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香港回归对亚洲工业化地区的影响(5)--香港回归中国与马来西亚经济_国外宏观论文

1997年香港回归对亚洲工业化地区的影响(5)--香港回归中国与马来西亚经济_国外宏观论文

1997年香港回归中国对亚洲工业化地区的影响(五)——香港回归中国与马来西亚经济,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论文,香港回归论文,马来西亚论文,亚洲论文,地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王道南译

一、引言

香港正式回归中国前有些政治过渡的问题还未解决。这不仅因为中英两国在香港1997年前的政治变革上存在分歧,而且涉及主权移交的许多细节也未谈妥。除此之外,中国国内未决的政治延续问题也使香港的政治前途蒙上了不确定因素。

二:香港:前途

1997年后,随着香港与珠江三角洲的社会经济生活越来越相互交融,地理上的界限将仅仅是一道心理上的屏障。包括将于1999年回归中国的澳门在内的整个珠江三角洲将会成为一个大经济特区,即所谓“大香港”。这一地区的人口超过2100万,相互间依赖程度日益增强:香港提供保养、生产知识、市场技能和金融服务,中国内地则提供廉价劳动力和巨大的消费市场。这种关系将是互惠的关系。

香港企业家对广东省32000家私营企业的80%以上有投资, 雇佣了300万工人;而大约950家中国的国有企业在香港有分支机构。1993年,中国和香港的贸易额近1000亿美元。为使珠江三角洲成为二十一世纪具有实力的经济一体化地区,香港将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香港不能使其金融基础受损。尽管来自台湾和日本的投资在增加,然而中国对香港资本和其他外资的需求不太可能减少。

一些经济趋势的形成使香港与中国大陆联系在一起:

1.房产业:许多香港人因中国生活费用远低于香港的影响,在大陆购买供退休后生活居住的公寓,同时富裕的大陆人对香港的物业也有需求;

2.劳动力:越来越多的大陆人将能去香港工作,其中的许多人能每天乘火车往返;

3.飞机场:香港的新机场预定在1997年启用。到2040年,新机场每年将能运送8700万人次,超过启德机场客流量的3倍。深圳、 珠海和澳门也正在建造或扩建国际标准的机场。

一些集装箱码头正在香港和珠江三角洲兴建,香港与广东间的高速公路也在计划中,这都显示香港与中国间密切的经济联系将在1997年后延续。

不过,受香港政治过渡成功与否的影响,两种风险依然存在。一是来自新加坡、台北和上海等大都市的竞争。新加坡已发展成地区性的经济中心,拥有一流的基础设施、高效的管理、政府扶持的商业和良好的环境等。新加坡将成为地区金融和通讯服务业的有力竞争者。

台北同样也有成为亚太经济中心的野心,但这要取决于海峡两岸能否实现直接通商。

上海虽然目前还不能成为香港的竞争者,但从长远看,随着其基础设施、行政管理和其他政策因素的完善,可能在某些领域与香港竞争。

二是北京虽然对香港的继续繁荣表示出兴趣,但其首先考虑的是完全控制香港的政局。在经济领域,大陆正致力于诸如空港、海港和高速公路等一系列基础设施的建设,这对香港现有的运输中心地位的权威性构成竞争威胁,因此,香港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显得更为重要。

三、贸易

马来西亚开放型经济的发展对贸易的依赖十分严重,商品贸易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1970年的73%上升至1993年的140%。

1971—1993年间,马来西亚国际贸易的主要伙伴是日本、美国、东盟、欧盟和东亚地区,共占其贸易总量的80%以上。此期间唯一重大的变化是欧盟作为马来西亚贸易伙伴的重要性日益下降,而东亚的地位正日渐上升。

马来西亚的对外贸易与其外来投资的来源密切相关。在马来西亚从事制造业的外国公司的投资或中间产品大多来源于其国内的母公司或相关公司,然后将制成产品返销母国或其他国际市场。80年代,美国、欧盟、日本、东盟和东亚占马来西亚批准的制造业项目的65%, 1991 —1993年的比例是79%。1981—1993年,制造业外资项目的总体年平均增长率为18%,而来自东亚的外资项目的年增长率是30%。1980—1993年,东亚的投资占马来西亚吸引外资总额的26%,因此,东亚在马来西亚对外贸易上的重要性也显现出来,与东亚的贸易占马来西亚外贸总量的比例从1980年的8%上升到1993年的13%。

1.出口 东盟、美国、日本、欧盟和东亚一直是马来西亚的主要出口市场,这些国家和地区作为马来西亚出口市场的重要性在逐渐上升,其占马来西亚商品贸易总量的份额从1970年的83%升至1993年的89%。

1970年,东盟是马来西亚最大的出口市场,占马来西亚出口总量的25%,而东亚只占6%。1993年, 东盟仍是马来西亚最大的出口市场(占28%),新加坡在其中起着转口港的作用。东亚同期占马来西亚出口的13%,其中香港占4%,韩国、中国和台湾各占3%。在1970—1993年期间,美国、东盟和东亚作为马来西亚出口市场的地位在加强,而日本、欧盟的重要性在下降。

从国别上看,马来西亚的贸易伙伴主要是新加坡、 美国和日本, 1970年3国占马来西亚出口的53%,1993年升至55%。

2.进口 1970年,欧盟和东盟是马来西亚的主要进口源地,各占23%,日本占7%,东亚占10%,美国占9%。但在1970—1993年期间,欧盟和东盟的重要性相对有所下降。1993年,日本(27%)、东盟(20%)和美国(17%)成为马来西亚的三大进口市场。马来西亚从东亚进口的比例从1970年的10%上升至1993年的13%,而从香港的进口一直占马来西亚进口总量的2%左右。

四、投资

外来直接投资对马来西亚工业经济的发展和竞争力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自八十年代以来,马来西亚实现了自由的外资政策。外来直接投资不仅是资本和外汇的来源,而且是获取工业技术、管理技能和进入国际市场的途径。美国、日本、韩国、台湾和新加坡是对马来西亚投资最多的国家和地区。1994年马来西亚吸引了112亿马来西亚元的外资, 比1993年的63亿元增加了78.5%,台湾是该年对马来西亚投资最多的地区,投资额为28亿元(马来西亚元,下同),其下是日本(17.6亿元)、美国(12亿元)、新加坡(10.6亿元)和香港(8.739亿元)。 香港对马来西亚的投资从1993年的9380万元增至1994年的8.74亿元,其中的6.869亿元(78.6%)投资向电气、电子产品生产。 香港1994年的投资占马来西亚外资总额的7.8%,超过以往各年。

五、结论

尽管马来西亚与香港在贸易和投资领域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并且这种关系预计在1997年后将会继续发展,然而由于与广东的密切经济关系,香港制造业的发展动力仍将源于中国南方。过去10年香港制造业向华南的转移,使香港不再是世界消费品的主要出口地,香港正争取成为一个服务业中心。

即使在服务业领域,香港也面临着新加坡和台北的竞争。如果由于政治原因使在香港的企业难以运作,则马来西亚可以为香港商业提供良好的政治和商业环境。马来西亚与中国也有着密切的贸易与投资关系,1997年后,这种关系将会继续和加强。

标签:;  ;  ;  ;  

1997年香港回归对亚洲工业化地区的影响(5)--香港回归中国与马来西亚经济_国外宏观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