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类相感志》和《格物粗谈》内容之比较研究

《物类相感志》和《格物粗谈》内容之比较研究

宋军朋[1]2004年在《《物类相感志》和《格物粗谈》内容之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流传到现今的古籍,有两种关联的现象值得注意:书同名而实异,书异名而实近。中国古代科技着作《物类相感志》和《格物粗谈》就属于这种情况。《物类相感志》一书,最早出现在北宋初年,作者为名僧赞宁(919—1002)。流传过叁种,即十卷本、一卷本、十八卷本。十卷本已佚,存于今的仅有两种:一卷本和十八卷本。这两种虽同名却实异,那么哪一种接近赞宁着作的原貌?和一卷本的《物类相感志》相比,《格物粗谈》出现得很晚,两书异名却实相近。那么这两者是同一本书?其真正的关系又如何?在前贤研究的基础上,主要从内容比较的角度,本文试图对这两个问题作出进一步的回答。 从叁个方面进行论述: 1《物类相感志》十卷本和十八卷本之内容比较。《物类相感志》原貌是十卷本的,仅存于宋代。宋代有很多书籍曾引用过《物类相感志》的内容,结合宋元时代的官私着录,综观这些引用内容,可以看出:只有十八卷本接近赞宁着作的原貌。 2《物类相感志》十八卷本和一卷本、《格物粗谈》之内容比较。从内容上看,十八卷本与一卷本,两者差异之处远远大于相同之处;十八卷本与《格物粗谈》,也是如此。因此,十八卷本与一卷本虽同名而实异,是两本书。 3《物类相感志》一卷本和《格物粗谈》之内容比较。两者有部分内容相同,但是从全文内容来源看,《物类相感志》一卷本不是《格物粗谈》的唯一“源泉”。《格物粗谈》的构成内容是多源的。《物类相感志》亦是如此。《物类相感志》一卷本和《格物粗谈》异名而实近。

赵美杰[2]2008年在《赞宁《物类相感志》研究》文中提出赞宁是北宋着名的高僧和博物学大师,《物类相感志》是继张华《博物志》之后中国着名的博物学着作。佛教高僧着有博物学着作,这其中必定有思想联系与时代特色。赞宁人生的两个重要阶段,都是佛教繁盛时期;同时赞宁本人出入儒释道叁家,是叁教合一思想的典型代表。这种思想背景和时代背景,成为赞宁“物类相感”的博物学思想的基础。所以研究《物类相感志》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通过对赞宁生平的回顾及着作的整理,试图把握赞宁的思想,探讨《物类相感志》产生的思想背景。同时笔者通过对《物类相感志》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论证其科学成就及对宋明时期一些着作的影响,以期确定其在学术史上的地位。本文还做了一些整理与界定工作,通过对《物类相感志》叁种版本的梳理,厘清叁种版本之间的关系;确定了十八卷本的作者为赞宁。

杨宗义[3]1987年在《《汉语大字典》编辑二叁事》文中研究指明《汉语大字典》成于数百名专家、学者及语文工作者之手。当书稿到了我们出版社编辑手中时,是否只需管管体例的统一,纠正个别文字、标点的疏失就行了呢?笔者以为不然。从实践中,我体会到,编辑至少在以下叁个方面是可以为进一步提高字典质量而努力的。

参考文献:

[1]. 《物类相感志》和《格物粗谈》内容之比较研究[D]. 宋军朋. 华东师范大学. 2004

[2]. 赞宁《物类相感志》研究[D]. 赵美杰. 华东师范大学. 2008

[3]. 《汉语大字典》编辑二叁事[J]. 杨宗义. 辞书研究. 1987

标签:;  ;  ;  ;  

《物类相感志》和《格物粗谈》内容之比较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