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学困生教育转化路径探究论文_许守琼

小学学困生教育转化路径探究论文_许守琼

重庆西南大学附属小学 许守琼 400700

[摘要]:本文以积极心理学的理论为基础,从积极心理资本的视角出发,阐述积极心理资本对小学学困生教育转化的意义,分析小学学困生积极心理资本存在的不足,并从自信、希望、乐观和韧性四个维度探索培育和重塑小学学困生积极心理资本的路径,以期促进小学学困生的转化,更好地适应“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教育发展要求。

[关键词]:积极心理资本;小学学困生;教育转化

一、积极心理资本的理论与小学学困生的内涵

(一)积极心理资本

积极心理资本(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简称“心理资本”)是积极心理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Seligman(2002)在积极心理学和积极组织行为学的基础上提出的,美国组织行为学家Luthans等(2007)进一步完善和丰富了心理资本的内涵和结构,认为心理资本是指个体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包含自信或自我效能感(confidence)、乐观(optimism)、希望(hope)和韧性(resilience)四个维度[1],所谓的“自信”或“自我效能感”就是指个体在面对具有挑战性的工作时,有信心(自我效能)并能通过不断努力来获得成功;“乐观”是一种归因或解释风格,指个体对获得的成功能进行积极正面的解释和归因;“希望”就是指个体能坚守目标,并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及时地调整路线以实现目标;“韧性”就是指个体遇到困难或挫折时,能够锲而不舍、迎难而上,快速走出逆境,克服困难,最终取得成功[2]。研究得出,心理资本是个体最核心的心理因素,具有可测量、可管理、可无限制开发的特点,能够让人在逆境或者困境中始终保持健康的心理特征,是学困生高效学习和全面发展的有力保证[3]。

(二)小学学困生

关于“学困生”的定义,学界众说纷纭。通过文献梳理,结合工作实际,本文将小学学困生定义为:“在小学教育阶段,由于学习基础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缺陷或不足,导致学习成绩落后,不能达到预期的学习目的的学生。”学困生有这些明显的心理和行为特点:依赖心理严重,心理情绪变化大(敏感、自卑、孤僻、焦虑),认知水平低,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耐心、毅力),自觉性和自制力差,习惯差,厌学思想严重。

二、积极心理资本对小学学困生转化的意义

(一)积极心理资本对学业情绪的双向作用

林亚萍、徐先彩等人研究表明:积极心理资本和学生的学业情绪显著相关,

希望和自我效能感两个因子对积极学业情绪呈显著正向预测作用,坚韧性对消极学业情绪呈显著负向预测作用,希望对消极低唤醒情绪呈显著负向预测作用。表明学生拥有越多的积极心理潜能,他在学习中体验到的正向情绪就越多,负向情绪就越少[4][5]。因此,重视学困生积极心理资本的培育和开发,将使其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和情感,“放大”学困生的内驱力,推动其自主学习,激发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

(二)积极心理资本对学习倦怠有负向影响作用

学习倦怠是指学生在长期的强制性学习中失去兴趣和动力,感到厌倦而产生逃避学习的态度和行为,是一种对学习产生的负面消极的心理状态,实质上是一种心理资源的耗竭。付立菲等人研究结果显示积极心理资本显著负向预测学习倦怠,也就是说积极心理资本越富足,学习倦怠程度越轻[6].孟林等人的调查结果显示心理资源丰富的个体在学习重压之下,能够积极面对,保持乐观状态[7]。因此,培育和发挥学困生自身积极心理资本力量,就能缓解学困生学习倦怠心理和行为。

(三)积极心理资本可开发并且具有相对稳定性

李林英等人的研究结果表明,积极的心理资本是可以通过有效的测量和开发的。对整体资本(自信或自我效能感、希望、乐观和韧性)的开发和培育,其整体作用远远大于单个核心因素的作用之和,表现出系统的涌现作用。积极心理资本受先天遗传、后天教育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有特质性和状态性的特点,且不易随时间、空间的改变而改变[8]。因此,开发和培育学困生的积极心理资本,为其从现实的学困向更优的自己转变提供可能性,且对其全面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

三、小学学困生积极心理资本的缺失

(一)态度消极,自我效能感低

根据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小学生的学业自我效能感是指小学生在完成某一学习任务或从事某一学习活动之前,对自己能否达到特定目标或表现水平的主观判断。学困生的自我效能感偏低,这是一个现实问题。我们经常看到:在课堂上,学困生不敢大胆发言,不敢踊跃表达自己的观点,害怕招致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在学习中,学困生不敢也不愿意接受挑战,遇到困难时往往不做任何努力就轻易放弃,或急于寻找外界的支持和帮助。久而久之,学困生就会产生无能为力的消极情绪体验,逐渐形成“习得性无助”心理,并自我否定。

(二)归因错误,缺乏乐观心态

奥地利社会心理学家弗里兹.海德(Fritz Heider)的归因理论表明,归因是一种重要的认知活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社会认知、社会情感、社会态度以及社会行为。归因分为情境(外部)归因和性格(内部)归因。所谓情境归因,即将行为的发生归因于外部情境或环境因素,如任务难度、他人的影响、奖惩、运气等。性格归因是指个体将行为的发生归因于个体本身的因素,如态度、需要、动机、信念、能力、情绪和努力等。学困生多将成功归因于外部原因,如运气,难度系数小等,失败归因于内部原因,如能力不足、天生愚钝等。这种归因风格看到的多是失败,体会到的多是挫折感,多体验到消极悲观的情绪[9]。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目标不明确,希望水平较低

希望既是一种乐观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也是对目标的认知.左志宏等人的研究表明:学困生学习的动机水平较低,缺乏明确的学习目标[10]。有的学困生对知识不感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知处于懵懂状态,无法以追求某个目标来激发、强化自己的学习行为。大部分学困生对自己的学业成绩不抱太大的希望,即使是力所能及的学习任务往往也不能胜任。

(四)意志薄弱,缺乏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研究者认为,每个人都有适应内外环境并保持良好动态平衡的需要,并且随着这些需要的驱使,心理韧性会成为个体不断成长发展的积极力量。大部分学困生求知欲望不高,学习毅力较差,一遇到学习中的难题时,很难进行深入、长时间的思考,极易采用“退缩”、“逃避”的方式来保护自己。当他们出现考试不及格的情况后,不是分析原因,而是自暴自弃,一蹶不振。有的学困生虽有制定学习目标,但由于自控力较差,较容易受外界因素的干扰,听课虎头蛇尾,学习计划往往不能如期执行。

四、小学学困生教育转化路径

(一)在积极、安全的心理环境中增强自信(自我效能感)

小学阶段是个体自我意识发展的敏感期,也是借助外界评价来完善自我认同的重要阶段。由于学困生的成绩相对较差,时常会遭受人们的负面评价。特别是父母,当孩子未能取得理想成绩时,常常会对孩子进行言语冷暴力,这无疑给孩子创造了紧张、焦虑的心理环境。作为家长,和孩子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接纳孩子的所有表现,创设安全的心理环境,才能让孩子心有所依,心有所动。作为老师,我们可以让学困生尝试、体验各种兴趣活动或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增强其积极体验。还可以通过替代学习和模仿来获得自信,选择熟悉的“学困生”逆袭的同学,让他们现身说法,增加学困生“我也能行”的自信心。同时,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都应该多听学困生的诉求,多看学困生的行为,及时给予积极正面积极的评价。相信我们恰当的“赞美之辞”定会让学困生终生受益。

(二)在积极合理的归因方式中培养乐观心态

由于小学生自我认识尚在形成中,往往不能对自己学习的成败进行正确的归因,学困生尤其明显[11]。因此,老师要加强对学困生的归因方式进行引导和训练,帮助他们进行积极而合理的归因。比如,当他们在学习上取得成功时,将其归结为个体的能力强和努力等内部因素,使他们产生自豪感,增强其今后更好地完成学习任务的自信心。如果学习遇到困难,或者考试失败,将其归结为努力程度不够或者学习方法不当等可控性因素,这样,他们不会因为学习中的困境而产生自卑,甚至自我否定,反而希望通过努力或者改进学习方法来克服眼前的困难。久而久之,学困生也会更加的肯定、信任自己,用乐观的心态来对待学习中的障碍,化困难为机遇,促进个体的持续性成长。

(三)在具体的、可执行性目标中提高希望水平

Adelabu(2008)和Phan(2013)研究发现,个体的目标越清晰,越能高效地完成预定目标,希望感水平也会因此而适当提升.老师是最了解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的,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帮助学困生制定合理的、可操作的学习目标,引导学生关注每个小目标的完成过程。

以语文学科的学习为例:每个学习项目用表格的形式呈现,方便记录。预习根据难易程度做好标注;听课时协调身体各器官,做到眼到、心到、脑到、耳到、口到、手到;作业作为检验学习效果的方式,查漏补缺;复习则根据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提出的“遗忘曲线”理论,按照人的八个记忆周期(即5分钟、30分钟、12小时、1天、2天、4天、7天、15天)来安排复习。学困生每完成一个小目标,老师和家长都要及时鼓励,这是他们持续前行的动力。完成这种具体的、可执行性的目标,让学困生有成功的体验感,能认识、感知到自己的能力,强化了他们的希望感。

(四)在具体的行动过程中增强心理韧性

心理韧性是人有生俱来的内在保护机制,增强学困生的心理韧性,保护他们的身心健康。一方面,学校可以开展心理支持类活动,比如:根据心理韧性的特质开展团体辅导[12],设置“心语信箱”等,让学困生在一个支持、肯定和多元的团体氛围中感受积极的情绪情感体验,助人自助,自然治愈。另一方面,学校还可以和家长、社区联合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比如晨跑、军训、远足、野营、登山,假期的勤工俭学、社会义工等,在这些活动中,培养学困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锻炼他们面对困难的勇气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学校、家庭和社会还应该给予学困生力所能及的关注、爱护和帮助,一个强大的社会支持系统是他们心理韧性形成和发展的外部“保护性因素”。

[参考文献]

[1] Fred Luthans,James Bavey,Brucee J Avolio,et al.Positive psychological capital:Measurement and relationship with performance and satisfaction[J].Personnel Psychology ,2007,60(3) :541-572.

[2]陈晓霞.团体心理辅导对留守中学生心理资本提升研究[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以秦巴山区平昌县X中学为例,2018(12):36-41.

[3]王云. 心理资本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以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干预项目为例 [J].亚太教育,2016(07).

[4]林亚萍,范泽平,武任恒.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和学业情绪的关系[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7(04):6-11.

[5]徐先彩,龚少英.学业情绪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科学进展,2009,17(1):92-97.

[6]付立菲,张阔。大学生积极心理资本与学习倦怠的关系[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1):1356—1359.

[7]孟林,杨慧.心理资本对大学生学习压力的调节作用—学习压力对大学生心理焦虑、心理抑郁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2(3):142-150.

[8]李林英,肖雯.大学生心理资本的调查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1,13(1):148-152.

[9]高秀娟.农村初中英语学困生归因调查研究[D].曲阜师范大学.2013.

[10]左志宏,席居哲.三种学业成绩水平学生元认知、学习动机的比较[J].中国特殊教育,2005,(5):69-72.

[11]张向葵,刘秀丽.发展心理学[M].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28—232.

[12]王华容,陈言凯,莫闲.积极心理学视域下团体心理辅导技术对提升研究生心理韧性的效果[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9,27(1):101—104.

论文作者:许守琼

论文发表刊物:《现代中小学教育》2020年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3/17

标签:;  ;  ;  ;  ;  ;  ;  ;  

小学学困生教育转化路径探究论文_许守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