厚厚的水墨画战争云细腻的写作英雄--评电影“伟大的转折点”_大转折论文

厚厚的水墨画战争云细腻的写作英雄--评电影“伟大的转折点”_大转折论文

浓墨绘战云 工笔写英雄——评影片《大转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云论文,工笔论文,影片论文,英雄论文,浓墨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长长的黑片,静静的放映厅里缓缓响起一个苍老而刚劲的声音:“这些老人啊!好多年没有机会在一块见面了,今天随便聊聊天吧。……解放战争开始时,没有提到反攻的问题,那时反攻时间捉摸不定。从一九四六年七月开始到一九四七年六、七月,打了一年就很有把握地确定反攻,……我们的任务就是要把两头的敌人吸引到中间来,而我们的战略反攻,实现了中央军委、毛主席的战略意图。”随着这声音由远而近慢慢飘来,银幕上依次出现了老年邓小平的一幅幅照片,他的目光刚毅、手势生动,好象在对观众讲述那个遥远岁月的故事……

这是影片《大转折》富有寓意而又出人意料的开头。邓小平是在八十年代末与二野战史编写组的老同志见面时讲这番话的,这段文字已被收入《邓小平文选》第三卷。它好象是一种揭示,告诉我们这部电影所要完成的重要使命。

一、为什么叫转折?

为什么叫转折?这是几天前谈到《大转折》时,一个朋友向我提出的问题。我觉得这是一个既容易又很难回答的问题。

千里挺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历史事件,它的历史价值,后来的党史、军史专家们都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明确指出,它的功绩在于使人民解放军跨越了战争相持阶段,从战略防御直接进入了战略进攻,从而大大缩短了解放战争的时间,使得我们夺取全国胜利的进程至少加快了三到五年。因此,可以称之为中国革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毛泽东主席的评价则更为深远,就在事件发生几个月后他在那篇著名的《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文中非常肯定地指出:“这是蒋介石的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这是一百多年以来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

经过半个世纪的风云世事,专家的评价与领袖论断得到确切的印证。从这一点说,问题的答案几乎是不言而喻的。

然而,对于大多数普通老百姓来说,半个世纪前发生的那场中原鏖战毕竟距他们的生活已经很远了。对于“转折”二字的分量,对于实现转折的迫切性,以及我们的先辈为此而付出了怎样的牺牲和代价,人们都还缺乏感性的了解,特别是那次辉煌的挺进与今天我们改革开放的航船之间有着什么样的联系,恐怕也没有特别真切的感受。所以对于《大转折》影片来说,回答这个问题又是非常困难的。它的难处在于要将一些人们已熟知的历史人物与并不确切的历史“故事”组合在一起,演绎成一部三个小时左右的故事片,让观众通过艺术形象认同领袖与专家们从史实中得出的结论,并且从中得到教益,受到启发。按照有关领导的要求,就是不能只是表现战役的进程和故事的发展,而要从战略的高度揭示出“转折”的伟大意义。

转折是由黑暗向光明的转折,从低谷向高峰的转折,由失败向胜利的转折,而转折点正是从最黑暗、最困难、最艰苦的那一时刻开始的。《大转折》的起点就在这最危急的时刻。为此,影片中没有出现我们以往常见的会议室地图前的运筹帷幄,众人吸烟喝茶决胜于千里之外的熟悉场面,镜头把观众带到了陕北高原荒漠的崇山峻岭之中,在满是泥泞的崎岖山路上,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一行人冒着滂沱大雨艰难地前进,就在这一片泥泞之中,毛泽东手拄柳木棍,象是自语地说:“看来不下决心不行了。”他说的下决心就是指刘邓南进中原,跳到外线作战的构想。这一富有象征性的影象告诉观众,我们的“党中央”此刻处境十分危险,确已到了无路可走的境地,如果不设法从绝境之中杀出一条血路,也许中国革命的航船就会在这泥泞之中夭折。

毛泽东并非料事如神的神仙,他也清楚地明白,刘邓千里挺进,有三种前途,搞得不好,会有全军覆灭的危险,但他还是不得不下这个决心,这实际上也是毛泽东的一赌。而这一笔的重要性在于它不仅表明了“挺进”的迫切性,亦预示了刘邓肩负的重任。与此相关的一场戏是鲁西南战役后,刘邓面对是否南下挺进大别山的抉择时,接到毛泽东的电报,电报中虽然同意了刘邓提出的休整计划,但在电文中用了“现陕北情况甚为困难”,这也是刘邓下决心立即南下的重要原因,但他们是做了最坏的准备的,所以邓小平说,就是把中野拼光了,也是胜利。影片从最危急的时候开始,充分表现出形势的严峻,就把握住了历史最基本的东西,从而把基调放到了从战略高度表现这一伟大事件上。

二、刘邓之间不能划一个顿号

《大转折》的历史史实主要由“鲁西南战役”与“挺进大别山”两部分构成,其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和完整的事件,所以它不可能象《大决战》那样集中反映一个重要战役。而是以点、线、面结合的方式结构故事,以浓墨粗笔泼洒战场风云;用工笔细描来刻画人物。

在千里挺进大别山的历史中,运筹帷幄的毛泽东退到幕后,占据前台的人物是刘伯承和邓小平,所以这部影片也是以刘邓为主角,把塑造这两个历史人物作为创作重点。刘伯承、邓小平都是中国革命历史上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他们两人共事13年,亲密无间,堪称共产党内军政一把手团结的典范,以至于有人说,刘邓之间不能划一个顿号。可是这种高度的一致,却是艺术创作的难点,谁都知道戏要表现矛盾,有冲突、有斗争戏才好看,两个“好人”的戏是不好演的,以往一些表现刘邓的作品也常在这里显露出尴尬。《大转折》的突破在于,它从两个人物的性格入手,在表现他们政治上志同道合的同时,探索二人性格上的差异。

导演韦廉说,刘邓二人不可分,首先是因为他们有为革命事业献身的共同理想,他们都具有杰出的政治、军事才华以及高尚的人格和品质。只是因为分工,他们一个侧重军事,一个侧重政治;另一方面,他们两人个性上也有很多差异,在性格上相反相成,长短相融,刘伯承像师长兄长,雅儒温厚;邓小平沉稳冷峻,轻易不说话;刘伯承大气幽默,心细如发;邓小平稳重沉着,大事抓得紧,小事放得开。正因为有了这样的差异,他们性格上才能互补,才能十分默契地配合。所以我们决不能为了突出一个而损害另一个,那样做的结果必定是两败俱伤,写不好刘也演不好邓。

我觉得导演的这个意图在《大转折》影片中得到充分的体现。特别是刘伯承,这位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从青年时代起,就是赫赫有名的战将,他的雄才大略和卓越的军事才华,使得他的敌人也不得不为之叹服。然而在以往一些描写刘帅的影视作品中,这位“当今孙武”却表现不出多少帅气与才气。个中原因除了一些创作人员思想上的顾虑外,我想与作品所提供的历史背景也有一定的关系。而《大转折》把“刘邓”推上了前台,给了刘伯承一次肆意驰骋的机会,让我们得以目睹刘帅的丰采。如此,鲁西南战役开始,刘伯承准确掌握敌情,针对王敬久仓促应战的实际,制定了相应的作战方针,指挥人民解放军在八天之中接连攻下定陶、郓城、曹县三城,给了蒋介石当头一棒。在六营集战斗中,他又采用杨勇提出设口袋阵的设想,用两个纵队,围歼敌人两个师。在战斗中,敌人没有按照预想的时间出动,有人沉不住气,可刘伯承却认定杨勇有自己的章法,不去干涉,战斗还在激烈进行中,刘伯承已经在查看羊山集的地图,思考准备下一个战役了。

慈不掌兵和爱兵如子,是刘伯承看似矛盾、实则相融的带兵原则。这一点在影片中也有突出的表现。如“羊山集战斗”没打好,刘伯承发脾气,狠批了陈再道,这场戏非常准确地表现出了刘伯承的心态,仗没打好,那么多年轻战士牺牲了,他确实心如刀绞,觉得对不起他们的父母,所以他发火是有道理的;从另一方面看,他训陈再道又表现了刘伯承的另一个信条:慈不掌兵。作为一个军事家,刘伯承对干部的要求是很严的。扮演刘伯承的演员傅学诚说,拍这场戏时,我真的很动情,完全忘记了周围的环境,好像我就是刘伯承,我的内心深处也在为战场的失利焦虑,为那些年轻的生命痛惜。直到机器停下来时,我的情绪还不能平静,双肩还在颤动。

对邓小平,影片除了表现他作为政治委员所起到的作用外,着重刻画他的思想品格和道德情操,使得他既有别于以往银幕上的邓小平,又照应出一代伟人成长的历史渊源。例如他与刘伯承的关系,邓小平对刘伯承十分敬重,亦非常理解。两人的配合非常默契,甚至已达到不需言表的境地。刘邓强渡黄河后,在鲁西南打了几个胜仗,同时自己也付出很大的代价,下一步该怎么办,是南下到大别山,还是在原地休整?南下是无后方作战,可不南下,同样有种种危险,特别是无法解陕北之围,所以此时做出什么样的决策都是关系重大。这里,导演安排了一个讨论会,各位战场的指挥员各抒己见,争论不休,实际是向观众介绍形势的严峻,刘、邓一言不发,到了晚上,刘伯承在地图前一掌一掌地量着地图,久久地思考,手电光一闪一闪,邓小平看着对面房间的灯光,几次想出门又退了回来,直到刘伯承放下手电,向对面走来,邓小平一下子推开门,他看着走进门的刘伯承只问了一个字:“走?”刘伯承果断地回答“走!”这段片子共有近十分钟,20多个镜头,可刘、邓都只说了这一个字,它把二人之间的理解、支持表现得非常好而且很有韵味。

此外,影片中还有一些反映二人关系的细节,如羊山集没打好,刘伯承给中央发报作了检讨,嘱咐参谋人员,不要邓小平签字,而邓小平却毫不犹豫地写上了自己的名字;到了大别山,由于敌人对大别山的围剿,刘邓决定分开,成立前指、后指,可分开后,无论是刘还是邓,向中央发电报时,仍然都用“刘邓”的名义。这些细节非常生动感人,使观众看到了一个新的“刘邓”。

三、唱着信天游打仗

《大转折》虽然是一部战争巨片,但其战争规模与气势都不能与后来的“三大战役”相比,因而影片的战争场面也难以达到《大决战》那样的程度。所以在这部影片中,导演对战争戏的处理下了很大功夫,以大与小、实与虚相互结合,不刻意追求场面的宏大,而力求展现丰富多彩的大别山这一战略行动的前奏曲,因而影片竭力渲染它的宏大气势,拍摄这一场面,用了五千多部队官兵,在二百多米的河段摆放了五十多条船,水上水下埋了一千多个炸点,拍摄时,摄影机由上自下,然后从左自右横移过去,银幕上仿佛是一幅浓墨涂抹的长卷油画,只见,两岸火光熊熊,天上地下,硝烟弥漫,曳光弹划破夜空,不时有照明弹升起,几百条小船向对岸争驶而去……这段影片采用的是大全景加航拍同时多台机器跟拍的立体拍摄,营造出一个大气磅礴的恢宏场面。

像这样的大场面,《大转折》中没有几个,大部分战争戏靠的是“巧打”。上集的鲁西南战役中,我军连打几个大仗,但影片对郓城、曹县、定陶这几个大仗都没有正面表现,只是用蒋介石的一句话“八天里连丢三城!”一笔带过了。六营集战斗,我军两个纵队设口袋阵伏击敌人一个师,按说这也是值得一书的,可这场战斗影片也没有放开表现,而是通过战前杨勇献策、等于让观众“听”了一场大战,到了战斗尾声时,导演设计了这样一场戏:警卫员端上一锅冒着热气的咖啡,刘、邓边搅咖啡,边议论战事,搅着搅着,叠出一幅六营集硝烟弥漫、战马嘶鸣的大围歼场面。这个场面是写意的,也很有意境。

上集中只有一场战斗是正面表现的,那就是羊山集。这场战斗打得很苦,当时,连下十四天雨,气候十分恶劣,双方在齐腰深的水中激战。敌军主将是66师师长宋瑞珂,他的部队在蒋介石的军队中是战斗力很强的,刘伯承都说这个宋瑞珂倒是真能打的。所以羊山集之战,就用白描手法,细致表现战争之苦。如陈再道在水齐腰深的战壕里指挥作战,一个战士从战壕里一次次地向上爬,前沿阵地推送烈士和伤员的担架象一条条“小船”等等,都使人意识到战争非常残酷。

影片的下集也有一些战争场面,如过黄泛区、过汝河等,但是最有意思的一场戏就是温泉池战斗。部队从北方战斗到南方后水土不服得了皮肤病,为了让战士们洗上澡,刘伯承下令打一个“澡堂子”战斗,影片中就出现了这样的画面:幽静的山谷中,泉水潺潺流下,周围迷漫着纱一般的水雾,战士们脱下褴褛的军装跃入冒着热气的水中;旁边小山坡上,另一群战士阻击着冲上山的敌人,水中战士们尽情地享受这片刻的宁静,一个战士惬意地喊出一声陕北信天游:“家住三十里铺……”这场戏充满诗情画意又不失战士豪情。

如此抒情的战争场面,在以往的战争片中确实少见,它不失真实,又富有韵味,让人感到耳目一新。相信也会对战争电影的创作产生一定的启示。

《大转折》的尾声,还是落在老年邓小平的照片上,他看着观众,告诉我们:“二野担了重担,完成了任务,没有辜负党和人民的委托。苦头是吃了不少,但是困难都胜利度过了。”我想如果借用小平同志的这句话来评价《大转折》这部影片的摄制工作,恐怕也是非常恰当的。

标签:;  ;  ;  ;  ;  ;  ;  ;  

厚厚的水墨画战争云细腻的写作英雄--评电影“伟大的转折点”_大转折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