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设演绎法”在物理探究教学中的应用_凸透镜论文

“假说演绎法”在物理探究教学中的运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演绎法论文,假说论文,物理论文,教学中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根据科学探究的一般要求,将科学探究分为七个要素,为物理课程的科学探究提供了一种简便、容易操作的教学方式。但科学探究活动并没有固定的程序和模式,也不是所有的学习内容都适合采用这种方式,在科学发展历程中科学研究的方法有许多,“假说演绎法”就是其中常用的一种。在物理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与内容,灵活、恰当地运用“假说演绎法”,常会收到独特的教学效果。

一、运用“假说演绎法”进行探究教学的基本思路

“假说演绎法”的研究思路是:确定需要研究的问题,在已有经验和背景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观察现象、搜集相关的事实依据,提出解释问题的假说,再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得出一个或几个具体的推论,然后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检验这些推论,如果实验结果与预期的推论相符,就证明假说是正确的;反之若不相符,则说明假说是错误的,需要重新提出新的假说,再重复先前的过程。将这一方法运用到物理课程的探究教学中,其教学流程图可以用图1来表示。以下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为例,说明该方法的应用。

二、运用“假说演绎法”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

1.发现问题

学生在先前的学习活动中已有所发现:通过凸透镜看近处书本上的字是正立、放大的,而看远处的景物,则是倒立、缩小的,说明凸透镜可以成不同的像。那么,凸透镜在什么情况下成正立的像,或是倒立的像?什么情况下又成放大的像,或是缩小的像?这其中存在什么规律呢?

2.搜集事实

学生选用凸透镜、蜡烛、光屏、光具座(或直尺),尝试搜集、获取直观的科学事实。将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中间位置不变,使烛焰沿主光轴从距凸透镜较远处逐渐靠近透镜,调节好像距,使烛焰在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可以发现:随着物距的减小,光屏上的像逐渐增大,并且由缩小逐渐变为放大,同时,像距也随之增大。当烛焰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太靠近时,光屏上就不出现烛焰的像,只有亮斑,但此时通过凸透镜看烛焰,就能看到一个正立、放大、清晰的像。

换一块焦距不同的凸透镜重复刚才的实验,情况大致相同,只是光屏上出现放大、或缩小的像、或不出现像时,烛焰的位置有所不同。

3.提出假说

对搜集到的事实进行分析:每次凸透镜成不同的像,都是通过移动烛焰的位置,即改变物距来实现的,那么凸透镜成像的性质可能与物距的大小有关。还有,换了不同焦距的凸透镜重复实验,发现即使烛焰放在同一位置处,光屏上成的像也与前次不同,那么凸透镜成像的性质还可能与凸透镜的焦距有关。因此,提出如下假设: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与物距及焦距有关。

4.演绎推论

对于某确定的凸透镜而言,当烛焰沿主光轴从远处逐渐靠近凸透镜的过程中,像由缩小变成了放大。由此可以得出第一个推论:在主光轴上一定存在这样一个特殊位置,这个位置是烛焰成放大的像与缩小的像的分界点,烛焰在这个位置上时所成的像,既不放大,也不缩小,而是一个等大的像。找到这个位置,就能确定像放大或缩小的规律。

另外,搜集到的事实还表明:当烛焰与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太近时,光屏上不出现像,要透过凸透镜对着烛焰看,才能看到一个正立、放大的像。这就是说,物距太小时成的是虚像。那么,就可以得出第二个推论:必定存在这样一个特殊位置,这个位置是凸透镜成实像和虚像的分界点。确定了这个位置,我们就能掌握凸透镜成实像或是虚像的规律。

5.实验检验

准备好三块不同焦距的凸透镜、光具座、光屏和直尺等。为了比较像与物的大小,可以用发光二极管代替蜡烛做光源,并在光屏上画出一组等距的平行线,使相邻两线间的距离等于发光二极管的高度,如图2所示。先用平行光聚焦法测量出凸透镜的焦距,并记录在实验数据表格中。把凸透镜固定在光具座的中间位置处,使发光二极管沿主光轴从较远处逐渐向凸透镜靠近,同时调节光屏到凸透镜的距离,使光屏上成清晰的像。当光屏上像的高度正好等于相邻两条线之间的距离时,像与物大小相等,记录此时的物距与像距。把发光二极管再移近凸透镜,同时调节像距,直到光屏上不出现清晰的像,只有亮斑,记录此时的物距。换用不同焦距的第二、第三块凸透镜,重复上述实验,并记录相应的实验数据。

6.得出结论

分析实验数据,推论一得到验证:确实存在这样一个位置,物距等于两倍焦距处,是凸透镜成放大实像与缩小实像的分界点,物体在两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反之则成倒立、放大的实像;推论二也同样得到实验的验证:在焦点处凸透镜不能成像,在焦点以外成倒立的实像,焦点以内成正立的虚像。

至此,根据假说进行演绎推理得出的两个推论都得到了实验的验证,说明之前的假说是正确的,凸透镜成像的性质与物距和焦距有关。结合两个推论,凸透镜成像规律也就一目了然了。

三、运用“假说演绎法”进行探究教学的相关思考

1.与传统方法的比较

在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教学活动中,传统的做法是采用归纳法,其基本教学思路如图3。

学生在明确了将要探究的问题后,设计并进行实验,按照倒立缩小的实像、倒立放大的实像和正立放大的虚像等三种情况,分别收集相应物距和像距的实验数据,然后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研究,从中归纳出物距与一倍焦距、与两倍焦距,以及像距与一倍焦距、与两倍焦距之间的大小关系。实践表明,这对学生的归纳概括能力而言,要求确实比较高了。主要的症结在于:面对众多的实验数据,学生在归纳与概括时,指向性和目标性都比较模糊,为什么要与一倍焦距、与两倍焦距进行比较呢?而不是别的?这是使用传统方法遇到的一个瓶颈问题,更是学生学习的困惑所在。

运用“假说演绎法”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上述教学案例中,在得到笼统的假说后,通过演绎推理,从一般的、不容易实证的观点中,推断出两个特殊的、容易实证的推论,即:必定存在两个特殊的位置,然后,实验就围绕着寻找、确认这两个特殊位置而展开,指向性和目标性都非常明确。

2.“假说演绎法”是重要的研究方法

在物理教学活动中,探究教学没有、也不应该有固定的一成不变的程序和模式,教师应根据实际情况,从具体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出发,恰当地、灵活地采用多种方法,去引导学生开展科学探究。当物理教学中出现了某些猜想或假说,内容比较宽泛,带有一定的普遍性,但又比较抽象、复杂,以至于它们与可观测的事实之间跨度较大,难以取得直接实证时,我们就需要借助逻辑的力量,利用演绎推理等方法,从假设中推断出一个或几个具体的、便于直接观测与验证的推论,通过对推论的验证最终达到科学探究的目标。这种情况下,“假说演绎法”就能充分展示其独特的优势,成为一种十分有效的研究方法。我们认为,“假说演绎法”不仅是现代科学研究中的一种常用方法,也是学生认识客观事物、形成客观规律的一种重要方法,更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研究,及走入社会普遍需要的重要的科学思维方法。

标签:;  ;  ;  ;  

“假设演绎法”在物理探究教学中的应用_凸透镜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