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抑制消费到扩大内需的实证分析_扩大内需论文

从抑制消费到扩大内需的实证分析,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扩大内需论文,实证论文,抑制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88年抢购风潮之后,经济学者们为了解开中国消费之迷,纷纷著书立说,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见解和创见。《中国消费之迷》一书里这样写道:“消费总要有钱,有东西,就像江河总要有充足的源头一样。但是,中国的消费似乎是一股无源之水,而且是一个没有源头的消费大潮;一方面是国家的贫穷;另一方面是消费失控;一方面是低收入;另一方面则是高水平的消费和更高的消费欲求。”然而十年之后,消费不旺、市场疲软,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为此,1998年中央及时将开拓国内市场,扩大内需、激活消费,确定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在这短短的十年之内,中国的消费策略经历了抑制消费到扩大内需,激活消费的转变。中国的消费之迷在那里?是什么力量促使消费决策的转变?笔者试图用卡尔曼滤波分析方法加以实证分析。

一、卡尔曼滤波分析方法

现代消费理论建立在信息混淆、滤波与动态优化基础之上,卡尔曼滤波是经济学们解决信息混淆问题的一种偿试。卡尔曼滤波公式的证明十分繁杂,涉及到较多的数学知识,这里仅给出卡尔曼滤波公式、不给出证明。

设随机系统在时刻K的状态为X(k),由于有随机噪声的干扰, 输出信号的量测值为Z(k),如果干扰信号的统计特征已知,要求通过对一系列已获得的量测值的分析处理,对状态作出估计。卡尔曼滤波就是在时刻k根据量测值(Z)1,Z(2),……Z(k)对系统在时刻j的状态X(j)作出最佳的线性估计。把估量记作X(j/k),当j=k时, 估计量称作状态X(j)的滤波。

一般情况下,设随机系统的状态方程为:

量测方程为:

Z(k)=H(k)X(k)+V(k) (k=1,2,3……)

式中,X(k)为n维状态向量;Z(k)为m维量测向量;

(k,k-1 );г(k-1);H(k)分别为nxn,nxp,mxn的非随机时变系数矩阵;W(k),V(k)分别为p维和m维的白噪声序列。并且白噪声序列满足:

EW(k)=0,EV(k)=0

EW[2](k)=Q(k)

DV[2](k)=k(k)

EW(k)V'(J)=0

若已知初始状态X(0)的均值μ[,0]=EX(0)和方差矩阵V[,ar]X(0)=0P[,0],且X(0)与W(k),V(k)均不相关。

在上述假设条件下有下列滤波公式:

(2)K(k)=P(k/k-1)H'(k)[H(k)P(k/k-1)H' (k)+k(k)][-1]

(3)P(k/k-1)=φ(k,k-1)P(k-1)φ'(k,k-1 )+г(k-1)Q(k-1)г'(k-1)

(4)P(k)=[I-K(k)H(k)]P(k/k-1)

二、实证分析

设持久消费的状态方程为:

X(k)=X(k-1)+W(k-1)

式中X(k)为第k期的持久消费,W(k-1)为第k-1期零均值白噪声,其方差为Q(k-1),代表X(k)的波动程度。

Z(k)=X(k)+V(k)

其中,Z(k)为第k期消费总额,V(k)为第k期暂时消费,是均值为零的随机变量,方差为k(k)。

由卡尔曼滤波公式条件设:

E{W(k),V(J)}=0,EX(0)和VarX(0)已知,X(0 )与W(k),V(k)均不相关,在这一模型中,能观察到的是总消费额Z (k),(k=0,1,2,…)而X(k)值不可观察,卡尔曼波波是从可的 Z(k)值估计出X(k),从而了解X(k),(k)对Z(k)的影响程度。

由卡尔曼滤波公式的估计式,X(k)的估计式为

其中:K(k)=P(k/k-1)[P(k/k-1)+k(k)][-1]

P(k/k-1)=P(k-1)+Q(k-1)

P(k)=k(k)·K(k)

这说明,当持久消费的波动性变得很大时,经济人消费总额主要依赖于持久消费额。也就是说,持久消费的相对变化能反映出消费总体水平的变化。

(2)假设持久消费波动很小,即假设Q(k)→0

上面推导中,假设k(k)是一有界量,并且极限是可以交换的。结果表明,当持久消费的波动性变得很小时,暂时消费的变化,就基本上反映出消费总体水平的变化。

至此,我们不难理解。十年前的消费过热和十年后的消费疲软的深层次原因。十年前的消费过热主要是由暂时消费过热所致,而持久消费波较小。从1978年—1988年的十年改革,特别是1982年以后,农村土地生产责任制到1984 年和1985 年粮食产量达到高峰, 农民收入增加, 1985年以后城市改革,使一部分承包经营者暂时收入剧增。因而,十年改革,使一部分人的暂时收入增长大大超过了持久收入增长,产生了一批高收入阶层——爆发户,包括部分个体和私营企业主,致富农民,第二职业者,外资和中外合企业职工,承包经营者,也包括一些从事非法经营获利者。暂时收入的剧增,刺激了暂时消费的膨胀。今天的消费疲软,主要是由于持久消费的下降所致。从1978年—1988年的改革,主要是在表层进行,对持久消费的影响不大。但是1990年以后,特别是近几年的改革力度加大,企业转制,工人下岗,农民收入减缓。这样持久消费的主力军,工人和农民的消费下降。持久消费的下降导致消费市场疲软。因此,目前和今后扩大内需,激活消费的重点要放在提高持久消费上。

三、结论和对策

当前,消费不旺,市场疲软,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持续发展的“瓶颈”,开拓市场,激活消费,既是扩大内需的着力点,也是未来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为此我们应做如下两方面工作。

(一)从长远看,应提高持久收入,扩大持久消费。

持久消费是消费者根据长期持久收入而安排的计划消费。持久收入与持久消费之间存在稳定的函数关系。据弗里德曼的消费理论,这种函数关系可以表示为:C[,p]=KY[,p],其中C[,p]是持久消费,Y[,p] 为持久收入,K为比例常数,表示持久收入的边际消费倾向, 是一个接近于1的常数。因此,持久收入的变动对持久消费影响非常大。 随着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化,结构性调整再所难免,下岗也是大势所趋。大批工人下岗,使长期稳定的持久收入受到强烈冲击,持久收入波加大,持久消费减弱。农民收入相对较稳定,也是持久收入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年,由于农民种植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国际和国内市场变化,尽管国家采取了保护措施,但不是长久之计。即使是这样,农民收入也明显下降,并有进一步下滑的可能。因此,从长远来看,抓好下岗工人再就业和优化农民种植结构,提高持久收入,扩大持久消费是扩大内需的基本点。

(二)从目前看,完善消费信贷,扩大持久消费。

传统的消费观点认为,对一个家庭或每个消费者来说,消费要控制在合法收入的界限内,收入大于消费并有一定的剩余以备急用,吃、穿、用均匀合理安排,这种状况的消费者是适度和合理消费。其实这种消费观念适用于解决生存为主的消费结构,生产力落后,消费结构仍处于以吃穿两项支出在消费总额中占绝对比重的阶段。而现在我们已大部分实现了由温饱向小康的转变,有些地方已接近或达到小康水平,因此,温饱型的消费观念也应改变。完善消费信贷,解决部分消费者“买不起”而又需要消费的问题。同时将暂时消费转化为持久消费。如住房、医疗、教育等可以通过消费信贷加以解决。

短期内大幅度提高工人、农民的持久收入也是有一定困难和不现实的。通过完善消费信贷办法扩大消费需求,就连美国调控内需时也离不开。1945年消费信贷在美国个人消费支出中的比重是4.7%,1979 年则上升到25%。我国消费信贷还处于萌芽状态,发展潜力很大。对启动消费市场一定大有可为。

标签:;  ;  

从抑制消费到扩大内需的实证分析_扩大内需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