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兴地看到“稳定有变化”--对今年高考政治试卷的几点看法_高考论文

喜看“稳中有变”——对今年高考政治试卷的几点看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点论文,试卷论文,看法论文,政治论文,喜看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今年的高考政治试卷与往年的高考政治试卷相比,是相对稳定,稳中有变。对于稳中有变的“变”,同行们看法不一。下边说些浅见。

第一,怎样看待题量的减少?

先请从下表看看自1991年以来,高考政治试卷题量变化的情况: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近五年内,高考政治试卷的题量逐年减少。今年的题量与1991年相比,减少了1/4强,与去年相比,也减少了1/10。我认为,适当减少题量是符合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实际和高中学生的实际的,有利于考生在规定时间里认真审题,充分思考,从容答题,从而有助于提高选拔性考试的信度和效度。往年试题偏多,一份试卷10页或10多页,就是把试卷读一篇,也要占去规定考试时间的1/4或1/3时间。这就限制了相当一部分考生的思考和能力的发挥。难怪有的老师要说,考政治,首先考阅读能力,其次才是考学科成绩。这种反映虽不完全确切,但也包含着一定的合理性,因为阅读能力虽然与正确审题密切有关,但是,政治作为一门学科,有着有别于其他各科的教学目标;阅读能力对于政治课的教学目标来说,毕竟只能是处于从属的地位。

第二,怎样看待“覆盖面”?

那么,减少了题量,是否影响了“覆盖面”?这里,涉及到怎样理解“覆盖面”的问题。试题的覆盖面总是根据考试的意图和要求、学科本身的教学目标和要求,以及所规定的考试时间来确定的。也就是说,“覆盖面”的确定是离不开一定的前提和一定的条件的;覆盖面的宽与窄是相对的,绝不是越宽越好,事实上也不可能做到越宽越好。从这样的认识出发,我认为,今年高考政治试卷题量的减少,不存在导致试题覆盖面过窄的问题。为了说明这个问题,再用下表来看看今年高考政治试卷的命题范围及几个部分的题量:

从上表所显示的命题范围及各个部分的题量中,我们大体可看到今年试卷的覆盖面。当然,要细致地分析今年试卷的覆盖面,还要看命题落在各个部分有多少知识(教育)点和落在哪些知识(教育)点。比如,命题落在政治常识部分有10个知识(教育)点,其中,落在第一课的有3个(单项选择的第7、9、10题,分值6分),落在第二课的有1个(简答第31题,分值10分),落在第三课的有1个(论述第35题,分值18分),在第四课的有2个(单项选择第8题,不定项选择第23题,分值5分),落在第五课的有2个(不定项选择第21、24题,分值6分)。可以看出,试题既覆盖到各课,又突出了重点(党的知识和观念,以及关于“政治”与“国家”这两方面的属于总体性认识的最为基本的知识)。这应该说是较为恰当的。至于哲学常识部分,由于国家教委明确规定了它在今年政治高考中的地位,所以只能占30分的分值,但这30分分值散于9个知识(教育)点上,因此,试题仍能顾及有关世界观的最基本的知识,覆盖面遍及高二思想政治课本上册的各课,并突出了第四课“联系地、发展地看问题”的重点。

总之,所谓“覆盖面”是相对的,不能离开一定的前提和条件,强调到绝对化的程度

第三,怎样看待“难度的降低”?

今年的高考政治试卷,不仅适当减少了题量,而且难度有所降低。主要表现在:

一是今年命题的题材较为集中,知识跨度适当缩小。往年过分地强调知识跨度和综合运用,及与此相联系的方面,就较多地运用“材料题”、“引文题”、“情景题”,以致出现了逐年增加难度的倾向。例如,去年试卷上的4道简答题,有3题是引用材料提出问题的,简答题不“简”,实际上成了分析说明题;去年试卷上的两道论述题,题材的头绪较多,特别是最后一道论述题,用了占500字左右的篇幅,同时提出3份材料(每份材料又包含几层意思),要求考生在分析材料的基础上回答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今年的简答题、论述题就显得题材较为集中,题意较为明确,要求较易把握。

二是理论联系实际适当。理论联系实际是高考政治命题的原则。但是往年在增加难度的同时,却在一定程度上有某种脱离高中学生实际的偏向。例如去年高考政治试卷上简答第38题“简述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如果动一、二个字,改为“论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关系”,可作为大学生、研究生毕业论文的题目,刚刚高中毕业的考生怎能“简述”得了呢!再如去年高考政治试卷论述第40题,要求考生在分析三份材料的基础上,回答“怎样才能使国有纺织企业适应价值规律作用的要求?”这更是远远超越高中生的视野,也明显地超越了高中思想政治课理论联系实际的要求。所以这实际上不是什么提高要求、增加难度的问题,而是如何正确把握理论联系实际的问题。可能会有人要以去年也有一些考生在上述一些题上获得了高分作反证。对此,可以断言,一些考生在这样一些题上获高分,除了有可能极个别的例外,绝不是真正反映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是靠生吞活剥、死记硬背获得的分数。今年的高考政治试卷命题恰到好处地联系国内外大事中的重点、热点问题,较好地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正确方向。

三是灵活性适度。出题活,这是教学改革中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特点,而“题目上在课本之外,答案在课本之中”则又成为出题活的重要经验。应该说,这对于防止死记硬背,着重考能力,起到了正确导向作用,应予充分肯定。但是,任何事情都有个“度”,前几年高考政治命题却有点离开了一定的“度”,离开了考生的实际水平过分强调题目的灵活性,以致有些题材取自课本以外的题目,答案却明显地超“纲”,超“本”,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本中是难以寻求到答案的。例如,1992年高考政治试卷中简答第38题选用恩格斯《给“北极星报”编辑的第三封信》中的一个论断作题材,要求考生进行分析,作出判断。中学生凭他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本中学到的一些基本知识,是无法应对这样的试题的。又如1993年高考政治试卷中论述第42题,“你作为市长、经理怎么办?”的形式似乎很灵活,但是,按照辩证唯物论认识论的基本观点,稍加推敲,就不禁会产生疑问:对于毫无实践基础的中学生,即使书本知识学得再好,又怎能进入市长、经理的角色,回答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呢?今年高考政治试卷活而有“度”,很多题也是取材于课本之外,但同时又真正做到了“答案在课本之中”,更好地体现了出题活的特点。

可能有人要问,高考是选拔性考试,今年高考政治试卷既减少了题量,又降低了难度,岂非不利于选拔?我们说,这种顾虑是多余的。因为今年的试卷在适当调整题量与难度的同时,有着恰当的阶梯性。粗线条地看,整份试卷呈现着三个档次:选择题(包括单项选择和不定项选择)为第一档次,简答题和辨析题为第二档次,论述题为第三档次。合理的坡度使试卷有着较好的区分度,有利于拉开考生得分的差距,较好地显示了选拔性考试的特点。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今年高考政治试卷“稳中有变”的变,是变得合理,变得必要的。当然,并不是说今年的高考政治试卷没有什么需要商榷的地方,但是,瑕不掩瑜,对于今年高考政治试卷的正确导向,是应予充分肯定的。

标签:;  ;  

高兴地看到“稳定有变化”--对今年高考政治试卷的几点看法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