。

2.4 信息基础设施方面的差距。由于受资金、技术力量限制, 我国电子图书馆自动化集成系统同发达国家相比有一定的距离。这首先体现在系统机构方面。国内大多数图书馆仍采用host-based的集中管理系统,而国外分布式Clients/Server和browsers/Server 管理模式已非常普遍。后两种模式因运行效率高、扩展性强、安全性好、开放性强而备受欢迎;其次,在用户界面方面,国内仍以字符型为主,而国外已实现了图形用户界面和基于超媒体的界面,只要通过图标、鼠标和提拉菜单就可自由操作;再次,在系统平台上,国内的软件缺乏开放性、互联性。而国外的一个软件往往可以在多个硬件平台上运行;最后,在网络化方面,国外的图书馆自动化系统都以网络为核心,支持TCP/IP等各种网络互联协议,不仅能实现图书馆内部业务自动化,还能够与其他系统互联。而国内许多图书馆软硬件配置既不规范也不支持目前通用的计算机互联网络协议,已建设成的网络仍属于低速线路,通过高速信息网络去传递、获取和使用文献信息资源仍处于试验阶段。

3 对我国电子图书馆建设与发展的几点建议

为努力缩小与国外电子图书馆的发展差距,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来加强我国电子图书馆的建设。

第一,培育一批促进电子图书馆发展的复合型人才。电子图书馆的建设需要一批既懂图书情报业务又懂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这对目前图书馆领导者和图书馆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我们要制定切实可行的鼓励政策与措施,吸收更多的信息技术人才参与电子图书馆的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图书馆员的继续教育,既要开展有关计算机、通讯网络等基本知识与应用的培训,又要讲授一些有关电子图书馆理论与技术的专业知识。图书馆员只有加强学习,提高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才能更好地建设电子图书馆。

第二,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主要包括(1)自动化集成系统。一个好的自动化集成系统除能高质量地完成采访、编目、流通、公共查询等基本业务外,还应具有开放性、互联性,能同本地网、国家网、国际互联网相联。我们要集中资金与技术力量,加紧开发出与国外水平相当的通用性强、标准化程度高、技术水平高的电子图书馆应用软件。(2)数据库系统。电子图书馆应该拥有内容丰富、 应用广泛的电子信息资源。而数据库的质量和数量,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应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全国和全局性的大型数据库。目前首先要研制大型的索引和文摘数据库,如中国工程索引(CEI)、中国科学引文索引(CSCI )、中国社会科学索引(CSSI)、中国化学文摘(CCA)等; 其次要生产一批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促进作用的专业数据库,特别是全文数据库。清华大学开发的全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满足我国教学与科研的需要,但目前该数据库存在期刊种类有限、期刊年限不全、不能在互联网上查询等主要缺陷,有待进一步完善与提高。

第三,加强部门合作,共同推进电子图书馆的发展。电子图书馆建设是一项整体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单靠图书馆与情报界自身的资金与技术,难以建设好我国的电子图书馆。它要求政府部门、信息部门、企业界、图书馆界相互协调与通力合作。因此,我们要(1 )制定国家(地区)电子图书馆发展战略。为建设好我国电子图书馆,我们必须更新观念,通过制定国家(地区)电子图书馆发展战略来统一部署、统一规划、互相协调与分工合作,以求发挥整体优势,避免重复建设、重复引进和资源浪费;(2)增加资金投入。 充足的资金投入对电子图书馆的建设来说是至关重要的。美国国会图书馆实施数字化项目时获得了1300万美元的捐资和国会拨款,日本国会图书馆的有关经费达1700万美元。我国电子图书馆建设单靠政府的资金投入是不可能满足需要的,我们要通过多种融资渠道和方法来筹措开发与建设资金,力争与国内外资本雄厚的大公司、大集团以及世界上著名的数据库公司联合建设我国的电子图书馆。

第四,密切跟踪国外电子图书馆的发展动态。为了加快我国电子图书馆的建设并缩短同发达国家的差距,对我国图书馆界和情报界来说,要充分利用国际学术论坛、国际学术会议和Internet网上有关电子图书馆建设的研究成果,多方面地了解国外电子图书馆的发展动态,认真研究国外从传统图书馆向电子图书馆的过渡过程中所采用的结构模式、技术特点、存在的关键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适时引进已经成熟而且商品化的软件和技术来促进我国电子图书馆的发展。

〔收稿日期〕1999—07—09

标签:;  ;  ;  ;  

国内外电子图书馆发展比较研究_数字图书馆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