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草鱼原代肝细胞培养研究二恶英毒性效应

利用草鱼原代肝细胞培养研究二恶英毒性效应

万小琼[1]2001年在《利用草鱼原代肝细胞培养研究二恶英毒性效应》文中认为多氯代二苯并二恶英(PCDDs)和多氯代二苯并呋喃(PCDFs)具有强烈的“致癌、致畸、致突变”叁致效应,并在环境中的持久性很强,现已成为环境领域里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对二恶英的生物毒性评价迫切需要能够反映二恶英在环境中的实际毒性效应的方法,但二恶英的化学分析方法费时、费力、费用昂贵。因此,研究二恶英的生物分析方法成为了生态毒理学领域的一个热点,而现用的离体生物测试方法测得的结果也不能真实地反映污染物的生物毒性。为此,本文以二恶英为模型化合物,7-乙氧基-3-异吩恶唑酮-脱乙基酶(EROD酶)为生物标记物,研究了如何利用草鱼原代肝细胞筛选二恶英类内分泌干扰污染物,取得的主要结果与结论有: 1.建立了一种适于草鱼肝细胞的原代培养方法,它具有省时、省力、取材简便易行、培养周期短等特点。 2.确定了2,3,7,8-TCDD暴露4天和EROD酶反应体系反应30分钟最适于绘制草鱼原代肝细胞EROD酶活力诱导生物测试方法的标准曲线,并通过实验证实了此标准曲线对测得的环境样品EC_(50)值能够很好地预测该类污染物的生物毒性。 3.同步绘制的2,3,7,8-TCDD对草鱼原代肝细胞和离体H4ⅡE的EROD酶活力诱导的剂量-效应关系标准曲线,前者的EC_(50)值比后者的EC_(50)值高出约10倍,而诱导的EROD酶活力比较小,说明了草鱼原代肝细胞对TCDD的灵敏度比离体H4ⅡE细胞的要低,TCDD对这两种细胞生物毒性效应存在着差异。 4.用原代培养生物测试方法、离体生物测试方法与化学分析方法筛选和测定同一环境样品中的二恶英类化合物时,原代培养方法、离体培养方法的测定结果均与化学分析法所测结果呈极显着相关。离体培养方法的测定结果比原代培养方法的测定结果更接近化学分析结果。虽然如此,值得注意的是原代培养方法的测定结果与化学分析法所测结果相差0.5-9倍,这主要是由于原代培养细胞中存在着生物体中的多种酶系统,可以改变母体污染物的特性或降解污染物,导致原代培养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离体培养方法测定的结果有着明显差异,但原代培养比离体培养更能如实地反映环境中污染物的生物毒性和毒理动力学过程。 这些结果说明了以EROD酶为生物标记物,利用草鱼原代肝细胞培养方法筛选和测定二恶英类化合物是可行的,且较现行的更切合实际。本研究的创新处在于在国内首次建立和运用了草鱼原代肝细胞培养方法,此法的运用有助于寻找更多理想的、有潜力的生物标记物,推动了准确快速预报污染物毒性效应方法的发展,这对发展环境监测方法、研究污染物致毒机理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万小琼, 吴文忠, 贺纪正[2]2001年在《利用草鱼原代细胞培养技术测定二恶英的毒性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原代培养是从活体动物获取组织细胞后在体外进行的首次培养,其最大优点是细胞刚刚离体,生物性状尚未发生很大变化,具有二倍体的遗传性,最接近和反映体内生长特性,且大多数细胞表现出原有组织的特性,很适合作为毒物测试、细胞分化及病理学方面的试验研究。原代细胞试验介于活体试验和离体试验之间,使活体试验条件归一简单化而不失其真实性,使离体试验更接近实际而使实验结果可以直接外推到活体生物。原代培养技术为建立介于内源代谢和外源代谢之间的生物分析模型提供了可能性,弥补了离体实验和活体实验的不足。本论文以二恶英为模型化合物,

参考文献:

[1]. 利用草鱼原代肝细胞培养研究二恶英毒性效应[D]. 万小琼. 华中农业大学. 2001

[2]. 利用草鱼原代细胞培养技术测定二恶英的毒性效应[C]. 万小琼, 吴文忠, 贺纪正. Risk Assessment of Toxic Chemicals--Proceedings of CCAST (World Laboratory) Workshop. 2001

标签:;  ;  ;  ;  ;  ;  ;  

利用草鱼原代肝细胞培养研究二恶英毒性效应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