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概念引入方法探究论文_杨生平

数学教学中概念引入方法探究论文_杨生平

湖北省洪湖市新滩镇北洲小学 杨生平

【摘 要】《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明确指出:“小学数学中的概念、性质、法则、公式、数量关系和由其内容反映出来的数学方法等是进一步学习的基础,必须使学生切实学好。” 可见,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数学教学;概念引入;方法;探究

概念教学是小学数学中至关重要的一项内容,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正确理解概念是学好数学的基础?,学好概念是学好数学最重要的一环。一些学生数学之所以差,概念不清往往是最直接的原因,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普通中学的学生,数学素养差关键是在对数学概念的理解、应用和转化等方面的差异。因此,我认为抓好概念教学是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带有根本性意义的一环。

一、感知引入法

小学生正处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容易理解和接受具体的、直观的感性认识。教学中,教师可先提供感知材料,让学生充分感知,建立表象,进而通过归纳、抽象概括,获得概念。其基本活动程式是:呈现材料→感知辨别→归纳概括→形成表象。

(一)实例引入法

实例引入是由教师提供实例或模型,引导学生观察感知,然后通过归纳抽象,形成表象。所提供的实例或模型,必须具有典型性,能明显地体现学习对象的本质特征,减少非本质特征的干扰。如长方体的认识,教师可提供冰箱、药箱、牙膏盒等实例,以及长方体模型教具让学生观察,归纳概括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从而形成长方体的正确表象。

2操作引入法

操作引入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操作活动,眼、耳、手、口、脑并用,多种感官协调,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知,发现学习对象的特征,从而形成表象。如圆周率的学习,可作如下安排:(1)学生准备好半径不同的圆。(2)学生进行量半径、周长的操作活动,并做好记录。(3)学生独立探索半径与圆周长之间的关系。(4)小组交流。(5)全班交流。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这样通过操作、思考、交流等一系列活动,再加以教师的引导、点拨,学生初步理解了半径与圆周长之间的关系,圆周率概念的形成也就水到渠成了。

二、计算引入法

计算引入主要是通过计算呈现学生不能运用已有知识解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积极观察,自主探究,形成学习对象的正确表象。其基本活动程式是:操作计算→观察比较→归纳概括→形成表象。如循环小数的认识,可先让学生进行10÷3和58.6÷11的计算。当学生怎样计算都除不完而产生疑问时,再引导学生观察每次除得的商和余数,并让学生思考:当余数重复出现时,商会怎样变化呢?随后,通过交流研讨,引出循环小数的意义。

三、原有概念引入法

这种引入是提取学生原有概念的表象,进行判断推理或做一些结构上的变化,形成新的表象,再通过抽象概括,形成新概念。其基本活动程式是:原有概念→表象联系→判断推理(结构变化)→明确特征→形成新表象。

1改变内涵法

(1)增加内涵。通常是用属加种差的方法增加原有概念的内涵,形成新概念。如有一个角是直角的三角形,叫做直角三角形。教学时可以先复习三角形的意义,然后出示直角三角形的标准图形和变式图形,使学生明确“有一个角是直角”的特征,形成直角三角形的正确表象。(2)减少内涵。如平行四边形认识的教学,可如下处理:①出示长方形条形框,复习长方形的特征:两组对边分别平行,四个角都是直角。②推动条形框,变为平行四边形,引导学生观察判断,变化后的图形是否是长方形(强调不含直角这一内涵)。③明确长方形与变化后图形的共同特征。④引出平行四边形的意义。⑤引导学生理解长方形、正方形与平行四边形之间的关系。

2类比引入法

概念中有哪些规定和条件?它们与过去学过的知识有什么联系?使新概念与原有认知结构中有关观念建立联系,把新概念纳入到相应的概念体系中,同化新概念。在学习“圆的认识”的时候,举个例子然后让学生讨论,把圆和正方形,椭圆相比较,让学生更加深刻的理解什么叫圆,圆有哪些性质。不管是在故事中还是在生活中,都处处充满可数学,我们做教师的要善于去发现,把数学知识与具体故事结合起来,这样就增加了学习数学概念的娱乐性,符合小学生的心理需求与认知特点,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比较容易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之间的联系与理解。

四、问题引入法

问题引入主要是创设问题情景,激起学生的求知欲,从而引入概念学习。如分数初步认识的教学(1)4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几个?(2)2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几个?(3)1个月饼平均分给2个人,每人几个?(4)半个饼可以用哪个数来表示?(5)当学生不能运用已有的知识解决时,教师可适时引入“分数”的学习。

“数学概念”是构筑“数学知识大厦”最重要的基石。因此数学概念的教学在整个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基础地位,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让学生在生活情景中感悟概念,在知识的层层深入中体验概念的螺旋上升,在现实生活的应用中感受到数学的价值,努力培养学生深刻理解和把握数学概念本质。只有这样才能在真正意义上着眼于学生主体内在的开发和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郑以新,汪小艳.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J].湖北教育,2006(12)

[2]陈开勋,鞠锡田.谈小学数学概念的教学[J].教学与管理,2006(35)

[3]钱亦城.概念图在小学数学概念教学中的应用[J].小学教学研究,2006(10)

[4]胡泽才.小学数学概念教学策略初探[J].宁夏教育,2006(04)

论文作者:杨生平

论文发表刊物:《创新人才教育》2016年第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6/29

标签:;  ;  ;  ;  ;  ;  ;  ;  

数学教学中概念引入方法探究论文_杨生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