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自我认知在实践中的作用_社会交往论文

论自我认知在实践中的作用_社会交往论文

论实践的自我认识功能,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自我论文,功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的核心部分,是自由的首要条件,也是人的一个本质规定。努力认识自己,发展自我意识,是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客观需要,更是改造自我、发展自我和提高人的素质的内在要求,因而,它是人的认识的一项基本任务,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在社会发展面临着人类自身活动带来的诸多困难和危机、人类日益自我觉醒并开始自觉地改造自身的今天,人对自身的认识显得尤为重要和迫切。然而,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研究和宣传中,自我认识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也未得到充分的阐述。我们往往注意主体在实践中对客体的改造和认识,忽略了主体在实践中对自身的改造和认识,尤其是主体在实践中对自身的认识作用,至今还未获得应有的重视,也未得到充分的科学的阐述。显然,这没有全面地反映社会实践具有的双重性、双向性的改造和认识功能,也没有全面地体现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科学实践观和认识论,更不能适应和满足人类自我改造和自我认识的需要。

人的自我认识从实践中来,然而,人在认识客体的同时何以能认识自身,人对自身的认识有何特点和方法,这正是本文想探讨和阐明的。

实践是一种对象化活动,具有对象化特征,人在实践中通过自身的对象化认识自己。

在西方哲学史上,苏格拉底最先提出“认识你自己”,然而,首先提出在实践中认识自己的思想的是黑格尔。他在谈到人由认识和实践两种方式获得对自己的意识时指出:“人还通过实践的活动来达到为自己(认识自己),因为人有一种冲动,要在直接呈现于他面前的外在事物之中实现他自己,而且就在实践过程中认识他自己。人通过改变外在事物来达到这个目的,而且就在实践过程中认识他自己。人通过改变外在事物来达到这个目的,在这些外在事物上面刻下了他自己内心生活的烙印,而且发现他自己的性格在这些外在事物中复现了。”他解释道:“外在事物的形状只是他自己实践活动的结果,所以可以看成他自己的外在现实,在这里面他可以认识到自己。”〔1〕不过, 黑格尔没有把实践理解为感性的物质活动,而把自我意识看成是绝对精神自己认识自己,因而未能科学地解决认识与实践的关系。费尔巴哈吸取了黑格尔的人的对象化的思想,进一步指出:“人是在对象上面意识到他自己的:对象的意识就是人的自我意识。你是从对象上面认识人的;人的本质是在对象上面向你显现出来的;对象是人的显示出来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客观的‘我’。”〔2〕他还说:“人曾经把自己对象化了, 但是并不认识对象是自己的本质。”〔3 〕费尔巴哈进一步明确提出从人的对象化中认识自身,无疑是一个进步。不过,由于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活动的意义,不能正确理解人的对象化,因而,也不能科学阐明认识与实践的关系。

马克思批判地吸收了前人的思想,以社会实践为基础,科学地阐明了人的对象化。任何客观事物都是对象性的存在物;人作为特殊的对象性的存在物也“只有凭借现实的、感性的对象才能表现自己的生命。”〔4〕然而,人主要不是以自然物的现存形态作为自己的对象的, 而是通过自己的劳动改变事物的现存状态而后使它成为自己的对象的。人通过生产,“自然界才表现为他的作品和他的现实。”〔5 〕实践的结果作为人的作品,凝聚和体现着人的需要、目的、智慧、力量和劳动,它就是人的对象化。马克思指出:“随着对象性的现实在社会中对人说来到处成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成为人的现实,因而成为人自己的本质力量的现实,一切对象对它说来也就成为自身的对象化,成为确证和实现他的个性的对象,成为他的对象,这就是说,对象成了他自身。”〔6〕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和过程是主观见之于客观、 理想变为现实的活动和过程,是人的对象化过程,也是表现和确证自身本质力量的过程。人的对象化,实质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因为实践活动的成果以感性的物质的形态现实生动地、丰富地、深刻地体现了人的本质力量。因此,马克思把人类实践活动的成果,例如“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看成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7 〕这是对人的对象化的最好注释。

实践是人的对象化活动,这是人在实践中认识自身的首要根据和原因。“劳动的对象是人的类生活的对象化:人不仅像在意识中那样理智地复现自己,而且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从而在他所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8〕人之所以能够通过自己活动的结果而反观自己, 并以此为基础进行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根据就在于“自己活动的结果”是自身的对象化。

实践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它既是充分暴露客体现象与本质的过程,也是主体本质的表现、暴露、确证和实现的过程,人从中认识客体,也能认识主体。如果说,物的本质只有在被变革的时候暴露出来,那末,人的本质只有在变革他物的过程中才能充分表现出来。人总得顽强地表现自己,其首要的根本途径是实践。马克思曾把人的实践活动看成“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9〕活动。实践体现着人的需要、目的、 愿望和追求,体现着人的智慧和力量,体现着人的情感和意志,并把它凝聚在活动的成果上。人的对象化,就是人的外化,人的观念的物化,也就是把人的某些内在的、不易被人感知的东西外化、物化在对象上,赋予客体以主体的特性。这样人就可以通过物化了的人或对象化的人来了解和把握人。

人本来是按照物和自身的两个尺度从事实践的。然而,人在实践中,通常较多关注的是客体,是物的尺度,是实践的结果,而较少关注自身即人的尺度,即使实践未达到预期目的而反省主体时,也只是检查主体对客体的认识是否正确,而很少考虑主体对自身的认识是否科学。这一方面由于主体习惯地把视线指向客体,并忽视了主客体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实践者又并非都懂得实践是人的对象化活动,何况人的对象化毕竟不等同于人自身,从前者认识后者,是需要具有一定的认识能力和相当的认识深度的。人类实践活动的一切成果,如劳动的产品、加工改造过的自然物,各种艺术品等,它们作为人的对象化,作为感性的现实,既是自然物,又是人的作品和现实,物中留有人的活动和意志的烙印。人们往往见物不见人,陷于认识的片面性和表面性,只有那些见物又见人、且善于从物中见人的人,才能从中把握人。人们创造了自己的历史,但并不完全理解自己的历史。只有科学地阐明、广泛地宣传马克思提出的人“在他创造的世界中直观自身”的著名论点,并为人们所掌握,正确的理论才会变成正确的方法,指导人们从人的实践活动及其结果即人的作品中认识自身。

实践是一种社会性活动,具有社会性,人在实践中通过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并以他人为镜子认识自身。

实践从来不是孤立的人的个体活动,而是社会性的历史活动。它虽以人的个体的存在和活动为前提,且由个体的活动所组成、所实现、所完成,但个人只有处在特定的社会群体和社会关系中,伴随着一定的社会交往,才能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没有人与人、人与社会的交往与关系,就没有人与自然的交往与关系,也就没有人自身。人是在后天的社会生活和实践中,获得自己质的规定性;人的社会物质是由人所处的社会关系所规定的,并在处理这种关系的过程中表现出来。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0〕还说:人的本质是人的真正的社会关系。马克思的这一科学论断,不仅指出了人的本质及其形成,而且也为人认识自身提供了方法论指南,即从人的实践中,通过考察人的社会关系去把握人。列宁指出:“唯物主义的社会学者把人与人之间一定的社会关系当作自己研究的对象,从而也就是研究真实的个人。”〔11〕

“劳动产品是固定在对象中的、物化为对象的劳动,是劳动的对象化。”〔12〕劳动的对象化也就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在社会实践中,一个人的本质和品质不只表现在处理主体和客体、人与物的关系中,而且也在伴随着实践活动的人与人的社会交往中即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鲜明地表现出来。实践活动中的人的对象化是双重的:一是化在实践的对象上;二是化在实践过程中伴随的社会交往和形成的社会关系中。二者是互有联系又互相区别的,我们必须全面地理解和把握实践过程中的人的对象化,才能从中全面地认识人。只看到或只承认其中的一方面,无视或忽视另一方面,都是对人的对象化的片面理解,不利于人在实践中对自身的认识。毛泽东指出,“人通过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而且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和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13〕他注重从生产活动中的社会交往、社会关系中认识人,是正确的;但没有指出人还能从劳动产品即劳动的对象化中把握人,是个不足。这个不足也反映了人在认识自身方面的片面性与弊病,即注重从人的社会交往中把握人,而忽视从人的作品中把握人。

人在生存和发展的过程中,从事着多方面的实践活动,有着多方面的社会交往与社会关系,因而形成多方面的社会特质,并在多方面的活动中程度不同地表现出来。人的本质不是单一的,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我们必须注意在人的多方面的实践活动中通过多方面的社会交往与社会关系,认识和把握一个人的多方面的社会特质,防止简单化、片面性;同时,一个人在不同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中表现和暴露出来的社会特质是有差别的,有时甚至是判若二人。在认识人时,必须注意到人的本质的多样性及其表现的差异性。

人能认识到自我的本质和群体、类的本质,并把自我、群体和自己的类同对象区别开来。人认识自己,包括着认识人的宏观(类与群体)和认识人的微观(个体)这两个方面的任务。伴随着实践活动的社会交往对于认识自身的意义,还在于它为人认识群体和类提供了条件,而且为一个人了解自身提供了一面能反映自身的镜子。如果说,人的对象化是一面隐形的镜子,那末,他人则是一面显形的镜子。人在社会交往中不仅可以通过与他人的对比更好地把握自己,而且可以通过他人对自己的反映、情感和态度,帮助自己清醒地、全面地认识自身。人像照镜子那样,从别人那里发现了自己。他人是群体的一分子,是人类的一员,在社会交往中通过他人的思想、言论和行为,又可以帮助自己认识群体,认识类,促进群体自我意识和类的自我意识的成长和发展。马克思指出:“…人起初是以别人来反映自己的。名叫彼得的人把自己当作人,只是由于他把名叫保罗的人看作是和自己相同的。”〔14〕卡西尔也说:“人只有以社会生活为中介才能发现他自己,才能意识到他的个体性。”〔15〕美国社会学家库利的“镜中我理论”,也是强调人们是通过观察别人对自己的行为的反应而形成自我意识。不过,其基础还是实践;没有实践,没有社会交往,也就没有“镜子”,难以认识自我。人是在从事广泛的社会实践中,通过广泛的社会交往和无数反映自己的镜子,逐渐认识自己,发展自我意识的。一个从事广泛实践活动的人是一个有广泛社会交往的人,一个有丰富社会关系的人,因而也是一个较多地认识自我的人;相反,一个从事较少实践的人,必定是一个较少有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的人,自我意识是难以得到发展的:他既不能清醒把握自我,又不能很好地认识群体和类,从而对自身处于一种盲目的的状态。

实践不只是变革自然的生产斗争和变革社会的社会斗争,而且还有以自身为变革对象的自我斗争,人尤其需要通过自我斗争来认识自身。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总体性的基础范畴,涉及到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能动性与规律性、自由与必然、主人与奴隶以及认知、价值、审美等多层面关系。然而,以前在对实践概念的规定和实践基本形式的概括上,却忽视了人对自身的改造和人与自身关系的处理。马克思指出:人同自身的关系也是一种“对象性的、 现实的关系”。 〔16〕事实上,人在自觉而能动地改造自然和社会,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同时,还自觉而能动地改造自身、处理人与自身的关系。因而,实践不只是人“以一定手段有目的地改造外部世界的能动的物质活动”,而且也包括人以一定手段有目的地改造自身的能动的物质活动;人也不只是“在对自然和对他人、对社会的关系中”表现出各种能动的自由和自觉的力量,而且也在同自身的关系中表现出自身的本质力量。认识自己,改造自己,战胜自己,把握自己,是人的智慧和力量的一个重要体现。人通过实践,改造着自然和社会,也塑造着自身,人的需要、目的、观念、智慧、力量和劳动,既凝聚和体现在被改造的自然物和社会上,又凝聚和体现在自身。人也是人的作品,人的对象化。对特定的个体来说,他既是自身的对象化,又是他人的对象化。因此,我们必须如实地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身的三种对象性关系中,全面地理解和把握人在实践过程中实现的自身的对象化。只有这样,也才能全面地把握和认识人。如果把人的对象化局限于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两种关系中,而把人与自身的关系排除在外,那就不能全面地反映和把握一个人的本质力量,也不利于在全面的对象性关系中认识人。

人在生产斗争和社会斗争中能达到一定程度的自我改造和自我认识,但又不能完全实现自我改造和自我认识。诸如生活实践、医疗活动、体育活动、教育和艺术活动以及气功修练活动等自我斗争,正是适应人的自我改造、自我发展和自我认识的客观需要而逐渐开展和发展起来的。人在自我斗争中,扮演了双重角色:他既是改造的主体,又是改造的客体。因而,它是一种特殊的基本实践形式,对于人的自我认识的形成和发展有特殊的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人作为被改造的对象,通过人的改造活动,它作为人的作品,像一切活动的结果一样,凝聚和体现着改造者的劳动、智慧、力量、需要和观念,是人的对象化,从中可以了解改造者,了解作为主体的人;另一方面,人作为被改造的对象,通过人的活动,它像其他自然客体和社会客体一样,本身的属性、结构和本质得到了比人仅仅作为主体时更多、更充分的暴露,可以更多地了解被改造者,了解作为客体的人;再一方面,人在自我斗争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中,借助于他人这面镜子,又可以从另一侧面认识主体自身和有关的人。例如,人们通过医疗活动,不仅可以通过病人的康复来了解医生的智慧和力量,而且可以了解病人和那些同医疗活动直接或间接有关的人。可见,人在自我斗争实践中对自身的认识是多重性的。

医疗活动是人改造自己、战胜自己和发展自己的一项重要活动,是自我斗争的一个重要形式,它在人类活动和人类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没有医疗实践,没有医务工作者的劳动、奋斗、探索,人就不能治疗和战胜生命进程中出现的各种疾病,人类不可能发展到如今这样的程度,人对自身的认识也不可能达到今天这样的科学水平。医学,包括我国古老的中医学以及人体科学,作为科学层次的自我认识正是在人类医治和战胜疾病的医疗实践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我国具有民族特色的中医学理论,包括阴阳、五行、脏腑和经络学说,是在气功、针灸、按摩、服药等中医医疗实践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在对自身的认识和改造方面有其独特的高明之处。

饮食起居之类的生活实践,是处理人与自身关系的一种最普遍、最经常性的活动,也是自我斗争的一种形式。它对于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也有不可忽略的特殊的作用。许多生活常识,包括不少健身和养生之道,都是从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纵欲、早婚、多孕是造成人早衰的一个原因,近亲结婚不利于后代的健康,计划生育、优生优育才有利于人类自身的发展,这些认识也是从生活实践中来的。没有生活实践,连哪些自然物可食、可饮、可用,哪些有益、哪些有害、哪些有毒,都无法知道,人类何以能生存呢?无视生活实践的认识功能,关于生活方面的许多知识和科学就不可能产生和发展,人也就没有像今天这样丰富多彩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此外,在生活实践中发生的社会交往和社会关系,往往局限于家庭和具有血缘关系的亲戚的狭小范围内,人在其中担任的家庭角色及其表现也不同于担任社会角色及其表现:后者受更多社会因素的制约,前者则较少制约和享有更多的自由,因而人的本质会得到更彻底、更充分的暴露,也有利于更全面地认识人。只注重人的社会角色及其表现,而忽视人的家庭角色及其表现,是自我认识的一种片面性。

历史和现实表明,类似气功修练的自我斗争,可以防病治病,增强体质,延年益寿,且改善人的精神境界、道德情操,以至于开发异于常人的身心潜能,提高和发展人的本质力量,包括提高人的感觉能力、思维能力,感悟到一些常人感悟不到的东西,以致使那些修炼有素者的认识,包括对宇宙、对人自身的认识,超出常人。这些真知灼见常与那些迷信、谬论混杂在一起,记录在各种宗教经典和神话之中,而且常被人视为异端邪说。我们需要努力挖掘和批判地继承原本属于自身的宝贵的精神遗产,以丰富自我意识。这也可以解释在生产斗争和社会斗争还不十分发展的历史条件下,某些古人对自身、对宇宙的某些认识何以会高于今人。

由上可见,自我斗争对于自我认识有其特殊的作用,它在发展自我、发展自我意识方面曾作出了重要的、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随着社会的发展,人将有可能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自我改造,自我斗争在人类实践中必定会占有更大的比重和更为重要的地位,对自我认识的发展将起更大的作用。

人还通过实践基础上产生的自身在意识中的对象化认识自身。

人在实践过程中实现的人的对象化,首先表现在活动及其活动的感性的物质成果中,即人的产品、作品和艺术品中,同时也表现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精神产品上。马克思明确指出,人不仅在他创造的对象世界中能动地、现实地复现自己,而且也在意识中理智地复现自己。“他必须既在自己的存在中也在自己的知识中确证并表现自身。”〔17〕把人的对象化仅仅局限于实践活动的感性的物质成果上,是一种片面性,也不利于人的自我认识。

马克思指出:“对象如何对他说来成为他的对象,这取决于对象的性质以及与之相应的本质力量的性质。”还说:“我的对象只能是我的一种本质力量的确证。”〔18〕因为任何一个对象对我的意义都以我的感觉所及的程度为限。对于盲人来说,最美的景色也毫无意义;对于一个文盲来说,最有科学价值的学术著作也是没有意义的。现实的对象性关系的建立,是以人的本质力量包括感觉能力、思维能力为条件的。对人来说,对象是感觉和思维的对象,也是实践的对象;而人对对象的改造与利用要以人对对象的认识为条件的。因此,人在实践活动的物质成果上的对象化,要以人在意识关系中的对象化为条件、为前提,前者不过是后者的物化和体现,人首先是在感觉和思维中,或者说通过感觉和思维在对象世界中确证自己、表现自己和肯定自己,然后,才可能通过实践在他创造的对象世界中确证和表现自己。马克思在谈到人在意识中的对象化时说:“人不仅仅通过思维,而且以全部感觉在对象世界中肯定自己。”〔19〕可见,人在实践基础上对对象的感觉和思维,尤其是思维的成果——一切精神产品——都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也是人的对象化。

实践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正是靠自身创造性的实践活动,才改变了自然界,创造出一个人化的自然界,一个凝聚着人的智慧、力量和劳动,体现着人的需要、意志、激情、欲望、理想和目的的对象世界:它是色彩斑斓的物质世界,又是丰富多彩的精神世界。诸如科学、文学、艺术、道德、法律、哲学、宗教、神学、神话等一切精神产品,是客体性与主体性的统一:它既是自然、社会和人的不同层次、不同领域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不同程度的反映,又是人的智慧、力量和情感的体现,凝聚着人的劳动。任何思想、理论、学说都有其出现的世纪。它的根源深藏在经济的事实中,是群众实践经验的某种概括和总结,并打上时代的烙印,但又总是同某些个人的努力分不开的,因而又常常打上个人的印记。例如,商高定律、麦克斯韦尔方程、布朗克常数、门捷列夫周期表、哈雷彗星、多普勒效应、安培、伏特、欧姆、库伦、修氏理论、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等等。人们为了纪念和表彰某些个人在科学的某些方面所作出的巨大努力和贡献,把某一理论、学说、定律、公式、计量单位,甚至新发现的某一事物或对象,用某一杰出人物的名字来命名,这是公正的,合理的,有意义的,也是人在意识中的对象化的典型事例。从这样的人的对象化中,可以认识人。“我们要了解一个人,就要了解一个人的著作。”这正是从人在意识中的对象化来认识人的方法在实际中的具体运用。马克思强调,人的本质力量,“正如它们只有在自然对象中才能得到客观的现实一样,只有在关于自然本质的科学中才能获得它们的自我意识。”〔20〕

必须指出,人在不同意识中的对象化的情况是存在着差异的:人在自然科学中的对象化区别于人在社会科学中的对象化,人在宗教中的对象化不同于人在哲学中的对象化,人在文学中的对象化又区别于在科学中的对象化。王蒙以为,作品是现实(包括作家的心灵现实)的反映或延伸,同时又是作家的乌托邦。作品同人品是密切相关的。古人说:“书如也,如其才,如其志,总之如其人而已。”“文如其人”。一切精神产品都是人的对象化,这是共同的;不同的是人在自己的精神作品中的反映与表现存在着差异,从中获得的自我认识也是各异的。尤其是那些精品、杰作、名著,是一个人一生的经历、一生的感受、一生的体验甚至是一生的心血,是几十年磨出来的。一个没有丰富经历的人是难以真正理解它的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并从中真正了解人的。

人是喜欢在社会生活中表现自己的动物,尤其喜欢在自己的作品中顽强地表现自己。社会生活中的人名、地名、店名、厂名和各种产品的商标,不也体现着人的思想、观念、情绪和价值观念、审美趣味吗?“人民”、“泽民”、“惠民”、“利民”、“益民”、“为民”等体现着为人民服务的价值取向,而“帝王”、“皇宫”、“富豪”、“贵族”、“二房佳酿”、“潘金莲发廊”、“西门庆酒家”等则往往是封建思想意识、不健康思想观念的表现。处处留心皆学问。我们来到繁华的城市,看林林总总、目不暇接的广告招牌,不也可以看出人的复杂的心态,从中了解人吗?不过,人的层面远比他的一个作品要复杂得多,因而也不能把人的对象化与人全然地等同起来。

实践产生和发展了人的认识能力,并促使人反思,认识自身。

实践为自我认识提供了可能性,但把它变成现实性,还有赖于一定的认识能力。马克思指出:只是由于人的本质的客观地展开的丰富性,人的感性的丰富性,“才一部分发展起来,一部分产生出来。因为,不仅五官感觉,而且所谓精神感觉、实践感觉(意志、爱等等),一句话,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五官感觉的形成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因此,一方面为了使人的感觉成为人的,另一方面为了创造同人的本质和自然界的本质的全部丰富性相适应的人的感觉,无论从理论方面还是从实践方面来说,人的本质的对象化都是必要的。”〔21〕在马克思看来,实践过程,是人的本质客观地展现的过程,是人的对象化过程,同时也是人的感觉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是人的思维本质力量获得和发展的过程。恩格斯也说过:“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界而改变的。”〔22〕可见,人正是借助于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感觉能力和思维能力,获取和加工信息,认识世界,认识自身。没有相应的认识能力,特别是理性思维能力,虽有实践和经验,还是不能认识世界和自身。

自觉地认识自己,并善于从实践和人的对象化中认识自身,形成科学的自我意识,需要实践的发展和认识能力的提高,特别需要善于反思。反思作为自我认识的特殊能力与方法,也是在实践中形成的。人最先总是着眼于外界事物,与自然、与他人和社会打交道,很少关心和注意自己;只有随着自身和实践的发展,特别是在同外界打交道的过程中遇到了种种挫折,碰到了钉子,吃了苦头,才把视线转向自身;实践的经验教训以及无数人的对象化的事实又为自我反思提供了丰富的材料,使自我认识变成现实的可能性。反思是实践迫出来的,又是能动的、积极的,是自我意识的必要条件;没有反思或反省,就没有自我意识。反思的水平或程度,体现着人的自我意识的水平,也体现着人的成熟和发展的程度。

“吾日三省吾身。”中国古人早已认识到反省对于认识自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这种反省侧重于个体的自我反省,并以个体的经验为内容,忽略了人的社会性,忽略了群体和类的经验,具有明显的局限性。人是社会存在物,是个体与类的统一,只有把握个体与群体、个体与类的内在联系,才能科学地把握自我。因此,人对自身的反思或反省,不只是对人的个体的经验的反思,而且是对群体经验的反思,是对人类的全部历史经验的反思。历史是人自己创造的,历史也就是人的对象化。尊重历史,就是尊重人,尊重人的劳动和创造,尊重人的现实,也就是尊重自身。只有把握人的全部活动及其对象化,才能全面而深刻地把握人。孔德说:“认识你自己,就是认识历史。”历史是人认识自我的一条重要途径,也是自我认识的一面明镜。一个善于向历史学习的人,必定是一个善于学习的人,一个深刻了解人的人,一个有较多自我意识的人。斯大林曾称赞毛泽东是一个善于向历史学习的人:毛泽东真聪明,有空就看人物传记片,这是了解历史的最简捷的办法。其实,这也是认识人的一种最简捷的办法。西赛罗说:不懂得你出身以前的历史的人,永远是个孩子。可见,人必须通过历史,特别是通过对历史的反思,来发展自我意识,使自己成熟起来。

认识历史,本质是认识人,而这需要通过学习和掌握人类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创造的文化来达到。“文化是人类在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体现人的本质、力量、尺度的方面及其成果。”〔23〕文化的实质是人化;人类文化是人的对象化的全部表现。人需要通过文化来认识自身,尤其要从人类创造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制度文明中去认识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较多地掌握人类文化的人,才能成为一个有较多自我认识的人。随着社会的发展与开放,各民族、各地区、各国家之间交流的增加,必然会带来和增进各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增进对人类文化的了解,促进自我意识的发展。

认识历史,要注重有文字记载的几千年文明史,也要认识史前史。后者是人认识自身所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由于它时间久远,又没有文字记载,人们只能把握古代人类活动遗留下来的实物及遗迹来研究,从中认识自身。这是件难事,也是一门科学。考古学正是根据反映古代人活动的自然物(农作物、家畜、渔猎)、古代器物(工具、武器、日用器具、装饰品)和人类居住及其活动的遗迹(建筑物、堡垒、城墙、作坊)即那时的人的对象化来研究那段史前史,也就是研究和认识人。从这个意义上说,考古学就是研究史前人的一门科学,因而也是人认识自己的一门学问。

历史是人的一本永恒的教科书,也是人认识自身的最好教材。尊重历史,保护历史文物,就是珍藏这本自我教育、自我认识的教科书,从而为人不断地丰富与发展自我认识提供最好的课堂。

马克思指出,人应当“了解自己本身,使自己成为衡量一切生活关系的尺度,按照自己的本质去估价这些关系,真正依据人的方式,根据自己本性的需要来安排世界。”〔24〕认识自己,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内在需要,是创建一个真、善、美的世界的需要。人最需要认识的是自己,人最难认识的也是自己;然而,人决不是一个不可认识的对象。只要我们尊重实践,勇于实践,并善于反思,是可以在他创造的对象世界中直观自身,不断丰富和发展自我认识,并真正依据人的方式,来安排世界。

注释:

〔1〕《美学》,商务印书馆,第1卷,第39页。

〔2〕〔3〕《西方哲学原著选读》,商务印书馆,1982年,下卷,第470页、第477页。

〔9〕〔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30页、第18页。

〔4〕〔5〕〔6〕〔7〕〔8〕〔16〕〔17〕〔18〕〔19〕〔20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168页、第97页、第125页、第126页、第97页、第99页、第169页、第125页、第125页、第129页、 第126页。

〔11〕《列宁全集》,第1卷,第384页。

〔12〕《1844年哲学经济学手稿》,第44页。

〔13〕《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71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67页。

〔15〕《人论》,上海译文出版社,1985年,第282页。

〔22〕《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209页。

〔2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下册,肖前主编,第687页。

〔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第651页。

标签:;  ;  ;  ;  ;  ;  ;  ;  

论自我认知在实践中的作用_社会交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