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及未来趋势分析_农产品论文

当前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及未来趋势分析_农产品论文

当前农产品价格变动与未来走势的影响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农产品论文,走势论文,价格变动论文,未来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目前,国内主要农产品市场基本平稳,原已较高的价格增幅在保持了一段时期以后,进入相对稳定的徘徊期。这种价格走势及其变化,又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视点。

一、农产品价格走势描述:由高转低,由强到弱,平滑移动

目前,农产品市场价格大幅度上涨之势有所缓解(如大米、面粉等农产品价格比1993年上涨近50%),部分农产品市场逐步摆脱了1994年价格持续高涨的险峻局面。1995年上半年虽然在高价位上继续缓慢攀升,但到下半年环比增幅下降。进入1996年后,更出现了部分农产品价格涨幅月环比为负的明显下降现象。全国许多地区农产品市场也先后出现了价格回落趋势,特别是部分产品的集中主产区,其价格回落趋势更加明显。在这次价格变化中,我们认为有以下一些特点:

(一)主要农产品价格有涨有落,但涨少落多,粮油类价格回落成为农产品价格变动的主旋律,农产品价格总体水平低于年初,呈平稳态势。据有关方面反映,5月份列入的11种主要农产品中,有5种价格比上月绝对下降。而在今年1—5月中,2月份有8种农产品价格比上月绝对下降,其中粮油类占75%。全部下降的农产品中猪肉价格回落幅度较大,逐月回落1.1%;食用植物油价格受供求影响下降亦很快; 粮食价格波动幅度依不同品种而定,与年初相比,籼米价格回落高于粳米和玉米。与年初相比,只有大豆、面粉、小麦和棉花4种产品价格上涨, 其中大豆价格上涨势头最为强劲,比年初上涨24.1%,平均逐月上涨4.4%。 其他农产品价格均低于本年初水平。

(二)农产品价格区域性变动突出,主产区价格变动比非主产区明显,销区价格与产区价格均有不同程度的回落。以粮食为例,其特点是北方部分品种如玉米、粳米价格趋跌,南方则在高位徘徊,价格回落从南到北渐次递减。猪肉则是全国性的价格下降,其中主销区如北京、天津、上海、西安、广州等地猪肉价格月环比为负,其中北京猪肉价格下降了5.6%;与此同时,主产区的四川、湖南、江苏、 山东等省生猪价格稳中有降,其中1—2月份成都猪肉成交价格同比下降13.8%。禽蛋价格主产区月环比下降,4月份比3月份下降0.32元。

(三)主要农产品价格因季节性影响变化不一,微弱上升与回落并存。目前正值粮食年度的末期(每年3月到下年3月为粮食年度),处于青黄不接,价格本应有较多的上升,但目前只是稍有上升,而且有的粮食品种价格还略有回落。猪肉价格由于前期价格过高,刺激了生猪的出栏,且目前正值生猪出栏期,市场供给迅速增加,价格在调整中有所回落。其他农产品因受季节影响不大,因而价格的季节性变化不明显。

(四)主要农产品价格回落后的总体水平仍然高于上年初。根据有关资料计算,今年1—5月份主要农产品价格增幅回落,但同比价格总水平依然趋高。其中面粉价格比1995年年初高10.87%,粳米高20.76%,籼米高15.25%。

(五)国内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属于高位上的变动,其价位水平有的已经接近或者超过国际市场。如玉米价格高于国际市场7%, 大米平均价格与国际市场相同,小麦价格高出11.4%;花生油高出9.3%, 菜籽油更高出61.7%。

上述特点表明,我国主要农产品价格的直线式涨势开始转变为曲线式涨势,主要农产品市场价格尤其是粮食价格动荡和持续过高攀升的局面已经结束,平稳增长的时期已经到来。

二、农产品价格涨势趋缓与回落的主因:供给增加,需求偏弱,平衡趋松

分析我国农产品(粮食)价格波动的原因,必须把握住我国农产品价格变动是由供求关系决定的这样一条基本脉络。供求关系的平衡状况决定了价格波动幅度的高低和相对价格水平,即农产品市场(特别是粮食)供求关系紧张,价格的上升就加速;供求关系趋于改善或松动,价格涨势就会趋缓或有一定程度的回落。这种供求关系包含有总量平衡、地区平衡、品种平衡三个方面,其中最根本的、最基础的是总量平衡。

从1995年下半年农产品价格涨幅趋缓,到1996年初价格回落直至目前的价格徘徊,通过分析就可以看出,这正是农产品尤其是粮食总量趋于平衡,供求关系得到改善,供给明显增加,过旺的需求得到适度控制的结果。

我们以农产品中最具代表性的粮食为例,来具体分析供求关系的改善对价格的影响。

(一)国内粮食生产状况好转,长期偏紧的市场供给趋于松动,影响供求关系的基础性因素得到改善。我国农产品市场供给一般包括国内生产、国家储备、国外进口等几个部分。增加供给就表明要提高生产、运用储备、适当进口。其中增加国内生产,是改善供求关系,实现总量平衡的最主要最基础的部分,它的好坏基本决定了农产品市场供给和价格状况。去年由于党中央、国务院采取有力措施积极发展农业,扭转了上年国内粮食减产的局面,取得了粮产46500万吨的成绩, 比上年增长4.5%,创历史最高水平。国内粮食的增长, 给改善农产品供求关系提供了可靠的资源保证,预示了农产品供给总水平将有较大的提高,供给紧张的状况将得到有效的缓解,这在一定时期、一定程度、一定范围内对稳定与充实农产品市场,抑制农产品价格的过快上扬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力度加大,进口与动用库存充实了粮食资源基础,提高了市场供给水平。

1.我国农产品贸易政策有所调整,实行限出增进的农产品进出口政策措施, 明显地增加了国内市场的农产品供给量。 增加进口:由于1994年国内粮食减产,市场供给紧张局面再度加剧,为了缓和这种局面,从1994年第四季度起,政府采取严格控制粮食出口的政策,禁止粮食出口和扩大进口的政策到位,并由单一进口小麦调整为进口国内需要的小麦、玉米、大米等品种。 到去年末共计净进口1976 万吨粮食(约为1994年进口量的1.96倍),是改革十几年来进口最多的一年,已从净出口变为净进口。其中,玉米大量进口累计达518万吨,不仅数量多, 而且价格较低(广东口岸玉米到岸价为1600元/吨,大连仓交价为1620 元/吨);食用植物油则从1985年至今,进口远远大于出口,增加了国内市场供给量;棉花出口74万吨。限制出口:大米和玉米为我国传统出口的主要农产品,执行限出增进政策的去年,仅出口大米5万吨、 玉米11万吨,分别比1994年下降96.7%、98.7%。棉花出口只有2.16万吨。不仅1995年全年我国采取了限出增进的政策,进入1996年我国依然在增加农产品的进口,并继续减少农产品的出口量。今年1—3月份,累计进口粮食240.96万吨,约合5.24亿美元,累计出口粮食21.72万吨, 约合0.75亿美元,净进口219.24万吨。进口油品74.19万吨,约合4.44亿美元。这一举措将进一步缓解国内粮食供求状况,保证农产品市场供应。

由于粮食的需求弹性很小,这一供给量的增加足以引起市场价格的相应变化,所以限出增进的粮食贸易政策对抑制农产品价格过快上涨起到了积极作用。

2.加强了国家宏观调控手段,逐步完善了市场调控体系,运作效果明显,削弱了价格上涨势头。由于国家建立了农产品的专项储备体系,掌握了相当数量的粮食战略储备,使得国家能够通过吞吐储备,来调节供求关系,平抑市场价格。这一点在去年中得到了充分的印证——国家在积极发展农业生产,增加产品供给的同时也动用了粮食专项储备,并下达了一批专项储备粮的收购计划,因而在国内粮食减产、市场供给出现紧张的状况下,能够及时拿出一定数量的粮食补充市场的不足。据估计,去年国家动用库存1500万吨,这对增加供给、稳定市场、抑制粮价上扬起到了较好的缓冲作用。

3.农民抛售部分粮食,增加了市场供给总量。由于市场供求决定价格走势,因此农民一般采取观望市场动态的谨慎行为,有较强的惜售心理——短缺价高是农民企盼的。但是,去年我国粮食丰收,国家又及时采取农产品的限出增进和动用库存增加市场粮食供给的政策,因而原本市场供给紧张的局面大为缓和,价格涨势得到适度控制。如果此时农民再惜售,将不会达到预期值,反而有可能失去最佳收益机会。因此受价格预期、收入预期、心理预期的共同支配,农民将抛售手中的存粮,这就从第四个方面增加了市场粮食的总供给量。据了解,目前农民人均存粮累计接近500公斤,这是一个相当可观的数字。

(三)适度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效果明显,为从需求方面抑制农产品市场价格过快上涨,转入平稳上升创造了条件。

1.通货膨胀得到有效抑制,减弱了拉动农产品价格非正常上涨的力度。由于国家采取了适度从紧的财政金融政策,过快的经济增长速度有所回落,工业增速趋缓,固定资产增幅回落较大,物价总水平涨幅控制在预期的15%以内,从而减轻了农业需求压力。较低的通货膨胀率产生了一种很强的社会心理预期作用,使人们普遍感觉到今后物价总水平上涨的幅度将在可以承受的范围内变化,特别是物价总水平中来自农产品短缺的压力减轻,从而可以减少各种导致农产品即期需求非正常增加和价格非正常过快上涨现象的发生。

2.消费基金增长平缓,消费需求膨胀势头减弱,农产品需求与价格高涨缺乏外在拉力。在去年,国家从紧的财政、货币政策收到成效,货币发行只有600亿元,仅完成当年计划发行1100亿元的54.5%。 这使转化的消费基金没有象1994年那样高速增长,社会消费需求趋于平稳。进入1996年,国家继续采取适度从紧的政策,从年初就已经产生效果,到目前为止社会消费是稳中见活,对以粮食为主的农产品市场也未形成过高的需求压力。这样,全部农产品尤其是粮食的需求,基本处于正常增长水平之内。

综上所述,1995年下半年的农产品价格上升势头趋缓和进入1996年的价格回落,是在农产品供给状况明显好转(国内粮食增产2000万吨,国家进口1976万吨, 政府动用库存1500 万吨, 共计比1994 年净增加5476万吨可供资源,人均占有水平413公斤;油品增产260万吨+进口增长14.6%;棉花增产16万吨+进口增长47.5%;糖料增产455 万吨+进口食糖增长90.3%;肉类增产500万吨,增长11.13%),丰裕程度大大提高,需求适当减弱的情况下发生的,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与宏观调控体系日臻完善的结果,是1994年农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后的正常回落。这种现象从长远看是暂时的、短期的,但从近期看是必然的、无法回避的。

三、年内农产品价格走势的主旋律:大势平稳,小幅调整,温和上升

已呈现的农产品价格变动曲线,体现了供求关系的决定作用。今年的价格变动曲线如何,我们认为,这仍要由供求关系特别是其总量平衡状况决定。实践表明,我国主要农产品供求关系偏紧的格局将保持较长一段时期,实现总量平衡亦非易事。这就基本决定了我国农产品尤其粮食价格是攀升的走势,总体上是向上逶迤运动的,但其急速上冲还是平稳上升,将取决于供求关系的改善程度。短期的供求关系的改善,将导致市场的稳定和价格的相对缓慢上升,甚至进入一个徘徊期。1996年我国正是处于这样一个时期。

由于粮食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其价格水平决定了其他众多相关产品的价格,因此,这里我们将侧重对年内粮食价格变动及其影响作趋势性预测。

(一)年内粮食价格走势判断。1996年粮食市场价格将在总量基本平衡、供需矛盾缓和的背景中变化,一方面供给状况进一步好转,一方面需求平稳增长。

首先从粮食资源供给分析,供给是丰裕的。1995 年国内生产46500万吨,加上进口和动用库存,整个社会可以分配的粮食数量在49976 万吨左右。一般说来,上年粮食供给状况往往决定下年的市场供给水平,并且进口与动用库存都会对下年供给产生直接影响。根据我国粮食生产周期性特点推算,今年粮食生产仍处于上升期(增长幅度可能略低于去年),将成为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产年份,总量水平将超过去年,再加上上年粮食结转余额,则今年粮食市场供给水平将继续提高,全部粮食社会资源拥有水平将好于去年(预计年内不会像去年那样大量进口粮食和动用如此多的库存),很可能会出现一定程度的供给宽松局面。

其次从粮食需求增长分析,增长是平稳的。今年口粮、饲料粮、工业用粮、种子用粮、损耗等全口径统计,共计约需要46000万吨, 加上需要周转倒库及补充国库在安全储备线以上(约3000万吨),全部粮食的社会需求应当在47500万吨左右。除库存补充量超过以往外, 其余属正常年景的需求增长水平(年递增2%)。如没有严重自然灾害, 年内不会发生突发性需求增长,而且还不排除需求减弱以及个别品种剩余的苗头出现。

最后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在各种增加供给措施到位和不发生不可抗拒的事件的情况下,今年粮食供给将略大于需求,长期的供求平衡偏紧将有一个时期的缓和,供求关系将好于往年。据此判断,年内粮食市场将是基本稳定的,粮食价格将呈总体平稳向上大势,涨幅低度平和。局部地区或个别品种可能会再现供求偏紧和价格随波上涨的现象,但不足以影响平稳大势。如粮食中的大豆价格涨势不减,主要是因供给虚弱、需求强盛而造成的,但它在全部农产品中的比重很小,因此不足以影响全局。另据现有资料分析预测,年内全国各地其他农产品如棉花、油品、肉类、食糖、水产品等供求状况均比较好,其显著标志是市场供给充裕,需求平稳并进入正常状态,总量及地区均基本实现了供需平衡,如无意外发生,主要农产品市场仍在平衡状态下运行,因此价格相对平稳。

(二)粮食价格变动影响分析。对目前农产品市场价格走势以及国家即将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后的影响,可作如下分析:

1.从宏观角度看,通胀中来自农业的压力将进一步减弱,因而有利于国家实现今年通货膨胀率控制在10%的目标。

国家今年出台了新的农产品收购价格政策,4种粮食定购价每50 公斤提高22元,提价幅度达42.3%,是继1994年提高粮食定购价44%以后的又一次保护农民利益的重大举措。这会不会对农产品价格总水平产生影响,并进而影响到整个物价总水平呢?应该说是有影响的。但由于这次调价的时机把握得比较好,条件也较成熟,预计不会引起整个物价水平的大幅度上涨,连锁影响效应显然要小于和低于1994年。理由如下:

——影响条件少。去年粮食丰收,创历史最高水平,国家收购顺利,粮食库存充裕,同时进口粮增加,使国内粮食总量供给大大增加,供需总量平衡。本年度粮食将继续增长,依然有进口粮食陆续到位,供求关系将进一步改善,市场将更加趋于平稳,加上目前粮食市场价格涨幅水平已达较高值,上冲不足,这些都会稳固农产品市场,较好地阻滞价格大范围连锁上扬。

——影响范围小。这次调价仅涉及定购粮部分,而我国粮食商品率约为35%,5000万吨定购粮(含1000万吨农业税征实)仅占商品粮总量14200万吨的1/3(粮食提价收购中的60%至70%约3000—3500万吨,国家直接入库不进入市场,只有30—40%的收购粮食进入市场,而这又主要是定向供给),其他部分为市场放开购销,所以调整定购价的影响是有限的。

——影响程度低。今年新粮提价幅度低于1994年44.4%的水平,并且提后价仍低于市场平均价格,这样就有一个较大的弹性空间来通过市场减弱提价的影响程度,即以市场较高的购销差率转移消化一部分提价效应,进一步弱化其影响。

——影响基础弱。目前国内市场粮食价格有的已经高于国际市场价格,部分进口粮食的到岸价低于国内市场,失去了部分粮食比较优势和市场价格连锁变动的基础。据农业部信息中心1996年4月资料显示, 国际农产品市场每公斤价格为小麦1.75元、大米2.78元、玉米1.43元,均低于国内同期同品种市场价格。如果因调价而引起国内粮食市场价格全面大幅上涨,超过国际市场价格甚多,将会更多地导致低价进口粮冲击高价国产粮,并进而压制过高的国内市场价格。从这一点看,整个价格水平的变动基础也是不稳固的。

当然,在宏观方面,国家将继续做好产销区粮食购销衔接工作,逐步建立起长期稳定、规范的购销关系;销区批发企业采购,只能到县以上粮食批发市场购买,不准直接到农村抬价抢购,取缔无照经营,惩处欺行霸市、扰乱市场者。通过及时采取这些有效的调控措施,使市场趋于稳定,从而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稳定。

2.从生产者角度看,价格变动影响最大的是他们的收入。在目前与未来市场价格平稳的情势下,对其即期收入水平可能会产生影响。对其全部预期收入的影响,则要作具体分析:一是国家将再次出台新的农产品收购价格政策,各地亦将配合这次调价行动,再行上浮一个水平,综合计算下来,提价幅度仅次于1994年;二是今年国家将继续采取适度从紧的宏观经济政策,并将通货膨胀率严格控制在10%以内;三是目前粮食价格回落只是短期、暂时的现象,回落后的水平也依然高于前期,总趋势是向上的,价位依然是较高的。这样,三位一体足以使农民在价格走势高位看稳的情况下继续有利可图。据国家统计局初步统计,国家提价能够给农民带来30元的人均收入。

3.城市消费者对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心理与实际承受能力取决于收入水平的高低,收入水平高则承受能力强,反之则弱。据统计,1994年由于调整工资,多数单位增加补贴,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比上年实际增长8.8%。1995年城市居民人均生活费收入比上年增长22.5%, 实际增长4.9%,用于口粮的支出仅占全部支出的7.5%。转入1996年,城市居民全年收入预期比较乐观,而全年粮食消费价格虽有增长但不会超高,趋势是平稳的。即将出台的粮价调整,对居民影响也不大。据测算,今年粮食提价影响居民支出每人每月6元,占消费支出总额的2.5%,而历年居民收入增长都远远高于这一水平,应该说居民具备了对其的承受力,而且应该强于去年。只是农产品价格走势在目前水平上,以及即将出台的调价,可能对一部分低收入者和困难户(比重约5 %)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国家会通过重点对低收入居民和大中专学生实行定向补贴给予妥善安排。

总之,从今年国家即将出台的宏观政策与农产品价格大趋势看,消费者和生产者的利益基本上都能得到保证,整个物价水平也能够控制在预期的范围内。

(三)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种种迹象表明,今年我国农产品市场将呈平稳特征,主要农产品中的粮食供求状况趋好。但是,我们必须警惕在供求平稳的大势中潜在影响未来农业生产的不利因素:

1.新的农产品“卖难”。在我国长期处于农产品供求偏紧的情况下,曾发生过部分品种的农产品相对过剩,这种现象早在80年代就出现过,进入90年代仍然一定程度地存在。目前国内玉米在上年增产较大的情况下,东北剩余1000万吨;稻谷在上年增产1000万吨的情况下,出现了区域性剩余,主要是南方早籼稻。有关专家估计,北方粳稻缺口200万吨,南方籼稻多出500万吨,北方需大于供,南方供大于需, 南北供需总量平衡下来,供大于需300万吨, 呈总量平衡有余而局部与品种失衡的态势。这样,在市场有效需求平稳的今年,不排除会出现区域性的“卖粮难”和品种结构不合理产生的“卖粮难”现象。

2.成本推动型的农产品价格上涨。尽管政府采取各种措施防止农用生产资料价格过快上涨,但效果并不明显,上冲势头依然强劲。据反映,今年3月份部分化肥价格比年初又上涨了3.4%。由于农用生产资料价格连续高位攀升,加大了粮食生产成本,未来粮食价格可能出现一定幅度的成本推动型上涨,对整个农产品市场平稳大势将形成有限度的冲击。

3.农民收入增长不理想。提高粮食收购价格固然能够给农民增加一定的收入,但农资价格依然上涨,使种粮成本上升,因而会造成亩均种粮实际收益下降,再加上目前市场价格走稳,甚至短时下降,农民收入会受到升降双面夹击而放慢增长速度,实现预期收入目标有可能受到一些影响。

四、防止农产品市场剧烈波动的几点建议:加强调控,调整结构,强化监督

我国农产品供求关系状况决定了其价格走势,表明我们今后必须集中精力保障主要农产品供给,稳定农产品市场,抑制过望需求。

(一)加强对农业的宏观调控力度,采取有效措施加快农业发展,增加粮食供给,特别是从宏观经济方面支持与促进农业发展,尽快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法律化、制度化的农业支持体系。其中包括:农业科技支持、农业资源保护支持、农业投入支持、农产品价格支持和农用工业支持。

(二)调整与规范农产品特别是粮食贸易政策,把农产品贸易政策同国内市场调控政策结合起来通盘考虑,使之成为国内解决农产品尤其是粮食市场供求紧张状况的一项长期的经济政策,真正起到调节国内农产品供求关系的作用。农产品贸易政策应以服务于国内市场为主,并应根据国内生产状况和国际农产品市场价格作出贸易进出口量的预测——国内粮食生产状况良好,相应削减进口,供给紧张则增加进口,而且要“期现结合,规模经营”。在这方面,国家可以建立农产品市场预警系统,及时调整内外贸政策,衔接好国内国外两个市场,以外补内,以外平内。

(三)继续完善市场调控体系,在已有的国家农产品储备体系中,进一步完善和建立由国家、地方和社会共同组成的三级农产品储备调控体系,分解调控市场供求关系的责任。实行分步骤、分层次、分区域的有针对性的调控市场——国家调控市场总量,地方注意局部区域,社会补充个别市场。目前要做的是,利用市场价格平稳以及供给较丰裕的时机多收多储,充实国家、地方农产品库存,并在保量不低于最低储备安全线的基础上,调整农产品库存的品种结构,多储备市场需求较高的优质品种。

(四)调整结构,发展优质适销的品种。稳定增加供给的重要途径是发展适合需求的产品品种,如粮食注意在解决总量的基础上调整结构,发展优质品种,特别要突出发展适合消费需求的优质大米;肉类则应根据目前消费结构的变化,积极发展牛羊肉、蛋禽类以及水产品,猪肉则以发展鲜肉为主,降低冻肉比例。根据一项调查,居民肉食品消费中,猪肉比重已从78%下降为71%,并且还在以每年20—30%的速度递减,这对于我们合理引导消费,控制社会对粮食总需求量的直接与间接的转化需求,发展节粮型畜牧业,把农产品特别是粮食需求增长幅度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极为有利。

(五)加强检查,规范措施,防止粮食价格变动引起其他的连锁性非正常涨价。为此,可以借此次农价调整之机配合进行物价检查,清理不合理涨价项目和不合理收费现象,尤其要注意解决当前比较突出的医疗教育收费不合理问题,并配合出台一些降价项目,减少涨价影响,使整个物价涨幅低缓匀速上升。

标签:;  ;  ;  ;  ;  ;  

当前农产品价格变动的影响及未来趋势分析_农产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