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推卓越人才培养的多元差异化法学教学模式探索
——以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教学为例
谭金可,续倩雯
(华东政法大学,上海 201620)
摘 要 :法学教学的重点在于培养专业基础扎实、社会意识强、实践能力好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但传统的教学模式仍然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不能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基于国家教育改革的需要以及目前教学模式的缺陷,以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的教学为例,构建了多元差异化教学模式。该模式教学目标、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案以“学生为本”,注重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致力于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困境。
关键词 :劳动与社会保障法;教学改革;多元差异化教学模式
教育是开发人力资源的主要途径,对于人才的培养一直都是高等院校教学改革的核心内容。教育部2010年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高等学校要“更新人才培养观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1]教育部、中央政法委员会2012年颁布《关于实施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训计划的若干意见》,指出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的重点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法律职业人才。“每一个学生都存在差异性。”[2]如何培养厚基础、宽口径的卓越法律人才需要考虑教学对象的兴趣爱好、知识储备,天赋或特长的差异化,实施教学目标的针对化、教学策略的具体化与教学考核的差异化,[2]多角度多侧面地照顾教学中的差异问题,最大限度地让每个学生在自身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本文以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的教学为例,针对现有教学的不足,探讨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助推卓越人才培养的多元差异化法学教学模式。之所以以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的教学为例,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的社会保障相比较发达国家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相关工作的专业化水平不高,但是从未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来看,我国对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的社会潜在需求量比较大;[3]另一方面,目前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在由冷转热的过程中,相关的高校毕业生实践能力不足,难以满足社会的需求,这就要求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这门课程能够主动适应高等教育的改革形势,及时地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专业人才。多元化差异化教学模式是一种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创新,通过提供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对探索该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 、“一元化 ”课程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笔者基于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的教学实践,选择两个年级的学生群体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深度访谈、焦点小组、民族志、田野调查来了解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教学改革的反馈、经验与教训;辅以历史—比较研究探索、描述和解释改革前后的差别,予以发现和提炼现有教学模式的现状与问题。学生们普遍反映了目前专业化、单一化、集中化的教学模式,体现了“一元化”的教学模式特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一)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能动性的教学方式
传统的法学课堂教学上,重教师的讲授,轻学生的能动性,[4]课堂知识的传授以法律条文、书本知识与课堂笔记为重心,主要是教师通过书本、多媒体设备等教学资料来向学生讲授专业知识,忽视了学生多样化的个性差异与主观需求,[5]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上形成一种被动接受的习惯,缺乏主动思考、参与课堂讨论的积极性,在这种模式下教师为主,学生为辅,以照单全收的方式进行灌输教育,学生自主性意识被大大压制,创新性意识也大大降低,[5]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张扬。[4]近年来,针对传统教学的不足,我校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课程在教学上适当运用了师生互动教学的方法,在指定选题的范围内或者自由选题的情况下,由学生进行课题研究式分析,然后进行汇报演讲,完成对一个问题的完整的分析和讲解的全过程,最后任课教师进行点评。这种教学方式给予了学生在课堂上一定的自主权,但是容易流于形式,简单地变成了教师不讲、学生讲的课堂模式,不能形成师生之间在教学内容上真正的双向交流,这样就违背了教学改革的目的,并不能激发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也不能培养学生的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以课堂知识传授为重点的教学内容设计
“法学是一种社会化的实践,一种职业性的知识。”[6]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课程应该是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运用法律知识的能力,但是传统教学模式下课程内容的设计上仍然偏重理论教学,以既有的法律条文、书本知识为主,把所有的学生都置于一个共同性平台进行无差别化的教育,[5]以照单全收的方式灌输教育,在实践教学方面的探索不够。现在的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课堂教学内容虽然改变了以前单一的知识理论传授状况,加入了一些案例研讨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把理论知识融入到了社会实践中,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实践性,但是教学所用的问题和案例缺乏足够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降低了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难以挖掘学生的优良潜力。
(三)以教室场域为焦点的教学环境
1.实践导向式法学教学法的推广。“法学本身就来源于实践,并且要服务于实践,法学的发展有赖于实践的发展和推动。”[7]问题导向式教学是一种从法学实践性特征出发,以探究为主的教学方式,在教师引导之下,改变过于偏向通识性知识的传导的现状,增设相应的案例练习课,[8]学生以原有的知识、现实生活和周围世界为参照,进行自主学习和相互讨论,重视实践专业性与操作技能提升。其中问题的设置是关键,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质量,在本门课程的教学中可以改革现有的按章节分点教授的方式,在“基本原理、制度分析、案例分析”的模块分类基础上,将现有制度划分为若干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专题,不拘泥于一章一节,而是以问题的形式把基础理论框架分成不同部分,再安排到学生中去,形成小组,在课前自主学习,课堂上进行讲解。[9]此外,问题的设置除了要包括基础理论知识以外,还要包括相关理论内容的社会前沿问题和学术界争论的议题,这样可以让学生充分利用课前和课上的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同时还能联系实际生活,以所学知识为基础来思考社会上的前沿问题,参与讨论学术界争议议题,表达自己的看法。这种问题导向式教学使基础课程专题化,更具有针对性和开放性,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积极探索的精神。
二 、“多元差异化教学模式 ”的提倡
图1 多元差异化教学模式基本思路
多元差异化教学模式的基本思路主要包括了教学目标、教学思路和教学方案三大板块的内容。其中教学目标是该教学模式的出发点,改革后的教学模式目的就在于弥补传统教学的弊端,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基础上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教学思路指导整个教学模式的设计,在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要围绕教学主体性、多样化和开放性的思路来进行。所以多元差异化教学模式以此教学目标和教学思路为基础构建了具体的教学方案,主要包括师生互动的学习体系和教师对学生学习成果的评价体系两方面。学习体系和评价体系都分为理论专题和实践专题两部分,在理论专题上主要依靠问题导向式教学和回溯提升式教学来帮助学生打好理论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相对应的评价考核采用传统的开卷或者闭卷的方式来进行;在实践专题上用探究范例式教学方式,充分利用校内的教学资源来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与创新能力,基于实践教学的特点,考核方式也相对多样化,除了记录学生课堂发言、提问的情况之外还可以用提交论文和实践报告的方式考察。针对现有教学模式上“教师为重,理论为主,课上为主,教室为主”的问题,多元差异化的教学模式增加了实践教学,有利于提升课堂的吸引力和综合培养功效,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以下为该模式的详细内容。
(一)教学目标上的革新
自强不息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体现了民族人格的尊严和气节。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使中华民族在历经五千年文明的磨砺、特别是经历了近代的落后和屈辱仍得以延续传承,并在现代奋起直追,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刻画。“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这些都是对气节毅力的崇尚。自强弘毅是对理想和人格的坚持。大学生在人格修养中要志存高远又持之以恒,不断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努力进取,昂扬向上。
2.回溯提升式法学教学法的运用。回溯提升式教学法“回溯”的内容,是学生之前学习中积累的知识。[10]“提升”的对象,以在回溯中被激活的学生积累的知识为基础,使学生已有知识再定位、再提升,从而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水平和辨识能力。这种方式需要与问题导向的教学方式相互配合,学生通过课前的自主学习在课上共享学习成果的过程是学生自主积累知识的过程,在学生共享知识后教师首先需要帮助学生“回溯”知识,也就是把他们所掌握的理论知识定位在整个课程内容的框架中,帮助学生梳理知识脉络,使学生能够从整体的框架脉络上给知识进行定位和理解。学生共享知识成果后就教师布置的社会前沿问题和学术界争议议题进行讨论发言的同时,教师根据学生的讨论情况再不断补充和修正学生的知识体系是“提升”的过程。理论知识是不断发展的,学生必须要有不断学习的意识,“回溯”的过程是能够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知识,“提升”的过程则是让学生不断修正和改进知识体系与现实问题接轨,是帮助学生把理论运用到实践生活中的重要一步。回溯提升式教学方法与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相互配合就构成了基础理论专题的主要教学模式,通过这种模式,学生能更主动地学习,而且结合社会实际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该模式能有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3.加强供应商关系管理,转变物资储备方式,改进资源占有方式。供应商关系管理是指运用供应链管理思想,通过搜寻、考核、评价等方式,对作为企业重要外部资源的供应商分层次建立合作关系,并对其关系进行管理和维护的活动。实行供应商资格预审制及供应商许可供应产品目录制,将其优势产品列入可供应产品目录。对每个有交易的供应商进行动态量化考核,建立供应商动态量化评价体系。考核得分由整体实力、供应量、合同执行情况、网上报价率、奖惩等5个部分组成。对考核优秀的供应商在招投标、付款、供应份额上给予倾斜,不断培养优秀的主力供应商群体,并逐步与之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二)教学理念上的提升
多元差异化教学模式强调“多元化”和“差异化”,其中“多元化”是在教学方式、手段以及内容上的丰富性具有能满足不同学生需求的特征,与多样化的教学理念相呼应。“差异化”强调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教学过程中根据培养目标按照“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顺序,设置多层次的培养方案,采用分层次、分阶段的学习和考核开展教学,以提高学生三方面的能力,完成教学目标,培养出综合型的应用性人才。该模式下的教学方案始终以教学目标为基准,融入主体性、多样化和开放性的教学理念,构建了学习体系和评价体系两方面。学习体系和评价体系都分为理论和实践两大方面的内容,在理论学习上主要运用回溯提升式教学方法和问题导向式教学方法,基于理论学习的特点,相应的评价考核方式采用开卷或闭卷的形式;在实践学习上主要采用融案例教学、判例研究和社会实践教育“三位一体”的探究式范例教学的方法,重点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相应的评价方式有发言、提问、完成论文和报告等。
(三)教学方案的改进
在劳动与社会保障法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现状,逐渐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讨论的积极主动性,变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增强教学的主体性。在教学安排中还要保证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和教学形式与手段的多样化,教学内容要跟国内外的研究进度接轨,开放地融合各个国家的学术观点,引导学生讨论国内外前沿的社会问题与争论,同时充分利用现有的各种教学资源采取多样化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学习的主要时间集中在课堂上,课余时间内学生的自主性比较大,很少在课前对教师所讲内容进行预习,课后进行及时整理回顾,在生活中运用专业知识的动机不够高,机会比较少。此外,教师进行教学活动基本都是在教室中,很少到其他教学地点进行,在学校里有模拟法庭,学校外可以旁听审判,这些都是可以利用起来的教学资源,反而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所以目前的教学模式局限于一定的时间(课堂时间)和一定空间(教室)范围内,在课余时间的生活中学生实践锻炼的机会较少,对校内外教学资源的利用也比较少,形成了一种课内课外脱节的现状,加深了学生实践能力不足的问题。
《劳动舞曲》的音乐结构与《如此温柔》非常接近和类似,也是ABACABA类型的带再现的三段体曲式,并具有回旋曲式特点,两曲所不同的是:《劳动舞曲》没有“结尾”,直接在A段音乐反复后结束。《劳动舞曲》中的A段音乐反复出现了四次,这正是李树化想反复强调的东西—因为A段音乐正是“劳动者呼喊之‘夯育’二字为主题”的音乐段落,“夯育”的劳动号子因素贯穿了全曲,使乐曲成为一首钢琴的“劳动之歌”。
法学教学改革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法学专业人才,原有的法学教学模式主要专注于法学理论知识的学习方面,学生缺乏一种主动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改革后的法学教学模式目的就在于能弥补原有模式的不足,培养学生法律思维、训练学生法律职业技能、培育学生法律职业伦理,增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让学生在认识上和学习上更有积极性和主动性,转变以往被动地位。整个多元差异化教学模式围绕教学目标开展,重点在于培养学生三方面的能力。首先,学习能力是其他能力的基础,是一种通过有效的方式,不断吸取新的理论知识并且将已有知识进行融合从而不断改变知识结构的一种能力,学生必须具备能够自主获取知识、整合优化知识体系的能力才能指导实践力与创新力。其次,实践能力就是将所学到的知识理论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汇总问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能力是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这门课程培养的主要能力,是要让学生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有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强烈的发展意识。最后,创新能力是在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之上的一种能以现有的思维模式和知识体系来提出有别于常规的见解或者解决一些社会实际问题的能力,创造力的培养必须要以学生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基础。学生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的教学目标设置能够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景区中的突发状况能够显示出一个景点、景区的管理能力、应急能力以及处理突发状况的机制等。目前网络信息发达,景点、景区对突发状况处理的不妥当,会被动地发布在公众平台上,对景点、景区造成舆论压力,使综合评价直接性受影响。因此,旅游类志愿者在进行统一培训时,作为组织方应该把如何面对与解决突发事件进行全面的分析与培训,让志愿者面临时可以从容不迫,从侧面也能体现出景点、景区的综合能力与素质。
3.探究式范例法学教学法的落实。探究范例式教学是融案例教学、判例研究和社会实践教育“三位一体”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主要运用于课程的实践专题中。案例是实践专题中的主要内容,对案例的学习可以分为两个模块——案例评析、判例研究,其中案例评析在旁听审判或模拟法庭的方法上采用双师教学(专业教师与实务教师的双师型教师)的模式,学生通过旁听或者自己组织案情分析、角色划分、法律文书准备、预演、正式开庭等环节模拟刑事、民事、行政审判及仲裁来了解案例内容,针对案例疑难问题积极参与讨论,同时专业教师和务实教师又从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两方面对学生进行指导,这种师生互动,同辈共济的手段与方法能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判例研究是教师帮助学生梳理司法裁判经典案例,组织开展案例分析竞赛,将学生从案例评析当中培养的实践能力在竞赛中得到巩固和加强的教学方式。最后将案例评析和判例研究与社会实践教育融为一体,加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实现教育部提出的“推进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加强实践教学,培养高层次应用性人才”的教育战略。
4.动态性、常规化法学教学考评体系的引入。引入动态性、常规化的考评体系,针对不同课程模块设计具有针对性的考试系统,建立多样化考评体系,不仅仅注重平时考评的方法和评分比重,更要探索有利于创新能力培养的本科必修课考试模式:在理论专题方面,学生学习的重点是掌握全面的知识理论,这个教学过程更注重学生最后的学习成果,所以在理论专题的考核上运用常规化的试卷考核方法,可以采用闭卷的形式考察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和简单运用以及分析的能力,也可以设置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采取开卷的形式进行考核,观察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11]试卷形式的考核可以根据专题的完成情况分段进行,也可以安排在学期末进行。在实践专题的学习过程中,着重培养学生把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更注重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所以在考核的形式上依据此特点采用论文和实践汇报的方式,同时记录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发言和提问的表现,实时记录。最后将试卷考核、论文汇报、提问发言按照一定的分值比重进行加总,以全面考核学生的学习、实践与创新能力,以考促学,以学提升能力。
三 、结 语
多元差异化教学模式平衡了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理论教学相对于实践教学来说对学生的吸引力较小,很容易形成师生之间的零互动问题:教师不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兴趣,学生也缺乏主动学习的积极性。因此采用问题导向式的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学生的话语权,配合回溯提升式教学方式可以让教师发现学生对理论知识理解和掌握的不足,帮助他们构建正确丰富的理论框架内容。只有理论教学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配套的实践教学,基于法学课程的特点,实践教学主要利用案例进行,采用探究式范例教学方式能帮助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探究式范例教学与问题导向式教学、回溯提升式教学针对的课题性质不同,前者针对实践专题,后者针对理论专题。理论专题与实践专题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教学内容,而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这门课程是以问题为导向将整个知识框架分割成不同的内容,所以在每块内容的教学上都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专题,再采用相对应的教学方式完成教学活动,这三种方法需要相互配合使用才能达成教学目标,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008/t20100802_93704.html,2010-07-29.
[2]黄莹.中国国内差异化教学的相关研究[J].文教资料,2010(4).
[3]徐娟娟,王岩,王敬.劳动与社会保障专业人才需求调查分析[J].劳动保障世界,2018(20).
[4]焦富民.地方综合性大学法学素质教育的目标与法学教育改革[J].法学家,2003(6).
[5]陈伟.从法学通识教育到法学实践教育的转向[J].法治研究,2015(1).
[6]苏力.反思法学的特点[J].读书,1998(1).
[7]张文显.法哲学通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009:149.
[8]葛云松.法学教育的理想[J].中外法学,2014(2).
[9]马蔚姝.PBL教学模式在“社会保障学”课程中的应用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11(30).
[10]徐奉臻.中国近代史纲要的回溯提升教学法微探[J].吉林教育,2007(1).
[11]彭伊凡.高校课程考核及评价体系改革思考与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16,37(1).
Exploring the Multi -Differential Law Teaching Mode of Promoting the Cultivation of Excellent Talents ——Taking the teaching of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law as an example
TAN Jin-ke,XU Qian-wen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Shanghai 201620,China)
Abstract :The focus of law teaching is to cultivate a composite application talent with solid professional foundation,strong social consciousness and strong practical ability.However,the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 still focuses on teaching knowledge theory,ignoring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and innovative ability.Based on the needs of national education reform and the shortcomings of current teaching models,the teaching of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law is taken as an example to construct a multi-differentiated teaching model.Under this model,teaching objectives,teaching concepts and teaching programs are based on “student-oriented”,cultivating students’ practical and innovative abilities,and improving the deficiencies of traditional teaching models.
Key Words :Labor and Social Security Law;teaching reform;multivariate teaching model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8102(2019)01-0079-05
收稿日期 :2018-12-20
基金项目 :华东政法大学教改课题“助推人才培养的多元阶梯化教学模式研究”,编号:2017HZJG1003。
作者简介 :谭金可(1983—),男,河南周口人,博士,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研究。
责任编校 :费 飞
标签:劳动与社会保障法论文; 教学改革论文; 多元差异化教学模式论文; 华东政法大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