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南亚留学生和欧美留学生的文化适应性与其汉语习得水平之相关性对比研究论文_高静平

高静平

云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摘要:本文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来研究东南亚留学生和欧美留学生的文化适应程度与其汉语水平的相关性。研究发现东南亚国家留学生和欧美国家留学生在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上都存在显著性差异,但留学生的文化适应程度与其汉语习得水平并不显著相关。文章最后分析其原因是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我国国际地位的提高。

主题词:社会距离; 心理距离; 留学生; 汉语习得水平

1.引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兴起了学习汉语的热潮,来华留学的学生也在不断增多。孔子学院的开办正进入更多的国家,国际上学习汉语的人数变得越来越多。对于留学生而言,汉语作为一门外语的学习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本文采用定量研究和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从留学生文化适应程度与汉语习得水平的相关性来探讨东南亚留学生与欧美留学生在汉语习得过程中,其文化适应程度是否存在差异,以及其文化适应程度与其汉语习得水平是否相关。其研究目的是希望通过此项研究来帮助留学生提高自己的汉语水平。

2.文化适应模式理论及相关研究

John H. Schumann (1978) 从社会文化的角度提出了“文化适应模式”,该理论认为文化适应的程度决定了第二语言习得水平的程度。Brown 把文化适应定义为“the process of becoming adapted to a new culture” (1980: 129), 而Schumann 把文化适应定义为“学习者社团与目的语社团的社会和心理结合”( 1978c:34)。学习者社团指的是远离母语文化和社会,身处目的语社团之中,包括移民、难民、从事国际事务的商人、国际局势人员、政府驻外人员以及留学生等。根据学习者社团与目的语社团的结合方式,Schumann(1986)把文化适应分为两类:第一类学习者希望被目的语社团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完全同化;第二类学习者不愿被目的语社团的学习方式和价值观念完全同化,不希望称为目的语社团中的一员。Schumann(1986)认为影响文化适应的程度有两个因素,即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

社会距离指学习者被目的语社团容纳并与之接受的程度,主要包括以下八个社会因素:

(1)社会显性(social dominance),指在政治、经济、文化和技术领域,学习者社团与目的语社团地位的平等程度,包括主导地位、从属地位、平等地位。 如果学习者社团在各个方面由于目的语社团,那么学习者社团就会排斥对目的语社团的学习,从而不利于学习者目的语的习得。

(2)结合方式(integration pattern),结合方式有三种:同化(assimilation)、保存(preservation)和适应(adaptation)。如果学习者的生活方式被目的语社团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同化,那么就有利于学习者目的语的习得。

(3)封闭性(enclosure),指两社团被各自的学校、教堂、医院等社会设施隔离的程度。封闭性有高低之分,封闭性高,则两社团接触的机会少,则不利于目的语的学习。

(4)凝聚性(cohesiveness),指学习者社团是以圈内交往还是圈际交往为主。前者具有凝聚性,后者则无凝聚性。成员间的密切程度低,学习者与内部成员的交流机会少,更多的是与目的语群体交流,从而有利于二语习得。

(5)学习者社团规模的大小(size),学习者社团人数多,则不利于其二语习得,反之,则有利于其二语习得。

(6)社团的态度(attitude),指两社团对彼此所持的态度是肯定的还是否定的。学习者社团对目的语社团的态度友好,便能获得更多的交流机会,更好的习得目的语。

(7)文化和谐性(cultural congruence),指两社团的文化是相近还是相异。文化相似程度越高,越有利于目的语的习得。

(8)打算居住的时间(intended length of residence),居住的时间长,则有利于二语习得,居住的时间短,则不利于其二语习得。

心理距离指学习者个人对目的语及其社团的总体心理感受,包括以下四个心理因素:

(1)语言休克(language shock),指学习者在使用目的语时所感受到的焦虑和困惑。

(2)文化休克(culture shock),指学习者在接触一种新的文化时所产生的焦虑和失落感。

(3)动机(motivation),动机主要分为融合型动机和工具性动机。前者指学习者为了与目的语社团接触交往而学习语言,后者指学习者为了找工作或进行研究而学习语言。前者更有利于其目的语的习得。

(4)自我渗透(ego-permeability),如果学习者能够打开语言的屏障,以开放的态度接受语言输入的意识,那么二语习得的速度就快。

关于“文化适应模式”理论的国外研究,首先是Maple(1982)对美国德克萨斯大学190名母语为西班牙语的学生所进行的实验,其研究结果为社会距离中的大多数因素与学生的英语水平有很大的相关性。Hansen(1995) 研究了20位德裔美国移民的文化适应程度与他们的英语发音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社会距离与他们的发音水平呈显著负相关,其中封闭性和凝聚性是最具有影响力的因子。此外,Graham 和 Brown (1996) 对一个位于墨西哥北部说英语的少数民族进行了研究,这些少数民族的母语为西班牙语,调查发现这个社区的条件非常有利于英语的习得。国内关于文化适应模式的研究还较为少见,许菊(2000)对文化适应模式理论的基本内容做了明确的阐述。此外,郑岱华(2007)对香港国际学校操英语国家族裔学生、操英语国家华裔学生和香港土生土长华裔学生的文化适应程度与其汉语的习得水平进行了研究,关于此项研究国内学者还需加强。基于该理论,本文主要研究以下两个问题:

(1)在汉语习得过程中,东南亚留学生与欧美留学生在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上是否存在差异?

(2)东南亚留学生和欧美留学生的文化适应程度与其汉语习得水平是否相关?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

本次调查共发放了9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60份。其研究对象是云南省某高校100多名外国留学生,他们分别来自泰国、越南、缅甸、老挝、柬埔寨、德国、俄罗斯、意大利、哥伦比亚、瑞士、卢森堡、摩尔多瓦、拉脱维亚、乌克兰、埃塞尼亚、马里。其来华时间有的长达三年半,有的短至四个月,其汉语学习时间最长的达10年,最短的则只有一年。汉语作为一门外语,是他们的第二语言或者第三语言,有的甚至是第六语言,但这主要是欧美国家的留学生,而东南亚国家的留学生则主要为第二或第三语言。

3.2 研究工具

通过发放留学生文化适应及其汉语学习情况调查问卷来收集数据,问卷由30个问题组成,包括8项社会距离因素和四个心理距离因素,共12个因子:社会显性(第1、2、3题)、结合方式(4、5、6题)、封闭性(7、8、9题)、凝聚性(10、11、12题)、社团态度(13、14、15题)、文化相似性(16、17、18题)、社团的大小(19题)、打算居住时间的长短(20、21题)、语言休克(25、26题)、文化休克(22、23、24题)、动机(28、29题)、自我渗透性(30题)。回答采用Likert Scale,编制了5点量表,1表示完全不同意,2表示不同意,3表示既不同意也不反对,4表示同意,5表示完全同意。其中反向问题有第3、10、12、18、19、22、24、25、26、27、28、30题。问卷的第一部分调查了学生的国籍、性别、汉语考试等级水平等内容。除此之外,还对许多留学生进行了访谈。

3.2 实验设计

实验1:东南亚留学生和欧美留学生的社会距离为自变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检验两组留学生在社会距离因素上差异是否显著。

实验2:东南亚留学生和欧美留学生的心理距离为自变量,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检验两组留学生在心理距离因素上差异是否显著。

实验3:采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来检验欧美留学生的社会距离、心理距离与其汉语水平的相关性。汉语水平由留学生的“汉语等级考试水平”构成。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由问卷的分数构成。

实验4:采用皮尔逊相关性分析来检验东南亚留学生的社会距离、心理距离与其汉语水平的相关性。

4.调查结果与分析

4.1东南亚留学生与欧美留学生的社会距离差异情况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东南亚留学生和欧美留学生在社会距离上存在显著差异(t=2.105,df=58, p<0.05):欧美留学生的社会距离分值比东南亚留学生的社会距离分值更大(MD=0.045),也就是说在社会距离因素方面,欧美留学生的文化适应程度在社会距离因素方面比东南亚留学生更强。(见表1) 究其原因,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欧美国家对汉语的重视越来越强,此外,孔子学院的开办正进入许多欧美国家,这也导致欧美留学生对中国文化更为了解。加之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欧美人想了解中国。

此外,社会距离因素中,社会显性,社团态度、凝聚性、文化相似性四个方面,东南亚留学生与欧美留学生都有显著性差异,文化相似性的显著性差异最大(t=3.664, df=58, p<0.05)。(见表2)其中,社会距离的分值越高,表明留学生的文化适应程度就越强,从表中可明显看出,在社会距离方面,相比欧美国家而言,东南亚国家的文化与我国的更为相似,表明在文化相似性这一方面,东南亚留学生的文化适应程度比欧美国家的文化适应程度更强。

4.2东南亚留学生与欧美留学生的心理距离差异情况

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东南亚留学生和欧美留学生在心理距离上存在显著差异(t=2.555, df=58, p<0.05):欧美留学生的心理距离分值比东南亚留学生的心理距离分值更大(MD=0.045),也就是说在心理距离因素方面,欧美留学生的文化适应程度在心理距离因素方面比东南亚留学生更强。(见表1)心理因素中包括文化休克、语言休克、动机、自我渗透性。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东南亚留学生的文化与我国的文化较为接近,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文化休克的现象相比欧美国家的留学生就相对较少,但在学习动机方面,大部分欧美留学生倾向与融合型东家,而东南亚留学生倾向于工具型动机,这也是导致欧美留学生的文化适应程度在心理距离因素方面比东南亚留学生更强的一个原因。

4.3欧美留学生的社会距离、心理距离与其汉语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无论是社会距离还是心理距离,都与欧美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无显著的相关性。(见表4) 也就是说,欧美留学生的文化适应程度与其汉语的习得水平没有显著的相关性。这与Schumann提出的“文化适应模式”理论有所区别。在访谈过程中,发现大部分来自欧美国家的留学生,其汉语口语的表达能力比他们的书面语表达能力更强,大部分留学生在来华之前就已经学习过汉语。此外,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汉语作为一门外语,在当今的地位也随之提高,加之欧美国家的经济较为发达,对汉语学习的重视程度也就加强,从而导致他们的文化适应程度与其汉语水平没有很大的相关性。

4.4 东南亚留学生的社会距离、心理距离与其汉语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皮尔逊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都与东南亚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无显著的相关性。(见表5) 也就是说,东南亚留学生的文化适应程度与其汉语的习得水平没有显著的相关性。收集数据显示,在来华时间相同的学生当中,欧美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普遍高于东南亚留学生的汉语水平,大多数东南亚国家的留学生其汉语水平为一级,而欧美留学生的汉语水平为二到三级,可见欧美留学生的汉语水平普遍高于东南亚留学生。这也是导致其汉语水平与文化适应程度无显著相关性的原因。虽然东南亚国家离我国较近,在经济贸易的来往中比较频繁,但由于其经济、教育和社会各方面与欧美国家相比较为落后,因而其汉语水平就没有欧美国家的留学生好。这就导致了其文化适应程度对汉语学习的影响相对较弱。

在访谈留学生的过程中,大多数留学生在来华之前就已经开始学习汉语,此次调查的对象中,留学生学习汉语的时间有的长达10年,有的仅有一年。其次,调查对象的来华时间也各不相同,有的只来了4个月,有的来了三年半,来华时间的不同也会导致留学生不同的汉语水平。此外,汉语对于许多欧美国家的学生来说不是第二或者第三语言,而是第四或第五甚至第六语言,再加上当今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孔子学院的开办正进入许多国家。因此,留学生的汉语水平与其文化适应程度的相关性就不是特别显著。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大多数留学生的汉语水平虽然不是很好,但是他们都能顺畅的与中国人进行交谈,可见文化适应程度与其汉语习得水平的相关性不是很大。在访谈中,有的欧美留学生的汉语比东南亚留学生的还要好,因为其所在国家经济的发达,对汉语的学习较为重视,所以其汉语口语很好,这也是其中一个原因。单从留学生的文化适应程度方面来了解其汉语学习的情况还不够完善,还需从多方面多因素来考虑。

5.结语

本研究在研究中对受试对象的限制不是很严格,留学生的来华时间从几个月到几年,其汉语水平也因来华时间的不用而不同,因此研究结果并不一定具有代表性,且调查范围是云南某高校,而又云南靠近东南亚国家,因而东南亚国家的留学生相对较多,尤其是泰国留学生,这也会对调查结果有一定影响。虽然其调查结果与前人所提出的观点有不一致的地方,但是欧美国家的文化适应程度的确与东南亚国家的有所不同。此外,虽然文化适应程度的确与汉语习得水平有关,但是随着全球化的进程以及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欧美人会更加重视汉语的学习,提高自身的汉语水平,从而造成留学生的文化适应程度对汉语习得的影响很薄弱。通过此项研究,本文旨在帮助留学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汉语的过程中所应改进和提高的地方,以便更好的学习汉语。

参考文献:

1.Brown, H. The optimal distance model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J]. TESOL Quarterly, 1980 (14):157-64.

2.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second edi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13.

3.Graham, C and C. Brown. The effects of acculturation on second language proficiency in a community with a two-way bilingual program[J]. The Bilingual Research Journal, 1996(20): 235-60.

4.Hansen, D. 1995. ‘A study of the effect of the acculturation model o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F. Eck man, D. Highland, P. Lee, J. Milcham, and R.Weber(ed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Theory and Pedagogy.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1995.

5.Maple, R. Social distance and the acquisition of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a study of Spanish-speaking adult learners. Unpublished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1982.

6.Schumann, J. Research on the acculturation model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J]. 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 1986(7): 379-92.

7.Schumann, J.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J. Richard (ed.): Understanding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Learning: Issues and Approaches. Rowley, Mass.: New House, 1978c.

8.Schumann, J. The acculturation model for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in R. Gingras (e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rlington, Va.: Center for Applied Linguistics, 1978a.

9.Dornyei, Z. 第二语言研究中的问卷调查方法[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3.

10.桂诗春. 心理语言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11.秦晓晴. 外语教学问卷调查法[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12.文秋芳. 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与论文写作[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6.

13.许宏晨. 第二语言研究中的统计案例分析[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9.

14.许菊. 文化适应模式理论述评[J]. 外语教学, 2000(3):9-13.

15.杨延宁. 应用语言学研究的质性研究方法[M]. 商务印书馆, 2014.

16.郑岱华. 文化适应模式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习得效果的相关研究[D]. 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应用语言学学院, 2007.

论文作者:高静平

论文发表刊物:《文化研究》2016年2月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2

标签:;  ;  ;  ;  ;  ;  ;  ;  

东南亚留学生和欧美留学生的文化适应性与其汉语习得水平之相关性对比研究论文_高静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