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95高考历史试题谈历史理论教学_教学理论论文

从‘95高考历史试题谈历史理论教学_教学理论论文

从’95高考历史试题看历史理论教学,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理论论文,历史试题论文,历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1995年全国普通高考历史试卷中,频繁出现诸如根本原因、主要目的、实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类的命题用语。这表明“历史试卷的大题目,也包括一些选择题正日益显现出强调进行理论思考的趋势。”面对这一趋势,学生或由于对一些常见命题用语不能准确理解,或由于死记硬背而不能真正理解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或由于不善于应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去分析历史现象,从而造成高考严重失分。

下面结合’95高考历史试题谈谈历史理论教学。

一、要求学生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

1.原因和结果:历史事件、历史人物的活动大都具有因果关系。

事物发展变化的原因有:

⑴根本原因:是引起结果的各种原因中起决定性作用的一种原因。一般应从引起历史事件的重大方面去分析,如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经济基础、内因等。

例:法国1848年革命的根本原因是(’95高考第14题) A.金融贵族的统治阻碍了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 B.七月王朝腐败 C.农业歉收和经济危机 D.人民觉悟高 此题根据原因从上层建筑方面去分析,答案选A。

⑵主要原因:是指各种原因中最主要的,往往起着决定作用的原因。在命题中,有“最主要”和“主要”两种限制语,前者与“根本原因”意思相当,后者要注意分析出属于主要的所有因素。

⑶主观原因与客观原因:前者是属于自我意识方面的原因,即人为的因素;后者是独立存在于人的意志之外的原因。

例:清政府对义和团由剿到抚是为了(’95高考第7题) A.消除与义和团的矛盾 B.承认义和团的正义性 C.控制和利用义和团 D.依靠义和团抗击帝国主义 此题答案为C。

⑷直接原因:是指导致事件发生的近期原因。“直接”的含义是指不经过中间事物和中介环节,要注意分析出时间关系或逻辑关系上最为接近的因素。

结果是指一定阶段事物发展所达到的最后状态。分析结果可以从直接与间接,消极与积极等方面去分析,要注意历史现象之间互为因果的关系,还要注意分析出主观目的和客观效果的一致性和不一致性。

2.共性和个性:在同一历史时代,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的活动都具有一定的共性(共同点、相似点)或具有一定的个性(特点、不同点、差异等),共性包含有个性,个性依存于共性。

如’95高考历史第43题(问答),要求分别指出本世纪30年代中国、埃塞俄比亚、西班牙反法西斯局部战争的主要特点,也即应用共性和个性原理分析出三个国家反法西斯局部战争的共性和个性。三国的共性:反法西斯民族解放战争,反法西斯和民族解放这二重性是三国共同的特点。三国的个性:中国由局部抗战发展为全国性全民族抗战;埃塞俄比亚是非洲最早的;西班牙由内战演变而来。经过上述共性与个性原理的分析,此题的答案就不难作出了。

3.形式和内容:形式是事物存在的外在形状、结构等;内容是事物内部所含的实质或意义。

’95高考历史第42题(问答)要求回答建国后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情况、变革原因、内容、结果等。此题可根据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的原理,进行分析,从而理解社会生产的形式(即生产关系)的变化与社会生产的内容(即生产力)的变化的关系,得出内容决定形式的结论:即制订经济政策必须实事求是,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

4.现象和本质:现象是历史事件在发展、变化中所表现出的外部形态和联系;本质是历史事件不易改变的阶级性质和社会性质,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决定事物性质的根本属性。

分析历史事件要透过现象看本质。本质有时和性质、实质有联系,但也有一定区别。性质是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特点,分析历史事件性质时应考虑到用阶级分析法,明确是哪个阶级采取的代表哪个阶级利益的行动。实质是指被表面现象所掩盖着的性质,先要分析出有哪些表面现象,再透过现象找出内在的、真正的性质。

例: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实质,在于要不要(’95高考第9题) A.多研究些具体问题 B.多解决些具体问题 C.谈论理想的主义 D.用理想的主义根本解决问题 答案D。

5.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复杂的历史事件中,往往包含有许多矛盾,这些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其中必有一种矛盾起着领导的、决定性的作用,规定和影响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就是主要矛盾,而其他的矛盾则处于次要和服从的地位,这就是次要矛盾。

例:皖南事变反映出(’95高考第12题) A.蒋介石集团企图重演“四·一二”政变故伎 B.国民政府政策重心开始由抗日转向反共 C.蒋介石集团既要反共又不敢与中共决裂 D.民族统一战线中阶级斗争成为国内主要矛盾

此题有不少考生在考场上选中了B或D,但只要把握住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中华民族和日本侵略者的矛盾是主要矛盾这一观点,自然就容易选出正确答案C了。

6.继承和发展:继承是指后一历史时期对前一历史时期积极的、进步的事物的肯定、采纳和推行;发展是指后一历史时期对前一历史时期的消极的、落后的东西的否定和创新,只有经过否定和创新,才会有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消亡。

例:’95高考历史材料题中继昌隆缫丝厂问题,根据继承和发展的观点,先要根据材料逐条归纳出继昌隆缫丝厂的基本情况:艰苦创业,生产经营有方,发展机器缫丝技术,继承分散性手工经营传统,创制缫丝小机等。最后得出结论:继昌隆应用近代技术和机器生产,代表新的生产力,显示了对手工业生产的优越性,虽会遇到种种阻力,但终究要发展起来。

二、要求学生理解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原理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生产力是历史上人类社会生产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能力,生产资料和劳动者是构成生产力的要素。人们为了进行生产,就必然发生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就是生产关系。

前面已经提及的’95高考历史第42题,要求回答建国以来我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步骤、原因、核心内容及结果,并总结出制定经济政策时应遵循的原则。学生只要明白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产品分配三个方面,理解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又有着积极或消极的反作用这一原理,懂得生产关系的变革或调整必须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这一道理,就容易回答好本题的第二问和第三问了。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总和,即构成经济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思想观点并按这些思想观点建立起来的政治关系和社会意识形态,构成该社会的上层建筑。政治关系主要体现在政治、法律制度及与此相适应的政权机关、党派团体等组织和设施上,社会意识形态包括政治观点、法律观点、道德、哲学、艺术、宗教等,所有这些,就是这个社会的上层建筑。

’95高考历史第38题第四问:指南针等在近代西欧和中国的不同用途说明了什么?回答这一问题,学生首先要明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要理解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又反作用于经济基础。这种反作用有时推动生产力发展,有时也会阻碍生产力发展。这样才能回答出正确答案:科学技术(生产力)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在一定条件下取决于社会环境(上层建筑)。

3.阶级和阶级斗争:阶级是人们在一定的社会生产体系中,由于所处地位不同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而分成的集团。阶级斗争是被剥削阶级和剥削阶级,被统治阶级和统治阶级之间的斗争,是阶级利益不可调和的表现。

例:法国里昂工人起义时的口号和英国宪章运动请愿书的要求表明A.当时工人的愿望带有空想社会主义色彩 B.当时工人的愿望还没有超出资产阶级民主主义范畴 C.无产阶级已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D.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已提上日程

此题从口号和请愿书内容看,首先排除了选A和D,然后联系教材,很快应想到选C,剩下就是为什么要选B的问题了。里昂起义口号中的“民主共和”、“人人自由平等”,宪章运动中要求“自由人的权利,要求普选权”都没有超出资产阶级“自由、平等”的范围,这样就选出了正确答案B和C。

4.人民与英雄的关系:人民的全体是劳动群众,在阶级社会里,人民有时也包括了促进社会进步的非劳动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在内,如反封建斗争中处于上升时期的资产阶级等。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推动了历史前进,人民的实践活动,不仅创造了产生精神财富的物质基础,而且成为一切精神财富的唯一源泉。

肯定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并不意味着否认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杰出人物在历史上能起重要作用。他们的出现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是时代创造了英雄,同时,英雄人物个人的品德、才能只有体现和实现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时,才能发挥作用。

例:彼得一世改革是为了(’95高考第29题) A.使俄国摆脱经济上落后于西欧的状况 B.减轻农奴制度对俄国的严重阻碍 C.全面学习西欧的科技文化和政治制度 D.满足对外扩张野心

此题要分析出当时的时代并不存在B和C两项要求,而彼得一世正是顺应了时代的要求(A项)并发挥了个人才能(D项),才成为了俄国历史上的一位杰出人物,此题答案应选A和D。

教改没有理论指导是盲目的,而缺乏实践检验则会失去生命力。从’95高考历史试题可见,加强历史理论教学,是历史知识高层次综合检测的需求,它可以促使学生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更好地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从理论角度分析历史事件和现象,对提高历史教学质量肯定大有好处。

标签:;  

从‘95高考历史试题谈历史理论教学_教学理论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