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一种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的新模式

P2P:一种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的新模式

一、P2P:一种新的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戴瑜[1](2021)在《娱乐产业反数字盗版的法律保障路径演化及对我国的启示》文中研究表明娱乐产业中的产品与数字技术结合使版权不仅涉及版权所有者与使用者,而且与版权第三方即网络服务提供者密切相关。数字技术的发展促使了P2P平台的兴起也使现有版权体系发生了深刻变革。有关国际组织、美国以及中国都针对数字产品进行了法律上的调整。但是,如何协调传统娱乐产业与以互联网为基础的新兴娱乐产业之间的利益博弈以及如何平衡保护数字版权和打击数字盗版行为之间的尺度,仍是当下全世界面临的共同问题。不论我国是要完善现有法律版权制度,抑或是对数字版权专项立法都应立足国情,提高修法或立法的科学性与体系性。

郑兴[2](2021)在《社区场景下的物品共享服务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人类所拥有自然资源的骤减、气候变暖等环境问题的威胁,人们对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度日益高涨,消费者乃至整个社会正在积极寻求更加可持续的生产生活方式,以使资源和产品得以最大化利用。共享经济作为一种基于互联网技术来提升闲置资源利用效率的新范式,通过提升物品的使用效率以降低市场的增量需求,从而达到减少资源消耗的目的。在社区场景下进行物品共享,具有共享经济成本低、时效性强、共享更便捷等显着优势,社区物品共享模式应运而生。然而到目前为止,该模式经历了十余年的发展,暴露出了可持续性不足的问题,严重阻碍了模式的发展和普及。本课题聚焦于解决中国社区场景下的物品共享模式的可持续性问题,运用服务设计的思维和方法,充分发挥其在洞察用户需求、解决系统可持续性问题等方面的优势,探索创新型可持续的社区物品共享模式,促进该模式在更大范围的发展和普及。课题首先对共享经济、闲置物品交易模式、服务设计三个方面进行文献研究,充分了解各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明确社区场景下进行物品共享的核心优势,并基于前人对于服务设计相关理论的研究制定进一步的设计策略;其次,通过对国内外六个代表性案例进行分析、结合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成果、从系统的核心利益相关者视角进行问题分析,从而对社区物品共享模式进行系统性的问题总结;再次,回归用户对物品共享的主要需求以及模式特性,提炼出社区物品共享模式的潜在机遇;进一步总结出“体验者”和“务实者”两类人物模型、九个用户需求场景,并基于服务价值网络提炼社区物品共享模式的五大服务模式、设计策略、价值主张,从而对新服务系统进行设计定义;最后,分别对移动端APP、社区物品共享中转站、官方网站三个服务接触点进行具体的设计。课题发现,用户的租借需求频率低是导致该模式难以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原因,用户参与意愿不足、服务缺乏稳定性、共享物品缺乏吸引力、租借不够便利等因素进一步增加了模式的发展难度。并从社区场景下用户对物品共享的核心需求出发,提出从满足用户租借物品的“功能性需求”拓展为满足社区青年群体的放松和社交的“体验性需求”,明确“共享有趣生活,共建可持续社区”的价值主张,提炼出租借模式、活动模式、互换模式、寻物模式、物品旅行模式五大服务模式,并进行“物有引力”新服务系统的整体设计。以期为该领域的研究者、实践者们更清晰地认识社区物品共享模式的发展现状和面临问题提供一些参考,为社区物品共享模式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和普及,提供服务设计视角的创新思路。

邹星琪[3](2021)在《基于复杂网络的研发项目组合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研发项目组合包含大量项目且项目间的关系错综复杂,如何确保所选择的项目与企业战略目标保持一致并能有效地实现企业战略,如何在项目众多且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组织好、管理好这些项目,是当前决策者面临的首要问题。同时,项目组合中各项目间的复杂依赖关系为研发项目组合管理带来了极大的挑战。因此,本研究从项目间依赖关系出发,采用复杂网络理论实现研发项目组合管理研究,重点开展以下四个方面的研究工作:第一,基于复杂网络的研发项目组合选择问题研究。针对传统项目组合评价方法忽略了各项目间依赖关系的不足,本研究采用复杂网络理论和PageRank算法提出一种新的项目优先级排序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同时考虑项目间的支配关系,以及技术和经验在项目间的扩散关系能够更好地测度项目组合中各项目的综合影响力。而且项目间的支配关系和扩散关系均对项目的优先级排序有重要影响,在实际中,项目经理应综合考虑支配和扩散关系进行项目的选择。同时,提高某一项目在项目组合中的支配或扩散能力,均可提升其优先序,因此,项目经理应首先识别影响项目优先级变动的主要因素,进而对项目组合进行权衡分析。第二,基于复杂网络的研发项目组合风险分析。针对研发项目组合中的风险分析问题,本研究通过构建“项目组合-风险”双层网络模型,提出了基于重启随机游走算法的项目组合风险定量分析方法,以更准确地预测项目组合风险。研究结果表明:项目组合中各项目间依赖关系、项目与风险因素间对应关系、以及风险因素间初始的依赖关系均会对项目组合风险分析结果产生影响,且集成以上三种依赖关系能够精准预测项目组合中每个项目的风险因素及其发生概率,并对风险因素进行排序。第三,研发项目组合网络中风险的级联传播分析。针对风险在研发项目组合网络中的级联传播问题,本研究利用复杂网络和贝叶斯网络构建了风险的级联传播模型,实现风险级联传播影响下各项目的关键性分析。该方法同时考虑项目的节点属性和项目间依赖关系所体现的边的属性,以及风险的级联传播影响来实现项目的关键性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风险级联传播使得一个项目发生风险会影响到项目组合中的其他项目,甚至会导致整个研发项目组合的失败。因此,在进行项目关键性分析时,必须考虑风险级联传播及其对项目组合的局部和全局影响。第四,研发项目组合网络中知识的动态传播分析。针对知识在研发项目组合网络中的动态传播问题,本研究基于传染病(SIR)模型构建了知识传播的动力学模型,以更准确地分析知识在多项目间的传播以及知识传播对项目组合的影响。该方法从动态传播的角度出发,研究了知识在项目组合网络中的动态传播过程,并分析知识动态传播对项目组合知识水平和时间压缩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知识的动态传播促进了项目组合整体知识水平的增长,也激发了研发团队的知识扩散意愿,能够实现项目间知识资源的充分交流与优势互补;同时,知识的动态传播压缩了项目组合的总研发时间、提高了项目组合的研发成功率。总之,本研究的创新之处在于:1)将复杂网络理论引入到研发项目组合管理领域,从对项目组合管理过程的分析入手,提出了从项目组合选择、项目组合风险分析、风险级联传播和知识动态传播四个方面分析研发项目组合管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针对传统项目组合评价方法忽略了各项目间依赖关系的不足,本研究采用复杂网络理论和PageRank算法提出一种新的项目优先级排序方法。该方法更适用于分析项目间相互作用复杂情况下的项目组合选择问题;3)在项目间依赖关系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项目组合风险分析模型、风险在项目组合网络中的级联传播模型、以及知识在项目组合网络中的动态传播模型,研究结论对于管理者明确项目间的依赖关系,以及如何进行项目组合的全过程管控均具有重要的理论及现实意义。

王维[4](2021)在《基于区块链的医疗服务数据隐私保护方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医疗服务受到了世界各国广泛的关注,医疗卫生行业不仅关乎社会安定、民众福祉,还对国家经济增长有着重要影响。在经过多年的探索后,我国的医疗水平和效率得到了很大提升,但民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仍然突出。随着电子医疗保健行业和物联网技术的发展,远程医疗服务的模式,已成为一种更灵活、更便捷的就医方式。但目前还存在如下问题:(1)物联网设备的存储能力和计算能力较弱,一些学者将物联网设备采集到的数据在云服务器中存储,但集中存储的数据可能存在被篡改或丢失的风险。(2)在远程医疗服务中,用户、医生和医院在交互过程中存在数据泄漏的风险和数据通信效率较低的问题。(3)用户在对医生授权前首先需要了解医生的身份信息,然而证书授权中心(CA)颁发的身份证书难以满足医生的身份信息实时性的需求。如在医生身份信息发生更改后,新的证书可能还未及时颁发,医生难以向用户提供实时的身份信息。另外,医疗大数据的共享可以促进医疗机构间的合作并提高科研效率。很多医疗组织之间都相互呈现出孤立的状态,医疗数据不能被充分的利用。在数据共享时不仅需要确保数据的安全,而且需要提高数据的通信效率。本文重点研究远程医疗服务中的用户、医生和医院的交互协议和医疗大数据的共享两方面。为解决上述问题,本文主要的工作如下:(1)提出一种基于区块链的远程医疗服务隐私保护方案TMS。在TMS方案中构建了用户链、医疗链和身份链三条链来保护数据的隐私,实现了安全的交互过程并确保了数据可以用性。为了使用户可以随意加入TMS,将用户链构建为一条公有链,在用户链中,保护了用户的数据隐私,用户可以向医生安全地传输数据并实现会话密钥的管理。为了实现医院对医生的监管,将医疗链构建为一条联盟链。在用户撤销了医生的授权后,医生仍可以便捷地访问历史诊断记录,同时医院可以有效地监管医生的诊断。TMS方案比Healthchain方案降低了82.8%的密钥通信成本。(2)在TMS方案中设计了医生身份信息链,通过身份信息交易将医生的历史身份信息建立链式结构,并且设计了医生身份信息的存储结构。在权限方面,任何人都可以访问身份链,但只有医院有权管理医生的身份信息,最终确保了医生身份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时性。(3)基于Quorum区块链提出了一种医疗大数据共享的方案,即Sharingchain。在方案中,通过将密钥管理和数据传输解耦提高通信效率,从而实现数据一次分发,多人授权的目的。与Quorum方案对比,Sharingchain方案大幅降低了交互协议中数据的通信成本。

李颖捷[5](2021)在《基于区块链的文物数字资源版权保护方案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博物馆数字化建设的推进,如何最大限度的开发和利用资源,充分体现其科学和文化价值变得尤为重要。合理开发和利用文物资源,离不开文物数字资源的开放共享。但在近年来开放共享的过程中,版权纠纷问题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文物数字资源的共享进程和博物馆间交流合作的积极性。因此当前迫切需要一种方案解决文物数字资源共享过程中的版权保护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的主要工作为:(1)针对博物馆文物数字资源共享的特定业务场景,设计了版权保护方案的整体架构和具体业务流程。同时,在方案中利用区块链技术在各博物馆间建立共享联盟,解决中心化存储存在的网络负载和单点故障问题,将资源的共享过程记录在链,达到版权保护的目的。(2)针对文物数字资源保护的安全性要求、资源文件的多权限访问需求以及版权纠纷时侵权认定的需要,本文在方案中引入了相关技术细节进行改进。其中,在密码学领域,使用国家商用密码算法保障方案的各加密环节安全可控;在资源存储模式中,使用星际文件系统的分布式存储实现文物数字资源的链外安全存储,提升资源的传输效率;在传统智能合约基础上采用了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策略,实现资源查询的访问控制;在资源获取模式中,引入数字指纹,将用户信息嵌入资源文件中,追溯侵权行为,认定侵权责任。(3)根据方案,搭建了相关实验环境,完成了区块链和IPFS的搭建以及系统的实现,并对实验进行了基本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由实验和测试结果可知,本文方案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在总体性能上也能够满足文物数字资源版权保护的需要。综上所述,本文设计了一种基于区块链的文物数字资源版权保护方案,保证了文物数字资源的真实性以及资源存储、查询和获取的安全性,促进了文物数字资源的共享进程,是数字文化遗产保护领域的一次积极探索。

袁辉红[6](2021)在《基于纳什议价合作博弈的社区能源交易模式与最优运行策略》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区内进行能源交易对提升分布式能源消纳水平、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现有关于社区能源交易的运行策略研究主要存在三个问题:(1)现有的社区能源管理中采用的集中式优化方法等非博弈论方法管理者与参与者之间无交互,未考虑参与者的消费偏好;(2)现有的针对产消者-能源运营商管理模式的社区能源交易研究基本采用Stackelberg博弈方法,虽然该方法保障了用户间能源交易的灵活性,但并未考虑社会效益是否最优的问题,且用户在交易中处于被动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市场的公平性;(3)针对社区内产消者能量共享的问题采用的基于Shapley值的合作博弈方法,尽管考虑到了社会效益问题,参与者之间也有交互,但随着参与主体增加,存在计算复杂且时间长等问题。本文基于纳什议价合作博弈理论,针对社区内风电产消者与消费者、能源运营商与光伏产消者两种交易模式下各主体的决策与利益分配问题进行了研究,并探讨了纳什议价解与社会效益最优解之间的关系。本文研究内容如下:(1)针对社区内产消者与消费者的P2P能量共享交易决策与利益分配问题提出了基于纳什议价合作博弈理论的两阶段优化方法。在第一阶段优化模型中,以社会效用函数最大化为目标得到用户是否参与P2P能量共享交易及最佳交易电量。在第二阶段优化模型中,基于支付议价模型分析了最佳交易电量下的最优交易支付。这两个优化问题分别采用基于交替方向乘子法的分布式算法求解。实验仿真结果表明,与个体单独优化相比,在纳什议价合作博弈方法下,所提方法下的用户效益更高。(2)针对社区能源管理者与光伏产消者之间的能源交易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纳什议价合作博弈理论的激励机制,鼓励用户积极参与能源管理。在所提方法中,社区能源管理者(即社区内的能源运营商)作为一个综合能源提供者,愿意给予产消者一定的奖励,以激励其与自身进行合作。光伏产消者可作为能源买方或卖方,通过与社区能源管理者讨价还价来确定交易的电量,以实现效益最大化。在该模型中,产消者与社区能源管理者之间不是主从关系,而是合作互惠的关系。此外,还分析了纳什议价问题与社会福利函数之间的关系,分析表明解决纳什议价问题可以获得社会最优解。实验仿真结果表明,与Stackelberg博弈方法相比,纳什议价合作博弈模型能使光伏产消者和社区能源管理者获得更多的利益。两个子课题的研究结果验证了纳什议价合作博弈方法在社区内风电产消者与消费者、能源运营商与光伏产消者两种交易模式下各主体的决策与利益分配问题中的有效性与优越性——提高了各主体的效益,并保证了社会效益的最优性。此外,本文所提的纳什议价合作博弈方法既有合作博弈理论的优点,即通过对合作联盟产生的合作剩余进行公平公正地分配,对参与主体有一定的经济激励,可调动参与者参与合作的积极性,又不存在Shapley值(合作博弈理论另一分支)的缺点。

赵文婷[7](2021)在《并网型微电网源荷预测及优化运营管理研究》文中提出发展可再生能源可以有效对降低化石燃料的依赖以及环境的污染。传统的集中式发电和远距离传输的电网结构虽然运行稳定,但是也存在机组启动不够灵活、传输成本高以及供电形式单一等问题。开发和延伸微电网能够促进分布式电源大规模接入,解决可再生能源就地消纳问题。但是,微电网系统中的分布式发电具有很强的波动性,高效和安全的微电网电力交易以及能量调度是促进分布式能源就地消纳和保障微电网安全经济运行的关键。同时,随着储能技术的加入使得微电网市场参与交易的市场主体变得多元化,能源交易的去中心化模式可以有效降低能源市场的管理运营成本,但是存在一定的信息安全隐患。此外,微电网交易市场与电力调度机构的相对独立,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资源浪费,从而降低了微电网整体运营效率。因此,如何构建一个灵活的、高效的、安全的微电网交易平台和微电网电力调度系统对微电网的发展、微电网技术的发展和推首先本文在梳理了微电网运营管理研究进展与理论的基础上,阐述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深入分析了并网型微电网运营管理的理论基础和管理管理内容,揭示了发电侧发电预测与微电网交易市场运营、需求侧负荷预测与微电网交易市场运营、以及微电网交易市场与调度运行之间的逻辑联系,从而构建了并网型微电网源荷预测及优化运营管理模式的总框架。其次,进一步对并网型微电网发电侧光伏和风力发电预测以及需求侧微电网用户负荷预测的必要性进行研究。针对发电侧出力预测部分,首先对粒子群算法(Particle swarm algorithm,PSO)进行改进,将改进的粒子群优化算法(APSO)优化K-means算法从而对光伏和风电预测数据集进行相似日筛选,然后分析了光伏及风电历史数据和影响因素的特点,构建基于相似日优化和随机森林的光伏及风电场出力预测模型,以提高光伏发电和风力发电预测的准确性。针对需求侧用户负荷预测部分,根据电力负荷数据的数据类型及特点,使用优化的K-means算法APSO-K-means进行相似日筛选,然后构建自适应权重组合预测模型APSO-ARIMA-SVR以提高组合预测模型的泛化性,从而微电网需求侧用户负荷预测的准确性。发电预测以及用户负荷预测的预测方法的确定为后续并网型微电网优化运营管理模式提供了重要依据并奠定了基础。然后,根据目前微电网市场存在的问题以及安全高效的要求,对并网型微电网的市场运营主体的利益博弈与均衡进行研究,并构建并网型微电网电力交易市场运营模型。首先分析了目前电力市场交易模式的研究现状及局限性,探讨微电网交易市场的特点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发现去中心化交易模式可以降低交易市场的运营成本,提高交易效率。然而,没有中间商运营的去中心化交易模式,存在安全性低的缺点。鉴于此,本文基于纳什均衡理论提出了一种适用于并网型微电网电力市场的交易策略。然后引入联盟区块链技术,保证交易过程的安全性和透明性。从而构建基于纳什均衡和联盟区块链技术的并网型微电网交易市场,打破传统的微电网市场交易模式,在提高电力交易效率,降低运营成本的同时,确保交易过程安全。最后,本文在并网型微电网交易市场研究的基础上,对并网型微电网市场交易下电力调度优化策略进行了研究。微电网系统经济性运行的基础是能量调度优化控制策略。通常,交易市场与调度机构是相对独立的,这样,可能会导致资源的优化配置效率较低,出现能量损失和浪费的情况,同时也会导致整体微电网的运行效率较低。将微电网电力交易市场与调度运行系统耦合,以电力市场来指导调度系统运行,可以提高微电网整体的灵活性,减少对电网的冲击,提高运行效率,节约微电网运营成本。因此,基于微电网电力市场交易信息,提出以交易市场指导调度系统的运行方案,使用松鼠优化算法对微电网系统的构建调度优化模型,对提高能量调度策略的自适应性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应用价值。故本文在准确获取微电网新能源出力信息及负荷的基础上,依据微电网市场交易信息,制定合理的优化调度方案。并根据上述研究结果,对并网型微电网源荷预测及优化运营管理提出建议。本文对并网型微电网运营优化管理模式的研究,有助于有效落实国家节能减排工作、提升我国微电网发展整体技术水平,有助于微电网合理调配电网电量,优化资源配置。同时,充分利用新能源电力,对推进微电网并网建设和环境保护方面有重要意义。此外,本文研究的并网型微电网优化运营管理模式对新能源电力企业管理理论的发展也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董升华[8](2021)在《基于NS3的确定性网络中时延稳定机制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应用对时延的稳定有着严格的要求,互联网“尽力而为”的传输方式已经不能满足需求,所以确定性网络应运而生。确定性网络是IETF提出的一种新的网络架构,拥有资源预留、服务保障和显式路由三大技术,可以提供极低的丢包率和严格的时延抖动的通信服务。但是由于确定性网络是一种新出现的网络技术,依然存在一些问题。针对缺乏符合确定性网络特点的路由算法的问题,本文研究了Bhandari算法,并指出此算法在资源预留后的简化网络中不能保证计算出冗余路径的问题,提出了能够满足确定性网络资源充足冗余路径要求的非严格Bhandari算法,为确定性网络提供起到时延稳定作用的路由机制。针对缺少开源仿真器支持对确定性网络路由算法研究的问题,本文根据RFC8964的能力定义,在NS3中添加了基于MPLS的确定性网络仿真模块,并在其中验证了结合资源预留的非严格Bhandari路由算法在确定性网络中的有效性。针对缺乏确定性网络资源不足时的替代性传输机制的问题,本文结合确定性网络相关能力的思路,利用传统互联网中已有的RawSocket和IPv6源路由技术,提出了一种具有时延稳定功能的替代性P2P应用程通信机制,可以在确定性资源不足而路由算法路径计算失败时,利用传统互联网资源提供替代性的时延稳定机制。

高杨[9](2021)在《基于信用风险评价的H供电公司客户关系管理优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供电行业的营销服务是供电企业为客户提供核心产品和服务,服务质量的好坏与否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企业可持续发展,也是影响企业在市场上综合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决定性因素。优质的客户往往是一个企业的重要财富收入来源,相对而言,信用差的客户往往是一个企业经营的风险源泉。由于历史原因,现阶段公司和客户通常采取的用电方式都是先用电后缴纳电费,对于一些供电公司来说,采取的是信用销售方式。目前,在内外部环境急剧变化的市场背景下,信用销售的用电模式是持续占领市场的有效手段,但同时也会增加企业的风险,比如坏账带来的财务成本和管理成本。基于这个宏观背景,根据供电企业目前的外部市场环境,并充分结合自身的特点,以广大客户需求为服务中心,构建了客户信用风险评估模型,并在对广大客户信用风险评估模型分析的研究基础上,通过创新了客户关系,创新了服务渠道,提出了相应的策略,既能够满足广大供电企业对于客户优质服务的要求,同时也可以扩大供电企业的市场综合竞争力,提升供电企业的活力和售后服务水平,同时建立完善供电企业服务制度,,适应新能源电改给我国带来的变革,以优质的售后服务和产品赢得了客户,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效抢占了售后服务份额,促进了供电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本篇论文的研究目标是为了根据我国电力供应与用电市场的特点,以H供电公司为主要案例,分析影响客户信用的基础性信息,设计适合用电企业客户信用风险评估的指标和风险评级标准,建立了客户信用风险评估体系和风险评级标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优化H供电公司目前现有的信用风险评价、欠费预测、电费风险决策、风险控制及窃电检测和防范等客户经理管理的对策建议,构建新型的客户关系,提高服务质量和客户经理工作效率。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H供电公司现有的信用评价、欠费预测、电费风险决策、风险控制及窃电检测和防范等客户管理的对策建议,构建新型客户关系,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效率。

刘燕[10](2021)在《智能电网下充电站优化运营模型及决策支持系统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绿色低碳发展战略的实施,电动汽车充电站的建设与运营倍受关注。智能电网双向高速的数据通信系统,使充电站的运营与电网、充电网络和不同发电厂具备了动态协同运行的条件,充电站又联动电动汽车,让电动汽车、智能电网与充电站成为联动体,充电站优化运营决策拓展为多系统协调优化的综合决策问题。本文梳理了充电站运营面临的问题,提出并构建了包括优化运营的充电站选址、用户充电决策行为、引导电动汽车有序充电和提升风力发电消纳等多个决策模型,并设计了相关决策支持系统的框架。为提升充电站综合运营目标与效率提供决策工具,为政府制定充电服务产业激励政策提供理论依据。本文在深入分析充电站优化运营决策现状研究的基础上,充电站作为电能综合调度枢纽,充电站调度供需两侧电网、电动汽车用户电能资源,围绕充电站供需两侧协同调度与优化决策问题开展研究。首先从优化运营角度布局充电站选址提升设备利用效率。其次分别从预测负荷、管控负荷、调用负荷三个层面挖掘充电站供需两侧可调度的资源,逐层优化充电站运营的综合效率,综合运用鲁棒优化、优化理论、预测理论等理论,进行了优化运营模型群的构建和算例求解。然后,从充电服务供需侧匹配、支撑技术和政策激励三方面进行充电站运营机制设计。最后基于上述研究进一步细化研究了充电站运营决策支持系统。以期为充电站运营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解决充电服务供需实时匹配、提升设备利用率、协同电网消纳规模化风力发电等问题。本文的主要工作和创新成果如下:(1)基于大量文献的查阅对我国充电站建设运营项目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智能电网与充电站运营交互作用,归纳了我国近年来针对充电站建设运营各类优惠补贴政策;从经济、技术角度分析充电站建设运营现状,展望其发展趋势。结合本文研究的内容探讨充电站优化运营待解决的决策问题。(2)构建基于鲁棒优化方法的充电站选址模型。从充电站优化运营角度根据城市路网产生的不确定的充电需求进行区间限定,分析电动汽车接受充电服务的排队现象,增加充电站负荷能力作为模型的递进约束条件。设计算例验证了选址方案的合理性,优化建站数量与站内设备配置。该模型为充电站优化运营提供合理选址的决策。(3)构建充电站运营系统优化决策模型群。从精准解析充电需求、管控充电过程、协助电网调度提高风电消纳三个方面构建优化决策模型,用户充电决策行为模型、电动汽车有序充(放)电控制模型、充电站协同电网消纳风电模型,将充电站优化运行策略与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充电过程、风电消纳进行多系统协同优化。充电站的多系统综合优化充分利用了充电站调度各类资源的能力,完善充电站优化运营决策,充电站与智能电网调度协同实现电能高效配置。(4)充电站优化运营机制研究。从充电服务供需侧匹配、供需调度、激励政策和市场博弈四方面构建可持续发展的充电站运营机制。通过建立高效供需调度,将精确预估需求侧充电负荷和快速供给侧分层调度实现充电服务供需侧匹配;分析支撑充电服务供需匹配的关键技术;利用需求侧优化电价、参与辅助服务、扩大负荷响应、推动电力市场建设等激励政策;分析市场博弈下充电站运营中各个主体的市场地位、经济策略、权益。为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充电站运营机制建设提供依据和帮助。(5)进行充电站优化运营决策支持系统设计。将上述优化运营模型群引入到充电站优化运营决策支持系统中的模型库设计,以充电站运营的系统需求、业务流程和优化决策为基础,搭建充电站优化运营决策支持系统。该系统作为连接智能电网、电动汽车用户和可再生能源发电厂的充电站综合电能管控与调度的运营决策平台,集成了运行数据查询和在线监测功能、历史数据统计分析功能、运行调度及协同电网管控功能、综合优化决策功能为一体,实现了为充电网络优化运营决策实施提供平台支持。运用大数据处理和云计算技术构建充电智能服务平台,对充电站运营中的多类数据进行融合与挖掘,为电网、电动汽车用户、充电站以及参与充电站运营的各个主体提供优化决策支持。本文旨在从整体上提高充电站运营的实效性,完善充电站多系统综合优化的管控和调度措施,搭建充电站优化运营决策支持系统。本文是对现有智能电网下充电站优化运营的理论补充,为我国充电站协同智能电网、用户、充电服务平台运营的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二、P2P:一种新的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P2P:一种新的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娱乐产业反数字盗版的法律保障路径演化及对我国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数字盗版对娱乐产业的影响
    (一)数字盗版的技术路径
    (二)数字盗版技术对娱乐产业的影响
        1.数字盗版技术对出版业的冲击
        2.数字盗版技术对视频游戏的冲击
        3.数字盗版技术对音乐领域的冲击
    (三)盗版组织对娱乐产业的影响
三、国际组织对数字版权法律保障的路径演化
    (一)WIPO对数字版权的保护
    (二)WTO有关知识产权的协定对数字版权的保护
四、美国对数字版权法律保障的路径演化
    (一)美国对数字版权保障的法律演进
    (二)美国对于P2P平台侵权的司法实践
        1.直接侵权的司法实践:RIAA的反盗版运动
        2.间接侵权的司法实践:数字版权保护与限制的利益平衡
五、中国对数字版权法律保障的路径演化及不足
    (一)中国对数字版权保障的法律演进
    (二)中国数字版权保障法律制度的不足
        1.“避风港规则”的适用标准缺失
        2.数字版权保护和社会公众利益之间平衡性的缺失
        3.数字版权保障的立法不健全
六、对我国完善数字版权法律保障体系的启示
    (一)重视数字版权法律保障体系的系统性和安全性
    (二)提高数字版权立法的预见性和科学性
    (三)坚持数字版权法律移植与本土化的有机结合
七、结语

(2)社区场景下的物品共享服务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共享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的时代背景
        1.1.2 物品共享模式与社区场景
        1.1.3 社区物品共享模式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1.1.4 社区物品共享模式面临的挑战
        1.1.5 共享经济模式的服务设计干预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的目的、意义、创新性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3.3 研究创新性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思路
    1.5 论文架构
第二章 共享经济与服务创新
    2.1 共享经济
        2.1.1 共享经济及相关概念
        2.1.2 共享创新模式与方法
        2.1.3 用户参与动机与影响因素研究
        2.1.4 共享经济研究对课题的启发
    2.2 闲置物品交易模式
        2.2.1 闲置物品交易模式研究
        2.2.2 闲置物品交易模式分类
        2.2.3 社区场景下的优势
    2.3 服务设计及创新方法
        2.3.1 服务设计的基础理论研究
        2.3.2 设计思维与服务设计方法
        2.3.3 服务设计应用于社区物品共享模式创新
    2.4 本章小节
第三章 社区物品共享模式案例分析与主要问题
    3.1 社区实地考察-深圳市宝安区
        3.1.1 实地考察选址
        3.1.2 实地考察目的
        3.1.3 实地考察方法
        3.1.4 实地考察过程记录与分析
        3.1.5 实地考察结论与局限性
    3.2 社区物品共享模式案例分析
        3.2.1 六个代表性案例简介
        3.2.2 案例类比分析
    3.3 利益相关者视角的问题分析
    3.4 模式的系统性问题总结
        3.4.1 社区物品共享模式的系统性问题梳理
        3.4.2 社区物品共享模式的问题总结
    3.5 本章小节
第四章 社区物品共享模式的用户需求分析与机会洞察
    4.1 物品品类与用户参与动机的深度访谈
        4.1.1 深度访谈目的
        4.1.2 深度访谈形式与内容
        4.1.3 深度访谈数据与结果分析
        4.1.4 深度访谈结论与局限性
    4.2 社区物品共享模式特性分析
        4.2.1 回归社区物品共享模式
        4.2.2 低频使用物品的闲置原因洞察
    4.3 社区物品共享模式的机遇
    4.4 本章小节
第五章 服务系统构建
    5.1 人物模型构建与需求场景分析
        5.1.1 基于8 位深访用户的行为变量分析
        5.1.2 人物模型构建
        5.1.3 用户需求场景分析
    5.2 服务价值网络构建
        5.2.1 利益相关者分析
        5.2.2 设计策略提炼
        5.2.3 服务模式提炼
        5.2.4 价值主张提炼
        5.2.5 服务价值网络
    5.3 五大服务模式
        5.3.1 租借模式
        5.3.2 活动模式
        5.3.3 互换模式
        5.3.4 寻物模式
        5.3.5 物品旅行模式
    5.4 服务系统功能提炼
        5.4.1 服务体验地图
        5.4.2 子问题定义与设计发散
    5.5 服务系统设计
        5.5.1 设计定位
        5.5.2 服务供给图
        5.5.3 服务生态系统地图
        5.5.4 商业模式画布
    5.6 本章小节
第六章 服务触点设计方案
    6.1 “物有引力”品牌形象设计
    6.2 移动端APP设计
        6.2.1 核心功能
        6.2.2 信息架构
        6.2.3 APP草图原型设计
        6.2.4 移动端APP产品介绍
    6.3 社区共享中转站设计
        6.3.1 核心功能
        6.3.2 功能结构及布局
        6.3.3 产品意向图与草图设计
        6.3.4 产品介绍
    6.4 .官方网站设计
        6.4.1 核心功能
        6.4.2 信息架构
        6.4.3 网站草图原型设计
        6.4.4 产品介绍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课题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论文图表来源
附录二:实地考察路访数据记录
附录三:线上深度访谈工具包与数据记录
附录四: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及实践成果

(3)基于复杂网络的研发项目组合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范围
        1.2.1 研究对象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4 论文结构安排
2 理论基础和文献综述
    2.1 项目组合管理理论及相关研究综述
        2.1.1 项目组合管理概述
        2.1.2 项目组合选择
        2.1.3 项目组合风险分析
        2.1.4 项目组合网络中风险的级联传播
        2.1.5 项目组合网络中知识的动态传播
    2.2 复杂网络理论及相关模型综述
        2.2.1 复杂网络基本理论
        2.2.2 复杂网络相关模型
    2.3 已有研究总结及本论文研究问题的提出
        2.3.1 已有研究总结
        2.3.2 本论文研究问题的提出
3 基于复杂网络的研发项目组合选择问题研究
    3.1 研发项目组合选择问题概述
    3.2 研发项目组合的评估准则及项目间关系分析
        3.2.1 研发项目组合评估准则
        3.2.2 研发项目组合中的支配和扩散关系
    3.3 项目支配网络建模和基于K-shell的项目节点影响力测度
        3.3.1 项目支配网络建模
        3.3.2 基于K-shell的项目节点影响力测度
    3.4 项目扩散网络建模和基于PageRank算法的项目组合选择
        3.4.1 项目扩散网络建模
        3.4.2 基于PageRank的研发项目组合选择
    3.5 算例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基于复杂网络的研发项目组合风险分析
    4.1 研发项目组合风险分析问题概述
    4.2 项目间依赖关系和连接强度分析
        4.2.1 项目间依赖关系类型分析
        4.2.2 构建项目组合网络模型
        4.2.3 测度项目间的连接强度
    4.3 构建“项目组合-风险”双层网络模型
        4.3.1 分析风险因素间的依赖关系
        4.3.2 “项目组合-风险”双层网络模型
    4.4 基于重启随机游走算法的研发项目组合风险分析
        4.4.1 重启随机游走算法原理
        4.4.2 项目组合风险分析
    4.5 算例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研发项目组合网络中风险的级联传播分析
    5.1 风险级联传播问题概述
    5.2 项目间依赖关系和风险级联传播分析
        5.2.1 项目间依赖关系分析
        5.2.2 风险级联传播分析
    5.3 基于贝叶斯网络模型的风险级联传播分析
        5.3.1 项目组合贝叶斯网络模型的构建
        5.3.2 风险的在研发项目组合网络中的级联传播分析
    5.4 风险级联传播对项目关键性的影响分析
        5.4.1 风险级联传播的局部影响分析
        5.4.2 风险级联传播的全局影响分析
        5.4.3 项目关键性分析
    5.5 算例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研发项目组合网络中知识的动态传播研究
    6.1 知识动态传播问题概述
    6.2 构建研发项目间的知识传播概率模型
        6.2.1 基于沟通频率测度研发项目间知识传播的概率
        6.2.2 知识传播过程中的项目状态分析
        6.2.3 项目在不同状态间的转变分析
    6.3 计算项目处于不同状态的概率和项目的知识水平
        6.3.1 项目处于不同状态的概率
        6.3.2 项目的知识水平
    6.4 基于SIR模型分析知识在研发项目组合网络中的动态传播
        6.4.1 构建知识的动态传播模型
        6.4.2 利用SIR模型分析研发项目间知识的动态传播
        6.4.3 知识在研发项目组合中的传播效果分析
    6.5 算例分析
    6.6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成果及结论
    7.2 研究创新性
    7.3 研究局限性与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基于区块链的医疗服务数据隐私保护方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传统医疗保健系统
        1.2.2 基于区块链的医疗保健方案
        1.2.3 远程医疗监测
        1.2.4 区块链数据结构的设计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
第2章 需求分析
    2.1 医疗服务需求概述
        2.1.1 基于云存储的医疗服务存在的问题
        2.1.2 基于区块链的医疗服务存在的问题
        2.1.3 传统CA存在的问题
        2.1.4 提出的远程医疗服务隐私保护方案TMS
    2.2 医疗数据共享概述
        2.2.1 基于云存储的医疗数据共享存在的问题
        2.2.2 基于区块链的医疗数据共享存在的问题
        2.2.3 提出的医疗隐私数据共享方案Sharingchain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相关知识与技术
    3.1 区块链技术
        3.1.1 区块链的技术原理
        3.1.2 数据层相关技术
        3.1.3 网络层相关技术
        3.1.4 共识层相关技术
        3.1.5 区块链相关应用
        3.1.6 区块链分类
    3.2 比特币区块链
        3.2.1 比特币交易的数据结构
        3.2.2 交易的流程
    3.3 以太坊区块链
        3.3.1 以太坊概述
        3.3.2 以太坊核心概念
    3.4 Quorum区块链
        3.4.1 Quorum概述
        3.4.2 Quorum结构
    3.5 IPFS技术概述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区块链的医疗隐私数据共享方案
    4.1 系统架构与设计目标
        4.1.1 系统模型
        4.1.2 威胁模型
        4.1.3 设计目标
    4.2 数据层
        4.2.1 会话密钥交易
        4.2.2 隐私数据交易
        4.2.3 Sharingchain数据共享机制
    4.3 应用层
        4.3.1 医疗大数据的上链传输
        4.3.2 密钥分发
        4.3.3 医疗大数据的解密
    4.4 安全性分析
    4.5 性能评估
        4.5.1 密码学原语时间成本
        4.5.2 IPFS系统搭建和测试
        4.5.3 Quorum区块链搭建测试
        4.5.4 通信开销与计算开销对比
    4.6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区块链的远程医疗服务数据隐私保护方案
    5.1 系统架构与设计目标
        5.1.1 系统模型
        5.1.2 威胁模型
        5.1.3 设计目标
    5.2 数据层
        5.2.1 用户链
        5.2.2 身份链
        5.2.3 医疗链
    5.3 网络层
    5.4 共识层
        5.4.1 PoW共识机制
        5.4.2 PBFT共识机制
    5.5 应用层
        5.5.1 身份信息管理
        5.5.2 医生身份信息的查询
        5.5.3 安全的数据传输
        5.5.4 会话密钥管理
        5.5.5 诊断文件的可访问和安全传输
        5.5.6 诊断密钥管理
        5.5.7 诊断监管
    5.6 交互协议
    5.7 安全分析
        5.7.1 数据安全
        5.7.2 身份信息的可信性
        5.7.3 诊断记录的可访问和监管
        5.7.4 问责制
        5.7.5 访问权的可撤销
        5.7.6 功能对比
    5.8 功能测试和分析
        5.8.1 密码学原语时间成本
        5.8.2 PoW共识机制的困难度测试
        5.8.3 PBFT共识机制测试
        5.8.4 区块吞吐量及五种交易
        5.8.5 通信开销对比
    5.9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一、发表学术论文
    二、获奖情况
    三、参与科研项目

(5)基于区块链的文物数字资源版权保护方案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文物数字资源版权保护的研究现状
        1.2.2 区块链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技术分析与研究
    2.1 区块链
        2.1.1 区块链概述及架构模型
        2.1.2 区块链技术组成
        2.1.3 区块链类型划分
    2.2 星际文件系统
    2.3 数字指纹
        2.3.1 数字指纹概述
        2.3.2 数字指纹基本模型
    2.4 国家商用密码算法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区块链的文物数字资源版权保护方案设计
    3.1 总体架构及业务流程设计
        3.1.1 总体架构设计
        3.1.2 版权保护生命周期设计
        3.1.3 业务流程详细设计
    3.2 区块链设计
        3.2.1 引入区块链的必要性分析
        3.2.2 区块链架构设计
        3.2.3 共识算法选择与改进
        3.2.4 智能合约设计
    3.3 基于国密算法的安全策略
        3.3.1 问题描述
        3.3.2 安全策略
        3.3.3 安全性与性能效率分析
    3.4 基于IPFS的资源存储模式
        3.4.1 问题描述
        3.4.2 基于IPFS的安全存储
    3.5 基于角色访问控制的资源查询模式
        3.5.1 问题描述
        3.5.2 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方法
        3.5.3 基于角色访问控制的资源查询
    3.6 基于数字指纹模型的资源获取模式
        3.6.1 问题描述
        3.6.2 数字指纹模型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系统的实现与测试
    4.1 系统实现
        4.1.1 实验环境
        4.1.2 区块链网络搭建
        4.1.3 IPFS环境搭建
        4.1.4 系统功能实现
    4.2 系统测试
        4.2.1 测试内容
        4.2.2 功能测试
        4.2.3 性能测试
    4.3 与现有方案的对比
    4.4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6)基于纳什议价合作博弈的社区能源交易模式与最优运行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1.1 社区能源市场形成背景
        1.1.2 社区能源市场发展概况与趋势
        1.1.3 社区能源交易研究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1.1.4 课题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社区能源管理模式研究现状
        1.2.2 社区能源交易的运行策略方法研究现状
        1.2.3 现有工作存在的不足
    1.3 课题研究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课题创新点
        1.3.3 本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纳什议价合作博弈理论及基于交替方向乘子法的分布式算法
    2.1 纳什议价合作博弈理论及其应用
        2.1.1 纳什议价合作博弈的定义及性质
        2.1.2 联盟作为参与者的处理方法
        2.1.3 纳什议价合作博弈理论在能源管理中的应用
    2.2 基于交替方向乘子法的分布式算法基础理论
        2.2.1 分布式算法基本框架
        2.2.2 分布式算法迭代终止条件
        2.2.3 分布式算法收敛性及算法实现流程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纳什议价合作博弈理论的P2P能量共享交易研究
    3.1 系统框架和基本模型
        3.1.1 系统框架
        3.1.2 用户能耗分析
        3.1.3 电能供应分析
        3.1.4 储能分析
    3.2 基于纳什议价合作博弈的两阶段优化方法概述
    3.3 一阶段优化:参与支付纳什议价的资格及交易量决策
        3.3.1 社会福利函数
        3.3.2 社会福利函数的分布式求解
    3.4 二阶段优化:最优支付(报酬)
        3.4.1 纳什议价的谈判破裂点分析
        3.4.2 P2P能量共享交易的支付议价问题
        3.4.3 求解支付议价问题的迭代算法分析
    3.5 基于交替方向乘子法的分布式算法
        3.5.1 一阶段优化求解算法分析及流程
        3.5.2 二阶段优化求解算法分析及流程
    3.6 算例分析
        3.6.1 基础数据
        3.6.2 一阶段优化结果——能源交易量
        3.6.3 二阶段优化结果——用户的支付和效益提升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纳什议价合作博弈理论的能源运营商-产消者的能量交易研究
    4.1 系统框架和基础模型
        4.1.1 系统框架
        4.1.2 产消者模型
        4.1.3 社区能源管理者模型
    4.2 基于纳什议价合作博弈理论的方法概述
    4.3 社区能源管理者与产消者的纳什议价合作博弈模型分析
        4.3.1 纳什议价问题的谈判破裂点
        4.3.2 纳什议价模型
        4.3.3 纳什议价最优解与社会福利最优解之间的关系
    4.4 基于交替方向乘子法的分布式算法
        4.4.1 问题分析与分解
        4.4.2 算法分析及流程
    4.5 算例分析
        4.5.1 基础数据
        4.5.2 最优的电力负荷安排和电力交易量
        4.5.3 最优支付
        4.5.4 算法收敛性
        4.5.5 方法局限性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并网型微电网源荷预测及优化运营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并网型微电网经济运行优化管理研究现状
        1.2.2 微电网市场交易
        1.2.3 微电网分布式能源出力及负荷预测研究现状
        1.2.4 文献评述
    1.3 主要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3.1 研究内容
        1.3.2 论文研究创新点
    1.4 技术路线
第2章 并网型微电网源荷预测及优化运营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系统管理理论
        2.1.2 预测理论
        2.1.3 交易费用理论
        2.1.4 最优化理论
        2.1.5 协同理论
        2.1.6 现代运营管理理论
    2.2 微电网系统概述
        2.2.1 微电网基本概念
        2.2.2 并网型微电网基本构架
    2.3 微电网并网运行管理的发展现状分析
        2.3.1 微电网并网运行总则
        2.3.2 并网型微电网建设发展概况
        2.3.3 微电网并网运营发展现状
    2.4 并网型微电网优化运营的管理内容
        2.4.1 并网型微电网发电侧新能源发电预测与优化运营管理研究
        2.4.2 并网型微电网需求侧用户负荷预测与优化运营管理
        2.4.3 微电网电力市场与微电网调度运行机构
    2.5 并网型微电网优化运营管理模式框架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并网型微电网发电侧光伏和风力发电功率预测
    3.1 光伏发电系统短期功率预测模型及影响因素
        3.1.1 光伏发电系统短期功率预测模型
        3.1.2 光伏发电输出功率预测的影响因素
    3.2 风电系统短期功率预测模型及影响因素
        3.2.1 风力发电原理概述
        3.2.2 风电输出功率的影响因素
    3.3 微电网发电侧光伏及风力发电预测的主要研究方法
        3.3.1 K-means聚类算法
        3.3.2 改进粒子群算法
        3.3.3 改进K-means聚类算法
        3.3.4 随机森林算法
        3.3.5 相关性分析方法
        3.3.6 预测评价标准
    3.4 并网型微电网发电侧光伏发电功率预测模型
        3.4.1 构建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的短期光伏发电功率预测模型
        3.4.2 并网型微电网发电侧短期光伏发电功率预测实例仿真
    3.5 并网型微电网发电侧短期风电功率预测模型
        3.5.1 构建基于随机森林的短期风电功率预测模型
        3.5.2 并网型微电网发电侧短期风电功率预测实例仿真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并网型微电网需求侧用户负荷预测
    4.1 并网型微电网需求侧用户负荷预测研究方法
        4.1.1 滚动灰色模型
        4.1.2 自回归求积移动平均模型
        4.1.3 支持向量回归机
    4.2 基于标准差法的组合预测模型
        4.2.1 标准差法确定组合权重
        4.2.2 RGM-SVR组合模型
        4.2.3 ARIMA-SVR组合模型
    4.3 自适应权重组合预测模型
    4.4 并网型微电网需求侧用户负荷预测实例仿真
        4.4.1 数据处理
        4.4.2 基于自适应权重组合预测模型的短期用户负荷预测流程
        4.4.3 结果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并网型微电网电力交易市场运营管理
    5.1 研究方法
        5.1.1 区块链基本概念
        5.1.2 联盟区块链技术
        5.1.3 定价策略中的博弈模型
    5.2 并网型微电网市场交易模型
        5.2.1 微电网交易市场整体构架
        5.2.2 并网型微电网运营主体利益博弈与均衡分析
        5.2.3 智能合约的部署
    5.3 并网型微电网市场交易模型实例仿真
        5.3.1 数据来源
        5.3.2 仿真结果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并网型微电网市场交易的电力经济调度优化管理
    6.1 微电网系统经济运行优化分析
        6.1.1 并网型微电网结构及系统运行主体概述
        6.1.2 微电网能量调度策略与优化模型
    6.2 并网型微电网能量优化求解方案
        6.2.1 松鼠觅食算法
        6.2.2 基于松鼠觅食算法的并网型微电网能量优化求解
    6.3 并网型微电网能量优化模型实例仿真
        6.3.1 基础数据
        6.3.2 仿真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并网型微电网源荷预测及优化运营管理对策建议
    7.1 并网型微电网一体化运营管理发展方案及建议
        7.1.1 推动能量调度机构与微电网交易市场协同发展
        7.1.2 整合微电网主体机构
    7.2 并网型微电网优化运营管理的配套政策法规体系建设建议
        7.2.1 动态调整微电网定价机制
        7.2.2 建设灵活的市场模式
        7.2.3 推进激励政策实施
    7.3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基于NS3的确定性网络中时延稳定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课题研究内容
    1.4 本文组织与安排
第二章 确定性网络中时延稳定机制的相关研究
    2.1 确定性网络
        2.1.1 性能要求
        2.1.2 主要技术
    2.2 非重叠路径算法
        2.2.1 RF算法
        2.2.2 Suurballe算法
        2.2.3 Bhandari算法
    2.3 开源网络仿真器NS3
    2.4 关键问题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面向确定性网络的路由算法的研究
    3.1 结合资源预留的非严格Bhandari算法
        3.1.1 确定性网络的特点
        3.1.2 结合资源预留的网络简化
        3.1.3 非严格Bhandari算法
    3.2 非严格Bhandari算法相关问题的证明
        3.2.1 图论的基本概念和记号
        3.2.2 Bhandari算法缺陷的普遍性
        3.2.3 非严格Bhandari算法的最优性
    3.3 性能分析实验
        3.3.1 有效性
        3.3.2 平均响应时间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NS3中确定性网络仿真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1 MPLS技术概述
        4.1.1 MPLS标签
        4.1.2 MPLS网络模型
    4.2 基于NS3的确定性网络仿真模型的设计
        4.2.1 确定性网络中的标签设计
        4.2.2 终端
        4.2.3 确定性网络传输节点
        4.2.4 确定性网络边缘节点
        4.2.5 确定性网络全局虚拟中央路由器
    4.3 路由算法在NS3中确定性网络仿真模块中的验证
        4.3.1 显式路由
        4.3.2 资源预留
        4.3.3 服务保障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面向确定性网络的P2P稳定时延通信机制
    5.1 资源不足时替代性机制的相关分析
        5.1.1 传统互联网时延抖动的原因分析
        5.1.2 确定性网络思想的分析
    5.2 面向确定性网络的解决方案
        5.2.1 P2P模式
        5.2.2 显式路由
        5.2.3 服务保障
    5.3 仿真实验和结果分析
        5.3.1 时延和时延抖动
        5.3.2 成功投递率
        5.3.3 成功投递率的退化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论文总结
    6.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基于信用风险评价的H供电公司客户关系管理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信用风险评价的相关研究
        二、客户关系管理的相关研究
        三、电力企业信用风险评价及客户关系管理的相关研究
        四、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
        一、研究框架
        二、本文创新点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第一节 信用风险评价理论
        一、因素分析法
        二、模型分析法
    第二节 信用风险评价技术
        一、经验判断期
        二、数学模型期
    第三节 客户关系管理理论
    第四节 信用风险评价方法的选择
第三章 电力行业信用风险评价及H公司客户管理现状
    第一节 电力行业客户信用风险管理的必要性
    第二节 电力行业客户信用风险评价体系建设
    第三节 H供电公司客户管理现状
        一、信用风险评价结果利用不充分
        二、新技术应用不充分
        三、客户体验不佳
第四章 H供电公司信用风险评价模型设计
    第一节 评价模型构建的原则
        一、实用性原则
        二、可扩展性原则
        三、整体性原则
    第二节 信用风险评价模型指标的选取
        一、定量指标
        二、定性指标
    第三节 信用风险评价模型构建
        一、模型构建流程
        二、客户信用评价模型
        三、欠费预警评价模型
第五章 H供电公司客户信用风险评价分析
    第一节 客户信用风险评价分析
        一、信用风险影响因素
        二、信用风险等级
        三、信用风险评价结果
    第二节 欠费预警风险分析
第六章 H供电公司客户关系管理优化研究
    第一节 信用评级动态差异化管理
        一、基本服务
        二、增值服务
        三、惩罚服务
    第二节 新技术的应用
        一、客户基础信息的采集与加工
        二、客户信用数据的拓展应用
    第三节 客户关系管理的策略优化
        一、精准维护客户关系
        二、提升用电客户的服务感知度
        三、保持与重点客户的良好互动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智能电网下充电站优化运营模型及决策支持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充电站选址规划模型研究现状
        1.2.2 充电站运营与可再生能源协同优化配置模型的研究现状
        1.2.3 充电站引导有序充电协同优化运营模型研究现状
        1.2.4 充电站运营管理机制及平台研究现状
    1.3 论文框架结构及主要内容
    1.4 论文研究创新点
第2章 充电站建设运营项目发展与问题分析
    2.1 充电站系统运营界定
        2.1.1 充电站运营特点
        2.1.2 充电站运营业务
    2.2 充电站站建设运营项目发展分析
        2.2.1 充电站建设运营政策分析
        2.2.2 充电站建设运营经济分析
        2.2.3 充电站建设运营发展技术分析
    2.3 智能电网与充电站运营交互作用
        2.3.1 智能电网与充电站运营的交互过程
        2.3.2 智能电网是充电站优化运营的条件
        2.3.3 智能电网提升充电站对资源的优化配置
        2.3.4 智能电网对充电站建设运营影响
    2.4 多角度优化充电站运营决策问题的提出
        2.4.1 如何从运营优化的角度进行充电站选址决策
        2.4.2 如何从多系统协同优化的角度提升运营决策的整体效用
        2.4.3 如何从可盈利运营模式角度引导充电站优化运营决策
        2.4.4 如何依据用户行为优化充电站运营决策
        2.4.5 如何从资源综合运用角度制定充电站优化运营决策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引入优化运营视角的充电站选址模型研究
    3.1 相关理论与问题分析
        3.1.1 充电站选址规划的相关理论
        3.1.2 相关问题分析
    3.2 充电站选址影响因素分析
        3.2.1 充电服务需求的影响因素
        3.2.2 充电站选址影响用户满意度的因素
    3.3 电动汽车充电站选址模型构建
        3.3.1 问题描假设
        3.3.2 截取道路车流量的模型
        3.3.3 路途不确定下的鲁棒优化选址模型
        3.3.4 充电站负荷能力约束优化模型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充电站运营系统优化决策模型群构建
    4.1 引言
    4.2 电动汽车用户充电决策行为模型
        4.2.1 相关算法
        4.2.2 模型空间状态分析
        4.2.3 基于Q-Learning算法的用户充电行为决策模型
    4.3 充电站电动汽车有序充电优化决策模型
        4.3.1 充电站引导电动汽车有序充电控制原理
        4.3.2 充电站引导电动汽车有序充电的决策模型
        4.3.3 算例分析
    4.4 充电站充放电与可再生能源发电优化模型
        4.4.1 智能电网下充电站充放电的特征
        4.4.2 可再生能源发电的特征
        4.4.3 充电站的负荷响应对电网消纳风力发电能力影响模型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可持续发展的充电站运营机制研究
    5.1 充电站供需侧匹配模式
        5.1.1 常见充电站供需调度模式
        5.1.2 充电站供需调度匹配模式改进
    5.2 充电站快速充电服务供需调度模式
        5.2.1 充电站快速分层调度管理模式
        5.2.2 充电站快速供需调度匹配运行模式
        5.2.3 充电站快速充电供需匹配的支撑技术
    5.3 供需侧匹配的政策激励机制
    5.4 市场博弈下充电站运营机制研究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充电站运营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6.1 系统研究意义和目的
    6.2 系统需求分析和业务功能
        6.2.1 系统需求分析
        6.2.2 决策支持系统的业务功能
    6.3 系统模块组成及设计
        6.3.1 数据库模块设计
        6.3.2 模型库模块设计
        6.3.3 方法库模块设计
        6.3.4 知识库模块设计
        6.3.5 多媒体库模块设计
    6.4 构建充电智能服务平台
        6.4.1 业务平台
        6.4.2 技术支撑平台
        6.4.3 云服务支撑平台
        6.4.4 数据采集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成果与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
致谢
作者简介

四、P2P:一种新的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娱乐产业反数字盗版的法律保障路径演化及对我国的启示[J]. 戴瑜. 电子知识产权, 2021(07)
  • [2]社区场景下的物品共享服务设计研究[D]. 郑兴. 江南大学, 2021(01)
  • [3]基于复杂网络的研发项目组合管理研究[D]. 邹星琪. 北京科技大学, 2021(08)
  • [4]基于区块链的医疗服务数据隐私保护方案研究[D]. 王维. 齐鲁工业大学, 2021(10)
  • [5]基于区块链的文物数字资源版权保护方案的设计与实现[D]. 李颖捷. 西北大学, 2021(12)
  • [6]基于纳什议价合作博弈的社区能源交易模式与最优运行策略[D]. 袁辉红. 广西大学, 2021(12)
  • [7]并网型微电网源荷预测及优化运营管理研究[D]. 赵文婷. 太原理工大学, 2021(01)
  • [8]基于NS3的确定性网络中时延稳定机制的研究[D]. 董升华. 北京邮电大学, 2021(01)
  • [9]基于信用风险评价的H供电公司客户关系管理优化研究[D]. 高杨.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10]智能电网下充电站优化运营模型及决策支持系统研究[D]. 刘燕. 华北电力大学(北京), 2021

标签:;  ;  ;  ;  ;  

P2P:一种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的新模式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